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第338章

作者:安化军

  吴禁看看四周,见几个吏人站在那里,微微摇了摇头,也不说话。

  耶律颇的知道他是嫌耳目众多,道:“谭押司留下来,其他人到外面听令!”

  众吏人出去,耶律颇的道:“这一位谭押司是我信任的人,你有什么话,尽管说好了。”

  吴禁这才举起手中的告示道:“知州,不知这告示里说的可是真的?还有,要知道宋军军情,不知怎么样才算?不要我说了出来,知州说是不够,赏钱也不发了。”

  耶律颇的道:“一千贯钱虽不是小数,但对本州来说,还算不了什么。只要你说出宋军人数,有多少城池,各城驻了多少兵马,这些城池在什么地方,一千贯钱便是你的!”

  吴禁听了大喜,拱手道:“如此甚好!不瞒知州,小的原是宋军中的小校,手下不少士卒。这些消息别人不知道,传某等人,那是知道的。”

  耶律颇的听了大喜,忙命谭押司取了纸笔,在一边坐下。又让吴禁说,谭押司记。

  吴禁记性很好,再不犹豫,道:“宋军在河北路,有整训过的禁军二十五万人,各有驻地。真定府是窦舜卿,定州是刘兼济,保州则是景泰,雄州的则是张岊一军。帅臣为刘几,率五万人驻河间府。”

  谭押司运笔如飞,一一记下。可怜契丹只知道宋军在河北路增兵二十余万,如何划分,却并不十分清楚。契丹人这里,知道宋军整训,但整训之后如何编成,如何指挥,却是一头雾水。他们还一直以为是知大名府的北京留守为河北路的帅臣,没想到换成刘几。

  耶律颇的所知的情报,是河北路宋军禁军原有近三十万,近一年又来了二十余万援军,并不知道这些军队如何指挥。实际上契丹人眼里,只知宋军整训,却不知道整训的内容。

  等谭押司一一记好,吴禁又道:“现在宋军用战,是以整训过的军队为主,其余禁军为辅。上面说的五军,各军有五万人,人数基本都一样。刘几在河间府统一指挥,各军各自守地方。”

  耶律颇的道:“刘几本身自己指挥一军,又为帅臣,是如何指挥的?”

  吴禁道:“知州,刘太尉只是兼任河北路帅臣,遇有战事,大多还是各军各自为战。帅臣并不是其余四军的顶头上司,只是居中协调而已。”

  “原来如此!”耶律颇的连连点头。“谭押司,这些都要记得清楚!切不可有一丝错漏!”

  谭押司称诺,耶律颇的又问吴禁道:“今天夏秋两季,宋军在南边筑了许多城池,坚壁清野,百姓全部都迁到城里。这些城如何筑的?一城驻多少兵马?都在什么地方?”

  吴禁道:“

  今年有铁路修到了雄州,又一路修到了河间府。铁路修好之后,官府出钱募人,修了许多城池。各城皆是把守要道,往往数城聚在一起,互间之前都能看到。一城驻兵一千人到三千人不等,各自设将领,守望相助。剩余的其余军队,都驻在州城附近。”

  吴禁只是小校,对宋军具体的布置并不清楚。宋军驻城之后,其实是分成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一个指挥官。一般不太重要的地方,以团级为单位,重要的地方,则以师级为单位。团级为单位的,一般是一营军队守一城。师级则以一团守一城。有的团直属军,有的则属师管,看各自地理位置。

  吴禁是按以前习惯,以为每城将领独立,直属帅臣。契丹则一无所知,对吴禁说的深信不疑。这怪不得耶律颇的,宋军现在的指挥结构,跟以前的习惯有很大区别,契丹人想象不出来。

  等谭押司一一记下,吴禁又说了每州筑了几城,大约在什么位置,一一说了出来。这是他偶然跟长官看见的,当时并不觉得重要,只是天生记性好,大致记了下来。

  耶律颇的听着,不由心中大喜。以前只知宋军筑城,到底筑了多少,驻了多少军队,一无所知。现在得了这些情报,大军前来,就是有的放矢了。

  (今天有事,只有一章,见谅。)

第235章 突破口

  站在院子里,看着天上飘下来的雪花。过了好一会,景泰转过身,对副都指挥使郭恩道:“今天下雪了,后边一天冷似一天。北边的契丹,大军应该已经到幽州了吧。”

  郭恩道:“依前方的消息,已有不少部族兵马,进入了幽州境内。不过耶律洪基的大军,刚过了北安州,想来不用十日,就要到幽州了。”

  景泰点头:“十天,也没多少日子了。这几日四处看了,周边的河流大多没有结冰,契丹人要想南下,只有走我们保州。大战将来,心里突然有些不安。”

  郭恩道:“太尉说的是。契丹人南下,想来是走保州。虽然各处都筑了城,驻了兵马,但能不能防住契丹人,心中还是没底。接下来几个月,必然多事。”

  景泰听了没有说话,回到了廊下,站在那里看雪。最近契丹境内开始慢慢收紧,情报不容易送出来了,前线的情势开始紧张起来。处于最前线的保州,气氛格外凝重。

  虽然景泰早就做了各种推演,制定了计划,但契丹人一日不来,心中就是一日不得安稳。自己做了万全的准备,谁又知道契丹人是怎么想的呢?

  过了一会,景泰道:“去请石遇和杨遂来,今夜我们一起饮酒赏雪。契丹人来了,这一场仗到底要怎么打,也要商量一番。若是数十万大军突然围上来,一个疏忽,就有可能铸成大错。”

  郭恩称诺,出去吩咐亲兵,去请两人来。

  景泰手下三师,一师驻北边的广信军,师都指挥使石遇。一师驻安肃军,师都指挥使杨遂。还有一师的都指挥使卢政,与军部一起驻保州。三师呈倒品字形,两师在前,迎战来的契丹人。军部和另个一师在后边,是景泰的预备队,同时查漏补缺。自全军编练完成,这是景泰部面对的第一仗,全军难免紧张。

  已经进入十月,草木枯凋,开始结冰,整个河北路的形势都紧张起来。只是河流没有结冰,契丹人不能涉冰渡河,宋军估计,最可能受到进攻的地方,就是保州。

  吴禁看了看身边的士卒,心中甚是不满。自己前几日到易州报告军情,说的一切都好,没想到最后只给了三十贯钱。那知州还振振有辞,说是要验证消息确实,才会给自己赏钱。昨日更是派了人,押着自己到析津府,由契丹大臣验证自己所说。

  叹了口气,吴禁紧了紧衣角,迎着凛冽的北方,一路北去。到了傍晚时分,终于进了析津府。

  此时大战将临,析津府驻了许多军队。虽然天气寒冷,街道上还是热闹得很,各种样的小贩在人群中穿梭。街道边的食铺热气腾腾,传出诱人的香味。

  吴禁使劲吸了吸鼻子,只觉得饥肠辘辘,只想美美吃一顿。

  一边的小头目道:“刚才的消息,留守正等在府里,我们快快前去!”

  吴禁随着他们,沿着大道一路北行,到留守府外的时候,太阳已经落下山去。看着留守府,吴禁只觉得又冷又饿,只盼着进了留守府,这留守先上一桌好菜来。

  进了留守府,由士卒领着,到了一边的花厅。里面没有酒菜,只坐着两个官人,让吴禁大失所望。

  耶律仁先已经等得心焦,见到人进来,急忙道:“这就是那个报信的宋人?”

  一边的士卒称是。耶律仁先道:“好,好!前几日看了耶律知州的奏报,甚是有用!今日特意让你来,就是要问一问到底情形如何。”

  吴禁忙拱手:“小的身份低微,留守问起,自然知无法不言,言无不尽!”

  耶律仁先连连道好。道:“看了耶律知州奏报,才知现在宋朝的禁军分整训过的,和未整训的。真正守边境的,是那些整训过的禁军。是也不是?”

  吴禁道:“回留守,确实如此。小的便就是原在河北路的禁军,最近都没有什么事情,只是守路而已。各城都是那些整训过的禁军在把守,我们这些人,根本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耶律仁先听了,对一边的耶律宗允道:“大王,如此看来,对面的宋军数量没那么多。他们新调来的是二十五万兵马,若只是用这些人,并不可怕。”

  耶律宗允对吴禁道:“如此说来,河北路原有的二十多万禁军,都不作数了?”

  吴禁道:“自然是不作数了。现在禁军都当作厢军在用,巡视地方,把守路口,就是不作战。”

  其实宋军并不是如此,禁军整训过后,一大半士卒都留了下来。只是因为军官不足,没有编练成军而已。大部分驻在河间府周围,由刘几所部暂时羁糜。吴禁这些已经确定裁汰的,才当作厢军在用。吴禁连整训都没有参加,打定了主意要走的人,自然不知道这些事情。

  又仔细问了吴禁,宋军现在的政策,耶律仁先和耶律宗允心中大定。以前只以为宋军有四五十万人在河北路,契丹兵力不足,难免担心。现在看来,宋军的兵力并不多,形势对契丹有利。

  当然,吴禁说的话有真有假,他并不知道真正的机密。只是两位契丹将领分辨不出来,只当作都是真的。由于宋军守得严,以前对南边消息一无所知,现在就大不一样了。

  看看天色,耶律仁先对吴禁道:“这几日你先住在府里,以备问询。——对了,先前答应你的赏钱必然不会少了。只是暂住几日,你放心就是。”

  吴禁拱手称是。心中却觉得,自己的赏钱怎么越来越悬了呢。耶律仁先却是这么说,越是让人觉得他们不想给钱。契丹一个大国,怎么如此小气。

  送走了吴禁,耶律仁先道:“宋军主要的战力,就是今年调来的二十五万兵马,分驻各州。等到圣上到来,如果能集中兵力,先突破其一点,事情就完全不一样了。”

  耶律宗先点头:“只要突破一州,大军南下,宋朝必然全国震恐!宋军善守城,一出了城,他们就济事了。大军进了宋境,留边境几州不顾,一路直下开封府。到了那个时候,看宋朝该如何!”

  如果仅仅是在边境僵持,契丹并不能持久作战。幽州虽大,支撑数十万大军还是非常吃力。时间一旦久了,粮草就不知从哪来。只能靠快速突破边境,进入宋朝境内作战。进了宋境,粮草也就有了。

  按以前的经验,哪怕后方有宋朝的城池没有攻下来,他们也无力组织大军,堵截契丹后路。只要大军逼近了开封,宋朝就该慌了。

第236章 时移事易

  景泰举起酒杯,道:“明日石太尉和杨太尉就要各回本军。今日设一薄宴,为两位送行。恰好今日初雪,且饮一杯酒,去一去寒气。”

  众人饮了酒,景泰放下酒杯道:“已经十月,天气冷了,河流很快就要结冰。契丹各部族兵马已经陆续到了幽州,想来不日就会南下。说实话,此次契丹顷国之兵而来,这一仗,必然辛苦。”

  石遇道:“契丹人来,与他们战上一场就是了。几个月间,保州已经准备完足,契丹人南来,想破这里可不容易。幽州一地才多大?数十万人,一旦时间长了,契丹如何支撑?”

  景泰点了点头:“不错,只要挡住不让契丹人越过边境,以幽州的粮草,是支撑不了的。只要战上两个月,契丹人攻不破城,必然撤退。但是,数十万大军,要守两个月,也不是容易事。”

  众人点了点头。这话不错,再是准备充足,也难保会发生意外。契丹来的是倾国之兵,数十万大军聚集百里之内,很难说发生什么。宋军一要做好准备,还要有防备意外的能力。

  卢政道:“战场瞬息百变,发生什么都不稀奇。最要紧的,是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能一有什么超出预料的事情,便就手足无措。只要妥善应对,防住契丹也不是难事。”

  正在这时,士卒抱了一口小锅来,放在桌上。

  景泰道:“煮的好羊肉,来,都尝一尝。今天我们饮酒赏雪,同时商量一下战事。纵然契丹来的是倾国之兵,也不必惧怕。我们后边有定州的刘太尉,还有真定府的窦太尉。只要数日时间,他们就可以坐火车到保州。契丹纵然全力攻这里,也没有什么。”

  众人一起称是。饮了酒,各自吃端上来的羊肉。肉煮得酥烂,正适合这种天气。

  喝了一会肉,饮了几杯酒,果然觉得身上暖了许多。

  郭恩道:“安肃军有葫芦堤,水泽众多,几乎连成一线,行动不便。契丹最可能进攻的,还是广信军。那里正在山下,如果再有兵马从山中来,数路齐出,想防也不容易。”

  景泰道:“先前与其余几军太尉议论战事时,刘太尉便说,契丹最开始的时候,很可能借着太行山南下。正面大军向保州来,另有奇兵从太行山中绕击后背,前后夹击。定州的刘兼济所部,也加强了治下的布置,筑了几城,太行山下坚壁清野。其实,契丹人正面来攻保州并不可怕,我们的城池可以互保,想攻破可不容易。最怕的是,他们从太行山中出来,断了保州后路,那时坚守就不容易了。”

  杨遂心中一动:“太尉的意思,是怕契丹人攻定州?”

  景泰点了点头道:“不错,帅司的估计,契丹人可能兵分两路,一路来保州,一路攻定州。”

  想了一会,杨遂道:“定州有刘太尉的五万大军,契丹人想攻破那里,可不容易。”

  景泰叹了口气:“按说该是如此。不过,战事一旦牵连定州,事情就会混乱。到时乱了,很多事情也就说不清楚了。石太尉、杨太尉,你们不需要理会这些,只要谨守地方就好。若是契丹真攻定州,有了事情自有卢太尉的兵马去处置。最要紧的,是你们一定要守住广信军和安肃军才好。”

  石遇道:“太尉放心!我部近万兵马,枪炮齐全,必不会出岔子!广信军就只有那么大,契丹来多少兵马也没有用处。几个月时间,契丹人想围,也围不住我们。”

  杨遂道:“安肃军北边有葫芦堤,契丹人可以越境进攻的地方本就不多。太尉安心就是。”

  景泰点了点头:“为了防契丹人南下,枢密院提前数月开始布署。花了这么多心思,如果还是出了岔子,我们就无法交待了。保州地方,实际只能容下五万军队,再多人就没有用了。最关键的,我们不能被契丹人切断联系,分割包围。所以筑城的时候,都是数城聚在一起,可以互相帮助。我们估计,只要守住两个月的时间,契丹人就该退去了。”

  卢政听了,急忙问道:“契丹人退了,我们追是不追?”

  景泰笑着摇头:“现在说那些还为时尚早。那种大事,非要朝廷做主不可。不过,你们可要做好准备。真击退了契丹人,岂会不趁势收回幽州?”

  前线的将帅对宋军的战略并不十分清楚,对于最高层有意在幽州全歼契丹主力更不知情。他们现在得到的命令,是守住各州,先把契丹人的锐气耗光。

  以守为主,各自筑城,而不追求主动进攻,是因为这个年代,守城有很大的优势。一两千人守的一座城池,只要防守方物资充足,攻方聚集数十万大军也难攻破。保州和雄州前线,宋朝筑了几十城,把百姓全部都收容起来,便就是这个原因。虽然城池较小,但契丹想攻破却难。

  有铁路向前方运送物资,有充足兵力,宋军的打算,就是在最初几月先消耗契丹兵力。等他们疲惫不堪的时候,再投入大量的生力军,进行进攻作战。战略的重点,初期要让战事集中在前线几州,不要蔓延到内地。特别是要防止契丹大股骑兵,突破前方线,突然深入内地。所以对契丹可能攻定州,刘几和景泰等人都特别在意。

  以前的宋军很少有主力兵团,往往是分城而守,每城的兵力都不多。契丹人南下,往往是突城几城之后,便就如入无人境。后方哪怕有没攻下来的城池也不在意,每城兵力不多,守城则有余,却没有进攻的能力。可能契丹主力已经到了开封府周围,后方的宋军只能看着,做不出反应。

  以契丹骑兵的速度,一旦突破,数十日就可以到开封城下。那时往往宋朝来不及集结兵力,就面着两国决战。宋朝特别忌讳契丹南下,便就是如此。单以兵力算,其实宋军往往占上风。但分散各城,到了前线的战场,往往是契丹占有绝对优势。

  以前线集结重兵,供养不易。纵然河北路的禁军需要的大部分粮草来自河北路,要运到前线去也不容易。分散驻军,除了守各个城池之外,也是就近取粮,不需运输。现在不同,在铁路修通之后,后方的粮草可以源源不断运来,宋朝的主力兵团靠前,都布置在了沿边境几州。

  随着技术发展,宋朝经济改善,整个战略态势都不同于从前。依托铁路,宋朝可以组成各个重兵集团,防守要路。契丹如果不把边境重兵集团打败,一旦深入,就可能会被重重围困。不过,这种巨大的改变一时间契丹无法认识到,做的战略布署,很难适应新的条件。

第七卷 决战幽燕

第1章 疾风暴雨

  曲阳位于定州西北,正当太行山出来的路口。山中道路沿着泒水河谷,北上到灵丘、飞狐。这是太行山中的重要道路,宋朝格外重视,沿着河谷修了一系列堡寨。这些堡寨都不大,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迟滞进攻的契丹人,同时预警。

  十月十五,天阴沉沉的,北风呼啸,吹在人身上冰冷刺骨。隐隐约约间飘着雪花,却看不清楚。伸出手去,只觉得手一凉,仔细看,却不见雪的影子。

  城头上,几个士卒抱着火枪,靠着女墙,躲避劈面而来的寒风。

  一个士卒站起身来,使劲跺了跺有些麻木的脚,骂了一句。今日这样寒冷的天气,自己却被派来守城头,真是倒霉。好在天将黑了,等到交班,非要好好喝上一场不可。

  偶然间,转头看了看城外,突然间张大了嘴巴。过了一会,才声嘶力竭地喊道:“契丹人来了!”

  其余士卒根本没有反应过来,依然缩在那里。站着的士卒伸腿乱踢,口中只是道:“快起来,城外契丹人来了!契丹人杀过来了,快击鼓啊!”

  几个士卒清醒过来,急忙起身。趴在女墙上向外看去,就见远方苍茫的暮色中,数不清楚的骑士冲了过来。阴沉沉的天空下,宛如一头巨兽般。

  顷刻之间,城头就沸腾起来。守着城楼的士卒,急急忙忙间敲响了挂着的战鼓。

  知县潘越正有准备用晚饭,听见鼓响,叫了一个排兵来,道:“出去看看,什么事击鼓?”

  排兵还没有出去,就有一个士卒冲了进来,高声道:“禀知县,大事不好,城外有契丹人攻城!”

  潘越愣了一下,回过神来,厉声道:“什么鬼话!西边太行山里有五寨,没有人报敌情!难道契丹人能一天破五寨,直接攻到曲阳城下?出去仔细查看清楚,是什么人在扰乱军心!抓起来重惩不饶!”

  那士卒道:“知县,现在城中乱成一团,哪里还能问究竟?还是快快出去安定人心,等小的上城去看看再说。看城上样子,好似真是有敌来攻。”

  潘越跺了一下脚,没有办法,只好吩咐仆人取自己的官服来。

  另一边,守卫本城的指挥使高敏一边披甲,一边快步走出官衙来。见外面已经乱成一团,如暴雷般地暴喝一声:“乱什么!传我令下去,所有士卒坚守哨位,哪个敢不战而走,斩!”

  一边的亲兵应诺,翻身上马。一边高声喊着高敏的军令,一般徐徐而行。高敏的亲兵则立即排成队伍,抽出长马,杀气腾腾。

  高敏穿好盔甲,道:“随我上城!洪副指挥使,立即召集本营部伍!”

  一边的副指挥使洪方应诺,带着营指挥部的一众庶官,紧急开始征召各部。这是整训过的军队,平时军中有各种规章制度,现在只是按制度行事。

  高敏带着自己的亲兵,大踏步向城头行去。见城中乱作一团,不由皱眉。对身边亲兵道:“速去知会潘知县,现在城中可是乱不得!让他立即带衙门的人弹压秩序,不可生事!”

  曲阳城很小,走不多远,就到了城下。一近城墙,就听见城头的吵嚷声,还有城外震天的喊杀声。

  高敏皱了皱眉头,带着亲兵大踏步登上了城楼。一上城头,向外看去,就见数不清的契丹骑兵已经聚集在了城墙下,看看就要攻城。

  城楼的将领毛勤快步过来,向高敏唱诺。

  高敏道:“城外的契丹人哪里来的?怎么没有讯息,突然就到了城下?”

  毛勤道:“禀指挥使,末将看见,契丹人是从太行山里来。估计他们一日攻破数寨,也没有人能够逃出来报讯,是以我们一点讯息没有。看来的样子,当是契丹的大军。”

  高敏看了看城下,又抬头看了看天色,道:“天马上就黑了,晚上攻城不易。你命令守军,各自守住自己的位置,不要慌乱。我们城中粮草弹药充足,又有火炮,不怕契丹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