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斤小鳄梨
但是听着同一个国家里,另一个地区的同胞说着另一中国生活。忽然之间张祥又觉得共产主义大胜利似乎又距离自己很远。
张祥看了看四周那些带着红领巾的孩子。他们精神饱满,面色红润。而在另一个地方,还有一群和他们一样大的孩子正穿着破衣烂衫的在田里埋头干活。就为了能多挣一口吃的。
莫名的张祥想到了老北京的一句很讽刺的老话:哪怕是条狗,它也要托生在北京城呢。
是啊,就是一条狗也要托生在北京城呢。因为北京要是活不下去,其他地方更活不下去呢。但是北京好了,其他地方也能和北京一样好吗?
靠在栏杆上,张祥的烟一根接着一根,就连张寿完成了飞行,兴奋的来到他身边时,张祥还有些走神。
不过看着自己的孩子,张祥还是露出了笑容。
不过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没有人知道。道
而那些来参观的少男少女们则是扯开了嗓子对着这些飞行学员们大声的喊道:“解放军叔叔好帅啊!”
呵,这一声声的好帅,谁都要迷糊了。看看张寿他们吧,一个个的嘴角都要咧到耳根子了。
更不要说那些孩子们还带来了各种小零食糖果,还有家里做的各种点心什么的。
他们分享给军营里的解放军叔叔们,大家可都开心极了。就连回去要写的观后感好像都变得容易了起来呢。
第八十章 苏月
【小苏你好,我今天很开心。真的很开心,因为今天老师安排了我们去军营参观。我真的亲眼看到了飞机。】
【你知道战斗机的划分吗,我去了军营才知道原来不光有战斗机和轰炸机,还有战斗机和轰炸机的集合体,叫歼轰机。还有好大好大的运输机,目测有好几十米。】
【还有还有,军队的食堂真好吃。比我妈妈做的饭还好。还有大排骨吃呢!】
【可以近距离的触摸飞机,还让我们坐到一台老飞机的驾驶舱里感受一下飞行的感觉呢。】
【对了,对了,我还带了花生糖和芝麻饼去军营里分给了那些解放军叔叔。他们都夸这些东西好吃,在军营里面吃不到呢。还说我要是下次还去,记得多带一点呢。】
【分享完我最近的故事了,小苏你最近好吗。你有快两个月没有给我回信呢。你上次说你考了全年级第一,我恭喜你啊。我没你这么好的学习能力呢。真让人羡慕,我妈说要让我向你学习。如果你有时间的话,请尽快给我回信吧。不管是分享身边的事情,还是讨论学习的事情都可以。等着你的来信
——蒋建国】
贵州黔东南州独山县十五岁的苗族女孩苏月反复看着这封从东南沿海城市寄来的信件。
她的眼神里满是羡慕和渴望。她没有见过真的飞机,只在学校课本教材里看过它的图片。
她也不知道什么叫做歼机机、轰炸机。她知道那些都是很不得了的东西。是老师说的,新中国最发达最先进的科技。
是她在这个独山县小县城里看不见的东西。
这里还没通火车,只有一天两班的大巴车和其他地方相连。
这里贫穷,这里落后。这里看不见中国最先进的战斗机,运输机。这里看不到火车。
很多人连收音机都买不起。因为整个县里都没什么产业,大多数人还是地里刨食混口饭吃。
收音机?买那玩意儿干啥?能吃还是能喝啊?
还不如拿钱买点大米实在呢。
这里是数一数二的贫困县。老百姓没别的奔头,就是吃饱。
苏月能和蒋建国成为笔友,那是因为学校里每个月会有一些专门供给学生们看的学报和杂志。
在学生杂志上就有一个板块叫【交朋友】。全国各地的学生都可以往杂志社这个板块投稿,介绍自己然后留下姓名和收信地址。
这也是给全国各地的学生朋友们扩展联络圈子的一种办法。让他们知道世界很大,而不是知道身边统计学,错误的以为“我就是全世界”。
苏月两个月没有给蒋建国回信,是因为她不想吗?是因为她没有钱买邮票。
虽然邮票只要几分钱,但是家里不会给她的。
她初中马上就要读完了,但是家里已经不打算让她继续读书了。
按照她爹的话说:县里现在也分配不了什么工作。你读完初中想办法把你送去供销社。要是供销社进不去,那就只能去腌菜厂去踩腌酸菜了。你读个高中干啥啊,没吃没喝的玩意儿。毕业了给你相一个对象,别想那些有的没的。到时候再生俩娃,这辈子就这样了。
想到这里,苏月的眼泪就和豆子一样从眼角涌出,大颗大颗的滑落在信件上。把信件打湿了。
她惊觉信件被打湿,又急急忙忙的擦眼泪,又找来干的布把信件上的泪水吸干。
这时她的母亲回来了,看着她急急忙忙的样子直接吼道:“你又干什么了,打坏什么东西了!”
女人的吼声震耳欲聋,苏月手足无措的站在那里,双手搅着那块干布:“没,没有……”
“没有?”母亲神色不善,吓得苏月不敢动弹。等到母亲检查完一遍,发现家里没东西被打坏,也没东西少了。她才恶狠狠的剜了苏月一眼。
然后没好气的说:“今天你表叔会来县城住一晚上,你去买些菜。打三毛钱的酒。”
女人从兜里掏出七毛钱来,苏月早就跃跃欲试了。因为这是她唯一能获得零花钱的方式。帮母亲买菜,剩下个一分两分,那就是自己的。不过她母亲也是人精,每次买菜的价格都是算好的,防她和防小偷一样。
她总会磨破嘴皮子,让老板便宜上几厘。极少成多,就有一两分了。这次买菜,自己克扣一点,应该有钱买邮票给蒋建国寄信了。
他是自己唯一的笔友(因为苏月负担一个笔友的邮票钱已经是捉襟见肘了),也是自己唯一了解外面大城市的窗口。
表叔这人苏月知道。其实之前家里和这个表叔的关系很一般。因为苏月的父亲是在腌酸菜厂上班,拿的是工资。
表叔是在土里刨食的农民,爸爸一直看不上表叔。不过表叔一直很念亲戚情分,每年过年都会走二十里山路来县里给爸爸拜年,还会带一些乡下种的东西。花生红薯什么的。苏月很爱吃,所以她每年都期盼表叔来。
不过爸爸每次都是很敷衍,人家背着十几斤花生红薯走二十里路来,当晚就让人回去。也不留宿。
后来爸爸就开始巴结表叔了,因为听说表叔的儿子读完了高中,后来参军被空军调走了。现在听说是飞行员了。按爸爸的话说,他现在就是军官了。就算现在不是,以后也是,开飞机的都是当官的官。
搞好关系,以后都是靠山。苏月觉得爸是想瞎了心。她还记得自己小时候有一年表哥和表叔一起来家里拜年。
自己给表哥几颗过年的糖果,表哥才吃一颗呢,就被妈给抢走了。说的话可难听了,骂自己是败家子,骂表哥是小偷。气的表哥当时就直接走回家了。
这事自己还记得,怎么自己爸妈就忘记了?
苏月拿着几毛钱,买了半斤的散白,又买了两个鸡蛋,还有六条一两重的小鱼,还买了些蔬菜,最后好不容易剩下了一分五厘钱。算算自己偷偷存的钱,刚好够买一张邮票了。
苏月心情好了不少,她哼着小曲回的家。不过回家之前她立马把笑脸收了起来。她妈妈正站在家门口嗑瓜子,看见她回来之后伸出手:“找的钱呢?”
“都买菜了。”苏月把菜给母亲看一眼。母亲看了看,差不多是都花完了。
她狠狠的说了一句:“败家玩意儿,有多少花多少,一点都不知道省。以后你上班了,工资我保管。日子都不会过的玩意儿。”
苏月站在门口不敢说话,母亲看了她好一会儿才道:“站在这和木头一样干什么!还不去做饭?家里来了客人了!”
苏月急忙一溜烟的跑了。她进厨房前看了眼客厅,除了爸爸和表叔之外,还有一个自己不认识的男人在家里。
他穿着一身看起来很高级的夹克衫,比校长结婚那天穿的还好呢。还在那里给爸爸和表叔散带着过滤嘴的烟。说话还带着北方口音。
对了,有点像是收音机里那些说相声的人的口音。那些说相声的好多是北京人,这人难道也似乎北京人?不过一个北京人来我们这穷山僻壤的独山县干什么啊?
带着疑惑,还有自己终于可以买邮票的喜悦,苏月走进厨房开始操持晚饭。
第八十一章 愚昧
张祥第一次来贵州, 说实在的他还是第一次来这么穷的地方。
这句话没有任何的贬义,张祥从爷爷一辈就在北京城里落脚了。到他这一代能上几年小学,能去钢铁厂里学技术成为师傅。就能看得出他的家境其实远远没有到整个中国社会的最底层。
甚至于说是整个北京社会的最底层都不到。毕竟在解放前北京社会的最底层是那些游街打零工的,租车拉黄包车的,车站扛大包卸货车的。
张祥最多也就是去保定和天津的一些地方看看亲戚和朋友罢了。这年头的保定和天津是比不上北京,但是那比贵州的独山县那可是不知道强了多少倍了。
不像是现在的独山县,就一条主干道,全县最高的房子没有超过九层的。更加不用说这里肉眼可见的贫穷了。
跟着张顺来贵州,这是张祥临时做的决定。反正厂子里给他批下来的假期很久。他原本是想要在军营附近多陪陪孩子的。时不时去探望他一下,然后把假期用完。
但是他最后还是决定跟着张顺来贵州看看。
怎么说呢,张祥想要看看,自己都要退休了能不能帮助一下祖国发展不好的地区。
没有别的,张祥就是有一种想法,他觉得自己拿国家的东西太多了。这都要退休了,国家还要给他一套五十多平米的保障房,两室一厅呢。就是因为说他贡献大。张祥多少觉得有些受之有愧。
自己上班又不是没有领工资,自己也是拿了钱干了活的啊,又不是打白工。加班也给了加班费啊。技术创新也给了奖金啊。国家又不欠自己啥,自己怎么好意思呢。自己现在身体还行啊,看看自己能干些啥呗。
虽然也不知道自己能干啥。但是张祥一直是行动派,想到就去干了。反正先动起来,干啥到时候再说。
尤其是张顺说的,他们村里一些学习好的孩子最后也是没读书。能和他儿子张达一样读书改变命运的,还是太少了。
自己就让桂花先在军营那边陪儿子,自己先跟着张顺来贵州看看。
这辗转几天,也算是到了地方了。不过到张顺的村子还需要一点距离,走二十里的土路,今天的天色是太晚了。
就来张顺表兄家来借宿。
这表兄叫苏大昌,不过人却长的瘦瘦小小的,看着就是小时候的营养不太行,吃的不咋样。
张祥给人家散烟,苏大昌倒是很惊喜:“哟,还是带过滤嘴的大前门,好烟啊。”他忙不迭是的借着张祥的火把烟给点着,然后开始吞云吐雾。
然后连连说:“好烟,好烟啊。比我平常抽的卷烟好多了。张哥,听阿顺说你儿子也在空军当飞行员呐?”
“还不算飞行员,只能算是飞行学员。”张祥摆摆手纠正道:“飞行员和飞行学员还是有差别的。还要练呢,最近一两年过了考核,才是真正的飞行员。”
“那也是厉害啊。看张哥你这模样,你在北京也是个领导吧。”苏大昌的语气里多少有些讨好。
张祥则哈哈一笑:“算什么领导啊。我就是钢铁厂里当个组长啥的。不是领导。”
“那也是不得了。你在北京的工作有十五级工资了吧。” 苏大昌打听着。
因为现在工资采用的是分级制。尤其是前些年李锐和主席趁着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把干部、工人双轨制搞了改革。现在全国统一了三十级工资制度。
最高一级是主席的一级工资,每个月是六百六十元。
十五级工资标准是每个月差不多一百五十元,这放在干部身上就是差不多是副处级别的工资标准。
如果是工人的话,那就是高精尖技术工人可以拿到。比如说曹文清,每个月的工资标准是一百八十元,是十三级工资标准,和处级干部平级。又比如张福,他本身是挂着干部的职级,又是搞技术生产的。每个月的综合工资达到了两百元。
张祥没有那么高,一个月的基本工资在一百元左右,这是因为他这些年的工龄和职称上去了。不过如果加班或者是超产,那就会有另外的钱了。
现在大家的工资其实也没什么保密制度一说,也没有工厂禁止工人打听别人工资的说法。所以苏大昌问这话,倒是不失礼。
张祥也就道:“没有那么高。也就十八级的样子。”
“那也不少了,有一百块了吧!”苏大昌满眼羡慕:“我工资级别,也就定了个二十四级。一个月算加班和奖金,也就五十来块钱。这还是加了一个五块钱独生子女的额外奖励。”
张祥这才恍然大悟,怎么苏家好像就一个孩子,原来是苏大昌想拿那每个月五块钱的奖励啊。
如今本时空之中,中国没有搞一刀切的计划生育政策。但是也是有控制人口的倾向。比如说职工要是家里是独生子女,每个月奖励五块钱。如果是双职工,那就是十块钱。这可不是小数目。
很多上班的年轻人,都没那么想要生第二个。毕竟十块钱一个月,刚好覆盖养孩子的开销了。一家三口的生活就会很好。如果生果第二个,奖励就没了,生活质量会断崖式的下降的。
“不过啊,我家这个就是个女孩。不顶事,等过两年她嫁人了,我想着看看还能不能生一个男孩。”苏大昌如此道,说的天经地义。
“还是张祥老哥你好啊,五个都是儿子。”
张祥听到这话,虽然他确实是五个儿子,但是却莫名的有些不太舒服。
不过是在人家家里做客,所以也就不好反驳什么。
而在厨房里操持晚餐的苏月,也把晚饭做好了。不过她和她妈却没有上桌吃饭。反而是端着饭碗蹲在一边吃。
张祥有些诧异:“大昌老弟,你女儿和老婆怎么不上桌吃饭?”
苏大昌给张祥倒了一杯酒,笑哈哈道:“女人,上什么桌。蹲着吃饭就好了。来来来,张大哥喝酒,喝酒。”
张祥端起酒杯,这一杯酒是怎么都喝不下去啊!
第八十二章 求救
张祥这饭不太能吃的下去,但是苏大昌倒是吃的很开心。对于他来说,他并不觉得自己说的有什么问题。
好像是一种天经地义的事情罢了。
所以他倒是主动的吃吃喝喝了起来。他也把自己的情况毫无保留的说给了张祥听。
比如说他在盐酸菜场当腌酸菜的工人。自己的老婆也没干活,就在家里闲着呆着。
但是张祥左看看右看看,怎么都不觉得这个家里有一个全职主妇在操持着。
就连做饭都不是这苏大昌的媳妇儿在做。而是他那个看起来瘦瘦小小的女儿在做。
倒是感觉他媳妇儿挺懒的。他那个小女儿倒是很懂事。
其实吧,张祥夫妻倒是一直想要一个女儿来着。之前他们连生5个孩子。前面俩个都是儿子。后面还想生,完全就是因为想要个女儿。
因为觉得生个女儿能更乖巧一些。但是谁能想着一共生了5个,一个女儿都没生出来呢。
后来两人也就放弃了。毕竟孩子再多,那可就养不活了。
所以看着那瘦瘦小小的苏月抱着饭碗在一边吃饭。张祥心中多少有些不忍。
尤其是他看了一眼苏月碗里的东西。除了大米饭之外,就是上面铺了一层咸菜。腌酸菜这个东西在独山县是最多的玩意儿了。毕竟有个腌酸菜的厂。
这是这里家家户户,吃的最多的一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