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化军
几个指挥一起笑道:“运判说笑,我们这些人家自己种田糊口已是不易,哪里养得起教书的?就是附近的大村子,也不见有什么村学,除非是僮仆成群的大员外。”
杜中宵道:“地方上如何我们不管,营田务的村子,必有村学。以后不只是孩童要开蒙,还有各种吏人、差役,凡是为衙门做事的,都要读书,粗识几个字,读得了写得了公文。此事不容推托,会由衙门统一请人,统一发俸,你们提供学堂和住的地方就可以。”
第42章 故人属下
看着西天的斜阳,杜中宵骑在马上,只觉得脑子嗡嗡直响。这一趟走下来,只觉得各个村子处处都是漏洞,没一件事情做的合自己心意。每看一处,杜中宵都能发现许多隐患,一次又一次调低心中期望。
原以为有了永城营田的经验,自己做起来会得心应手。结果这几十天下来,觉得事事不顺,还全部都是自己以前没有碰到过的。
永城招募的是老农,怎么种田根本不要杜中宵操心,自己只要查漏补缺就好。那里人口多,诸事从容,一点一点扩大,做起从容不迫。到了这里,一切都要从头做起,就连扶犁开荒,来垦田的人中也没有几个人会。扶犁是个技术活,看起来容易,实际没人指导,不练上几天,是上不了手的。
至于其他种田的一应杂事,都需要从头教起。这些拉纤的厢军,论起对农事的熟悉,还远远不如杜中宵。大多数人不知道什么时候下种,不知道怎么耕耘,后期管理更是无从谈起。
想起这些,杜中宵就觉得头大。从附近请有经验的老农来教,问题是唐州本就是人口稀少,有多少老农可请?农民又在乎自家农活,只能靠衙门帮忙,半是摊派地请人来。
万事开头难,杜中宵现在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意思。从到唐州以来,没有一件事是顺利的。他本是个要求严格的人,做事一丝不苟,经过了这些日子,习惯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明明知道属下做的事情很多毛病,只能装看不见。如若不然,一件事情也做不成。
到了这个时候,杜中宵才觉得,自己揽下这个差事过于鲁莽了。差事可以干,但不能如此紧急,时间应该从容些。他完全可以拖一些日子,空过这一季,无非是由转运司多发几个月的钱粮而已。一心想着快些做出成绩来,赶得太急,弄得自己现在特别尴尬。
回到衙门,与崔主簿商量了些杂事,杜中宵只觉得身心俱疲。正要回去休息,崔主簿突然道:“运判,我们衙门新来一位主事,过两日就到了。”
杜中宵看了一眼崔主簿手中的公文,随口道:“来的是哪位?什么日子到这里?”
崔主事道:“是原来知永城县的苏颂,因那里有营田务,派来帮运判,限三月前到。”
杜中宵一听,忙道:“拿来我看!此人我熟悉,是个能做事的。”
拿了公文在手里,杜中宵看了,才知道苏颂一任永城知县做满,升为大理评事,来做营田务衙门的主管公事。这不是自己要求,可能是苏颂自己射的缺。
以往营田,多是由转运使副兼制置营田事,知州、通判、知县具体负责,很少专门设衙门。此次是裁撤的拉纤厢军过多,专设一衙门,规模有些不清楚。最开始杜中宵初来,仅设一主簿,后来发现实在忙不过来,杜中宵请又专设一主管公事,资序与知县、通判相当。
对于苏颂来说,与其换一个地方做知县,还不如到杜中宵手下。两人同年,又互相熟识,公务相对从容。而且营田务这种衙门,事务相对单一,不似地方诸事纷杂。再者他精于巧思,这几年在永城县,在杜中宵设的一些场务上面有新的想法,也想跟杜中宵交流。
此时两人官位已经相差很远,杜中宵已经是中级官员,天下比他地位高的,包括文武官员不过一两千人而人。苏颂还是最基层小官,仕途刚刚起步。
不过两人资序相差不多,杜中宵只是多了一任知军,走快一两步。
官、职、差遣是三个系统。官是地位,代表了俸禄和待遇。职是前途,也有一些优待。差遣则是实任的职事,具体从事的工作。官以酬功,官高代表你做的事情多,立下的功劳多,俸禄优厚地位高。职代表着官员的前途,你在官场上的哪个车道。带馆职说明是在官场上的快车道,比普通官员升得快,更容易得到好差遣。当然馆职还分几个小系统,快车道中还有高速道,比如有的馆职是要试制诰的,就是词臣的备选,杜中宵还到不了那条高速道上。
差遣与官、职不同,有自己的升迁系统。因为磨勘制,形成了固定的资序,官员要依序而升。名次一般的进士,如果没有大的机缘,选人三任十年,才能升到京官。两任知县升通判,两任通判升知州,又是十余年。两任提刑或者同资序的官位,才升到转运使。至此,人生已过大半。如果稍有蹉跎,六七十岁才升到转运使,那大半一生就如此了。升到转运使后,才能进入中枢,资序不那么重要了。
差遣系统中有个例外,便是台谏词臣。一旦做了谏官,便就可以不依这固定的资序升迁,而从御史词臣的道路,做知制诰、翰林学士,迅速进入中枢。沿着这条道路的,有的甚至没有做过知州知县这种地方亲民官,数年之间而至显位,比如钱明逸。前几年才有明确诏旨,必须要有一任亲民官。
所以皇帝看中了哪个人,欲要快速提拔,一般都是先放到谏院,而后知制诰。知制诰官位不高,但一旦做上,升官就打破了常规限制,数年之间可到宰辅。
杜中宵是知道自己做不了台谏词臣的官,明知道那条高速道,却没有好车技敢上去,只好辛辛苦苦做地方官。这几年连立大功,朝堂也有重臣赏识,也不过放出来做个运判,还要带个权字,便是资序不够。
来唐州之前,皇帝和宰相都有让杜中宵以文武的意思,杜中宵也曾心动过,便是因为那也是绕过资序的一条道路。除了管军大将这种武臣极任,军中相对资序不那么看重,有功升官要快得多。
说到底,立了功劳,朝廷酬奖的是官职,而不是差遣。官再升得快,也只能一步一步向上爬。
便如现在,杜中宵的官阶比苏颂已经高了十几阶,但只多不足两任的资序。苏颂做通判带权字,杜中宵做知州一样要带个权字,两人刚好是上下级。
放下公文,杜中宵对崔主簿道:“这位苏颂是我同年,做事极有章法,若他到来,我们便就轻松得多了。现在衙门草创,诸事纷杂,实在是缺做事的官员。”
主簿是衙门中小官,地位相当于县令或者录事参军,还是选人,与杜中宵相距甚远,也比苏颂的主管公事低得多,是具体的做事人员。现在的营田务衙门,只有杜中宵一个主官,崔主簿一个基层小官,缺中层官员。如果拟议中的裁撤纤夫陆续到来,还要添加更多的官员。如若不然,就只能从地方借人了。
地方官中的通判、知县,由于属于朝廷的外派官员,经常被转运使委任到本路的其他州县,做临时工作。不过前一段时间,张方平在陕西路的时候,发现不少知县被派到外地,很长时间不回本县视事,最近朝廷查得严,杜中宵想用转运司的名义借人都做不到。
本来杜中宵可以借唐州的官员,偏偏现在唐州通判空缺,无人可用,所以才如此狼狈。知州是杜中宵用不动的,别说是转运判官,转运使也不可以委派知州做其他的事。
第43章 兄弟之争
权二郎抹了把汗,对前面的杨大郎道:“哥哥,既是发现了矿脉,何不就近报方城官府?非要多跑几十里路,去报营田务的衙门,累死个人!”
杨大郎头也不回:“兄弟,此事非同小可,是我们多日心血,还是不要报怨了。县衙门里的人如何信得?我们报上去,他们信了好说,不信我们又有什么办法?更不要说欺上瞒下,冒领了我们的功劳去。”
权二郎道:“方城县信不得,难道营田务衙门就信得?还不一样是一群狗官坐在里面!”
杨二郎道:“如何一样?榜文是营田务发出来,他们最急此事。”
在山里许多日子,好不容易找到多处矿苗,确认了矿脉,又要奔波一两百里,权二郎觉得辛苦,一路抱怨不断。好在他说归说,还是老实一直随在杨大郎身后。他再混,也知道领赏钱要紧。
青台镇北边是罗渠镇,一样临堵水,交通便利。再向堵水上游走,便是汉唐修的旧陂,沿河分布着一大串水塘。由于灌溉便利,这里的人口比青台镇还要稍稠密些。
镇里有一个员外,家里有几顷地,在镇上开着一处客栈,家境极是殷实。主人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女双全。他的妻子前些年去世,又续娶了一个年轻的妇人,却是嫁过人的,带了一儿一女过来。
带过来的儿子本名齐锋,来了这员外家,随了员外的姓,改名罗锋。进了新家,两个哥哥却容不下他,时常欺压。大哥尚且好些,表面过得去,二哥却十分不好,动辄打骂。
这一日罗锋在野外捡了一只小八哥,极是伶俐,带回家养着。二哥看见眼馋,要抢打的,两人厮打起来。若在平时,罗锋知道自己人在屋檐下,都让着哥哥,不敢认真去争。此次中意那八哥,死活不敢相让,下手重了些,打破了二哥的头,被告到了大哥那里。
大哥把罗锋叫到面前,看着他,道:“爹爹这些日子到方城做事,临行前,把家事交到我手里。让兄弟和睦,不得生事,免得被乡邻笑话。我每日里教导你们,你因何不听,打破了二弟的头?”
大哥虽然一样不待见自己,却只是冷言冷语,从来没有翻过脸,罗锋并不怎么怕他。梗起脖子抗声道:“我捡只八哥,自己养着,二哥非要夺了去,我如何肯让!”
大哥冷冰冰地道:“自己兄弟,为了一只鸟儿,打破了头壳,你还不知错!”
罗锋道:“是他来抢我的鸟儿,又先动手打我,破了头,是他自己不济!”
大哥寒着脸道:“你是不肯认错了?长幼有序,二弟要你一鸟儿算什么!”
“我捡的,我就不给他!他来打我,我自打回去!”
大哥冷笑一声,道:“好,有骨气!你随我到柴房来。”
罗锋正是十七八岁的少年时候,世间就没有怕的事情,随在大哥身后,到了柴房门外。
大哥在柴房门前站定,对旁边的两个庄客道:“这厮目无兄长,还动手打人,若不重加惩处,家里以后必不得安宁!你们把他绑起来,推到柴房里,我自教训他!”
两个庄客不敢不听,上前按住罗锋,用索子捆了,推进了柴房。
把罗锋掼在地上,大哥取了一条鞭子来,冷着脸问:“我再问你,知不知错?”
罗锋昂然道:“你们骨肉兄弟,合起伙来欺负我!此事本就不是我的错,却拿鞭子吓我!”
大哥让庄客出去,冷笑一声:“吓你?我掌管家业,多少事情,哪有闲心管你个小畜牲!你这厮进了我的家门,吃着我家的,用着我家的,说不定二十年后,还要分我们兄弟的家业!占了许多便宜,还天天生事!今日我不打死你,就是开恩!”
说完,抖起手腕,一鞭子抽在罗锋的身上。
自入了罗家,虽然天天闹别扭,却从没被如此打过。特别是这位大哥,整日里冷着脸,态度虽然不好,却从来不曾真正翻脸。没想他心肠狠毒,一动起手来就向死里打。
见罗锋咬着牙硬挺住,大哥心中更加脑怒,手中鞭子抡起来,不住打在罗锋的身上。一边打,一边口中骂道:“小畜牲,你本不是我家的人。进了我家,若是老实做人,还容得你,如此惫懒,将来必不是个好相与的,不如今日打死了,免得日后分我们的家产!”
罗锋年纪尚小,从来没向家产那个方向想,没想到大哥心里却一直把这当大事。今日员外不在,突然发作起来,看着样子着实让人害怕。他是个硬脾气,越是打得狠了,越是咬着牙不肯求饶。
原来的齐家也是个小康之家,罗锋自小读书识字,原打算以后书读得好了,要去考进士的。只是后来家道中落,没几年生父便就去世,随着母亲改嫁到罗家来。罗锋自小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到了罗家后突然被哥哥欺压,心中愤恨。到了今日被打,才知道自己在两个哥哥眼里,还是夺他们家产的仇人。
见罗锋双目喷火,看着吓人,就是不肯求饶。大哥的心中火气更盛,手中鞭子如雨点般落下,没头不脸地打到罗锋身上。口中喝道:“今日打死了你,野外挖个坑埋了,一了百了!”
直打了小半个时辰,见罗锋咬着牙着,进的气少,出的气多,大哥的脑子才清醒过来。虽然心里恨这个捡来的弟弟恨得要死,终是不敢真把他打死了,免得吃官司。
把手中的鞭子扔到一边,坐着喘了一口气,才道:“今日且饶了你!从时日起,你随着庄客一样去做活,活得不好,便就没有饭吃!敢再生事,我用鞭子打烂了你!”
说完,才开门让庄客进来,把罗锋抬回他的住处。
两个庄客抬了罗锋,到了他的房间,随手扔在地上,便就回去复命了。
罗锋趴在地上,身上没一处好皮,痛得撕心裂肺。刚才挨打的时候还没觉得这样痛,现在所有的伤处发作起来,好似许多蚂蚁趴在身上,无一处不痒,无一处不痛。
过了好久,妈妈得了消息,摸到罗锋的住处。见儿子躺在地上,不由悲从中来,抱住他的身子,嘤嘤哭了起来。
罗锋睁开眼睛,对母亲道:“阿爹不在,这家里便是妈妈做主!那两个小畜牲如此欺负我,不定哪日就真地打死了,你可要替我出气。不然,这家我如何待得下去?”
妈妈轻声道:“我的儿,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我们现在是在别人家里,你以前的脾气只好收起来,陪着小心过日子。我一个外来的人,哪何管得了他们?等过两日员外回来,我跟他说一说,在外面找个事做,眼不见心不烦。你小心过日子,这里许大家业,将来也有你一份。”
罗锋没想到母亲也是如此想,高声道:“我堂堂七尺男儿,何必要别人施舍家业!妈妈若是也不能做主,明日我便离开这家便是。我有手有脚,难道能饿死么!”
母样一个妇人家,没什么办法,见儿子如此说,心中更加悲伤,只是抱着儿子哭。原来的齐家已经败落,他没带什么嫁妆,改嫁到罗家,在这家里哪能做主。
第44章 贵人?
权二郎弯着腰,喘着气,对前面的杨大郎道:“哥哥,我们到前面的镇子里歇一宿,明日再行。我打听过了,这镇子名罗渠镇,过了此处向南再行五六十里,便就到营田务衙门在的青台镇了。”
杨大郎看看天色,点了点头:“好,我们便到镇子里歇着。兄弟,我们身上的钱不多了,勉强够在客栈住一夜。若是肚子饥了,只能自己淘米煮饭。”
此时的小客栈,大多并不管饭。客人住里面可以用店家的灶台,带了米自己煮着吃。杨大郎和权二郎在山里待了不少日子,身上的钱花得差不多了,还剩了一点米,可以再坚持几天。
两一前一后进了镇子,走不多远,看前面挑着一块望子,上面四个字“罗家老店”。
杨大郎道:“这处客栈不大,店钱应该不贵,我们便在这里歇了吧。”
权二郎早就走不动了,听见这话,欣然同意,两人到了店前。小厮上前迎着,安排了客房。
为了省钱,两人住的是大通铺,一间房里住了五六位客人。到了房门前,就见门口蹲着一个胖大和尚,手中拿了一块肉,正吃得香。他旁边站着一个年轻人,相貌不凡,背着双手,抬头看着远方。
权二郎饥肠辘辘,看见肉就走不动道,对门口蹲着的和尚道:“大师好自在,在这里吃肉。”
那和尚抬着看了权二郎一眼,便就继续吃自己的肉,并不理权二郎。
小厮推开门,向杨大郎和权二郎指了铺位,道:“两位若是有其他什么事,尽问小的。”
说完,吩咐两句,径自去了。
两人进房收拾了东西,一起到了门外。杨大郎对旁边的和尚双手合十,问道:“敢问大师,这里打火烧饭的厨房在哪里?天气不早,我们煮些米来吃。”
那和尚满口的肉,含混地道:“我哪里知道?我又不煮饭!你们去问小厮!”
杨大郎见此人不是什么好路数,便吩咐权二郎留在房里看着行礼,自己去问小厮。没多时,小厮随着杨大郎过来,指给他哪里取水,哪里淘米,哪里煮饭。
一切吩咐妥当,小厮正要转身离去。就见前来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面色惨白,摇摇晃晃。小厮急忙迎上去,双手扶住,口中道:“小员外,因何到店里来?看你脸色,莫不是病了?”
来人正是罗锋,咬着牙关对小厮道:“小乙哥,我有事要离开家一趟,你随便找间房给我,我在这里歇一夜。若是有吃的,随便拿些给我填填肚子。”
这店是罗家的,罗锋怎么也是小员外,小厮急忙答应,扶着罗锋向旁边一处空房去。
在门口负手望天的年轻人,看着罗锋突然道:“这位小兄弟受伤不轻,若不及时医治,只怕会有生命之忧。过了今夜,伤口化脓,就难治了。”
小厮吓了一跳,急忙问罗锋:“小员外,你身上有伤?”
罗锋点了点头:“受了些小伤,不碍事的。扶我到屋里,歇一歇一就好。”
小厮却不敢信,让罗锋在一边坐下,到年轻人面前拱手行礼:“这位客官目光犀利,想来是个国医妙手。既然看出了我家小员外有伤,还请医治一番,感激不尽。”
那年轻人看了罗锋一眼,道:“他都是皮外伤,只要及时,没什么大碍。你去打一盆热水,把身上擦拭干净,再买些金疮药抹在伤口上就是了。”
小厮谢过,转身要走,又转回身来道:“客官既是行医的,不知身上有没有药?若有,便买一些。”
那少年抬起头,昂然道:“我是什么身份?岂是卖药的人!速速离去!”
小厮不知这人什么来历,若说身份高贵,不该住这种地方。可看他神情气度,又非普通百姓,心中纳闷不已。莫非是什么贵人落难?小厮扔着头,不好打听,转身告辞。
旁边的胖大和尚正吃完肉,从地上一下跳起来,擦着手道:“那小兄弟过来,我这里有好药,便宜些卖给你。我那兄弟身份非比寻常,你不要去打扰。”
小厮到和尚面前,先谢过了,接了和尚的药,道:“出家人行善积德,施药还要钱么?”
那和尚道:“洒家一样要喝酒吃肉,你店里若是肯施舍我酒肉,药我便不要钱。”
小厮道:“这种事情小的哪里做得了主?还是收钱,我到时主人那里报账就是。”
跟和尚算过了钱,小厮拿着药,扶罗锋进了房内,为他擦洗上药。罗渠镇是小地方,小厮家里本就是罗家的佃户,一切熟识。看了罗锋的伤势,不敢多问,只是帮他收拾停当。
权二郎见那和尚站起来,似铁塔一般,不是一般人物。那边站着的年轻人,虽然一身旧布衣,看起来寒酸了些,气度却是不凡。汴河拉纤见过的人多了,罗锋从直觉就认为这两个不简单。
挽起袖子,露出一身的花绣,走到和尚面前,权二郎叉手道:“这位大师,不知高姓大名,仙乡何处?在下权二郎,是附近垦田的厢军。”
那和尚看了权二郎的花绣,便知道不是良善百姓,合十道:“在下高继安,本是禁军小校,后来不合犯了事,发配鼎州。后来朝廷恩典,得以放免。只是家人全无,不得已托身禅林。”
这个年代,正规和尚的度牒难得,靠考试简直跟考进士似的,要买价钱太高买不起,天下各地野和尚不少。剃了头上的烦恼丝,穿上一身破烂僧袍,最少有一样好处,饿了化缘,还可以在各种各样的庙里骗吃骗喝,正是江湖人士的最爱,权二郎见怪不怪。
这个高继安原来曾是军人,后来犯了罪被发配,正与权二郎是同行。两人都不是什么善良百姓,三两句话便就觉得投契,称兄道弟起来。
聊了一会,权二郎看了看旁边的年轻人,低声道:“哥哥,那边的人看起来气度不凡,不知道是什么人物?你们两人这是要到哪里去?”
高继安道:“你我兄弟投缘,便说给你听也无妨。只是此事惊事骇俗,你切不可外传。”
权二郎连连点头:“兄弟何等样人!岂是个嘴上没有把门的?”
高继安道:“那边的小兄弟,说起他的身份,不要吓死了你!他的母亲本是宫中侍女,因为生得美貌,有一日被当今天子看中,行了夫妻之事。后来不合宫中失火,被放出宫来,不想有了身孕,出宫没多少日子便生了他。莫看他现在落魄,却是当今天子流落民间的骨血,皇子!”
第45章 各有前程
“皇子——”权二郎张大了嘴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