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122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李锐本来想着从后世的沙雕网友那里找一些关于朝鲜后勤补充经验的。

后世的沙雕网友们也不负所望,在他发帖下面吵成一团,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一两个立场上去驳斥其他人的观点。

后来李锐发现了这本中央军委自己总结的经验发现,这才是宝贝。

比后世网友只能看见一两个需要改进的地方就觉得掌握了真理相比。

这种面面俱到的经验总结才是志愿军更需要的。

这些书已经丢给了彭老总,彭老总熬夜看书上总结的经验,然后消化吸收书上的内容,对需要入朝作战的军队进行专项的训练和整编。

李锐相信,有了这些经验总结,志愿军完全不需要自己这个完全不懂军事的法学生提什么所谓的军事建议。

自己擅长的也并不是这个。李锐实际上最近已经没有那么忙了,基地走上正轨,需要他亲自操心的事情少了。

所以李锐其实自己在起草一份《中央与地方税制改革方案(草拟)》的文件。

这些才是他擅长的东西。当然,这份改革可能需要借助抗美援朝的这个机会才能无阻碍的推广下去。

而现在,孙腾宇和方然就是为中国抗美援朝战争助力的一个方向。

听见罗厚才的肚子叫了,孙腾宇立刻叫停了训练。

连长刘家龙和指导员李延年走了过来。

刘家龙理了理帽子:“孙同志,怎么回事?我们这野战工事训练的项目才完成了八成,还有两成没完成呢。”

孙腾宇脸颊被寒风吹得通红,他揉了揉脸,让嘴巴不那么僵硬后说道:“我刚刚听到这个同志肚子叫了,想来应该是已经饿了。”

“刚刚在训练前我已经和大伙说过了,要是肚子饿了就举手。我们要统计,这样一份方便面能支撑我们战士在这样的天气下能工作多久。

能做到什么程度,这样我们能心里有数。知道每种军粮的配发数量,还有热量差额。”

孙腾宇的话是这么说没错,毕竟是做实验嘛,一切要以实事求是为主。

方便面毕竟是油炸食品,一百克面饼里含油量接近二十克。两百克面饼,那就是四十克的油脂含量。

这个油脂摄入量已经超过黑龙江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一家三口一天的油脂摄入量了。

四十克油脂摄入在后世也算是挺多的。

但在大冬天顶着寒风挖掘坚硬的土地,这是一个非常消耗体力的事情。

很多战士都满头是汗了。

孙腾宇和方然是很理解战士们工作三个小时就饿了。

毕竟他们之前还全装行军五公里呢。

不过连长刘家龙却觉得罗厚才这样让七连很没面子。

他忍不住说道:“罗厚才,全连都没叫唤饿,你叫唤什么。丢不丢人啊,我们七连打仗的时候,一天一夜没饭吃不也打跑了敌人。你这点小苦头都受不了?”

罗厚才身高和体重比一般战士都大一点,他一脸委屈的说道:“连长我没叫唤啊。我肚子叫也不能赖我呀。又不是我让它叫唤的,我的肚子有它自己的想法。”

“嘿,你这个罗厚才。”刘家龙被罗厚才给气乐了。

其他战士也纷纷笑着调侃道:“罗厚才,你不行啊。干这点活就饿的肚子叫了。要是你碰到敌人,打仗打一半肚子饿了,是不是要先煮碗面吃饱了再打啊。”

“哈哈哈——”罗厚才恼怒的骂了一句:“滚蛋!老子打仗能这样?!”

在刘家龙和七连战士们看来,吃苦耐劳抗饿是一种朴素的价值观。

战士们打仗就该吃苦,尤其是参加过解放战争和剿匪战争的七连。

解放战争时期,有的时候给养送不上来,那不就是要挨嘛。有时候饿一天饿两天都经历过。

剿匪的时候其实后勤好多了,不过有的时候钻老林子剿匪,你也不能指望后勤能把伙食翻山越岭给你送来啊。

大家也就是带些炒豆子之类的干粮吃。

也是半饥不饱的状态。

忍饥挨饿好像已经是解放军的一种传统了。

几乎所有战士,包括刘家龙和李延年都没有考虑过,在战场上没能保证他们每天都吃饱饭这件事。

因为吃不饱是常态,吃饱才是非常态。所以罗厚才才会被刘家龙骂,认为他给七连丢人了。

这种朴素的感情让孙腾宇和方然两人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因为他们两人都是大学毕业生,家境算是比较好的。虽然说家里都是支持共产党,但他们其实也没受过多少苦。

也就是抗日战争最激烈的那几年挨过饿,到之后就好了。去了基地工作后,基地的伙食标准因为李锐搞出来的白羽鸡也越来越好了。

最后还是李延年站出来阻止了大家,他说道:“这肚子叫,这是客观规律。饿了嘛,叫很正常对吧。我们在湘西剿匪,那次蹲守一个大匪首的时候大家急匆匆出发,也没来得及准备干粮。我们从天亮等到天黑,足足十七个小时啊。大伙不也都饿的咕咕叫。”

“所以啊,这事别笑罗厚才,大伙都一样。饿了就是饿了,对吧。”李延年笑呵呵的说着。

方然紧随其后说道:“对,李指导员说的对。我们这是一场试验,大家要是饿了就直接举手。不要扛着,你们要是扛着,我们拿到的实验数据不对,对你们对我们,还有对其他兄弟部队都不好。”

孙腾宇道:“已经饿了的举手。”

没什么人举,倒是罗厚才比较光棍,他直接举手:“我已经饿了。这天寒地冻的,干活确实很耗体力。我现在说不上饿的前胸贴后背吧,但确实饿了。”

孙腾宇点点头,然后继续问:“还有吗?”

没有人举手,孙腾宇不相信就罗厚才一个人饿了。

“大家说实话,还有吗?别扛着,你们现在别发扬作风啊。我们现在要的是真实数据。”

孙腾宇和方然都快被这群战士给整的哭笑不得。

还是指导员李延年也举手说道:“其实吧,我也饿了。就是觉得说出来很丢人。不过没很饿,罗厚才比我壮一点,他的这块地也比我的那块更硬,他这工事和我挖的进度差不多。他应该是比我饿一点。”

“我这种饿,也就是到了饭点想吃饭的那种饿。大伙饿了就说,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我们要帮孙、方两位同志”有了李延年表态,很多战士们都举手表示自己饿了。

就连刘家龙自己也表示自己确实已经开始饿了。

还有一些战士说还没感觉到饿,这些战士一般都是身体相对瘦小的战士,而且他们挖掘工事的土地也相对松软,消耗量会变得更小。

方然和孙腾宇详细的记录上这些战士们感受到饥饿的时间,然后记录他们的身体数据。

当然,训练还是要完成的,不然连长刘家龙是不会同意大家现在就回营地吃饭的。

还好剩下的工作也不多了,大家把手上的工事挖完,刘家龙就带队回营地。

回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再加上下雪,这五公里走了一小时二十分钟。

按照行军来看,已经走的很慢了。不过毕竟也不是真实打仗,刘家龙并没有让战士们急行军。

免得天黑路滑搞出什么非战斗减员,那就得不偿失了。回到基地后,那真是所有的战士们都饿透了。

还好方便面还是很容易煮的,炊事班都不用怎么做,烧一锅开水就行了。

晚餐的时候孙腾宇和方然将方便面面饼的重量提升到了三百克。

这样才算是让所有战士都吃饱了。在接下来几天里,两人又测试了其他种类的餐标军粮。

其中方便粉丝的抗饿程度是最差的。因为粉丝不过油炸,本身热量很低。

又取消了油脂包,造成了整体热量更低了。战士们五公里行军(来回十公里)再加上挖掘工事的劳动强度下,每个战士至少需要吃五百克到六百克粉丝(干)才能满足身体需求保证完成任务。

粉丝的好处就是制作成本低,省掉了油料的成本。毕竟马铃薯是不缺的,西伯利亚有的是。

一包薯片能换一堆马铃薯。然后就是复水土豆泥,这种食物如果要保证热量的话,那需要的量就更大了。

在进行了乃饿性试验后,孙腾宇和方然又对七连的战士进行了极限试验。

这个试验是有一定风险的,所以是在营地里进行。那就是在极端情况下,比如说在很长时间内没有补给的情况下,三种餐标能够支持战士们作战多久。

按照标准,三种餐标分别的配给重量是:方便面(三百克干面饼)、粉丝(五百五十克)、复水土豆泥四百克(干粉)、压缩饼干(两百克)。

试验结果是,压缩饼干能让战士支撑的最久。虽然感觉到肚子饿了,但是身体却不太受影响。

孙腾宇和方然知道,这是因为压缩饼干高糖高油,它们被战士吸收后就立刻转化为糖原或者肝糖储存了起来。

当身体需要营养的时候,肝糖可以立刻顶上,不会让身体快速失温和失去行动能力。

两人详细的记录这些数据。

同时孙腾宇和方然也在房间内感叹着。

“还是糖和油最好。”

“准确来说是糖最好。方便面也很油,但是效果比不上压缩饼干。关键还是糖,糖能被身体快速吸收和储存,转化比是最高的。”

“可是去哪里弄那么多糖啊。”孙腾宇靠在椅子上仰天长叹:“我是真的想要让我们的战士都吃饱啊。”

两人都是破晓基地派出来执行任务的年轻技术员,他们的保密级别很高出入都有解放军战士跟着。

他们也是看过李锐组织大家看的《伟大的抗美援朝》的。两人每每想到很多战士在朝鲜战场上因为缺乏后勤补给被冻饿而死就久久无言。

冰天雪地里,只能靠炒面粉和冻土豆充饥,怎么够啊。尤其是冻土豆,吃下去很难说到底是吸收热量还是在消耗热量。

那种冰冷的食物,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热量才能消化它。

就像是黄瓜一样,消化一根黄瓜所需要消耗的热量比一根黄瓜能提供的热量还要高。

“要是有糖就好了。”

“可惜啊,苏联人自己也缺糖。他们还想从我们这买糖呢。”

“不光苏联人,其实全世界人都缺糖。啊,除了美国。”方然撇撇嘴:“除了美国佬外,全世界都缺糖。糖就是权力啊。”

“是啊。”孙腾宇感慨道:“纵观人类历史,吃糖就代表着权力。为了糖,美国人推翻了夏威夷王国。”

“为了糖,英国人在南亚扩张殖民地。”“为了糖,法国人在非洲竭泽而渔。”

“一部糖史便是半部人类史。谁有权利谁能吃糖,谁国家强盛谁才能吃糖啊!我们国家什么时候才能吃糖自由啊!”孙腾宇狠狠的挥手。

在另一个时空的后世,专家天天说中国人要少吃糖,不健康。但是在这个时空1950年,甜这个味道是多少中国人梦寐以求都求而不得的东西啊!

多少地里刨食的农民,这辈子都没吃过一口糖。

多少姑娘这辈子唯一吃一口糖就是在自己的婚宴上。

如孙腾宇所说,吃糖在这个年代代表着一种权力。甜,人类永恒的追求。

“要是可以,我真想让志愿军入朝后,每个人口袋里都能和美国佬那样带着一百克的巧克力啊。我要在里面使劲放糖,甜到齁的那种。”方然握紧拳头畅想着。

“要让战士们吃块巧克力就顶得上一天饭!”

“真想让压缩饼干成为战士们的随身口粮啊。要是不行的话,能有个高糖饼干也行啊。”

“如果能在复水土豆粉里加上足够多的麦芽精糊或者是果葡糖浆那也好啊。”

孙腾宇用上嘴唇和鼻尖夹着一支笔,远眺着窗外大雪茫茫的哈尔滨说着:

“这就是我们俩在做梦呢。哪里来的那么多糖啊。油也没有。向粮食局要油的时候,粮食局的同志都快哭了。”

“我们要是有很多糖那就好了。苏联人很爱吃糖的。我听说冯石将军和苏联人打过交道,他说苏联人可爱吃甜了。

蛋糕要做到甜腻到我们中国人都吃不下去,他们才觉得甜味刚刚好。冯石将军说苏联人的那蛋糕他吃了一口,差点把他送走。”

“好家伙,苏联人都是黑熊精转世?上辈子偷蜂蜜没够,这辈子还要接着来是吗?”

“嗨,说来说去都没用。我们没糖,想也瞎想。还是把资料上交给基地吧。”

就在两人聊天的时候,招待所双人间的房门被敲响。

“请进。”一名解放军战士走了进来敬了个礼:“孙同志,方同志。曙光厂电报。”

战士将电报交给两人后就出去了,两人迫不及待的拆开信封。

方然拿起电报开始读:“孙、方二人,从收到电报即刻起,立刻阻止哈尔滨第一食品厂的第四、第五膨化食品车间的投产。”

“将厂房进行封闭式改造,同时为铺设暖气做预先改造。”

“厂内(曙光厂)以研发出一种全新制糖工艺。哈尔滨第一食品厂对苏联外贸订单压一压,让其他车间增加产量,人歇机器不歇。”

“食品厂第一要务要投入到制糖车间上来。生产一种全新的淀粉糖浆。其意义即为重要。不日基地将派遣专家前往哈尔滨,同时基地主任与中央领导也将一并同行。”

“要向哈尔滨食品厂说明制糖的重要性,争取制糖车间的改在在十天内完成。尽快生产出第一批糖浆。同时着手准备置办更多的制糖车间。”

“以三年为一期,第一期计划下哈尔滨第一食品厂要在三年后达到淀粉糖浆生产量为……”

方然念到这里突然梗住了,好像喉咙里卡了什么东西一样,他双眼瞪的天安门的狮子一样圆。

孙腾宇不耐烦道:“你干嘛念了一半不念了?三年后哈尔滨食品厂生产多少糖浆?”

方然缓缓转头,速度像是一个上了锈的机器人,他用一种不可置信且疯狂的语气缓缓说道:“一百万吨……”

第一百五十二章 2015年的制糖法与对中国人的好感

“多少?!一百万吨?!”张冠林跌坐在地上颤颤巍巍不可置信的看着孙腾宇和方然。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