作者:一斤小鳄梨
可以说讲的很明确了,这就是中国能接受的底线,其他利尔斯刚提到的所有条件都不能接受,葛量洪皱眉:“俘虏……”
“一个都不放。当然,我们可以将一些受伤的俘虏送过来香港,你们在转运回国。其他的不可能。”
王的谈判策略简单粗暴,没有太多弯弯绕。
这和葛量洪之前接触过的中国官员不一样,这让他有些不适应。但是他还是试图争取一些东西:“这样的条件未免太苛刻了。”
王打了个哈切:“有什么苛刻的?不过是一场正常的生意买卖罢了。我们给你们钱,你们给我们货。是不是英国人只要不在交易中占便宜,你们就算吃亏?”葛量洪差点就想说:对啊!还好他忍住了。
因为这话可以想一想,但是不能真的说出来。“那你们想怎样?”“不想怎样,公平交易而已。"王可能真的大困了,他挥了挥手道:“所以,我们的条件就是这样,你们能接受就接受,不能接受就算了。我们不是非要买你们的船,你们也不是非要卖给我们。就这样吧,我要睡了。明天就回去了。’说罢,葛量洪就被送出了房间。
利尔斯会议室里等着葛量洪回来呢,看着葛量洪面色不好的回来,他也预感到不好了。
但是他还是问道:"怎么样?"“中国人一步不让。”葛量洪说这话的时候感觉自己的灵魂是一种抽离的状态。
“嗯?”这比利尔斯想到的最坏结果还要坏。“他们怎么敢!”葛量洪摇摇头:"利尔斯,时代变了。
现在已经不是我们大英帝国叱咤风云的时代了。
中国人也敢对我们说不了。"“这件事你我都决定不了。还是上报唐宁街吧。”
“好吧。”两人陷入了令人难受的沉默之中。
同时又不约而同的想到了英国现在卖的很火的《独角兽日报》。虽然贝尔主编被人口诛笔伐。
但是他说的很多事情却真的打在了英国人的心口上。
大英帝国的落日余晖真的要不在了。再不行动,英国将彻底失去最后的威严。
想到这里,两人就浑身难受。而他们的电报传到唐宁街,唐宁街的大人物们也浑身难受。
首相克莱门特更是气的拍桌子。
帝国主义没能从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占到巨大的便宜,这在他们看来就是巨大的失败。
但是但幕僚却劝他道:“现在是选举年。”克莱门特忍了许久,才把怒火忍下来。
“那你说怎么办?"幕僚也没法说,他就那么沉默着。因为这个提议不能自己出,不然以后就是自己背黑锅了。
幕僚不接话,反而说到:“中国人给的时间不多,香港那边天一亮他们就回去大陆。最晚再过一天,中国人就会把这些信件通过广播和电台公开传来。
那样的话首相您的大选之路将会变得更困难了。
克莱门特犹豫了很久,最后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把船给中国人!说罢,他重重的靠在椅背上就像是被抽干了精气一样,一如现在的大英帝国。
第三百二十四章 开启狼群战术
最终大英帝国还是没能拿捏到新中国。
因为时代真的已经变了。
看着维多利亚港那启航的七千吨级小舰队,葛量洪感慨万千。时代变了,属于大英帝国荣光的时代真的还能回来吗?没人能知道。
反正至少中国海军司令萧劲光不知道。
他只知道七千吨的船队被开回威海后,海军上下都很高兴。
新中国终干有一千吨以上排水量的战舰了。
萨镇冰和胡大炮两位北洋遗勇,站在威海港湾,感慨万千。“当年定远号在威海交付的时候,场面比这个要壮观的多啊。”
萨镇冰看着三千吨级的驱逐舰,他忍不住说到。
“七千多吨的大船,定远、镇远,多威风啊。日本人为了和我们对抗,还特别设计的三景舰。那是三条烂船,根本打不中定远和镇远。”
“可惜啊……”萨镇冰的话没说完。
北洋的故事就是一段悲剧。它始于这个国家的自强,毁于这个国家的官僚。
北洋之败,并不是败于一场大东沟海战,而是整体战略的失败,是满清王朝全面的失败。
萨镇冰和胡大炮是萧劲光请来观礼的。
听闻萨镇冰这么说,萧劲光道:“北洋的故事不会重演。新中国不是满清王朝。人民海军也不是北洋水师。老先生不必过滤。”
萨镇冰看着港口停播的舰船,他说道:“是啊,不论如何。有船入列都是一件好事。但我心心念念的便是不可重蹈覆辙。”
相比于萨镇冰的思考,胡大炮则要快乐的多。
虽然他年级很大了,但是因为常年习武的关系身体却很硬朗。
他是第一批登上三千二百吨驱逐舰的人。
一上船就东摸摸西看看。
“是大船,是大船啊!我们有大船了!”
“这大炮真大。"
“这是机关枪吗?嘿,口真大!"
“真正的铁甲舰啊。”
胡大炮很兴奋,他绕着船跑了一圈,然后跑回萧劲光的身边,眼巴巴的问道:“司令将军,这船是咱们造的吗?”
萧劲光摇摇头:“这是从英国买的。"
“哦,英国买的。那应该是好船,英国是个强国啊。”
胡大炮点头道,同时又感叹一句道:“咱们国家什么时候能造这样的大船呢?"
这话说得旁边的萨镇冰也一愣,然后这位老人也说到:“是啊,什么时候咱们国家也能造这么大的船啊?不求和美国英国那样,建造几万吨的战列舰、航空母舰。
什么时候咱们国家能完全建造这二三千吨的驱逐舰,五六千吨的轻巡洋舰,我就知足了。”
萧劲光听闻后重重的点头道:“会有那一天的,不会太远!"
萨镇冰摸了摸胡须:“若是能看见我们国产的驱逐舰出海。哪怕只有两千吨,那我也就知足了。让我死在当场也值啊!"
“老先生何必说这种话。”
“我这么大的岁数了,死了也不亏。若是我的赌咒起誓能有用,拿我这风烛残年的老朽之命,换咱们中国造船业的发展,又有何不可呢?若这苍天真有灵,那便以老朽之命为赌吧!”
国之富来源于海上,国之敌亦来源于海上——郑和。
五百年前的三宝太监眼光卓绝,他比当时更多人意识到了海洋的重要性。
可惜明朝对大海的探索亡于党争,亡于地方食利阶级。明朝丢掉的海图,清朝便再也没有捡起。
到了民国,中国海防如同笑话。
萧劲光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这一支小舰队,不求它们有什么战斗力。
只求它们能成为培养海军士官,水兵的基地。让子弟兵能拥有一些大船作战经验。
这是这支舰队最大的价值。指望着它们去和美国舰队拼杀,那是不现实的,海军或许还需要沉寂许多年。
而在威海入列仪式之后,一支由北京派遣来的技术小队带着各种仪器登上了英国的舰船。
他们来的很神秘,他们的到来是一级保密。就连萧劲光也只能站在船外,看着他们在船上做各种测绘。
而且用各种古怪的仪器对船身和各种设备做各种检查。
中央只告诉萧劲光一件事,这群人你不要打听,你想要海军能尽快成军,拥有更多的舰船,你就让他们翻天覆地的把英国舰船好好查查。
哪怕他们把船拆了你都不要心疼!萧劲光自然是相信中央的话。
他隐约猜得到这是一支特殊的专家小组。
但是他们具体的作用是什么,萧劲光不知道。他只能是服从指挥。这一支小队正是从破晓基地派出来的专家小队和船舶测绘小队。
二战时期的很多军舰的详细建造结构和图纸,在后世都可以直接找到。
有部分需要花钱买,但也都是几百几千美元的小钱。
包括英国的花级、黛朵级等等舰船的图纸,网咖全有。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有的东西必须要上实物去好好看看才行。
而关于中国海军能不能快速成军,其实关键点也在破晓基地。冯石将军主持过会议,让基地内的专家进行探讨。
会议上冯石将军开口道:“各位专家,各位教授。我们新中国现在所面临的巨大问题,海防海军算是一个。”
“不说台湾岛,仅仅是盘踞在外海的其他岛屿。比如说金门岛、一江山岛,上面都有国民党部队残余。"“我们的十二海里海防线,美国人更是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朝鲜战争打成这样,已经把美国人打的恼羞成怒了。
如果出现最坏的情况,美国人派遣舰队炮轰我沿海城市,那我们沿海的大城市很可能会化为废墟。”
“所以中央军委和各位领导都很担忧,我们能不能守住我们的万里海疆?这是我们人民人海军的责任,也是我们破晓基地的责任。
毕竟我们这里有着远超时代的科技。"冯石将军的话说得不算离谱,彭德怀三次战役把美国人打蒙了,第四次战役正在发起,不过因为后勤问题,所以志愿军的攻势慢了下来。
但是那种要把美军推下海的趋势却越来越大了。
能不能推下海不好说,但是美军会不会恼羞成怒,进而做出不理智的事情,这就是个问题。
面对冯石的提问,最先开口的是基地内科学家中最具有战略思维,并且也是整个基地科学组里战略总负责人钱学森。
钱学森不急不缓的说到:“搞海军不是不可以搞。我看了许多后世的资料,其中后世022导弹艇的狼群战术,大概是我们现阶段能做到最好的方向。
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多问题。"
“包括导弹精度、定位、引警问题。但如果我们以022为思路蓝本,不求远洋杀敌,只求近海自保。我觉得我们是可以做到的。”钱学森的发言缓慢但却充满自信。
第三百二十五章 除非上帝来
022是后世中国搞出来的导弹快艇,是后世版本的狼群战术。几百吨的快艇,以极快的速度在海面航行,找到机会就甩出去一枚导弹。
而只要导弹能命中一艘敌人的护卫舰,那就不算亏。
022导弹艇是货真价实的玻璃大炮。
在全面海战中,这种导弹艇是基本没有生存能力的。它唯一的依仗就是自己跑的快。
至于装甲?几百吨的小舰艇,不要说被导弹糊脸了。
如果被护卫舰的舰炮来两下都能打沉。
这种快艇,生存能力几乎没有。但是因为扛着好几枚导弹,所以战斗力反而很强。
所以称呼它为玻璃大炮,那是名副其实。后世中国搞出这种战术来,说到底也是没办法。
没钱搞大舰,海防线要保住吧。那就造022吧,疯狂的造,几十上百条的造。
如果真的有敌人突入领海准备开战。
这些022就要像群狼吞虎一样围上去,用以命换命的打法啃掉对方的舰队。
十条022啃掉对方一条驱逐舰都是赚的。
这是一种以小博大的战术方法。在历史上的中国,依靠这种战术撑了许久。
一直到海军大舰如下饺子一般入海,这才改变了这个局面。
曾经作为战术核心的022导弹艇也被大量封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而现在,这个战术被钱学森提前多年提了出来。
冯石忍不住问道:“钱教授,这样能行吗?"钱学森回答道:“有一点困难,但不是不可以克服。海军制造舰船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作。光一两艘水面舰艇是很难形成战斗力的。”
“现如今,美国和苏联都已经意识到了海战模式的改变。曾经的大舰巨炮时代已经消亡了。
航空母舰和导弹驱逐舰和导弹巡洋舰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之前在美国参加美国的导弹研究项目,在这方面美国已经走了一段路了。”
钱学森说导弹这个事情,他绝对是权威。
全世界都找不出比他更权威的人了。“原本回国之前,我就想着回国继续研究导弹和火箭。一开始我想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一没有设备,二没有资料,但是李主任和基地的存在,解决了我们很多问题。"钱学森指了指坐在副席的李锐。
这种专业的大会议,李锐会参加,但基本上也就是当个吉祥物。他从来不在这种会议上发表意见。
主要就是听听。学习学习,外行就不要指导内行工作了。
“目前我们导弹的研发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利用李主任从后世购买的一些集成电路板和控制芯片,再加上我们自己的改装,以及基地内五轴机床的加工能力,以及顶级钳工师傅的装配。
目前我们已经成功试射了几枚射程在五一公里,且精准度不错的导弹。"钱学森在会议上带来了这样的一个好消息。
实际上钱学森说得还是比较保守的。其实按照基地内现有的设备,尤其是现在李锐又添置了一些电气化设备进来钱学森他们已经手搓出了射程更远的导弹。
一百公里内精准打未目标问题不大,只是这种纯手搓的问题就是产量问题。
因为里面有很多东西是现在这个时代不能解决的。
比如说导弹里面使用的集成电路板、纽扣电池、控制芯片,回传信号接收器等等。
其中很多东西看起来很不起眼在后世价格也很便宜,但这个时代就是做不出来。
不过五十公里射程的导弹,钱学森他们已经掌握了相对成熟的制作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