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了康熙 第715章

作者:大司空

  此前的历次会试,主考官再怎么说,也由皇帝亲简大学士领衔主考。

  既然要拥抱海洋的工业文明,已经不合时宜的八股取士,迟早会寿终正寝。

  但是,绝对不是现在。

  大清的速亡,除了兵权旁落于袁项城之手以外,冒然废除科举,肯定是第二重要的因素。

  清廷废除了科举取士之后,就等于是,断了全天下读书人做官的希望。

  这还了得?

  史书里早就写得很清楚了,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

  断了希望和生计的穷秀才们,仗着有文化,掌握了一定知识,大量的混入了晚清的江南新军之中。

  在当时,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观念,早就深入了人心。

  尊贵的读书人,但凡有条活路,谁乐意去当丘八啊?

  时间一长,爆发反清的起义,也就是迟早的事儿。

  晚明时期,明廷仅仅是裁减了不入流的驿站而已,就逼出了个亡明的大顺天子。

  玉柱呢,作为现行科举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他却极不重视乡试、会试和殿试。

  以前,玉柱曾经担任过公考的面试官。

  往往那些口若悬河、头头是道的面试高分者,只要进了乡镇,大多数情况下,也就成了只会吹牛造假的低能儿。

  相反,这些人进了厅局级的大机关之后,就如鱼得水一般,混得别提多滋润了。

  道理其实很简单的,平台越高,越是务虚不务实。

  越是大机关,业务水平啥的,统统不重要,就看会吹不会吹,会不会编造令人眼前一亮的新概念了。

  玉柱是老官僚了,官场上的积弊,他完全门儿清。

  礼部会试,玉柱漠不关心,却跑去关心了童生试的入门级考试:县试。

  玉柱身边的老亲兵戈什哈们,足好几百人,都被玉柱派去了北方各个县。

  每县两名老亲兵,美其名曰:监督县考。

  实际上,这些人带去了玉柱亲拟的十道考题。

  这些考题,各县都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区别。

  而且,并不影响正经的八股文做题,只是把装样子的贴诗作赋环节,改成了做玉柱亲自出的考题罢了。

  县试,由知县说了算。哪个知县敢反对玉柱的搞法,那就是活腻味了。

  玉柱的想法,其实很清楚的。

  此次县试作为试点,若是大获成功,则推广进今年的府试和院试之中。

  目的嘛,就是从极为稀有的知识分子之中,选拔出脑袋不那么进水的人才。

  比如说,一心只读圣贤书,连加减法都不懂的人,咳,那还是去走老路吧。

  老路的前景,绝对不容乐观。

  以后啊,每三年一次,录取的一百多名进士,安置的去处,就很窄了。比如说,当翰林啊、修清史啊、修地方史志啊,研究怎么保护故宫紫禁城啊,等等等。

  读书人嘛,即使选择了继续钻研八股文,惦记着务虚不务实,玉柱也总会赏口饭吃,给条做官的出路。

  但也仅此而已了。

  等过渡时期结束了,全面接受近代科学教育的人才,肯定会取代现有的官僚阶层。

  玉柱只关心,从刚入学,到秀才这一级的读书人。

  至于,举人老爷们,唉,谁见过穷举人了?

  人家吃得饱饱的,不需要玉柱去操心呐。

  从县试中,选拔出来的人才,干什么呢?

  先在天津的预科班,跟着洋人语言老师们,先过语言关。

  语言过关后,给予公费出国留洋的待遇,让他们去英国,去法国、去荷兰,从初中开始读起,一直读到大学毕业。

  初步定的名额是,三千人,除了食宿免费之外,每月还给二两银子的零花钱。

  实际上,这些西方的学校,最终的校董,都是爱丽丝。

  不过,请的教师,都是正经的洋人罢了。

  等这些人,学成归来,各省的国立中学堂,也就可以全面开花了。

  中日马关条约签定之后,倭寇都知道,拿出大把的银子,狠办教育,更何况是玉柱呢?

  百年树人,重在教育。

  将来,等教师多了之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甚至是十二年义务教育,也就顺理成章了。

  不过,计划没有变化快,老江湖永远都会遇到新问题。

  武清县的县试还没开考,就传出了一个惊人的消息。

  知县大人,不仅不让玉柱的亲兵进贡院,还叫人把他们赶了回来。

  理由也很简单,祖宗之法不可变,岂有丘八监试出题之理?

  简直是有辱斯文,道德沦丧!

  一时间,朝野震动,举国惊诧!

第1004章 捡漏,我也会!

  天下之大,什么人都有!

  海瑞上了《治安疏》,骂嘉靖搞得整个天下,家家皆净也!

  混蛋嘉靖都没杀他,玉柱的心胸,总不可能不如嘉靖宽广吧?

  就在满朝文武等着看好戏的时候,朝廷下了旨,调那位知县,进京担任明史的编修。

  还是七品官,只不过,由外官变成了穷京官罢了。

  修明史,可以只修一年,也可以修三年,还可以修一辈子,就看他的造化了!

  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一任三年的知县,即使是个穷县,至少也有好几千两银子的出息。

  修史的京官,就不同了呀。

  每月就是那几个干巴巴的俸禄而已,经常需要拆了东墙补西墙,日子过得苦哈哈的。

  大清朝的官场文化,博大精深。

  即使是平调,也可以借机暗中整人,让你有苦说不出来。

  玉柱是要干大事的人。

  杀人很简单。但是,随意杀人的王上,和满清的皇帝,有何区别?

  现代文明的灵魂,已经深入玉柱的骨髓,推动治国法治化,是他坚定不移的目标。

  当第一批留学生,陆续来到大沽口的预科班之时,一位普鲁士主教的到来,却改变了预备留学生的命运。

  副主教席姆勒,礼貌的拜会了爱丽丝夫人。

  两人的交谈中,爱丽丝夫人随口谈到了,准备送留学生去英国、法国和荷兰的事情。

  谁料,席姆勒听了之后,大感兴趣,随即详细介绍了他在普鲁士创办的哈勒学园。

  哈勒学园,是一所实科中学。该校讲授数学、物理学、力学、自然、天文学、地理、法律学、解剖学、医学初步、绘画制图等等,在教学法上广泛应用了绘画、学图表、标本和模型等直观教具,以及各种实验器材。

  这是一所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中学。

  爱丽丝知道玉柱的心思,便把席姆勒推荐给了玉柱。

  玉柱一听,脑子里的灵光一闪,好家伙,这不就是德国经典的职业技术教育嘛。

  于是,一项合作办学的计划,在玉柱的脑子里,应运而生。

  简而言之,玉柱出钱资助席姆勒主教创办的哈勒学园,席姆勒则负责推荐优秀的各类教师来华任教。

  工资的结算,为欧洲的通用货币,英镑或是苏。

  席姆勒受教廷的委派,想在大沽口,建一座大教堂。

  省了无数经费的玉柱,自无不允之理。

  反正吧,京城里,已经有其七、八座教堂了,不在乎多这么一座。

  若是,席姆勒把哈勒学园的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和体系,完美的复制到了大沽口,嘿嘿,那就赚大了呀!

  所以说啊,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三人行,必有可学之处。

  以玉柱精明,都险些犯了经验主义错误,实在是应该反省了。

  一战前,德国能够超越英国的工业实力,靠的就是务实的教育基础。

  从席姆勒的口中,玉柱得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

  早在十六世纪下半叶,威丁堡公国和萨克森公国,就颁布了强制教育法,在公国内普及了小学教育。

  具体而言,就是6-12岁的儿童,若是不送进学校去读书,父母就要承受高昂的罚款。

  玉柱的手里倒是有钱办学,但是,合适的教师就太过于稀缺了。

  没办法,只能慢慢的来了!

  席姆勒圆满的完成了教廷的任务之后,很快,就坐船回了德国。

  等席姆勒带着两百多位德国教师,再次抵达大沽口的时候,已经接近两年了。

  这个时代,从大沽口去德国的汉堡,乘坐风帆商船,至少需要半年之久。

  一来一回,就是一年以上,还有招募教师的时间,准备实验器材的时间等等。

  玉柱的心里放下了一块大石头之后,就派人去找来了孙承运,让他陪着喝点小酒,聊个小天。

  时至今日,也就是孙承运待玉柱和从前一样,弟弟长弟弟短的,丝毫也没有想改口的意思。

  玉柱也很享受这种温馨而又可靠的友情,压根就没有,让孙承运叫王上的念头。

  到了玉柱如今的地位,已是整个华夏的实际主宰者了,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钱和权都不缺。

  但是,所谓高处不胜寒,玉柱恰好欠缺的平等友情,刚好被孙承运填补了。

  当然了,完全平等相交,肯定是不可能的。

  但是呢,和孙承运在一起,彼此知根知底。

  玉柱完全不需要端着辅政王的架子,喝的轻松,聊得也很轻松。

  有经验的朋友,比如说,你当了老板之后,身边整天围满了有所图的人,心里其实是腻味的。

  这人呐,没钱的时候,身边的穷朋友并不少,却更希望有钱。

  等有钱了后,和穷朋友渐行渐远,却又觉得自己缺少真心的知己。

  玉柱的心态,大致就是这种围城的状态。

  孙承运很快就来了。

  兄弟二人,就着十几味可口的下酒菜,举杯畅饮。

  酒过八碰,菜过十味,孙承运打开了话匣子。

  “好弟弟,我只求你一件事儿,将来,我是说将来啊,能不能不收回孙五福他娘亲的公主府?”孙承运这话说得很有些绕。

  但是,玉柱一听就懂,别看孙承运的日常生活,异常之糜烂,他对和硕悫靖公主还是有真感情的。

  将来,改朝换代之后,和硕悫靖公主的称号,肯定是无法保留了。

  不过,以玉柱的权势,只要想周全孙承运的体面,肯定办得到。

  “这个倒也容易。你现在是一等男,将来啊,封你个侯爵,再把公主府赐为侯爵府,不就万事大吉了么?”玉柱善解人意的提议,令孙承运一阵狂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