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了康熙 第77章

作者:大司空

  校书妈妈笑眯眯的进来,陪着笑脸的挨个见了礼后,望向刘昌云,蹲身谄笑道:“刘老爷,还是老规矩?”

  刘昌云看了眼玉柱,见玉柱正和老十二窃窃私语,便笑道:“吹拉弹唱的新校书,都安排上吧。”

  这刘昌云一张嘴,就是内行话。

  吹拉弹唱的新校书,也就是以前从未陪过刘昌云的校书。

  类似月香院这种场所,为了持续招揽生意,校书妈妈必然会不定期的更换一轮校书姑娘。

  毕竟,客人每次来,都面对着老面孔,岂有不腻味之理?

  校书妈妈,这是雅称。

  出了四九城,校书妈妈的称呼,可谓是多种多样了。

  在杭州,她们被称为吃腿儿饭的妈妈。到了苏州,她们又成了清吟小班的妈妈。

  至于,低档的这类场所之中,叫法更多花样翻新了。诸如,窑姐儿妈妈,私窠子妈妈,数都数不清了。

  很快,就来了十几个漂亮姑娘,她们怀里要么抱着琴,要么拿着笛子,要么握着箫。

  自然,抱筝的漂亮姑娘,也是必不可少的。

  校书妈妈站在姑娘们的最前头,哈着腰,笑道:“不瞒刘老爷和各位爷,这十几个姑娘,擅长一起献艺,不如就叫她们联手弹奏一回?”

  玉柱不禁微微一笑,有竞争,必有提高,这不就是十几乐坊的雏形么?

  实际上,唐朝宋朝明朝的教坊司里,类似的组合型演出,可谓是比比皆是。

  只是,大清朝之后,除了宫廷演出之外,权贵们的私下玩乐,大多以独奏为主,而不是合奏。

  见刘昌云点了头,校书妈妈简单的交代了姑娘们要听话,便知趣儿的退出了雅间。

  合奏开始后,就连玉柱这个没啥艺术细胞的家伙,都觉得演奏得很不错。

  还真别说,只要舍得花钱,此间的服务就是到位。

  十几位校书姑娘合奏的同时,事先点好的美味佳肴,流水介的端了上来。

  老十二啥没吃过?但是,他看着面前的那盘熊掌,依然惊艳了。

  “我说玉二爷啊,连熊掌都有,可见有钱可使鬼磨,此言不虚也。”老十二故意调侃玉柱。

  玉柱微微一笑,别看老十二是皇子阿哥,在宫里能够吃上熊掌的机会,也是有限的。

  说白了,宫里的御宴虽然必上熊掌,但是,冷熊掌有啥吃头?咬都咬不动,只能干看着罢了。

  满洲上流社会的宴席,只要上了熊掌,就是顶流的豪华盛宴了。

  但是,哪怕是老佟家这种顶级门第,一年也难有几次熊掌宴。

  道理其实很简单。皇家虽然没有明令禁止民间吃熊掌,却垄断了熊掌出关的道路。

  说白了,熊掌被运出柳条边门的时候,就被八旗兵给拦截没收了。

  没有道理可讲,就是径直没收了,还要抓人,打板子,甚至是砍脑袋。

  此地居然出现了熊掌,可见,必定是从关外走野路子运过来的私货。

  如今的关外,可不是张大帅掌权时的东三省。

  清太宗皇太极,为了保护关外的龙兴之地,防止汉人偷着挖宝采参,特意下旨修了老柳条边。

  老柳条边,东至鸭绿江口,西至山海关。

  沿线上土垒起三尺宽三尺高的土堤,土堤上每隔三尺呈狗咬纹状栽植一棵柳树,柳树与柳树之间用绳子连结,被称之为插柳结绳。

  在土堤外侧,顺柳条边平行延伸挖有上宽八尺,下宽五尺,深九尺的壕沟,有水源的地方壕沟内放水。

  大清入关后,为了向世人宣示皇权皇威,柳条边又向北延长了600多华里,这新增的600多华里柳条边,被称之为新边。

  由于有柳条边墙阻隔,车马和行人出行,不论绕行多远,都必须从各边门出入,接受守门八旗兵的严格盘查。

  锹、镐、纤、锯、箭、刀、枪等器物一律不准带入边内,木材、沙金、草药、熊掌和人参也一律不准带出边外。

  整个柳条边,最重要的一个边门,叫作英额门。

  英额峪是从盛京沿浑河进入长白山区的唯一通道,也是从柴河沟和清河沟进入龙兴之地的古道,因此此地被设立了英额门。

  老十二凑到玉柱的耳旁,小声说:“沾了你的光,爷居然吃上了热气腾腾的熊掌了。”

  “我们三鼎甲一起出资请的客,可不得捡贵的上么?”玉柱微微一笑,和老十二说了咬耳朵的话。

  老十二笑眯眯的说:“你小子有的是钱花,汗阿玛曾经亲口说过,你阿玛没少捞。”

  玉柱浅浅的一笑,在这康熙朝,隆科多啥时候不贪了,这九门提督也就做不下去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君主一个招。

  到了雍正朝,谁敢乱伸手捞黑钱,擎等着抄家卖妻女吧!

  (ps:柳条边和熊掌的老典,讲得很细腻了,也该赏几张月票了啊。兄弟们,又从90名跌落了的下去,拜托鼎力支持啊)

第129章 传胪大典

  这种销金窟的场所,自然不可能上烧酒了。须知,烧酒是下等人才喝的酒,压根就上不得台面。

  正式开席之后,酒过五巡,玉柱突然瞥见今科探花郎钱明鼎,一直死瞪着他。

  玉柱心下一动,就借口去更衣,出了雅间。

  果然不出所料,玉柱出来不久,钱明鼎便跟了出来。

  “这个……那个……玉贤弟,实在是不好意思,愚兄出门的时候,忘了带荷包,实在是该打。”钱明鼎红着脸,结结巴巴,磕磕绊绊的总算是把意思说明白了。

  玉柱心里有数,刘昌云点了熊掌之后,今晚这一顿豪华盛宴的开销,就小不了。

  这一顿盛宴,肯定不可能由刘昌云真的请客,只能由玉柱他们三个人,一起均摊了。

  仅看钱明鼎的穿着,便可知晓,他的家底一定不怎么富裕。

  玉柱二话不说,招手唤来吴江,命他拿了二百两的银票给钱明鼎。

  钱明鼎毕竟是今科探花,如果不是囊中实在是羞涩了,生怕等下会账的时候出丑,又怎么可能找玉柱打商量呢?

  没等钱明鼎把借钱二字说出口,玉柱便主动借了钱给他,这份善解人意,岂是一般人做得到的?

  “唉,谢了呀。”钱明鼎心里很感激,赶忙拱手道谢。

  实际上,钱明鼎临来之前,已经找同乡借了钱。只是,他做梦都没有料到,刘昌云竟然点了金贵的熊掌。

  说句心里话,刘昌云这种大揩油的搞法,就很有些不地道了。

  以后,还怎么好好的交往下去?

  “客气啥呀?说句不外道的话,等你手头彻底的宽裕之后,再说。”玉柱的做人原则,向来是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大问题。

  真正的大问题,都是钱决定不了的。

  正经的豪门顶梁柱,必须擅长花小钱办大事。

  不懂怎样花钱办事的权贵子弟,大多是没有受过完整教育的残次品,迟早要塌楼。

  借了钱给钱明鼎后,玉柱先回了雅间,免得叫旁人看出了破绽。

  一旁吴江,将这一切尽收眼底,心里佩服的不得了。

  有些傻蛋,借钱给了兄弟,还没落着好,就是没有注意做人的分寸和细节。

  你到处大嘴巴乱说,张三找我借了几百万,我真是慷慨大方。

  这岂不是把张三的面子,彻底的踩在了脚下了么?

  唉,这么个搞法,怎能不遭嫉恨?朋友还能交得长久么?

  吴江又学了一招。

  孙承运喝惯了花酒,见弹琵琶的女校书,长得格外的清秀,便起了色心。

  老孙的贴身小厮,得了吩咐之后,就出去找校书妈妈。

  很快,合奏的一曲终了,姑娘们退下换衣裳之后,那名弹琵琶的清秀校书,便坐到了孙承运的边上。

  孙承运开了个“好”头,老十二也不端着皇子阿哥的架子了,也点了个面容姣好,唇边有颗美人痣的漂亮校书。

  一时间,漂亮的女校书,都被瓜分殆尽,惟独玉柱没有叫校书相陪了。

  玉柱见大家都有意无意的瞟着他,头皮不由一阵发麻,这便是不合群的下场。

  孙承运知道,玉柱不爱携姬玩乐。只是,连老十二都叫了女校书,玉柱如果不叫,就有点那个啥了。

  结果,老孙叫人去吩咐了校书妈妈之后,来了一名身段火辣的女校书。

  孙承运凑到玉柱的耳边,小声说:“据校书妈妈所言,此女原是兵部某侍郎的宠妾,老侍郎得急病死后,就被正室给卖到了这里。”

  玉柱微微一笑,校书妈妈为了钱,什么假话不敢说?谁信谁傻。

  有女校书们相陪,席间的气氛立时热闹了许多。

  大家都是场面上的人,除了玉柱不爱吃花酒之外,谁不爱个热闹?

  酒酣耳热之际,孙承运就有些把持不住了,搂着女校书,起身走了。

  孙承运做表率后,刘昌云也领着人走了。

  令玉柱感到惊讶的是,榜眼谢盛,别看已是油腻大叔,居然搂了两个女校书,乐滋滋的走了。

  钱明鼎本不想走,可是,架不住怀里的女校书,又扭又摇的撩骚,忍不住的也走了。

  现场就剩下了玉柱。

  玉柱自然不可能召女校书相陪了。但是,老十二和同年们都在此地快活着呢,他怎么可能就这么一走了之呢?

  于是,玉柱让身材火辣的女校书独自睡进了房中,他则选择了睡去马车里。

  玉柱的马车,铺盖齐全,垫得也很厚,睡得也很滋润。

  没走,是给老十二和同年们面子。睡马车里,是告诉他们,他不乐意碰女校书,再漂亮也不想去碰。

  玉柱躺进马车之前,吩咐吴江,拿五百两银票,暂存到校书妈妈的手上。

  肯定花不了这么多,等结帐的时候,多退少补。

  原本,应是三鼎甲分摊的费用,因为多出了老十二和孙承运这两个色鬼,自然就应是玉柱付帐了。

  做人,千万不能坏了规矩和道义。

  玉柱带来的朋友,也在一起享受过了,岂有还让同年跟着一起分摊之理?

  那就太不懂事了!

  按大清会典的规矩,新科三鼎甲,照例直接授官。

  所以,今天的传胪大典,玉柱身为状元,可穿从六品朝服。

  因还是三月,需戴红缨暖帽,帽上是砗磲顶子,石青色的六品鹭鸶朝服,黑面高底朝靴。

  在大清,有品级的官员们,一律穿官靴。官靴,又叫朝靴。

  草民不许穿靴,要么草鞋,要么布鞋,要么光脚。

  因未到五品,玉柱还没资格挂朝珠,倒也省了点事。

  说实话,挂着朝珠,既不气派,也很碍事。想弯下腰,都要用手托着朝珠,免得朝珠拖到了地上。

  玉柱参加今天大朝会的一应装备,都是自己掏钱订做的,朝廷才不管这些呢。

  检查完了朝服之后,吴江出了内院,跑到二门外的影壁那里,检查官轿的准备情况。

  文官坐轿,武将骑马,这是规矩。

  玉柱现在正式出门上朝,还必须坐轿,不能骑马或是坐马车了。

  文臣上朝不坐轿就是违制,只要被言官弹劾了,革职都是轻的。

  玉柱的官轿,锡顶,皂盖,皂帷,二人抬。

  没办法,三品以上的朝廷大员,在京师也才有资格坐四人抬的官轿。四品及以下的官员,只要在京,一律都是二人小轿。

  但是,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李四儿早就让隆科多找来了十名可靠的轿夫。二名轿夫一组,抬一段路,就换另一组轿夫接着抬。

  有五组轿夫轮换着来,既不影响行进的速度,轿夫们也不至于太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