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第336章

作者:安化军

  杜中宵道:“姚太尉天生的炮兵好手,三炮打倒靶子,已经是难得了。”

  赵滋道:“天下间,也就只有姚太尉有这个本事。想当年在随州的时候,就凭着这一手功夫,姚太尉无人可及。过了这么多年,本事依然还在。”

  杜中宵笑道:“这些年来,姚太尉一直在教炮兵,自然不会比以前差。前面霹雳车虽然停了,却并不平稳。而且这些炮姚太尉并不熟悉,上面的炮手也是第一次见面,确实是难得了。”

  这个年代,炮兵的准头就是那么回事。能够三炮打倒靶子,已经是非常厉害的人物。平常炮兵,用的靶子就是大土堆,哪里会是现在的样子?

  三炮打完,姚守信和郭谘带着霹雳车回来。到了附近停车,从车上下来,到杜中宵面前唱诺。

  杜中宵道:“看这车行驶平稳,战场上应该用得。只是冲阵时,以这车的速度,到了敌军阵前不必放炮,直接冲过去就是。车上的炮,最大的用处不是攻敌,而是在守城的时候。如果敌军围城,关键时这车从城中出来,可以把敌人的攻城炮轰毁,这才是最大的用处。”

  姚守信道:“太尉说的是。下官适才在车上,也是这样想的。真正两军对阵,若是能集中五十辆霹雳车,直接冲向敌阵即可,何必开炮。若是攻城,也只要用车拉着火炮,到了城前开炮。”

  杜中宵点了点头,道:“自明日起,这车便就编入拱圣军。趁着这两个月,你仔细研究,看看这车有多少用处,要如何用。到那时候,数十辆车编在一起,再给大臣观看。”

第228章 大敌当前

  看看已过中午,杜中宵吩咐在附近摆下宴席,请众人饮宴。明日没有早朝,时间充裕,大家今晚要在这里住一晚。而且已经到了秋天,与契丹的战争即将打响,杜中宵要为在座的人做最后的动员。

  在空地搭了帐篷,众人各自落座,士卒上了早已准备好的酒菜来。

  随着这些年的发展,此时饭菜的种类早已经不是以前可比。诸如鸡鸭鱼肉,应有尽有,而且还都是热的。酒是从京城里带出来的,俱是佳酿。

  与后世相比,宋朝的饮食非常简陋。由于市民社会的兴起,民间的小吃丰富一些,远远超出了以前的朝代。但正式的宴席与前朝变化不大,汤饼果子,加上一些煮、烤和肉食。杜中宵带来的菜色,加上这几年京西路的工业发展,几年时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杜中宵举起酒杯道:“今日奉上谕,来看铁监制的霹雳车。实话说,此车还有许多毛病,远到了不定战局胜负的程度。但用处也很大,特别是两军对垒的时候,此车一出,可以奠定胜局。此车赖郭判官在柏亭监时,用心数年,终于有了今日。众人且饮一杯,为此事贺!”

  众人欢呼,一起饮酒。因为此事,郭谘前不久超迁两资,已经进入中高级官员行列。现在的三司不是以前可比,盐铁司判官相当于以前的三司副使,在朝中地位很高。

  饮了酒,杜中宵道:“看着就到九月了,北边防秋,到了最关键的时候。所谓秋高马肥,草原容易南下,朝中现在要全力防备此事。除了这五十辆霹雳车,还有禁军整训,都到了最关键的时候。”

  富弼道:“北边契丹数月前就点兵,今年要大举南下。近日得河北路奏,契丹各部兵马已经在中京集结,看看就要南来。因为此事,朝廷忧心忡忡。”

  张玉高声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契丹人来与他们打就是,有何担忧!”

  杜中宵道:“此话不错,契丹人来,与他们打就好了。只是,朝廷整训禁军到,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完成,打又谈何容易。契丹此次兴倾国之兵南来,可不是那么好对付的。本朝在河北路,现在只有不到三十万兵马,要防御契丹可不容易。”

  三衙的李昭亮道:“河北路通了火车,随时可以增兵,也不需要怕契丹。京城新编了五支军队,若有必要,沿着铁路运到河北就是。有五十余万大军,契丹兴倾国之兵,又能够如何?”

  杜中宵摇头:“太尉,京城的五军,是将要编成。离着真正编成,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呢。现在禁军兵员不缺,只是军官缺得太过厉害,一时之间,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杨文广道:“此事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现在官员,先编入军中。若有不合用的,裁汰就是。拣选天下武将,不拘是现在任军职还是兵职,只要是能够带兵的将领,就先招入朝中。”

  赵滋摇了摇头:“开办军校五六年了,还不能培养出足够将领,此事做得着实慢了。非要等到大敌当前,才能用心做此事,将来必然惹出祸事。”

  这个话题很敏感,军校培养人才不足,不只是不用心,而是牵扯到各势力的博弈。朝廷用了数年的时间,编了营田的、修路的、运货的,甚至开工厂的各种厢军,才终于把禁军中的世代为将的人群慢慢分离了出去。到了今年,整训受到的阻力已经很小,才能够完全整训禁军。这个问题,很多官员都心中自己明白,只是不说出来罢了。反正整训即将完成,没必要再追究了。

  杜中宵道:“今日不说从前,只议论即将到来的契丹大军南下。来且饮一杯,众人尽性讲!”

  说完,带领众人又饮了一杯酒,说起了契丹南下的事情。

  富弼道:“契丹此次发倾国之兵,治下各部族,俱都点集了兵马。据说,此时中京道以及临近幽州的地区,聚了三十余万大军。还有刺民为兵,又有近三十万。近六十万大军南来,前所未有。”

  刘焕道:“去年在朔州,耶律洪基不是还带了四十万大军,与贾太尉战于马邑吗?此次所谓六十大军,又能够如何?只要妥善布置,他们也没有办法。”

  富弼道:“如何能比?去年在朔州,耶律洪基的四十万大军,大多都是幽州的兵,真正能战的不过六七万人。今年可不同,契丹仅仅招集的部族骑兵,就有三十余万人,是去年五六倍之多。”

  赵滋道:“两军作战,不能只看双方有多少兵马,要看有多少战力。去年朔州的四十万人,实际战力不足十万,其余不的过是算人头罢了。今年不同,依枢密院估计,全部加起来,契丹南下的应该有四十万战兵。依此算,哪怕是据险而守,朝廷也需二三十万人。河北路的驻军,只是刚够而已。”

  杨文广道:“还不能够这样算。贾逵所部整训过后已经数年,转战万里,不是一般军队可比。现在河北路的驻军,大多都是刚刚整训,远不能相比。说起来,二三十万人还不能保得万全。”

  众人一时不语,默默饮酒。贾逵能在朔州让耶律洪基无可奈何,一是据地利,二是以逸待劳,诸多因素混在一起,才能轻松抵挡住契丹进攻。今年在河北路,肯定没有这样的条件。

  杜中宵道:“河北路东边,有河流塘泊阻挡。契丹南来,如果早的话,只能从西边进攻,无非是定州、保州一线。那里有十万驻军,阻挡契丹一时应该没有大的问题。但后边没有援军的话,可就难说得很了。是以对契丹最重要的,是要有援军。现在河北路的兵马应该足够,但想大胜契丹,就必须要京城新整训的军队,能够北上。现在看来,此事并不容易。”

  刘涣道:“新整训出来的几军,只是有了军号,也有士卒。但各军的军官,缺得厉害。若是依照军中规矩,现在的军官,不足三万。要想作战,只怕难得很。”

  杨文广道:“不错,现在军中的军官缺得厉害。没有别的办法,三衙与枢密院和中书商量,从全国各地,调实有才学的兵职回京,在军校短暂培训之后补入军中。两人其他军中调一部分军官来,打乱了重新安排,让各军成军。如果作战的话,就要各位都指挥使等高级将领,及时调整了。”

  宋朝带兵的武将,分为军职和兵职。军职就是禁军中的将领,遥郡以下没有官阶,其在禁军中的职务就是其阶级。兵职则是各地的都监、钤辖等等,是地方上的统兵官,有官阶。禁军中的军官较少,军官很容易升迁之后没有职位,便就由军职转兵职,到地方任官。现在军校出来的将领和原来禁军中的将领已经用完了,只能把出兵职的将领重新调回,到军中任职。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不如此做,新整训的军队实在无法成军。这些重新进入禁军的将领,可能分为新整训的禁军中,也可能到其余整训好的禁军,换有经验的武将来。

第229章 如果胜了呢?

  杜中宵看着众人议论纷纷,没有说话,在那里默默饮酒。军中的状况他当然清楚,也清楚这样的现状与契丹开战并不合适。可有什么办法呢?自己救唐龙镇,已经过去近六年了,禁军的将领都没有培训完毕,整训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完成。

  没有外部压力,朝廷众官员本能地只想因循,变革非常不容易。改革的人,必须想出怎么改,改了之后有哪些好处,如何处置改革的阻碍。而反对改革的人,并不需要想这么多,只要指出改革有哪些缺点就够了。所以哪怕杜中宵功勋卓著,虽然开拓河曲,恢复西域,甚至是连党项也灭了,朝中反对禁军严格整训的声音一直不少。也就是最近一年多,皇帝本身下了决心,整训才能顺利进行。

  杜中宵并不知道什么原因,一直求稳的赵祯要在今年跟契丹决战。或许他也看到了,如果没有一场战争,禁军完成预想中的整训是不可能的。或许有其他原因,让他不能再等下去。反正对杜中宵来说,利用一种大规模战事,利用压力,把反对自己改革的势力压下去,是势在必行。

  自当年救唐龙镇,宋朝的军力上升,契丹被压下去。至今六年,周边局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阴山以北的大草原,契丹控制得较为严密,虽然有向宋朝称臣的部族,但整体还是契丹治下。但阴山以南,包括河湟的吐蕃势力,都已经承认了局势,向宋朝称臣。契丹的势力受到巨大打击,耶律宗真重新完成一统之后,如果不能有一场对宋的胜利,契丹可能就此衰落下去。

  这一场战争发生在今年,是许多原因造成的。既有契丹认不清局势的原因,也有宋朝主动挑拨的原因。如果不是处处针锋相对,契丹应该会等几年,等内部稳定,再与宋朝摊牌。结果去年败于朔州,又败于雄州,契丹不能再等下去了,不然其余的小势力就会生变。

  饮了一杯酒,杜中宵感觉着火辣辣的感觉。这几年,事情一直没有大的变化,杜中宵有些倦了。有这样一场战事,让朝廷感受到压力,让局面发生变化,也是一种宣泄。自己带兵五六年,大的局面早已经定下来,却一直推行不下去,实着让人心累。

  议论了一会,富弼突然对杜中宵道:“太尉,契丹数十万大军前来,不是小事。朝廷虽然已经做了万全准备,可战事无常,结果难料。如果一时战事不顺,又该如何?”

  “不顺?”杜中宵想了想,摇头微笑。“以前朝廷禁军,多是沿边三路招刺,或者是京城的游惰之民入军,甚或是刺配厢军中拣汰出来。若是一场大败,损失军队过多,短时间就会军力空虚。现在不同于以往,兵员是招募征役而来。现在还是自愿,诱之以利,地方上配合给以前程。如果真是遇到了大败,军力短缺的话,可以广泛征役。沿边三路、京东京西,加上两淮两浙,可以征多少兵员?只要在新兵营国训几个月,便就可以补入军中。战事一时间不顺,又有什么?契丹三十多万兵马,就是倾国之兵。什么是倾国之兵?灭掉了契丹这些军队,他就没有后备兵源了。”

  如果出了意外,战事不顺会怎么样?对杜中宵来说,根本没有问题。三衙改革之后,初步的动员体系已经有了,一时不顺又怎么样?无非是招更多的兵,编更多军队,打下去就是了。契丹的国力,与宋朝相比弱了许多。一时不顺,无非比较国力,契丹比得过吗?百炼成钢,经过这样一场战争,军队才是真的强军。杜中宵根本不怕初期失利,持久战契丹更不行。

  不要说这个时候,历史上的两宋之交,金军攻破开封府后,天下兵马勤王。仅是北方,便就集中了百万义军。如果编练得法,仅这些军队,金军就要被打回去了。宋朝败于金朝,更多是因为自己问题,而不是国力无法支撑。操作得法,根本不会如历史上那般。

  赵滋听了,笑道:“现在用的枪炮,兵比以前好练得多。而且朝廷钱粮充足,纵然时困厄,只要广招兵员,重新编练新军就是。契丹此来是倾国之兵,本朝可不是。”

  富弼道:“这些日子说起战事,虽然常讲难处,但总的来说,大家还是太过乐观。契丹立国一百五六十年,征战四方,向少败仗。此次倾国南下,不易对付。”

  杜中宵道:“当然不易对付。现在河北路,整训过后的禁军二十五万,未整训的约二十万,四十余万大军,依然忧心忡忡。沿边数百里,谁敢保证没有漏洞?不过,本朝对契丹的优势,不是比较各自有多少万大军,而是国力远强于契丹。对于本朝来说,纵然偶有失手,不会影响大局。这一点,才是我们对契丹最大的优势。现在朝廷再整训五军,便是防着前线失手,契丹突然南下,后方有兵力前去救援。”

  张玉道:“如此说来,若是河北路打得顺手,把契丹此次南下的主力全灭,契丹就无可战之兵了。”

  杜中宵缓缓点了点头:“不错,正是如此。如果此次把契丹的主力全灭,那么契丹国内,就再没有能征惯战之军。各部族当然还有丁壮,还可以编练成军,但再没有现在契丹军队的战力。”

  契丹此来,不管是两丁抽一,还是三丁抽一,并不是丁壮抽光了。但是,不管游牧还是农耕,生产同样离不了青壮年。契丹剩下的青壮,短时间无力再整编成军,只能够躺倒任捶了。

  赵祯要在河北路全歼契丹南下的军队,便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如果真地做到了,契丹国内剩下的人员,战争素质不行,也没有军事经验,还缺少装配,无法对宋军造成威胁。那时宋军北上,不会再遇到特别大的阻力。别说恢复燕云,就是继续北上,契丹也只能退却。

  这一点,朝中一般的官员大多都不清楚。只有两府和三衙的高官,都知道朝廷真正的心思。要想做到这一点,一下子在前线堆积重兵是不行的。契丹明显打不过,就会想办法撤退,那时就难了。而应该让契丹觉得有机可乘,前线军队把契丹的主力牢牢吸住,后方突然出击。

  现在编练的五军,就是这样用的。初期的战事由河北路各军作战,时机到了,后方大军迅速掩杀上去,把契丹的主力包围住。火车通行,创造了这样的条件。

  说起此事,一众官员兴致勃勃地议论起来。如果契丹战事不利,被消灭在河北路,会发生什么。

  张玉道:“若契丹在河北损失数十万人,则幽州唾手可得。西边的云州,想来也无力守护,可以轻取。那个时候,恢复燕云,不是难事!”

  赵滋点了点头:“不错,如果在河北路全歼契丹军队,燕云再无守军,大军直进即可。而且契丹兴倾国之兵,本朝纵然取了燕云,他们也无力争夺。到了那个时候,天下就大不相同了!”

第230章 南下不易

  九月初六,契丹南院宰相、鲁王耶律宗允率先到了南京析津府,契丹大军正式开始南下。

  耶律仁先迎了耶律宗允回到留守府,到官厅落座。

  饮了茶,耶律宗允道:“圣上亲率大军,定于十月十二,会集大军亲来幽州。近些年来,南朝接连恢复西域,灭了党项,四夷畏服,甚是兴盛。去年冬天,围歼本朝一万大军,最为可恶!若是不能战而胜之,周边小族只怕会起异心,到时只怕无法收拾。”

  耶律仁先道:“大王说的是。不过,宋朝在河北路布置重兵,要想攻破,只怕不易。”

  耶律宗允不答,只是道:“除了布置重兵,宋朝还有什么异动?”

  耶律仁先道:“自秋天收了谷子之后,便就开始坚壁清野,在边境筑城。依探子所报,现在两国边境沉沟壁垒,防守得极为严密。大军南来,想攻破边境深入,只怕不易。”

  耶律宗允冷笑一声:“河北路沿边数百里,宋朝要多少大军,才能防守得过来?今年闰腊月,天冷得晚,一时之间河湖不能冰封。大军南来,只好避开东边,选河流较少的西路。这些日子,你多派出些探子,仔细打听西边保州、定州一带宋军如何布置。等到圣上来此,一切都有准备。”

  想了想,耶律仁先道:“大王,本朝今年大军南下,从夏天就已经有了消息。宋朝那边,提前几个月准备。听说他们新修了铁路,已经通到河间府。有铁路运输物资,一切都畅通无阻。前线不必担心粮草不给,只种一季夏粮,其他时间百姓都被征召修路筑城。保州一带尤其如此,以北的百姓,几乎可以全部躲进城里。恕我直言,想从保州进攻,极是不易。”

  听了这话,耶律仁先怔了一下,道:“保州以北两万余户,要让百姓全部进城,宋朝需要新建多少城池?留守,宋朝早有准备,朝廷已经深知,但不可夸大其辞!”

  耶律仁先摇头:“朝廷只怕是小看了如今的南朝。保州加广信军、安肃军,几个月内一共新建了十六城。加上原先的旧城,那三地现在有二十一城。两万余户人家,一城也不过千余户,有什么难的?”

  耶律宗允听了,一时不由愣住。几个月时间,新建十六座城池,这是什么效率?去年涿州新修城池的时候,向民间征役,便就闹得百姓逃离。宋朝几个月时间,新修这么多城池,怎么没听说百姓闹事。

  耶律仁先叹了口气:“如今的宋朝,钱粮充足,又有铁路通到,江南物资可以快速运来。他们新建城池,百姓负担不重。人手不足的时候,就用钱,募人筑城。再加上新到的军队,筑这些城并不难。现在离着边境三十里内,宋朝百姓全部都躲进城里,是真正地坚壁清野。此时南下,着实不易。”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宋朝的工具不是契丹可比的,筑城容易了许多。不过,包括耶律仁先,契丹人没有见过宋朝筑城时的场景,对此想象不出来。这是技术水平差距,两国现在已是天壤之别。

  以宋朝国力,在数十里范围内,紧急筑出一二十座城出来,很多吗?到了这个技术水平,历史上的战争,往往有数十里筑垒地域,实不是稀奇事。坚壁清野,百姓的粮食足够食用,宋朝的成本实在不高。

  耶律宗允来之前,对宋朝的印象还是从前的样子,完全没有想到这些。其实不只是他,契丹的大多数官员,都是用自己的实力,估算宋朝。很多事情,与实际相去甚远。

  沉默了好一会,耶律宗允道:“三十里内没有百姓,也就是说如果南下,无法因粮于敌了?”

  耶律仁先点了点头:“正是如此。南国边境附近,粮食都被集中到了几座大城里,一般的城池储存余粮,只够数月之用。大军如果南下,只能靠运粮,与从前不同。”

  幽州作为耶律洪基与重元争位时的基地,已经打了数年,早已经没有储积。数十万大军南下,幽州供给不起。契丹的打算,是由附近的州县运粮草过来,大军迅速南下。越过边境之后因粮于敌,并不依靠幽州粮草支撑。如果宋朝坚壁清野,事情就麻烦了。

  两国的边境,是从太行山中延伸出来,从保州一路向东,基本是一条直线。越过边境,就是宋朝的繁华地带,人口众多,地方富庶。契丹只要能迅速南下,并不需要后方供应,粮草补给可以从宋朝境内劫掠而来。这是契丹大举南下非常重要的一点,游牧民族积蓄不多,抢不到东西就麻烦了。

  沉默了许久,耶律宗允道:“此事不可妄下断论,要探听清楚才好。离着圣上大军南下,还有一个多月时间,我们再派些人,过境探一探。”

  耶律仁先摇头:“宋朝已经开始坚壁清野了,如何派人去探?现在过了边境,只有几座城池,还不许百姓随便往来。派了探子过去,哪里能够瞒得过人?”

  耶律宗允听了,面上露出不快之色,道:“此时数十万大军集结,即将南下,如果找不到宋朝的漏洞,这几十万人来了该怎么办?留守,此时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耶律仁先叹了口气:“好吧,另想办法。现在宋朝平地的百姓已经全部入城,没有办法。只有山中的猎户,还有打猎,没有入城。我们想办法派人扮成猎户,到宋朝打探一番。”

  耶律宗允点了点头:“正该如此。宋朝纵然坚壁清野,也只是三五十里,不能及远。他境内许多人口,还能全躲起来?只要短时间攻破了这几十里路,便就没有大碍。”

  耶律仁先没有说话,暗自摇头。这几年,契丹跟宋朝的冲突就没有赢过,哪来的信心,可以快速突破边境?城没破,纵然攻进去了,又能怎么样呢?还不得退回来?而要攻破宋军城池,谈何容易!

  当年杜中宵在唐龙镇大胜契丹的时候,耶律仁先及时带兵退出丰州,把河曲路让了出去。耶律洪基灭重元后,此事多被攻击。其实真正带兵的人明白,那个时候,耶律仁先不退,可能再面临一场大败。正是因为耶律仁先带了大队人马到上京路,为耶律洪基稳住了后方,让契丹内部不乱。所以耶律洪基自己对耶律仁先心存感激,任南京留守,是重新重要的过渡。

  耶律宗允是耶律洪基的堂伯父,此时也不好让耶律仁先为难,放低声音道:“留守,此时朝廷甚是艰难。此次不能重创宋朝,西边草原诸族,会起异心。圣上为此事昼夜难安,才兴大军南来。如果我们没有准备好,让南来大军在幽州无所适从,那时罪过就大了。现在多用心,等圣上来了,立即南下,那才是公忠体国之举。此是大事,万万不可懈怠了。”

  耶律仁先道:“事已至此,我又有何话说?去年地震,幽州受灾最重,钱粮不济。大军南来,在幽州多待一天,百姓便就要多受一天的苦。大王放心,我自会派人去探听宋朝虚实,不致误事。”

第231章 细作

  唐喜就着谷底的溪水,洗了一把脸。抖了抖手上的水,抬起头来,看着四周道:“这山里真是长得好柿子!看着都红了,想来应该香甜。我们摘几个,吃了再上路。”

  孙东道:“天色不早了,速速上路!吃什么柿子,小心一会害肚子!”

  唐喜哪里肯听。站起身来,看路边一棵树上的柿子长得诱人,旁边捡一根树枝,到树前去捅。用力捅了一个柿子下来,“啪”地摔在地上,跌得粉碎。

  唐喜跳一下脚:“啊呀,摔坏了!看这柿子长得如此肥美,着实可惜!”

  正在这时,山脚下转出五六个猎户来。掂着猎弓,盯着两人高声道:“你们是什么人?这里早已封了,数月没有外乡人!看你们面生,莫不是北边来的细作?”

  孙东吓了一跳,忙道:“冤枉!哥哥,我们是附近山里的猎户,一时迷了路,才走到这里!”

  一个汉子走上前来,上上下下仔细打量两人,道:“这山里的猎户,总共没有多少人,大多都是我见过的。看你们两个人如此面生,怎么会是附近的人?不消说了,先拿起来,解到里正那里去报官!”

  孙东急忙摇手:“哥哥,我们家在北边,一时间走乱了路途,认不得这是什么地方。你们若是拿我们报官,岂不是害了我们?凡请指一条路,我们回去就是!”

  几个汉子听了一起大笑。站在前边的人道:“这里正是边境,你们住在北边,不就是契丹人?听说今年契丹点集兵马,要大举南下,你们必然是细作了!”

  孙东道:“哥哥,我们山里人,哪里知道什么契丹大宋?日常里不出山,也不为官府做差。最近日子野味少了许多,不知不觉走着,就走到这里。烦请哥哥们高抬贵手,放我们一条生路。”

  那汉子想了想,退后与几人商量。过了一会,才道:“念你们是山里,讨生活不易,暂且就放过你们吧。不过,最近附近都封了路,你们快点沿着山路回去。如若不然,被抓了去,就关掉牢房里!”

  孙东连连称是。又道:“我们走了几日,带的干粮都吃完了。哥哥们发发善心,给我们一些干粮路上吃。以后若是有缘再相见,必然重谢!”

  那汉子道:“出门在外,自然事事艰难,不必说这些话。天色不早,你们过来,与我们一起用餐就是。看你那兄弟在那里摘柿子吃,着实可怜!”

  孙东急忙道谢,叫了唐喜过来。向几人行礼,走了上去。

  唐喜心中老大不甘。看这树上的柿子长得极大,颜色红艳可爱,想来美味,吃不到嘴里可惜了。却不知大山里面,这些柿子之类到处都是,根本没有人采摘。这果子又不能用来充饥,在那些猎人眼里是最没有用的。在这里摘柿子,猎人们看见了,以为两饿得没办法了呢。

  选了一处平地,几个人坐下,就生起了火。这些人带着有干粮,还打了些野味。旁边溪水里洗干净一只兔子,就架在火上烤起来。

  先前的汉子打量着孙东和唐喜两人,总觉得哪里不对劲。道:“我是丘攀,这里都是附近的一众猎户。最近官府告示,秋天契丹人会大举南下,不要四处走动。我们出来,都是要查看附近,有没有可疑的人走动。一发现不认识的人,就要告知附近的里正,押到官府里去。”

  孙东急忙拱手:“原来是丘大哥。我们兄弟两人住在北边,一直在山里,甚少外出,也不知道这些事情。前些日子追一只獐子,不知怎么就迷了路,一直走到了这里来。哥哥们勿怪!”

  丘攀道:“幸好你们遇到我们,若是遇到别人,必然被抓去见官!念我们猎户不易,一会给你们些干粮,快些赶回家去。纵然有契丹大军南侵,他们也不会进山里来。回家之后你们只要老实躲在家里,避过这一场祸事就是。无非几个月,来年春天契丹人必然退了。”

  孙东连连称是,随口恭维了丘攀几句。聊得熟了,道:“哥哥,契丹人怎么就来了呢?我听家里的老人说,几十年前,契丹人倒是经常南下。自我出生,倒是一次都没有见过。”

  丘攀道:“契丹人是蛮胡,禽兽一般的脾性,哪个知道他们的心思。听说朝廷停了岁币,想来他们没钱使用,便就想着来抢一些。现在只有我们这些山里人,还可以四处走动。外面平地,官府早就坚壁清野,让百姓们都躲到城里面去了。一出了山,路上没一个行人,路口都有兵丁把守。似你们两人,那是一步都走不得!知道是契丹人,官府必然要把你们收监!”

  孙东连连称是,心中却庆幸不已。最近契丹派了几批细作,到宋朝查探消息。自己和唐喜幸好是沿着山路来,那些进了平原的,必然都被宋朝抓了。听丘攀话晨的意思,宋朝早就知道契丹人要南下,做了万全的准备,坚壁清野,路上连行人都不许有。这时刺探消息,不是羊入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