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斤小鳄梨
“我们这就飞上天了?”卓雅还是有些难以置信。
葛丹拉开了舷窗的窗帘道:“是的,亲爱的。我们真的上天了。”
窗外,金日凌空,白云万里。
这一刻葛丹与卓雅他们真的只有一个感觉:如坠云雾。
而对小小的葛诗来说,她也很兴奋,但是和大人的兴奋不一样,她不是因为飞机而兴奋。而是漂亮的空乘姐姐给她拿来了好多好多的小零食和小饮料。
特别是那个酸酸甜甜的酸奶真好喝!配上小饼干真好吃!
小小的葛诗对于第一次坐飞机的全部感想就是:哎呀!真好吃!真好喝!我以后要天天吃喝这些好吃好喝的东西!
第四章 是亚运会吗
运9的飞行品质不错,虽然远不如同时期美国波音公司的747,但是也一款还不错的产品了。
至少是苏联和中国已经很多社会主义国家以后和未来不是非要进口波音或者空客的客机了。
因为是联合研制和生产的,所以运9的生产线是中苏两国都有。或者说是苏联占有比较大的优势,因为引擎是苏联制造的。不过因为运9的引擎是中国方面提出了大量的技术改进,中国提供了技术理论。所以和苏联谈好了,苏联以接近成本价的方式来中国绑着建设一条引擎的生产线。
当然,这个重要的议题也是勃列日涅夫同志带着团队来谈的。中国为此额外付出了三十台大彩电、大冰箱、大空调、第一代智能洗衣机、吸尘器,外加上十辆今年新出的闪电摩托车厂推出的公升级摩托,还有一台新的红旗国礼级豪车。
反正对于勃列日涅夫同志带领的团队来谈判,中国方面很难评是好是坏。所以也就不予置评了。
不过这些事情当然是和老百姓没有关系了。葛丹他们只要觉得坐的舒服就好了。
从远东城市哈巴罗夫斯克起飞到北京,一共也就飞行三个多小时,不到四个小时。
而往常坐西伯利亚铁路,再加上转车和等待候车等等七七八八的事情。可能需要消耗五到六天的时间。
那种难熬的铁道旅行是结束了,甚至有一种旅行速度太快的感觉。
在客机的前部和中部都有一台大型彩色显示屏,根据空乘人员的介绍,是一种正在实验室里的新技术,叫做液晶显示器。目前还没有投入市场,仅仅作为一种新的高新技术投入到一些新领域。而这种元时空之中九十年代的技术,目前已经在本时空的七十年代进入了实验室和极小规模使用。
比如说运9客机就装了两块,从技术的角度上来说是为了测试屏幕的技术,从客机的角度上来说是为了提升中国民航的逼格。
这俩屏幕播放了两部电影,刚好覆盖了一整个飞行的时间。想要看电影的乘客可以用飞机上提供的耳机,插入扶手上的耳机孔,就能听到声音了。这样可以无声观影,不打扰其他客人。
这对于葛丹和一众乘客才看了两部电影呢,感觉还没够呢,结果北京就到了。
伴随着空乘人员开始提醒大家收好小桌板子,收好耳机和各种杂物的声音。卓雅和葛丹看向舷窗外面,透过云层还能远远的看到北京呢。
他们之前来过北京,那是六年多前了,那时候他们才刚结婚。当时还上了报纸,算是中国工人同志和苏联工人同志的跨国婚姻范例。也是写进了以后跨国婚姻处理办法的主要案例。
“北京到了。”葛丹拍了拍自己女儿的小脸。
小家伙在飞机上没干别的,电影又看不懂,又没有她看的动画片。只能是吃空乘人员不断送来的各种小零食。
每次人家送来小吃小喝,她就笑的和精致的玩具娃娃一样说:谢谢漂亮姐姐。蓝色的眼睛还一闪一闪的,谁能不喜欢呢。于是全机组的空乘人员都投喂了一遍这小家伙。
把小家伙吃晕了。血液全去胃里帮助消化去了,脑袋里是直接放空开睡。
等被葛丹叫醒的时候,葛诗眯着眼睛道:“又有什么吃的了?我吃饱了,不吃了,谢谢姐姐。”
卓雅被女儿给弄笑了,她指了指女儿圆滚滚的小肚皮道:“就知道吃!已经到北京了,准备下飞机了。”
“啊!可以吃爸爸说的烤鸭了吗?!”葛诗拍了拍肚子:“可是我还不饿啊。”
葛丹和卓雅一阵无奈,葛诗还是外公外婆带的时间多,现在都被养成一个吃货了。每天的任务就是吃了玩,玩了吃。
毕竟就连现在的幼儿园也就是带着孩子们吃吃玩玩的地方。
老丈人和老丈母娘可是很喜欢葛诗这个又灵又乖巧还能吃的小外孙女。
下了飞机的时候外公就要抱着她。到不是说过度宠溺她,连路都不让她走了。主要是今天首都机场人有点多啊。
“现在能坐飞机旅行的人那么多吗?”葛丹都纳闷,飞机票可不便宜。今天这么飞一下,他和卓雅加起来花了一个半月的工资呢。
不过他们很快找到了原因。
在首都机场内悬挂了大量的海报,用多国语言传递着同一个信息。
【1970年亚洲运动会:北京欢迎您!】
“是了!我都忘记了,之前还在新闻上看到呢,今年亚洲夏季运动会在北京举办了!怪不得有那么多人来,还有很多看着明显是东南亚人的人也出现在这了。”葛丹一拍脑门想到。
老丈人和老丈母娘对亚运会挺感兴趣的,或者说他们本身就对一切运动竞技比赛感兴趣。在他们本地举行的各种运动会他们都会去看的。
亚洲运动会的层次显然更高,应该比苏联的全国运动会层次更高。所以老两口看着海报忍不住问道:“丹,我们会去看一两场比赛吗?”
葛丹有些挠头,他之前没考虑亚运会啊。他没太关注这个事情。只想着回国之后带着一家在北京、天津附近转转玩玩个五天七天的,然后在回老家。
但是亚运会诶!恰逢其会,来都来北京了,要是不去看看,好像说不过去啊。葛丹觉得要想一想办法,看看能不能弄到几张票,看看比赛。
而除了亚运会之外,葛丹和一家人出了北京机场,坐上接驳大巴前往北京市区的时候。葛丹和卓雅也瞪大了眼睛,六年多没来,北京的发展变化翻天覆地。
之前葛丹经过北京的时候就觉得北京是个繁华的大城市了,但是今天给他的感觉就不仅仅是繁华了。
而是非常繁华了。
这辆接驳大巴上除了坐了他们之外,还坐了一些从东南亚其他国家来的旅客。看起来他们也是赶来看亚运会的。
当接驳大巴行驶到北京建国门外附近的时候,一桩桩的高楼拔地而起。
这是北京新规划的商业中心。因为现在中国的国际贸易多了,了需要各种办事处、写字楼了。还有为了应对亚运会以及北京未来会承办的各种国际项目。
而且还需要更多的科技研发机构等等。北京传统的老城区无法容纳这些。所以北京扩建是势在必行的。
毕竟国际贸易要和北京驻扎的各种使领馆打交道。
建国门外就建成了北京目前规模最大的商业中心。
其中见过门外最高的大楼是建外国际贸易大楼,高度超过了两百三十米。已经是目前亚洲第一高楼。
而在建国门外的这片商业中心,百米之上的高楼并不孤单。它们树立成林。
高楼大厦能不能代表文明的程度?也许不完全能,但至少能让人感觉到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技术实力。
葛丹也是惊讶于建国门外这片高楼,但是让他更高兴和自豪的则是车上那些明显来自东南亚的游客们,他们脸上露出来的那种震惊之色。
莫名的,葛丹觉得有点自豪。因为这样的高楼片区,即便是在莫斯科也罕见。
尤其是现在北京的路上汽车不在罕见,路上的行人也不全是在骑着自行车了。
当一辆辆微型车和小型轿车穿梭在北京的街头时,有来自东南亚的游客用半熟不白的普通话说道:“北京不愧是中国的首都,有这么多开车的官员啊。”
接驳大巴里的售票大姐听到这话忍不住开口道:“这路上跑的昌河微型车一般都是小老百姓开的。我老公下个月也准备买一辆呢。”
大姐这话一出口,两个年轻的东南亚旅客显露出吃惊的表情,售票员大姐都能买汽车吗?这是什么家庭啊?!
也许是看出了这俩旅客的表情,售票员大姐不无自豪的说道:“嗨,这是昌河的北斗星汽车,才卖一万一千块。夫妻俩要是没有孩子,在咱这存个两到三年的钱也就买了。”
售票员大姐说完,眼神中不自觉的流露出一丝【你们真没见识】的感觉。
第五章 一点小小的震撼
昌河汽车厂生产的北斗星汽车在元时空之中也很有名。
属于元时空80后的一代经典回忆了。元时空后世的80后,小时候家里要是能有一台昌河北斗星,说出去在同学那边都很有面子。
虽然说同时期还有比北斗星更好的普桑、神龙富康、三箱夏利等等其他汽车。
但是北斗星已经是很多人能接触的天花板了。虽然说北斗星有很多很多的劣势,比如说低配版北斗星没有空调,低功率版北斗星满载爬坡爬不动(尤其是夏天开空调时),要下来一到两人走路。
还有避震性能不好,过颠簸路面就像是在做肾结石的碎石治疗一样。
还有空间没那么宽敞,个头大的人坐进去会比较憋屈,以及安全性能一般等等问题。
以及车漆质量一般,方向盘转起来不够省力,车门绞牙时间长了会咯吱咯吱的响,摇起玻璃的手把还会生涩卡住……
要说北斗星,那问题有一大堆!但它依旧是那个年代中国人触手可及的最像样最实惠的一台家用小车。大家买得起开的上。
元时空之中是这样,本时空之中依旧是这样。本时空之中日本革命解放了之后,新中国就和新日本做好了各种交流。
日本也需要搞汽车产业,而且他们的工业技术底子不错。
李锐直接让网咖拿出了元时空后世日本流行的Kcar资料来。所谓的Kcar就是日本为了满足日本国内人民用车需求,但是又节约生产成本用车成本搞出来的微型车。
排量一般在0.66升左右,长度只有常规三箱轿车的三分之二到一半。车重也在一吨以内。
是一种超省油,超节约生产资料的车型。
这种车型在中国的代表作就是北斗星。
刚好本时空之中的新中国也需要大量的微型汽车。所以中日一起搞一搞。有现成的技术资料,搞这种汽车并不难。
所以北斗星车型比元时空之中提早十几年出现了。
现在成为了中国老百姓最喜欢的一种车型。当然比北斗星便宜的车型也有。比如说昌河、上汽、广汽生产的各种面包车。微面只要一万块,比北斗星还便宜一千。能坐七人的大面包车要一万五,比北斗星贵四千。
但是面包车始终是太像干活的车了,老百姓要是买私家车,还是想要买一台看上去不像是单位拉货的车。
而那两个年轻的东南亚游客听着售票员大姐这么说,他们也都是面面相觑,不敢相信的模样。
“啊,这么便宜的嘛?为什么我们大马的汽车还很贵啊。我家都买不起诶。我爸超喜欢(中)国货的,也没见他能买到。”那个二十出头的游客碎碎念道。
“你们是马来西亚来的华人啊?”
“对啊。”
听到他们是大马来的华人,售票员大姐明显热情了很多,她开口说道:“不好买的,北斗星现在我们国内买的都要排队等货。肯定就没有出口到马来西亚了。不过我老公去打听过,听说是汽车产能要增加了,过两年产量就上来了。到时候马来西亚就能买得到了。”
对于马来的游客来说,这算是个好消息。家里有钱让两个年轻人从马来坐飞机来北京,然后观看亚运会在北京旅游玩耍,可以看得出这样的年轻人的家庭条件在马来是很不错的。
而这俩年轻人一男一女,刚好还是一对情侣。男的在马来那边属于峇峇(baba),女的属于娘惹。也就是华人和当地马来人婚育后生下的孩子。
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可能归属于马来人比较合适。但是这一对青年情侣明显是对中华文化圈更有归属感。
虽然普通话口音浓重说的不太清楚,但是汉字认得很全。比国内一般的初中生识字量还要大。
而且从他们的名字上就能看出来,男的叫做李庆华,女的叫做杨妙莲。名字取得非常中国化,完全没有南洋的特征。
他们就坐在葛丹一家后面的位置,当小葛诗探头露出一双大眼睛打量他们的时候。杨妙莲被她鬼鬼祟祟的样子给逗笑了。
而更巧的是,他们定了同一家酒店。就在建国门外的一家涉外酒店。
现在一般的招待所是没有接待外国游客的资质的。
在这家涉外酒店距离贸易中心大楼不远,在一幢三十五层高的建筑里。
这一整栋建筑都是酒店的。因为现在来北京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了,而且大多数都是因为商贸和政治之类的公事来的。所以建国门外的这一栋酒店就成为了规模最大的涉外酒店了。
葛丹一家和这俩来旅游的大马华人也是点点头,毕竟都碰到了。
而在办理的入住,服务员在给大家解释酒店的基础设施的时候。
前台服务员还特别提了一句:“本酒店顾客可以凭借房卡,前往位于酒店八楼的网咖免费上网两个小时。”
这话一说,两个大马华人中的那个男生李庆华有些呆住:“啊?酒店已经可以免费上网了吗?大马好像还没通网诶。”
而女生杨妙莲则是看着男生道:“你会用电脑吗?”
“不会啊!我家干嘛买电脑。学校里也没有给非专业课的学生用电脑啊。就在大学里看过电脑专业的同学用过。”李庆华摇摇头。表示自己完全不会。
而葛丹听着则是暗暗吃惊,吃惊在于酒店免费提供网络服务。他在苏联就是架设网线的,也和那些工程师学习了怎么使用电脑和网络。
所以他并不害怕使用电脑和上网,他吃惊的是现在在苏联,网络和电脑还大多数仅用于公家单位。供私人上网的很少。一般就是图书馆和一些学习俱乐部和大学里会有一些电脑供私人使用,让他们方便查阅资料,或者是处理学业和科学问题之类的。
所以听着两位大位马华人在那纠结要不要去使用这两小时的免费网络时,葛丹倒是热情的开口道:“我会使用电脑和网络,如果你们需要的话,我可以简单的教一教你们。不过上网络虽然很新奇,但新奇感过了可能会很无聊。”
葛丹按照他在苏联的经验如此说道。上网嘛,主要是为了解决各种学术和技术问题。当然也可以查阅一些本地没有的书籍资料。如果热爱看书的话,那倒是不错。不过除此之外,好像并没什么了。反正苏联的网络内容基本上就是这样了。
不过对于杨妙莲和李庆华来说,能尝试使用一下世界最先进的技术,他们已经很高兴了。
所以在简单的搞完入住之后,他们就恳请葛丹教一教他们怎么使用电脑和网络。
一行三人来到八楼的网咖室。
按照葛丹的经验,一般来说上网的地方有个十来台电脑就差不多了。然后大家都是带着眼镜盯着电脑屏幕认真的看资料。
但这家涉外酒店的网咖怎么有这么多电脑啊?有好像上百台了?!而且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啊。怎么感觉全建国门外的老外都来了一样?
为什么他们好像都在兴致勃勃的使用电脑上网?为什么这里的电脑使用量居然能满机?!
葛丹没有预料到酒店八楼网咖的热闹。
就如同很多第一次来中国的外国运动员第一次接触中国的电脑和网络一样。
本时空之中,中国在某些领域发展还不够,比如说航空,比如说火箭,比如说材料等等。这些东西还需要更多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