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玄德当主公 第240章

作者:臊眉耷目

  “不过也感谢你们叔侄能够把这消息告知于我,使我有所防范。”

  周尚一听袁术这话中之意,似是还不欲与袁绍和好。

  他心中大为吃惊。

  “公路,不可如此任性啊,事关重大,现在可不是你们兄弟矛盾的时候。”

  怎奈袁术这个人眼高于顶,目空一切,任凭周尚怎么劝说,也是不愿意袁绍和好。

  不过,十四岁的周瑜,倒是引起了袁术的兴趣。

  他觉得这孩子虽然年少,但机敏过人,举手投足之间很是大气,将来定是一个人才,因此有意招揽。

  不过,周瑜以自己年纪尚轻,还需磨砺学习为由拒绝了。

  周家叔侄随后走出了袁术的府邸,暂时先去馆驿休息。

  出门之后,周尚便看向周瑜。

  “侄儿,你觉得袁术如何?”

  少年周瑜很是果断地道:“冢中枯骨,目光短浅,非长久之人,看样子要指着他找出那个助推改革的黑手,只怕很难了。”

  周尚叹道:“那依你之见,咱们周家如今要怎么办?”

  周瑜言道:“叔父,侄儿说句不该说的话,我等观天下虽有大乱之相,但无论这个天下将来怎么变,衣冠巨室之利,却不可变!”

  “不论那个在朝廷背后使计的推手是谁,我们都要将他找出来,合望族之力,灭了他。”

  “至于扬州今后由谁执掌,问题都不大,周家人才之鼎盛,不论是辅谁,都能够成就一番大业。”

第三百二十九章 刘俭手中有件利器

  其实,对于如今朝堂时局感觉极度敏感的家族,不仅仅只有庐江周氏,其他州郡的官宦之家,高门望族,也都是在紧紧地盯紧雒阳。

  其实,这些事早就在刘俭的预料之内了。

  从后世人的角度来看,这些衣冠巨室内,高门望族所做的事情都是违背人类发展进步的事,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无所不用其极,砸骨髓吮精血,仿佛什么恶心事儿他们都能干的出来。

  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纵观古今,谁又不是像他们一样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活着呢?站在他们的角度来想这个问题,你能说他们是错的吗?

  想想漂亮国,一个根本不能称之为国家,只是一个披着国家外皮的利益集合体……一边被全人类讨厌着,却偏偏又能吸引人驰之若骛的去加入……

  新政的分配方式或许有利于整个中土全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可毫无疑问的却触动了东汉王朝高门望族的根基。

  这就好比后世的时候,一个家庭经通过经商或是当官积累了很多的房产,钞票,股份等诸多财物……但是突然有一天,执政者过来找你们谈话,说是你们家的房子,得拿出来分给别人住,你们家的钞票得拿出来大家一起花。

  虽然性质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对当事人的感觉来说,其实都是一样的。

  在东汉王朝高门望族的人眼中,利用人头赋税藏匿人口,阀阅之门的人才垄断分配,这都是他们的固定资产,百年的沉淀已经使他们习惯性的这么认为了。

  董卓所颁布的这两条新政,感觉上就跟拿他们家的钱给别人花是一个道理。

  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是很难转过这个弯的。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若是能够轻易答应,而不做出巨大的反抗……说白了,他们也就跟傻子没什么区别了。

  纵观世界人类历史,不论是冷战还是热战,其战争原因,归根结底不过是利益之争。

  哪有那么多为民请命?拯救寰宇苍生?

  都是扯淡,战争的根本目地就是利益再分配。

  至于周瑜的父亲和他的从父,是因为什么在雒阳城中知道这个消息的?

  很简单,虽然董卓现在还没有将新政颁布出来,但吕强已经从阳夏城星夜赶回雒阳城,并与天子、何太后探讨了这件事情。

  果然是不出刘俭所料,天子与何太后一听到这个消息,经过一番短暂的寻思,就急忙答应了。

  毕竟,这也事关他们的利益。

  但是接下来,不论是迁都还是颁布新政,都是兹事体大,以天子和董卓的角度来说,不可能一点风声都不发出来就擅自行事。

  这种事情可不是雷霆一击就能成功的,非得是从小范围进行商讨,然后再从小范围扩展到中范围,逐步扩大,最后变成朝政公议。

  所以,现在不仅是庐江周氏,包括朝中的公卿们,还有很多地方的阀阅之门,都已经隐隐的得到了风声。

  谁又能想得到,自袁绍纠集各路诸侯讨伐董卓之后,竟然又发生了一件这么大的事情。

  与此同时,在阳夏城屯兵的刘俭,已经开始准备向河北回兵了。

  只因吕布和胡轸的兵马,已经先行撤离。

  刘俭与董卓暗中商议,要等到自己的兵马抵达延津渡口之后,再将牛辅和华雄二人奉还。

  虽然刘俭估计着董卓不会再派兵继续偷袭自己,但是为了以防万一,还是要将这两个人质留到最后。

  在离开陈国之前,刘俭还是将陈国境内有名的冶铁,造桥,制弓等能工巧匠包括其家眷一并转移。

  虽然手段略显粗暴了一些,但身在乱世,有些事情就不能过于拘泥。

  在抵达延津渡之前,田丰那边就派人传回了信儿,贾诩的家人已经被冀州这边迎接到了。

  当然,田丰多少也有些奇怪,他实在是想不通,明明有黑山军拦路,为何贾诩的族人就能够这么顺利的进入冀州境内?

  刘俭将贾诩的家人已经被安置在了邺城之事告知了贾诩。

  贾诩闻后立刻对刘俭千恩万谢。

  从这一刻起,贾诩的家人就算是在刘俭的掌控之中了。

  也就是现在,刘俭敢于将他心中最深层次的秘密与贾诩进行分享。

  就好比这次促使董卓与天子迁都、新政……刘俭等闲不会与田丰、沮授、审配等人交流这些事——甚至是荀彧。

  毫无疑问,董卓颁布的新政自然也会使他们的家族产生巨大的影响,而自己身为这件事幕后的推手,在做这件事的时候,不可能与他们进行商议。

  毕竟在这件事上,大家的根本利益不算一致。

  这件事情时,实际利益是不一致的。

  看来看去,也只有贾诩适合交流。

  虽然贾诩也是士族出身,但是他是凉州边境士族。

  察举制所带来的群体利益,是分不到他这种边缘的士族群体头上的,就是能够分到,说白了也是微乎其微。

  至于税收方面,更与他们没关系,他的族人和他都已经背井离乡了,完全的依附于刘俭麾下。

  在某种意义上而言,贾诩或许也是新政颁布下来之后,能够得到利益的人。

  在听完刘俭对自己的叙述之后,贾诩只是略微有些吃惊,不过很快就恢复了正常。

  眼见贾诩的表情很是平淡,刘俭不免有些惊讶。

  “文和听了此事,似乎并不惊异?”

  贾诩摇了摇头:“若是换在别人身上,诩心中定会诧然,只是依照贾诩这一段时间对主公的了解,此事发生在主公身上,或许就平常了。”

  刘俭奇道:“为何?”

  贾诩很是郑重地道:“因为主公,乃是当世雄主!这等能改变世间,名流千古之大业,也只有主公这样的人物能够做成。”

  听了贾诩的话,刘俭仰头哈哈大笑。

  “虽然文和是吹捧之言,但是听在心里也甚感舒服,给别人当了几年的主公,我竟然也乐意听奉承话了。”

  “行啊,不论你所言是真是假,我就当真的听了。”

  贾诩低头道:“诩所言,句句属实。”

  “文和,依你之见,陛下和董卓一旦定下了迁都事宜,同时颁布新政,这成功率会有几成?”

  贾诩言道:“颁布政令不难,但是,若要落实政令到实处,却不是朝夕之功了,就需要逐年推进而行,同时,天下也会因为这个政令而变得越来越分裂。”

  “想要彻底的落实这两条政令,非得是山河破碎一遭,花个十年二十年重新制定规矩捋顺不可。”

  刘俭点了点头:“这两条新政必须要从当今天子和董卓的手中出来,但是我觉得陛下和相国却未必能与新政共存于最后……”

  贾诩行礼,道:“主公所虑者甚是,诩在京中之时,也曾与天子和太后有过数面之缘,依诩看来,当今天子非英雄之主,何太后乃愚钝之妇,这两个人最多也只能是躲在董相国的背后,抖抖威风,新政延续下去的关键,还是在相国的身上。”

  刘俭笑道:“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贾诩道:“依照诩对相国的了解,董相国完全有这个本事。已经有这份决心,包括他的狠厉……想来,他还真能够将这件新政推行下去。”

  “只不过,对相国而言,他有一个最大的短处。”

  刘俭知道贾诩说的是什么。

  “文和想说的是,恐董卓年纪太大,推行新政未及到一定程度,便天不假年,是吗?”

  贾诩道:“回主公话,正是如此,而且我恐想过,再过些年之后,心生激流勇退之意,到时候这变数可就大了。”

  刘俭闻言长叹口气。

  “罢了,数年之后,再想数年之后的事吧,这天底下,又有什么都是事事完美的呢?”

  却见贾诩对着刘俭拱了拱手。

  “眼下的当务之急,主公还需仔细观察,各路牧守,特别是袁氏兄弟下一步会对主公采取的动作。”

  贾诩这话令刘俭不甚了然。

  “文和这话我不是很明白,关于雒阳迁都以及新政颁布之事,虽然是我在背后助推,可事实上,操作之人乃是天子与董相国,袁氏又为何要向我动手呢?”

  贾诩恭敬道:“天下名门郡望及袁氏兄弟或许不知道何人是助推之人,可是他们要想办法解决新政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依照贾诩对相国的了解,相国办事的后劲或许会有不足。”

  “然行事之初期,相国处事之坚决却远非一般人所能比。”

  “这次迁都和新政,任凭朝中公卿阻拦的再凶,天下望族给朝廷施展的压力再大,相国也绝不会失败的。”

  “特别是一旦迁都于长安,便是董相国行至了自己的根据之地,届时关东诸侯想要凭军事讨伐相国,绝无胜算。”

  “以诩对于袁氏兄弟的了解,他们绝对不会甘心,特别是新政刚刚颁布的这前两年,为了不让新政对民间的影响太深,天下的衣冠巨室一定会有所行动。”

  刘俭恍然而悟。

  “文和的意思,是袁氏兄弟会在我这里寻找破坏新政的方法?”

  “正是,依照贾诩看来,这天下间现在也只有使君手中有一样利器,能够破解新政之威。”

  刘俭的思绪也很敏捷,他只是略作思考就知道了,就想到了贾诩口中所言的利器是什么。

  “陈留王?”

  贾诩轻轻地点了点头:“是!诩敢保证,那些衣冠之门一旦感觉无法扭转朝廷的心意,定然会把目光转移到陈留王的身上。”

第三百三十章 让功绩与汝等

  贾诩说的很对。

  一旦董卓和皇帝推出新政之后,那对于天下望族而言,想要拿下新政,最快的方式无疑就是废帝。

  这也是千年以来,无论是封建王朝还是古代奴隶制度时期,贵族想要维持自己权益的最好方。

  将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废掉,重新换一个可以受他们掌控的领导人,这难道不是最好的方法吗?

  这也就是刘俭鼓励董卓将天子和太后迁移往长安的根本目的。

  雒阳的确是东汉的古都,也代表了东汉王朝的政治影响,迁都这一件事,对于东汉王朝而言,确实损伤不小。

  但是,任何事情不能只看一个表面,巨大损失的背后,自然是有它的益处的。

  不论是董卓还是皇帝,他们在颁布新政之后,如果还留在雒阳那就会直接面对各州高门望族以及满朝公卿的无尽怒火。

  毫无疑问,如果不去长安,留在雒阳之地,他们最终的结局就是死无葬身之地。

  即使去了长安,天子和董卓也会面临巨大的考验。

  但在长安,至少在正面的军事上,凭借关中地理之便,董卓想要对抗关东诸军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正面军事上的威胁如果挡住了,那剩下的毫无疑问就只有暗箭了。

  虽然暗箭没有办法那么容易躲闪,但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成功的,所以相对来说,窝在长安开展新政真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而关东望族见一时之间拿皇帝和董卓没有办法,那他们必然就开始打别的小心思。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否认开展了新政皇帝的正统性,重新拥立一个天子,一个肯受他们摆布的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