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综武当神捕 第549章

作者:贫道爱烫头

  沈炼早就想到今日的局面,提醒她该如何布局,用于搞定老岳父。

  另外,沈炼对她早有图谋,怕是从初次女扮男装出门,沈炼便在计算今日的事情,把所有人都赚入彀中。

  冯素贞心甘情愿入彀。

  冯少卿被女儿一脚踢下水!

  沈炼故意做出为难的神色:“您能不能考验别的?比如掀了雷峰塔?”

  冯少卿冷笑道:“不行,而且我还要给你加条件,你刚才说雷峰塔,雷峰塔捕获白素贞,让我想到一篇有关捕蛇人的古文,你要用到这篇古文。”

  “啊?”

  “不能是随便找个人背诵,而是必须时时刻刻穿插其中,做得出来,你们的事我不反对,做不出来,想要把我女儿娶进门,你怕是只能抢亲了。”

  沈炼拍案而起:“多谢提醒,小婿这便抢亲,岳父可要阻拦小婿?”

  说着,沈炼挥舞起了拳头。

  冯少卿:哔哔哔哔哔哔……

  沈炼不得不弹出隔音气罩,随后拿出纸笔开始写,一边抓耳挠腮,一边回忆剧情,尽量把故事编纂的圆润。

  晚饭的时候,沈炼带着冯素贞出门游西湖,冯少卿满脸呆滞……

  这小子难道是怪物转世么?

  沈炼写的自然是《白蛇缘起》。

  故事背景是唐朝,皇帝痴迷炼丹,有妖道蛊惑皇帝,抓蛇炼丹,以此引出柳宗元的传世名篇《捕蛇者说》。

  年轻的白素贞奉命刺杀国师,却被国师打落悬崖,失去记忆,遇到了五百年前的许仙,那个时候他叫许宣。

  既有关心百姓民间疾苦,也有讽刺皇帝宠信妖道,同时讥讽修行歪门邪道的家伙不人不妖,与妖怪没分别。

  更让白素贞和许仙的故事,有了完整的开头,白素贞为何痴恋许仙,许仙为何这么软弱,全都有了解释,甚至在故事的结尾,引入了更多的典故。

  一只蜈蚣趴在国师的尸体上,吞噬万毒蛇母和国师的灵韵,变为一个慈眉善目的和尚,名曰:普渡慈航!

  冯少卿越看越是痴迷,心说这个叫普渡慈航的,到底是什么来路?

  沈炼怎么想出的这些故事?

  我怎么觉得,这些故事甚至能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串联起来,如果把这个编排成戏曲,然后再广远传开……

  这也算是我在杭州的政绩吧!

  冯少卿越想越觉得得意,在家中等待沈炼回来,然后再去索要两篇。

  左等右等,沈炼都没回来。

  冯素贞是自己回来的。

  她披着冯绍民的马甲,直接翻墙跳到自家后院,然后返回到闺房。

  ……

  “福伯,凤凰门我去过了,那里没什么合适的,我可以再给你找……你竟然找到了,你这老家伙真是……”

  沈炼满脸诧异的看着福伯。

  福伯确实找到了老伴,这位老伴还是大名鼎鼎的人物,江湖声望比沈炼臭差不多三百倍,堪称江湖鬼见愁。

  她就是——悲派三婶!

  江湖月报金牌笔杆子,编造过无数豪侠的家长里短,出口成脏,精通新闻记者必须精通的全部能力:

  断章取义、颠倒黑白、捕风捉影、扣帽子、泼脏水、标题党……

  这个时代如果有新闻学,悲派三婶必然是最顶尖的人物,那个时候她就不是特约编辑,而是特约教授。

  ——每节课售价数百两。

  当初她甚至写了沈炼的稿子,只不过稿子被聂小虫偷走,否则福伯可能要去大牢里面和悲派三婶相亲了。

  “你们俩竟然成了?”

  沈炼差点儿把眼珠子瞪出来。

  福伯满脸都是得意之色:“三娘曾经做过些错事,但她已经改邪归正,决定金盆洗手,再也不去供稿了。”

  悲派三婶略有些不满:“我做过什么错事?我编的那些武林典故,向来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若是没有那些大侠们的许可,我怎么敢胡编乱造?”

  沈炼指了指自己。

  福伯笑道:“侯爷,你那篇文章没有发出去,看在我的面子上,这件事就算过去了,她真心决定封笔。”

  沈炼询问道:“你不会是被武林高手追杀,然后来我这儿避祸吧?”

  悲派三婶赶忙说道:“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我都是很有分寸的。”

  “我是福伯看着长大的,如果你愿意和福伯好好过日子,我当然不会有任何反对意见,明天我去买套宅子,算作新婚礼物,就在西湖边上吧!”

  “侯爷,金陵的宅子呢?”

  “福伯,我突然想到个事,我的夫人们都怀有身孕,需要十个月,生完孩子需要坐月子,然后教养孩儿,等到孩儿成年,才有精力自己去管家。”

  “所以呢……”

  “我的要求不是很高,等到我的孩儿加冠就可以,根据朝例,加冠的年龄是二十岁,您需要再辛苦二十年。

  如果此后再迎娶妻妾,然后再有孩儿出生,差不多也需要二十年,忽略时间重叠,您再辛苦三十年就行。”

第461章 编戏曲,炒名声,蹭热度

  “贤婿,这个有没有后传?”

  冯少卿不愧是举人出身,改口速度奇快无比,语气流畅自然,好似沈炼和冯素贞已经成亲多年、琴瑟和鸣。

  沈炼就更不用说了。

  改口速度比冯少卿更快。

  翁婿二人心照不宣的改口,把冯素贞看的一愣一愣的,心说沈炼给冯少卿灌了多少迷魂汤,把人灌迷糊了?

  冯素贞不知其中因果,沈炼对此却知之甚详,官场声望有两种,一种是实际的声望,一种是吹出来的声望。

  换个说法就是——名声!

  不要觉得古代人不懂,实际上古人玩的比现代人厉害多了,二十四孝至少有一半,是为了举孝廉吹出来的。

  古往今来这种热搜多不胜数:

  得苍龙七宿可得天下;

  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

  得杨公宝库可得天下;

  得和氏璧可得天下;

  得慈航静斋支持可得天下;

  这些“热搜”或许不那么准,至少能维持住格调,比如苍龙七宿,传承足足一千多年,至今仍旧有人相信。

  李善长、刘伯温出山之前,难道没炒作名声?刘伯温那些轶事,肯定不是沈炼编造的,也不是虚若无编的。

  冯少卿要的就是名声。

  从治理能力而言,冯少卿的能力绝对不算差,但大明的能吏那么多,冯少卿的政绩好,难道别人的政绩差?

  皇帝凭什么看重冯少卿?

  怎么让皇帝关注杭州府衙?

  出奇制胜,炒作名声,提升格调。

  白蛇传从出现开始,便是风靡各个州府的戏曲,如果有了“前传”,而且是完整的系列,显然能炒作名声。

  顺便还能蹭热度。

  比如沈炼编造的故事,是用柳宗元的名篇《捕蛇者说》作为背景,冯少卿用点手段,就能“效仿柳宗元”。

  后面的故事如果提到韩愈,他就召集文人士子写文章纪念韩文公。

  只要做的足够热闹,早晚能传入朱元璋的耳朵,冯少卿并非无能之辈,治理地方颇有成效,符合升迁条件。

  这个过程差不多需要两年。

  那个时候,冯少卿刚好做足三年杭州知府,可以升任六部侍郎,按照冯少卿的能力,十之七八是户部侍郎。

  就算某些事做的不够好,只要是钱财方面的问题,沈炼至少能兜底。

  或许不能升迁,但肯定不会被贬。

  冯少卿这些弯弯绕,冯素贞见识少想不明白,沈炼却看得清清楚楚。

  见识过很多次了!

  “岳丈,古语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小婿最近无甚灵感,后传暂时写不出来,您等待两三个月,先让戏园排练这个,给小婿创作时间。”

  “贤婿,我觉得有些不对,你不是鲁莽武夫么?你怎么什么都会?”

  冯少卿面露怀疑之色。

  他甚至能够猜到,沈炼和冯素贞设下连环局,假意显露出破绽,然后趁机突出奇招,让他彻底无话可说。

  如果这么算,沈炼写的东西……

  多半是他提前找的笔杆子吧!

  以沈家的财富,什么人找不到?

  他堂弟可是状元郎啊!

  找个会写小说的秀才还不简单?

  冯少卿这是小觑了沈炼,沈炼的才学并不差,毕竟沈炼脑袋里面,是正常的人类大脑,不是移动硬盘。

  沈炼只记得故事梗概,给天机阁供稿的时候,肯定要结合这个时代的行文习惯、语言习惯,做出诸多修改。

  大部分人看过《三国演义》,至少知道故事梗概,但谁能默写下来?

  就算是最有名的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长坂坡七进七出,也只是知道故事的内容,落笔很难写出来。

  尤其是那些配套诗词,看书的时候一掠而过,谁能记得这些东西?

  只不过沈炼惯会隐藏,把才学隐藏在长枪大戟重拳重腿之下,冯素贞知道沈炼会写小说,却不知具体情形。

  完全知道这些的。

  一个是亲眼见过的郭不敬。

  一个是深不可测的朱元璋。

  冯少卿不在乎是沈炼写的,还是沈炼找人代笔,只要按时交稿就行。

  当然,从父亲的角度而言,冯少卿希望是沈炼自己写,他希望女儿嫁给文武双全的英杰,而不是鲁莽匹夫。

  “岳丈,名气是好也是坏,如果您名声大了,却没有匹配的能力,到时候陛下龙颜大怒,必然丢官罢职。”

  “贤婿有何指教?”

  “小婿要亲自调查杭州商铺。”

  “说人话。”

  “小婿想带素贞出门逛街。”

  “滚!你给我滚出去!”

  ……

  “你怎么总是刺激我爹?”

  “你不懂,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中意,丈人看女婿,越看越生气,辛辛苦苦养的小白菜,被野猪给拱了,被蛮牛给吃了,岳丈肯定心中有火。”

  沈炼侃侃而谈,论证与冯少卿唇枪舌战的正当性:“我故意刺激岳丈,让岳丈把火发出来,免得气坏了。”

  冯素贞白了沈炼一眼:“我可真是谢谢你了啊,你对我爹真好!”

  “你爹就是我爹,不必客气!”

  “我没夸你!”

上一篇:六环巫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