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侯 第535章

作者:漫客1

  皇帝定睛一看。

  是御史台佥都御史曹淦。

  正四品的御史。

  御史台可以风闻奏事,但是一般奏事的都是七品监察御史,这些御史台管御史的官员,很少亲自下场奏事。

  毕竟御史台有时候会成为朝堂大佬们互相攻讦的工具,这些御史台的官员,并不想参与其中。

  而现在,这位佥都御史之所以站出来说话。

  一是因为,御史台的监察御史前两天数次参奏沈毅,俱被宫里留中不发,石沉大海。

  二是因为,今日大朝会,那些七品的监察御史没有资格与会,只能他这个四品官来。

  在大朝会上奏本,皇帝就不太好留中不发了,毕竟当着那么多官员的面,不能回避事情。

  皇帝眯着眼睛,笑了笑:“曹爱卿说罢。”

  曹淦低头道:“陛下,御史台下诸多监察御史,参奏兵部郎中沈毅,沈郎中去岁去淮安之前,扬言定能守住淮安,至今不过半年,便已经向禁军求援,足见此人无有守淮之能。”

  “淮河,乃我大陈北之壁障,万万不容有失,御史台下属杜萍,方郸等,联名上书陛下,请求将沈郎中调回建康。”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兵者,国之大事也,不能操之于孩童之手,沈郎中今年不过二十一二岁,固然有一些才情,但……”

  他一句话还没有说完,皇帝便笑呵呵的打断了他的话,开口道:“御史台御史的奏书,朕前两天已经瞧见了,不用曹卿提醒,今日是大朝会,在场诸卿都是朝廷栋梁,没有替旁人上奏的说法。”

  他看着曹淦,问道:“曹卿方才所言,是自己上奏,还是代御史台几位监察御史上奏?”

  曹淦飞快的看了一眼中书五相的位置,然后低下了头,咬牙道:“回陛下,臣是代御史台几位监察御史上奏……”

  佥都御史,是四品官。

  而且还是四品京官,是御史台的官员,可以称得上是清贵二字。

  到了他这个层次,尽管受人之托,但是也不会轻易把自己给陷进这种漩涡之中。

  毕竟,大陈朝野几乎无人不知,本朝天子与那位姓沈的小娃娃,关系极好。

  皇帝点了点头,看向众臣,淡淡的说道:“曹爱卿方才说的,朕本来也想提起。”

  “前几天的事情,诸位爱卿应该都知道了,胡齐强攻我大陈淮安府,他们人多势众,淮安守军力有未逮,于是临时借调了禁军支援淮安府涟水县,这才成功击退了胡齐。”

  “这本不是什么大事,毕竟敌人已经退了,据说涟水那里打的还不错,没有吃亏。”

  “不过毕竟是淮安这里,先用了禁军,略显有些孱弱,今日大朝会,诸卿都在,就议一议这件事,是让沿海都司继续独立防守淮安,还是将其归入淮河水师麾下,交由淮河水师总兵衙门一齐统领。”

  “今日就在这里,议一个章程出来。”

  他看向中书五位宰相,笑呵呵的说道:“几位相公,该说话了。”

  此时,中书五位宰相,一句话都没有说。

  最离谱的是宰相谢旻,小老头靠着柱子,已经昏昏欲睡,眼皮子都睁不开了。

  另外四位宰相都清醒着,但是也都没有发表意见,皇帝陛下于是把目光,看向了首相陈靖。

  他笑着问道:“陈相,你如何说?”

  陈靖这会儿,也像是如梦初醒一般,小老头揉了揉眼睛,先是出班对着天子拱手,然后回头看了一眼四个同僚。

  老宰相谢旻,依旧在当瞌睡虫。

  其他三位宰相,都在看着陈靖。

  陈相斜愣了一眼谢旻,心里微微叹了口气。

  这位谢相,是中书五相里,资历最长的,在杨敬宗张敬时期,他就是中书里的宰相,跟杨相与张相,几乎是前后脚拜相,只是他不怎么出头,没有什么存在感。

  洪德朝初年,这三位宰相在朝野还有个戏称。

  张公谋,杨公断,谢公尤懒懒。

  不过时至今日,杨相与张相都已经退出了朝堂,这位“懒相公”却留了下来,坚挺到了今天。

  陈相扭头看着皇帝,低头道:“陛下,老臣以为,这件事情不能够轻易决断,淮安军虽然动用了禁军,但也是因为齐军太多,这件事还可以慢慢商量。”

  这还是和稀泥。

  不过他也是没有办法,皇帝现在虽然带着笑脸,但是谁都看得出来,他多少是有些袒护沈毅的。

  皇帝陛下皱了皱眉头,开口道:“陈相,朝廷议事,是让你说意见的,淮安守军该怎么个章程,不是小事,你这个中书首魁,该说话的时候要说话。”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再有,朕虽然很器重沈七,但是器重归器重,朕分的清轻重,朝廷大事不能因为朕一己好恶就定下来,如果沈七确没有守淮的能力,那么把他调回来就是,该贬官贬官,该问罪问罪。”

  皇帝陛下语气真诚:“朕绝不会偏袒他。”

  见皇帝陛下话说的真诚,几位宰相对视了一眼。

  尤其是宰相崔煜,几乎都意动了。

  陈靖抬头看了看皇帝,他隐隐觉得不对劲。

  但是又不知道是哪里不对劲。

  不过凭借着这么多年的政治智慧,小老头微微低头,开口道:“陛下,老臣以为,还是再观察观察,毕竟淮安并没有失守。”

  说完这句话,他回头看了看身后的四个宰相。

  四位宰相里,宰相崔煜有一些不太甘心,不过还是跟着陈靖一起,对着天子拱手道:“臣等以为,还需要再看看。”

  皇帝闻言,没有说话,只是默默的看了一眼陈靖,又看了看陈靖身后的崔煜。

  可惜。

  老东西们都太精了,滑不溜手。

  皇帝眯了眯眼睛,心里有些不太高兴。

  本来,他是想借着这个机会……

  换相的。

  不过现在,机会已经不大了,这些老家伙,哪怕没有风吹草动,也精明得可怕。

  想到这里,皇帝陛下拍了拍手。

  “既然如此,那么这件事就这么定了,御史台也不要再拿禁军的事情说事了。”

  皇帝扭头看向高太监,淡淡的说道:“高明,带朕的客人上殿,给诸卿看一看。”

  高太监立刻点头,喊了一声:“传佟胜进殿。”

  很快,佟胜被五花大绑,押进了金殿之中。

  皇帝陛下从帝座上站了起来,他微微昂首,看向百官,淡淡的说道:“诸卿猜猜这是谁?”

  没有人猜的出来,不过因为佟胜的姓氏,许多人已经猜出来了他是朱里真人。

  见大臣们不说话,皇帝眯着眼睛,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这是淮安守军,给朕捉回来的俘虏,北齐皇室的皇亲。”

  皇帝陛下语气平淡至极,仿佛是在说一件不起眼的小事。

  “二月二十一,淮安督军沈毅,领四千五百人连夜渡河,攻破胡齐杨集,图河大营,歼敌数千。”

  听到皇帝这句话之后,德庆宫中的文武百官,都愣住了。

  不少人觉得脊背发凉。

  庆幸自己,刚才没有说错话。

  尤其是宰相崔煜,只一个呼吸之间,额头上就冒出了冷汗!

  御史台佥都御史曹淦,更是觉得两腿一软,几乎站立不稳了!

  他知道,今天他的发言,或者说整个御史台的发言,几乎一定会得罪皇帝了!

  尤其是他……

  整个德庆宫里,鸦雀无声。

  “昏睡”了半晌了宰相谢旻,似乎终于睡醒,老头手捧朝笏,出班拜倒在地。

  “此乃大陈,数十年未有的大捷。”

  谢相语气恭谨:“臣恭贺陛下。”

  文武百官这才反应过来,齐齐跪倒在地。

  “臣等……”

  “恭贺陛下!”

第 八百七十六章 来自淮安的良药

  皇帝陛下走回了帝座上坐下,并没有让文武百官起身,而是扫视了一眼这些大臣们。

  他微微昂首,眯着眼睛享受了一番在朝堂上大获全胜的美妙感觉,然后才淡淡的说道:“诸卿平身罢。”

  大臣们这才站了起来,开口道:“多谢陛下。”

  皇帝陛下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容,他看向众臣,开口道:“诸卿,大陈多少年,未有此种功劳了?”

  “沈卿虽然动用了禁军,但是却带着东线将士越过淮河,奇袭齐营,大获成功。”

  “此战,当能大大提振我大陈军民士气。”

  皇帝说到这里,看了一眼御史台的方向,此时御史台的两个都御使都低头不语,佥都御史曹淦也低着头,不过两只腿已经有些软了。

  “就在刚才,朝廷里还有人质疑沈卿的本事。”

  “当然了,朕也是昨天才收到前线的消息,诸位爱卿不知道前线的战报,不知者不罪。”

  “不过以后。”

  皇帝这会儿心里开心到了极点,不过明面上还是一副云淡风轻的模样,他看了看中书五相的位置,笑着说道:“诸卿总算是无话可说了罢?”

  此时,大臣们自然无话可说,都纷纷拱手道:“陛下圣明。”

  皇帝笑眯眯的吃了这一记吹捧,然后看向同样站在文官之列的晋王,微笑道:“皇叔,这一次是沿海都司立了功劳,穆王兄身为都司都帅,也大有功劳,现在他在福州也没有什么别的事情,朕准备把他召回建康,给他论功行赏。”

  “皇叔以为如何?”

  听到皇帝这句话,已经干了好几年建康尹的晋王李睿,深呼吸了一口气,心里也有一些激动。

  因为当初李穆南下的时候,皇帝陛下给出的条件是,许晋王一脉三代不代降,现在……

  皇帝陛下似乎要践行诺言了?

  他连忙上前,拱手道:“陛下,能为朝廷做事,是犬子的荣幸,且都司作战有功,与犬子实无干系,陛下不可太过厚待他。”

  皇帝抚掌,微笑道:“皇叔这话,就有些苛刻了,穆王兄这几年着实替朝廷做了不少事,也得罪了不少人,该有的赏赐朕是一定要有的,不能让旁人说朕亏待了兄弟。”

  “至于具体赏什么,等他回建康再议罢。”

  说完这句话,皇帝又说道:“这一次,沿海都司上下,以及督军沈毅,都大有功劳。”

  “朝廷理应给一些奖赏,至于具体赏什么,稍后兵部,吏部的堂官还有中书几位宰相留一下,咱们再议。”

  说到这里,皇帝扫视了一眼众臣,继续说道:“好了,这件事情就说到这里,诸卿还有别的事情,一一呈报罢。”

  皇帝开了口,朝会自然进行到了下一个环节,大臣们有本奏的纷纷上本。

  只不过,在这个阶段本应该活跃的御史台,这一次却集体失声了。

  包括左右两个都御使,没有一个人再开口说一句话,每一个人都心情沉重。

  终于,时间到了中午,对于他们来说相当煎熬的大朝会,总算是过去了。

  皇帝陛下伸了个懒腰,站了起来,开口道:“先前说好的,兵部,吏部,还有几位相公,稍后去甘露殿议事。”

  说到这里,皇帝看了看天色,又开口道:“时辰不早了,你们吃了午饭再去。”

  说罢,皇帝背着手,在大太监高明的唱声之中,离开了德庆宫正殿,回到了后殿。

  回到后殿之后,皇帝陛下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瞥了一眼跟着自己回来的高明。

  “那几个老头,多半是提前收到消息了。”

上一篇:死亡巫师日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