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斤小鳄梨
还是那句话,工作是服务,但人格是平等。
所以当林栋梁他们站在机场,用德语说出:“欢迎德国的同志们朋友们来海南旅游。”这句话的时候,没有谄媚和讨好,更多的是一种饱满的精气神和朝气。
而中国的旅行到底行不行?
反正威廉和伊娃入住酒店后,参加晚上的第一顿饭,就把他们给惊到了。
因为他们看见了波士顿大龙虾,不是一只,而是一人一只!
“我们的团餐吃这么好的吗?”伊娃捂着嘴。嘴因为大龙虾这玩意,在全世界绝大多数地方都是属于奢侈品来的。
威廉也喃喃自语道:“这个龙虾,看大小,一只有三四百克了吧。就这么给我们一人一个啦?!中国能大量捕捞龙虾了?不会有额外收费吧?吃了就多交一百马克的那种?”
不仅仅是他,酒店里其他旅行团的游客们也都发出了惊呼。
而作为文旅方面的接待人,林栋梁则笑呵呵的对众人说道:“各位不要惊讶。这只龙虾确实是包含在各位团餐费用里了。而我们之所以能提供这样的食物,其实要得益于我们中国在近海养殖上有了自己的技术突破。”
“就像是这些波士顿龙虾,我们已经掌握了近海养殖的技术了。以后它们也许可以成为大家的常见食物,出现在千家万户的餐桌上呢!”
第一百四十七章 海上牧渔记(中)
(上一章的一个细节更正一下,海南养殖的是波纹龙虾就是小青龙,下笔的时候就记得一个波,就写成波士顿龙虾了。)
林栋梁的话着实是让这些游客都吃了一惊。因为他在说什么?在说海上养殖?海上也可以养殖吗?
也不怪他们惊讶了,现在近海养殖还属于比较前沿的养殖技术。不在产业内的普通人是完全不了解不知道的。
不要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了,就是在元时空二十一世纪的新纪元,网络已经那么发达了,还是有很多人不知道日常吃的海产品大多数是养殖,而不是捕捞。
本时空之中,网咖的技术早早就做了布局。关于海产养殖,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之前钟麟教授搞了淡水养殖,在网咖技术的支持下,提前多年搞出了成熟的四大家鱼养殖技术。
又通过网咖提供的技术,国家能大量廉价的生产包括青霉素、土霉素在内的一众抗生素。让淡水家鱼的养殖提前二十年走进中国千万农村。
养鱼,用鱼肉供给肉食市场,这就是很多地方改善民生餐桌的一个重要举措。
新的十年规划出来,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就是菜篮子米袋子工程。保证人民的米缸有米,菜篮有菜。不断的丰富改善人民的餐桌。
而海产养殖其实是和淡水养殖同步上马的。
尤其是当年张福来海南搞幸福食品厂的时候,国家也花力气投资的海产品的养殖技术。争取攻克这上面的难关。
当时有人提出质疑,认为搞海产养殖干嘛?不如让浙江的捕鱼队去舟山渔场多加加班,多撒撒网就好了。
对于这种说法,李锐是直接提出反对的。
作为元时空后世来的人,李锐可是知道曾经世界三大渔场之一的舟山渔场是如何走向毁灭的。
滥捕滥捞,断子绝孙网,没有休渔期,不给鱼繁育后代的机会。每一次舟山渔场传来捕捞产量又破记录,代表的就是对舟山渔场的又一次竭泽而渔。
本时空之中李锐曾经有机会去了一次舟山渔场考察,他见到了传说中的场景。当浪潮来时,海面上泛起一层金黄色。
那不是太阳撒在水面上的光辉,而是潜藏在波浪里的黄鱼们鳞片闪烁的金光。波光粼粼,金辉涌动。
如一条横亘于海面的金龙一般,在海上随着波浪起舞。
渔船都要避开这黄鱼的浪潮,只能等到浪潮退去,黄鱼撤离的时候追着黄鱼的鱼群进行部分捕捞。
野生黄鱼在这个时代居然如此的常见。这更是让李锐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海上养殖搞起来。
因为海上的渔场,是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不能再一两代人的手里嚯嚯干净。
而将近十几年的发展, 现在的中国海产养殖也算是有了一些成果了。
在海南、山东、浙江、广东、福建等地都开始慢慢推广海产养殖,包括近海养殖鱼虾、生蚝、贝类、海带、紫菜等等。
这也是现在海南来吸引游客的拳头产品之一。能有更加便宜的价格来吃到海鲜。
谁说养殖的海产品不好?能开始大批量养殖,把价格给压低下去,就没有什么不好的。只有错误的价格,没有错误的产品。
就像是威廉和伊娃,来旅游虽然说是很开心,但是想想花了大半年的存款还是有些肉疼的。
可是现在看看这一桌的东西,小青龙一人一只,还有养殖的梭子蟹、蛏子各种贝壳。
这些东西都不需要太复杂的做法,可以清蒸,可以水煮,也可以用黄油烧一下。基本上味道都不会难吃。
这样丰盛的海鲜大餐,在德国可是不会便宜的。德国虽然北部地区临海,但是海鲜运输和保存在这个年代是个大问题。而且出海捕捞海鲜一直都是个玩命的活儿,注定了海鲜价格不会太便宜。
再加上海南还有数量众多的水果。
这就更是让来旅游的众人感觉到太赚了。
这来海南呢,还没开始玩什么。这群游客就被海鲜和水果给弄的很舒服了。
尤其是回去酒店的客房之后,威廉他们还发现,客房服务送来了一些新鲜的菠萝片。
“哇哦。中国的菠萝,我还记得去年圣诞节的时候排队抢购新鲜菠萝的场景了。”威廉看着菠萝片,他笑了起来。
伊娃也笑了:“哦,我想起厂里有人把圣诞菠萝的价格翻了五倍五,然后卖到西柏林去了。”
威廉用叉子插着一片菠萝递到伊娃的嘴边:“那有什么办法呢。谁让他们没有冬天的新鲜菠萝,最多只能吃些菠萝罐头呢?”
作为中国最早打入国际市场的水果,菠萝几乎成为了社会主义国家之中对中国印象的一张名片。
而在海南旅游,除了享受沙滩和太阳之外。中国当然也要设计一些有意思的旅行项目啊。
中国又不像是某些国家一样,会给搞些赌场乃至妓院之类的玩意儿去刺激游客。这些非法项目,在本时空的海南是见不到的。
不过音乐晚会,各种水上项目,这些还是有的。当然,最让威廉和伊娃,以及一众东德游客们干到震撼的还是参观海上牧场。
因为他们一直在好奇,自己这些天吃的海鲜真的是养殖的吗?
而现在,正是给他们参观参观,并且直接吃最新鲜海货的时候了。
海南,生蚝养殖场。
养殖场工人杨宝正驾着小船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三年前的那批生蚝田已经可以取货了。最近天气转凉(海南的转凉)了,生蚝变得更加肥美了。
而在杨宝的周边,还有许多驾驶着小船的同事们,他们一起行驶向那片蚝田。在这片适合养殖生蚝的地区,延绵数万亩都是生蚝养殖区。
年产生蚝近四万吨。
作为从前海南一个靠天吃饭的渔民,杨宝很满意现在的日子。不需要驾着小船去出海搏命。数万亩的生蚝田成为了他们安生立命的根本。
在这里,他们只需要和岸上的农民一样种田就好了。
现在就是海上农业收获的时间了。
在几个同事的帮助下,杨宝拽起了一根养蚝的绳头,将其挂在了小船的绞盘上。
“起咯!”
伴随着杨宝的一声令下,绞盘在电机的带动下开始缓缓转动起来。从海面下拖拽出的粗绳(网)上挂满了生蚝。
杨宝随机撬开一个,里面的生蚝肉大又肥美。无论是做成蚝干卖去外地,还是用新鲜的留在本地食用,那都是极好的。
如同农民们收获稻谷的喜悦一般,海上的牧民们也用洪亮而喜悦的声音高喊着:“收蚝咯!”
第一百四十八章 海上牧渔记(下)
海上牧场的收获是很震撼的。
和陆地上收割麦子不同,当电机驱动着绞盘,将几十上百吨的生蚝绳(网)捞起来的时候。那密密麻麻的生蚝壳密布在养殖网上,打眼一看或许有的人密集恐惧症都会犯了。
但是有的人却会想到这玩意儿有多么的美味。
比如说威廉,他的口水都快流下来了。他还掏出了相机,记录下了生蚝捕捞的这一幕,作为这次旅行的一个重要见闻。
“说起来我已经很久没有吃过很好的生蚝了。上次吃还是十多年前,那时候我们还住在西柏林的时候。”
“我老爹有一次带我去高级餐厅,吃过从法国进口的贝隆生蚝和吉拉多生蚝。那个味道可真的是令人难忘啊。”威廉颇为怀念的说道。
现在的东德在生蚝养殖技术上并不出色,市面上偶尔有一些盘蚝出售也全看运气,而且基本上只有海港城市才有。
东柏林的市场上都不见得能买得到生蚝。所以对伊娃来说,生蚝这东西只是听过,但是还真的没吃过。
而同行的一些东德游客中有一些年长的,比如说那个一下飞机就热的脱衣服的大爷,他就和自己的老伴念叨着二战之前的生蚝。
“那时候市场上能从荷兰进口一些帝王蚝,那才是真正的美味啊。只不过现在东西对立,很多东西我们搞不到了,东柏林没法进口荷兰的生蚝了。”这么一说,老大爷还觉得挺可惜的。
而作为全程陪护的文旅职员林栋梁则是开口道:“纳吉先生,您等会可以试一试我们生产的曲口蚝。我们经过多次盲测盲评,经过厨师和老饕的认证,其味道不逊色于法国的吉拉多生蚝了。”
林栋梁说的还真的不是假话。至于他口中说的老饕是谁?其实就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赫鲁晓夫同志了。
毕竟有那么几年,赫鲁晓夫同志远离政治中心,又负责一些和中国相关的闲散职位。有时候在苏联待着心烦,尤其是看见勃列日涅夫一党就烦,所以赫鲁晓夫干脆来中国躲几个月的清闲。
刚好,他来了也没浪费。李锐当时就让赫鲁晓夫同志组织一批能吃动吃的主儿来中国。
来盲评一下中国的养殖海鲜和他们在北海地区捕捞海鲜的差距,还有就是新一代鱼子酱生产技术,新一代咖啡生产出的风味等等。
通过这帮苏联和东欧地区懂吃的主来给评价,然后再好确定这些货物出口后的定价。
不然就要吃上次鱼子酱定价的亏了
这次可不能再吃这样的大亏了。
对于东德的这群游客来说,这是一种很新奇的体验。尤其是杨宝开着船,载着将近一百吨的生蚝回来的时候。
他直接用生蚝刀撬开生蚝壳,里面露出了肥美的蚝肉,淋上一些柠檬汁撒上一些黑胡椒颗粒,这就是顶好的美食了。
嗜好生蚝的人就喜欢这一口,要带着些许海水的酸咸,混合着生蚝肉的软嫩与蚝唇贝柱的Q弹。一口下去,生蚝的汁水在口中爆开,海水的味道于生蚝的鲜甜刺激口腔。让人忍不住打了个颤。
当然,有人不喜欢吃生的,在这生蚝田里可以选择的吃法多种多样。
杨宝直接用高压锅压上一锅生蚝,同时也有人架上了火,开始碳烤生蚝。
高压锅生蚝,只需要把生蚝外壳洗干净,然后丢进去用水高压几分钟就好。要的就是生蚝刚好熟,但是又没有过老的状态。
一个大的高压锅,里面一口气压上几十只生蚝。强烈的海鲜甜味互相渗透,高压锅里的汤汁都成了奶白色。
炭火架起,炙热的火焰烘烤着蚝壳,这种自带餐盘的小海鲜显得那么的乖巧自觉。在自己的蚝壳里就开始遇热收缩。
生蚝肉收缩,鲜味释放,混合着炙烤后散发浓烈香味的蒜蓉酱。这样的味道更适合不常吃生蚝的新手。
威廉和伊娃都吃的停不下来。那个叫做纳吉的老人也不在怀念荷兰的生蚝了,而是一个劲的和老伴说:“这个好吃,这个真的好吃!不比我们年轻的时候去法国吃的差啊!”
对于威廉他们来说,这是一场完美的味觉之旅。仅仅是这两天吃的海鲜,他们都有一种不虚此行的感觉。
而接下来的行程更是如此。
林栋梁有一种想要把他们彻底塞爆的感觉。
因为几个养殖基地距离都不远,所以这趟旅途除了看沿海的风景,玩一玩沙滩和娱乐项目之外。最大的旅程就是吃吃喝喝了。
在九节虾的养殖基地,他们第一次看到足足有手臂那么长的九节虾。
“这……这比龙虾还要大啊!”伊娃是真的长见识了。小青龙她就是第一次吃,已经是她吃过最大的虾了。
但是现在居然还有比龙虾更大的虾?
威廉也是倒吸一口,而用这种大虾做油闷大虾当主菜,更是让这些东德老百姓吃的满面油光。
一只大虾,一些蔬菜,一些贝壳熬的汤。再来些主食。最后收尾有一个甜品,这样对于威廉他们来说就是完美的一顿。
当然,林栋梁没有忘记带着这些东德游客体验一把赶海。现在的海南还是有很多滩涂可以供游客赶海的。以后也需要保护起来,让这条旅游产品能细水长流。
滩涂赶海,挖贝壳抓螃蟹,偶尔会有一些陷落在小水坑里没有随着退潮即使逃走的鱼。
伊娃拿着桶子抓的不亦乐乎。
这些贝壳够不够吃,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感和体验感。
这是现在全世界范围内很多旅游产品都还没有考虑到的地方。
当然了,还有喜闻乐见的果园采摘环节。
现在的海南有什么果子,他们都可以尝试去采摘,摘了就在树底下吃。这种在后世很流行的农家乐玩法,对现在的人来说也是很有意思的。
也许人类基因深处就是流淌着喜欢采摘果子,并且在树下吃的基因记忆。
而在之后的旅程里,除了吃吃喝喝玩玩。林栋梁还带着这些外国游客参观了海南的古建筑,古文化聚落。以及一些传统民居和传统工艺。
当然了,来旅游怎么能不买买买呢?
当威廉和伊娃带着两大行李箱的礼品回国的时候,他们还觉得不够呢。
“这个黄鱼干,应该很好吃。那个林很贴心的写了做法。以后回去可以做给孩子和爸妈吃。”
“这些果干也很棒。可惜新鲜的水果耐不住长时间运输。希望我们买的这个橙子能放到回家。”伊娃絮絮叨叨着。
明天明就要走了,威廉还在怀念:“中国海南的水果真多啊。我第一次吃到黄皮、番石榴、椰子、莲雾。这些东西可真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