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第158章

作者:安化军

  这一千年一头一尾,恰好是军阀当政的时期,表现也可堪一比。宋朝是打不过北边强敌,南下对付各族叛乱却手到擒来,也曾打到交趾都城之下。民国同样面对强敌被砍瓜切菜,到了南边就横行一时。而这一千年,却是中原军力最弱,武功最不堪的时期。

  什么因为崇文抑武,民族精神没有血性,甚至推到几千年的祖宗身上,文化不行,都不过是一个发泄的借口而已。真正的原因掩藏在这些喧嚣之后,因为种种原因,不敢或者不想去翻出来。

  如果说社会文化,杜中宵感觉得出来,这个时代的人们,确实不想打仗,甚至是怕打仗。这种思想从上到下,上至帝王大臣,下到平民百姓,占主流。这跟残酷的五代有关,到了现在,中原一带依然人口不足,到处闲田,战争的惨痛记忆依然存在。晚唐五代一百多年,天下打累了,打怕了,也损失不起那么多人口了。便如一战二战的残酷,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反战运动一样。当然中国是例外,被外敌折磨了一千年,一战二战内战与此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见得太多了。

  但仅仅是天下厌战,就能导致军力如此衰弱,是说不过去的,必然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种原因不只是要从宋朝的军队身上找,还要从后来的明朝军队身上找,延续到后来的军阀和国民党军队身上找。

  仅仅说纪律和士气,那是远远不够的,没有触及到实质。不找到根本原因,最终是削足适履。没有火枪火炮,就去学欧洲的军队,毕竟后人知道了欧洲的历史了吗。但这个年代,欧洲的军队也并不比宋朝的禁军强啊。两军抡圆了列开阵势,能跟禁军正面一战的还真不多。有了火枪火炮,就去学历史上的欧洲军队,什么西班牙方阵、古斯塔夫、大英龙虾兵,拿破仑战法,能学得来了吗。那些国家横行世界的时间还没两汉长呢。

  杜中宵没当过兵,对军事不熟,但做事情喜欢追根问底。自己练兵,不是争论说服别人,首先要做的是说服自己。现在他听过的、学过的理由,恰恰说服不了自己。

  两位钤辖,一位在南边打过仗,一位在北边打过仗,可谓全面了。其实杨畋在荆湖的经验没多大用处,那些蛮族军队,根本就不需要动用禁军,厢军加上壮丁就足以以一当十。主要的,是宋朝为什么面对北方的游牧民族会失败,而且是一败再败。

  不问出这个为什么,哪怕杜中宵练出兵来,用先进的兵器和强大得多的国力,最终把契丹和党项打败了,这份胜利能守多少年也还是个未知数。没有了游牧,还有海洋呢,外敌总是存在,而且四面八方。

第151章 装车如打仗

  为什么宋朝军力越来越弱,对外屡战屡败?明明军队人数越来越多,装备越来越精良,钱粮越来越充足,一对外敌,就原形毕露。对这个问题,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但却很难形成共识。对此着急积极想推动军改的多是文官,他们大多不掌兵,对于军队,特别是禁军雾里看花,很难进行系统地梳理。哪怕是刘几、杨畋这些由文转武的官员,也多是统兵官,并不具体管理军队,不了解军队的中下层。

  这样的结果就是,掌管朝政的文官,包括边路帅臣,直观的感觉上认为禁军越来越不能打。在陕西路和河东路,禁军费用高昂,但并不比地方军队战力强,且不便指挥。在地方上,发生了同样的问题,禁军的性价比不如教阅厢军。这个趋势发展到最后,就是以保甲代替军队,寓兵于民的改革。

  历史上宋朝军队的改革,是由文官主导的,充满了理想化色彩。在这个过程中,武将被动接受,基本没有主动性,也没有参与。只有在两宋之交,面对严峻的形势,统兵官的权力空前扩大,才发生了武将主导的军事变革。随着岳飞被杀,南北议和,军事改革再次中断。

  杜中宵能够梳理出这个大致脉络,但却说不清宋朝军事弊端的深层原因。他是真不知道,只能慢慢参与进去,一点一点总结,一点一点找出解决的办法。

  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中国的历史研究很粗糙,大多数的历史具体问题基本是空白。连一些大的方向问题上都争论不休,专门研究非常缺乏。以宋朝而论,大多数的历史学者,更愿意去发表宋朝是不是一个统一朝代,这个时代应该称宋朝,还是辽朝、金朝这样的问题。而不愿意去研究为什么这个时代是这样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产生了哪些后果,有哪些优点和缺点,有什么经验和教训。这个时代的人们到底在想些什么,他们为什么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而没有选择那样的道路。

  杜中宵曾经以为,自己受的教育,已经常握了中国历史的脉络,各种各样的弊端了熟于胸。历史课不知道做了多少题,什么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甚至很多还给出了答案。只要照方抓药,进行改革,治理这样的国家简直是小菜一碟。真接触具体问题,仔细去想,才发现历史课只有一个脉络,说的不多。

  现在的经典,最重要的之一是《春秋》。前世曾经听人说过,《春秋》是孔子依据当时的史书删削而成,造成了大量历史资料的缺失。现在自己读着这些书考进士,才知道这些说法似是而非,缺乏基本常识。《春秋》是经不是史,拿着经书当史书,就跟拿着政治课本学历史一样牛头不对马嘴。

  前世学的历史,不管是课本里的还是其他的研究,一个基本的背景都是晚清民国时中国面临到了亡国的危险,知识分子寻找救国救民的出路。历史研究两个大方向,一是从历史中找答案,同时结合当时的现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另一个方向是认为整个中国文中国历史全是垃圾,清理得越彻底越好。历史本身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他们并不怎么在乎,错了将错就错。这些结论中,有大量的自相矛盾的说法,团成一个大杂烩。根据不同的立场,抽出五花八门的结论。

  发展生产力容易,现实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不像书本上那么尖锐。生产力一发展,就会动摇生产关系,就会发生大动荡,就会受到保守势力的全力扼杀,这种事情不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的好处在那里,人人都可以看得到,强势政府往往会慢慢改变与新的生产力相适应。工业革命一定血汗工厂,一定会出现手工业者砸机器,一定会爆发激烈矛盾,天下大乱。事实往往不是那样,特别是在东亚。

  杜中宵建营男务,建铁监,一切顺利。这个过程中他没有得罪其他势力,没有大乱,经济发展了工业品多了,大家都得到好处,人人说好。

  要想真地建立一支经得起考验的军队,难度突然增加,一切都不同了。

  跟刘几、杨畋等人谈了近两个时辰,杜中宵的脑袋嗡嗡响,还是没有什么明确结论。他们各自有各自的看法。当年太祖时的军队是怎么样的,二十万禁军,横扫天下。现在禁是怎么样的,分析出各种现象跟那时怎么不一样了。北方的游牧军队是怎么样的,骑兵多,能吃苦,战斗力强,禁军怎么比不上。

  但是为什么会这样?没有人说得出来,杜中宵也总结不出来,只能放弃。

  看华灯初上,杜中宵道:“天时不早,诸位先去歇息。这些日子,你们在这里住上些时日,先了解营田务。有什么做得对的,做得不好的,说出来我们一起参详。”

  几个人都累了,点头称是,各自告辞。

  送别了众人,杜中宵回到书房坐了一会,只觉得头大如斗。理不出一个条理,昏昏睡去。

  襄阳火车站,康员外、李员外、蒋员外等人站在高处,满头大汗,指挥着手下的人装车。

  看着堆积如山的茶叶箱,康员外嘶哑着嗓子道:“火车到了时辰就开,丝毫不等人,你们速速把货物装上去!哪个偷懒,我重重处罚!听清楚了,里面有一个箱子的空,我就白丢一箱的运费!”

  李员外拉了拉康员外,喘着气道:“康兄,算了,我站不住了。还是歇一歇,由他们去吧。”

  康员外瞪着眼睛道:“怎么可以!修这条路,我们是出了钱的!拨给我们的这些车厢,是朝廷在还钱哪!李员外,错过了就没了,朝廷可不会补给我们!”

  李员外脸色发白,摇了摇手,说不出话来,一屁股坐在地上。

  通了火车,最开始的几辆全部是货车,分给当时出钱的茶盐商人运货物。从襄州向北运茶叶,从开封府运盐回来,刚好来回不空。这种大宗茶叶的生意,质量要求不高,谁能运到开封府,谁就能够多赚到钱。襄州的商人急着把自己的钱赚回来,恨不得把每节车厢都装得满满的,都是亲自在这里监工。

  可惜大家没有经验,这已经是第三车了,还是乱糟糟的。既没有早早把货物运到站台,也没有仔细地规划,车一来,便乱糟糟地挤着上,效率低得吓人,几个员外快急出病来了。车站的人冷眼旁观,不闻不问,更不会过来帮忙。反正出了多少钱,划给多少货车车厢,装不上货与车站无关。里面空出位置,后面的车站还可以装些私货。

  随着一声汽笛,火车缓缓启动,康员外才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口喘着粗气。不知不觉,身子全湿透了。装一次车,就跟打仗一样。看着身边堆积如山的茶箱,康员外骂道:“直娘贼,养的这些废物,平时吃饭一个比一个能吃,做起事跟个娘们一样!我可是看见,车上还剩好大一块地方没有装货。唉,秋茶收了,现在正是运新茶到京城的时候,早到一天便就多赚一天的钱!”

  李员外安慰:“罢了,有了火车,我们已经比往年多运了许多了。以后车天天有,无非花钱就是。”

第152章 装车的办法

  酒楼二楼的阁子里,康员外依然面色泛红,今日着实累坏了。饮了一会茶,对身边的徐克道:“秀才,在襄州可住得惯?以后有何打算?”

  徐克道:“我是个随遇而安的性子,哪里都住得好,员外费心。前次去开封府,本想投奔贱内的伯父,不想她家里出了些事情,不好在京城待下去。襄州离着枣阳的营田务不远,许州的杜官人现在那里主管营田。我在家的时候,与许州的李秀才相善,李家跟杜家是世交,想去那里投奔。”

  康员外道:“既是有了去处,那便放开胸怀,在襄州玩上些日子。这里可是千年古城,游玩的地方数不胜数。我家大郎也曾读书,识得文章,让他陪着你。”

  徐克拱手谢过。听到自己跟杜中宵有关系,康员外立即不同,让小员外陪自己。徐家书香门第,本是开封府鄢陵人,离着许州不远,跟那里的读书人家多多少少有些关系。这就是读书人的好处,出了家门随时能找到有交情的人,不定就在哪里开花结果。

  王小娘子是徐克的表妹,两人青梅竹马,情投意合。只是王小娘子小时曾定过一门亲事,是本地的一户员外,是地方上的富户。年龄长大,王小娘子对那门亲事不满意,一心要嫁给表兄。王家到那家说了几次,那家只是不同意,只能一年一年拖了下来。到了今年,那家到县衙递了状子,实在拖不下去了,徐克一不做二不休,带了表妹离家私奔。

  王家本就对亲事不满意,多次想退婚,对徐克两人私奔睁一眼闭一眼。无非是过上几年,生米做成了熟饭,木已成舟,向那一家富户赔些钱就是了。在京城住不下去,是那一家富户得了消息,派人追了过去,徐克夫妻两人才不得不随着康员外等人到了襄州。徐克本就是个喜欢游山玩水的性子,并不觉得这种到处飘零的生活有什么不好,就当游历了。徐家在乡下有田宅,并不怎么缺钱。

  酒菜上来,几个员外吃了一气,话题慢慢转到用火车运货上。

  康员外对自家车厢还有空闲耿耿于怀,愤愤地道:“那些装货的夯货,说了多少次,做起活了就是不用心!我看得明白,车里还能装二三十箱呢!二三十箱,几千斤茶啊!要是往年一样雇人运到京城,要花多少路费!唉呀,想起此事就气破我肚皮!”

  蒋员外道:“罢了,谁家的车厢是装得满的?火车就停那些时间,丝毫不等人,有什么办法?”

  李员外连连叹气:“我看哪,是车站那些人故意难为我们,在襄州这里停的时间短。我听人说,他们到了新野,还要停上半个时辰呢!那里又不装货,停了做什么。——要不,明天我们备些礼物,去找一找管着车站的木管事?只要多半个时辰,一定能把货物全装上去。”

  蒋员外道:“火车初通的时候,我们已经给木管事送过礼物了,难道要时时孝敬他!火车停在车站不一定是要装货,听说要避车,不然会与迎面来的车撞了。罢了,此事没有什么办法。”

  一边的徐克道:“诸位员外,今日我也到车站去看了,按说停车的时间,能够把货装满。”

  李员外道:“我们已经装了三次,想了无数办法,还不是这样?停那些时间,是装不满的!”

  康员外听说了徐克与杜中宵有交情,看他跟以前不同,道:“秀才是读书人,自然办法比我们这些人多。秀才,你说一说,那样短的时间,怎么才把货物装满?”

  徐克道:“此事简单。火车的车厢都是一样的,大小完全相同,装的货物一样多。我们早早试着如何装法,才能在最短的时间,把茶箱全部装进去。然后在车火这前,茶箱各自编号,号码写在箱外。等到车来了之后,让装车的人,按照编号装。什么编号的装在哪里,早早定好,按序装车,不是难事。”

  李员外听了,连连点头:“果然是读书人,办法就是多!按照此法不会慌乱,不定就能装满了。车厢装满,我们能多赚好多钱来!——不过,车已经走了,如何知道车厢尺寸?”

  徐克道:“我看车站里面,有些停在那里的车厢。我们只要去量了就是。回到家里,用木板做个跟车厢一样大的厢子,试着装得熟练了就好。”

  “好,好,好!”康员外连连拍手。“有了些法,再也不怕车厢空着了!这几日为了装不满,我茶不思饭不想,受了无数烦恼!秀才,且饮一杯!”

  与徐克饮了一杯酒,康员外只觉得身心舒畅,几天的烦恼一扫而光。这些商人们,平日里花天酒地花钱如流水,但做生意的时候,一文钱少赚了,都觉得浑身难受。这几天每次少装几十箱,人人都觉得胸口压了块石头,吃不香,睡不好,不知道有多难受。徐克解决了这个难题,一下子都开心起来。

  用了些酒肉,康员外道:“天时不早,秀才,我们一起到车站把车厢的尺寸量一下如何?回家之后打造一个,让装货的人先练得精熟了,免得明日误事。此事做得好了,我必有重谢!”

  徐克道:“些许小事,何足挂齿。已经酒足饭饱,我们便去吧。”

  几个员外都等不得,当下与徐克一起,重又回了车站。

  他们都有装不上茶箱放在站里,车站的人并不阻拦。进了车站,看见停在铁路上的空车厢,急急地围了上去。来回看了几遍,各自在心里估算车厢的大小。

  李员外道:“作怪,车站停些空车厢在这里做什么?何不在车多挂几节,也多运些货物。”

  徐克道:“我听人说,一个车头就只能运那么多货物,再多就跑不动了。停些空车厢在这里,一是防着路上有车厢损坏,好及时补上。再一个,货物有轻有重,重的少几节,轻的就可多挂几节。当然或有其他用处,在下就不知道了。”

  蒋员外道:“看了几遍,这车厢的尺寸我已记在心里了!你们如何?”

  李员外道:“不急,我还要再看几遍,心里有些不把稳。”

  徐克看了看两人,奇道:“这样大的车厢,估的如何准确?记了又有什么用处?一个不好,若是记得错了,明日又出差漏。那边有捆茶箱的绳子,我们拿了来量一量不就好了。”

  说完,到堆茶箱的地方,取了几条绳子来,与康员外一起,量了车厢的车寸。三条绳子,刚好是车厢的长宽高,让康员外收了。回去按照绳子的长度,用木板做个车厢的模型出来。

  李员外一拍脑袋:“我们这些人,脑袋就是不如读书人灵光,乱记些什么!”

  说完,与蒋员外一起,也去找了绳子,各自量了。商人做生意,对于尺寸重量格外敏感。这个年代流行扑买,对货物估得越准确,就越能赚到便宜。在茶场收茶,几个员外都练出这本事来了,习惯性地用眼睛估车厢尺寸,默记于心。不说出来,是因为扑买的时候,是没有人说实话的。

第153章 各有前程

  阮得功坐在房前,眯着眼睛,惬意地晒太阳。店里几个小厮站在货架后,忙忙碌碌地卖货。

  彭员外走过来,拱手道:“员外好恣,坐在这里晒着太阳,真真是神仙一样的日子。”

  阮得功争开眼睛,道:“你也一样可以。忙前忙后做什么?过来我们说话。”

  彭员外叹了口气:“我不一样啊,许多家口,等着吃饭呢。客栈的房子是从营田务租来的,每月都有租钱,一日都欠不得,哪里比得了员外自家房子,生意又这么兴隆。”

  阮得功道:“这怪得谁来?未收稻谷之前,我让你们一起随我到这里买房子,做些生意,你们只以为吃多大的亏,人人不愿意。收了稻谷卖了地再来,哪有许多房子给你们。”

  彭员外只是叹气:“棋差一着,便就不可收拾。现在想买房子,也没的卖了。租房做生意,赚的钱许多要交给营田务,着实不甘心。”

  一边说着,一边到阮得功的身边,靠在墙上,两人说话。

  见彭员外手上提个瓶子,阮得功问道:“你提了个瓶子,是要打灯油吗?我早就说过,何必如此麻烦?买一桶回去,灯油用完了,还落个铁桶,值不少钱呢。”

  彭员外道:“这道理我也晓得,可一桶油多少钱?我店里也没多少客人,点不了那许多灯。”

  上次史大庆被重惩之后,枣阳县的员外看清了营田务态度,又无力反抗,各自寻找退路。阮得功是本地的大员外,头脑灵活,及时跑到营田务来,盖起了这间铺子,作为自己的退路。那时候营田务一切初建,管得不严,比较容易就买下地来。其他人则首鼠两端,想着先收了稻谷,观望一番再说。没想到这么一犹豫,营田务这里的空地就被衙门盖满了铺子,并且对土地控制极严,想再自己盖铺子也不成了。彭员外这些后来的,只能租营田务的铺子做生意,没有阮得功这么逍遥。

  现在枣阳县的客户,绝大部分已经投了营田务,乡下的员外们无经为继,各自另谋生路。大部分都到县城里去,做各种生意,一小部分到了营田务这里。最顽固的是史员外,坚决不肯卖地,扬言就是地里全部荒了,也绝不卖给营田务。史家给客户加了工钱,留住了一些人,也不知道下年会怎么样。

  彭员外开的是一家客栈,地方还没发展起来,没有多少生意,堪堪顾住本钱。家里的地卖了,开店又没有什么钱赚,处处精打细算。阮得功开的是间杂货店,生意就好得多了,赚钱比以前还多。

  聊了几句闲言,彭员外道:“你家的二郎,听说送到叶县去学打铁去了,过得可好?”

  阮得功道:“员外,叶县学的可不是普通的打铁,可以制好多东西。我家二郎到了那里,着实是开了眼界,想不到世间还有那许多精巧东西。他信里的意思,是学了之后到铁监做事,我不许他。”

  彭员外奇道:“你家里有本钱,回来自己开铺子多少是好,二郎干嘛要进铁监?”

  “铁监里日子过得好啊。前些日子我去看过,他们那营房干干净净,街道平平整整,下雨了地上连个水洼都没有,哪里是我们这些乡下地方能比的!而且那里的孩子,五六岁便进学堂,学得好了一路学上去,不愁没有出路,哪个看了不喜欢。不过,我送孩子出去学习,是要他回来继承家业的,岂能让他留在那里。而且铁监附近,这一两年开了许多铺子,多是铁监里的人出来做的。什么做车的,制犁的,还有专门做油灯的,生意非常红火,钱极是好赚。他学上些手艺,回到枣阳县来,还愁以后赚不到大钱?”

  阮得功眼光长远,知道以前的日子过不下去了,第一个到唐州坐火车看了一圈。回来之后,便就把二郎送到叶县,去学机械相关的知识。乡下人分不明白,都说他去学打铁了。

  年轻人到了外面,立即被铁监吸引,那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乡下的生活方式。富裕、文明,简直是另一个世界。阮二郎到了那里,过了没多少日子就想学好之后,到铁监里做活,不再回枣阳了。阮得功坐火车,特意到那里住了些日子,考察之后,得出结论,还是回来有前途。

  铁监再好,总有人觉得不满意。不断地有人从里面出来,利用学到的技术,开起一些小工场。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总起来还是赚钱的多。失败了的,也可以到别人的小工厂里做活,并不会面临生存危机。铁监在澧河南岸,大量小工厂聚集在澧河北岸,那里更加繁华。

  那里能办工厂,枣阳如何不能办?阮得功让自家二郎,好好学知识,也多学学那一带的小工厂是怎么做生意的。学上几年学成了,回家自己出本钱,让他办个厂子起来,以后肯定有前途。

  现在阮得功杂货店里卖的货物,好多是附近小厂子里做的。小厂经营灵活,价格便宜,虽然质量不如铁监的可靠,总是能用。现在是什么货物都缺,周围的人手里的钱有限,这些货物更加好卖。

  铁监做的是大宗生意,这些小店主本就不受欢迎,进货不方便。每次进货不但排队要等好久,因为数额小,经常还要跟其他店主拼单。你进几十样货物,每样十件二十件,铁监不想做这生意。这个时候小厂子的好处就显出来了,不但是不嫌弃,而且价钱还便宜。

  听阮得功介绍着叶县铁监那里的情况,彭员外道:“唉,世道变了,日子不能像以前那样过了。等过几日,我也让自家大郎到那里学些手艺去,不然以后怎么办?守着这家小客栈,赚不到什么钱。”

  阮得功道:“叶县那里的学校,都是衙门办的。学生分两种,一种天资过人的,不用交钱,只要学得好,学校还管吃管住呢。还有一种是天资一般,学就要交钱了。我家二郎看着伶俐,到了那里之后学起来却是不行。学了三个月考了一次,考的不好,要交学费的。连学费带吃住,可不是小钱。”

  彭员外道:“这钱花了,总是学到手艺,不是白花。不到这种地方,想花钱学手艺别人还不教呢。”

  阮得功点头称是。手艺人的手艺是吃饭的倚仗,哪里容易教人?都是替人做活,自己跟着学,看个人悟性。有钱人家也不行,读书写字、琴棋书画有人教,吃饭的手艺哪有教人的?叶县的学校,只要交钱进去,有专门的人教,而且还有教材,是其他地方不能比的。

  枣阳的这些员外,数代人都是靠着种地吃饭,突然间改变了生活模式,人人心里不安,做生意总觉得不踏实。去学上门手艺,比做小生意强得多了。阮得功迈出了第一步,好多人蠢蠢欲动。

  正在这时,浕水上一艘小船在码头那里停下,船上下来一对少年夫妻。左右看了看,两人来到阮得功和彭员外跟前,施礼道:“敢问两位员外,附近可有客栈吗?”

  彭员外忙道:“我家就是开客栈的,两位是要住店?到此处不知是做生意,还是探亲访友?”

  年轻人道:“在下徐克,是个游学的秀才。与此地的提举杜官人有旧,特来拜访。”

第154章 投奔

  让徐克落座,杜中宵道:“前几日我接到家书,知道你二人到了襄州,说过几日来我这里。等了几日,却不想今日才到。既然到了这里,就不要乱想了,好好安顿下来。”

  徐克道:“学生本想前几日来的,因为替襄州的几位茶商帮着装车,耽搁了几日。”

  杜中宵奇道:“你帮着装车?看你不像做活的样子,再说茶商都是大商贾,哪有雇不起人的道理。”

  徐克道:“提举误会了。是先前修路的时候,这些茶商交了钱,说是提前定下火车运货的运费。这几日通了车,便有一些车厢给他们。只是装了几次,车厢都空的地方,装不满,因此烦恼。”

  杜中宵道:“哦,那你是怎么帮着他们解决的?”

  “学生让他们先在木头制的车厢里装好,一箱一箱编号,然后按号装进车厢里。”

  杜中宵听了就笑:“那你有没有想过,还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装得又快又满。”

  徐克摇了摇头:“只是当时碰到这件事情,能装满车厢就好了,学生没有细想。”

  杜中宵一时兴起,道:“这可是门学问。像这种到处都是一模一样的车厢,要怎么装车,才能够用最短的时间装满。到了地方,怎么卸车,才能够用时最短。便如你刚才说的编号,怎么编才是好的。比如说在站台上按着车厢里放的样子堆成垛,然后向车厢里面搬,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编号小的先搬进去,还有一种是编号大的先进去。卸车的时候也是一样。所谓先进先出,还是先进后出,是不一样的。”

  徐克有些尴尬地拱手:“回提举,学生没有想过这些。”

  杜中宵大笑:“我也是听你提起,才想到这些。以后火车和船运货,要用到这些学问。”

  徐克的办法只是解决了把车厢装满的问题,而没有提高效率。最方便的办法,其实简单,就是提前堆垛,直接运进去。有个词叫堆栈,其实就是装货卸货的办法。徐克提起这个问题,杜中宵就想起来了。

  现在火车发展不久,铁路上的车其实不多,远远不能满足运输的需要。跟修路相比,蒸汽机的产能更加难以提高,路上的车少,调度的问题不突出。以后车多了,调度会越来越复杂,车停靠站点的时间越来越短,怎么提高装货卸货的效率,还真是门学问。

  在车站,可以用增加人力的办法,矛盾还不算非常突出。在战场上,运输后勤物资,效率就至关重要了。借着徐克提出的问题,杜中宵觉得有必要专门研究一下军队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