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侯 第17章

作者:漫客1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米行缺粮,整个江都城百姓都要跟着挨饿。

  “真是奸商啊……”

  沈毅小声嘀咕了一句。

  坐在沈毅对面的田老八,听到了沈毅的这句嘀咕,他伸手挠了挠头,开口道:“沈老弟,你这两句话,我怎么没听明白?”

  “这有什么不明白的。”

  沈七郎淡淡的说道:“粮商们传出这个消息,无非是想告诉江都百姓,江都很快就要缺粮了,田兄现在就可以去米行粮行看一看,一些所谓的‘聪明人’,这会儿已经在粮行门口排队买粮,准备囤积粮食了。”

  田老八还是有些不解,他开口道:“如果朝廷非要从咱们江都征粮,那那些粮商手里没粮食了,涨价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怪不得他们。”

  沈毅不屑的撇了撇嘴。

  “田兄,江都只是大陈的一个府,并不是省,朝廷如果真要打仗,怎么可能只从江都一府调集粮食?”

  “军队要再多的粮食,分摊到各个府头上,也不会特别多,不可能把江都粮商的粮食统统弄走,只是那些粮商借机生事,想要借着这个机会,再刮一刮百姓而已。”

  说到这里,沈毅目光转动,突然想到了一件事,他从袖子里摸出一小块碎银子,放在了田老八面前,开口道:“田兄,我稍后就要回书院去了,书院的先生给布置了策论,这两天我恐怕不太好出来,你这两天多在外面走一走,帮我打听打听这一次征粮的情况以及……”

  “以及江都粮价的变化。”

  沈七郎低眉道:“有什么情况,就写张条子,送到书院去给我,如果事情紧急,你就去书院找我。”

  打探消息,是田伯平最拿手的事情,他伸手摸过沈毅放在桌子上的碎银子,伸手掂量掂量,然后眉开眼笑的说道:“整个江都城的事情,都逃不过我的耳目,沈老弟你放心,哥哥一定把这件事的前因后果,给你打听的清清楚楚。”

  沈毅对他笑着点了点头,起身结账离开。

  这会儿还是中午,用不着太急着赶回书院,因此沈毅离开茶楼之后,就准备回家看看,刚到离自己家不远的巷子门口,就看到沈三公子沈陵,正指挥着一辆大架车,车上堆了差不多十几袋粮食。

  这会儿已经是五月中,天气有些燥热,沈陵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指了指自家门户,开口道:“就是那一家,都给搬到那家去。”

  沈毅愣了愣,然后上前对着沈陵拱手笑道:“三兄,你这是做什么呢?”

  沈三郎用袖子擦了擦额头,抬头才看清楚是自家兄弟,他摇了摇头,有些无奈的说道:“听说朝廷要从咱们江都征粮,估摸着米价要涨,为兄就准备多备一些在家里,下午去米行买了四石米。”

  说到这里,沈陵闷哼了一声,骂道:“他娘的,这些奸商,下午我才听到风声,刚去买粮,米价就翻了一倍有余!”

  沈毅看向沈陵身后的一大车粮食,若有所思。

  大陈一石粮,是一百五十斤,四石粮食就是六百斤,沈陵家里除了沈陵夫妇之外,就只有两个仆人,一个是沈家原有的老仆,另一个是沈毅的嫂子从娘家带来的丫鬟。

  一共就四个人,六百斤粮食怎么着也够吃一年了。

  沈七郎对着沈陵笑了笑,问道:“三哥,你买这些粮食花了多少钱?”

  “按照原来的米价,四石粮食也就是一两银左右,撑死了一两二钱。”

  沈三郎心中有气,骂道:“这些奸商,四石米足足收了为兄二两八钱银!”

  说到这里,他又有些无奈的说道:“但是听说朝廷要从咱们江都大规模征粮,如果江都缺粮,粮价最少要涨到今年秋收,不得不多买一些。”

  现在才五月中,距离秋收还有好几个月时间,在沈毅看来,粮价后续多半还要再涨,因此他早早的去买了一车粮食回来。

  沈毅家里是寒门,但是沈陵家里就算不上寒门了,毕竟沈陵的老爹可是正儿八经的在任知县,即便不怎么贪钱,多多少少捞一点,再加上家里在乡下的田产,怎么也够沈陵小两口吃用了。

  二两八钱……也就是二两半。

  沈毅站在这一大车粮食面前,微微眯了眯眼睛。

  正当沈毅思考的时候,沈陵拍了拍自己兄弟的肩膀,问道:“对了老七,你不在书院读书,怎么回家里来了?”

  “噢。”

  沈毅回过神来,对着兄长笑了笑,开口道:“前两天书院里考策论,小弟得了个甲上,先生给小弟放假几天,这几天不必天天回书院,今天闲来无事,就回家里看看。”

  “我就说老七你是读书种子。”

  沈陵拉着沈毅的衣袖,笑着说道:“正好,今天我买了两个蹄膀,让你嫂子炖给你吃了。”

  他一边拉着沈毅的袖子,一边说道:“你嫂子上午还在家里做了一些点心,一会儿你带点去书院,送给陆夫子尝尝,也算是谢过人家的恩情。”

  沈毅被拉着朝兄长家走去,然后回头看了看身后的粮车,忽然笑了笑。

  “三兄,不管朝廷是不是征调粮食,粮价如果再疯涨下去,某些奸商就该被抄家了。”

第三十一章 作死

  田伯平虽然只是个在市井厮混的小人物,但是勉强也可以算是江都本地的地头蛇,而且他颇为守信,拿了沈毅的银子之后,第二天一大早,他便来到了甘泉书院门口。

  书院不许等闲外人进出,但是守门的门房可以代为通传,没过多久,原本在自己宿舍里温书的沈毅,就来到了书院门口。

  沈毅走出书院门口之后,先是左右看了看,见到正在大门口不远处站着的田伯平,连忙迈步走了上去,对着田伯平笑了笑:“田兄,这么早就有消息了?”

  田老八点头,然后小心翼翼的左右观望了一下,问道:“沈老弟,有没有方便说话的地方?”

  甘泉书院门口不远处,就有一个亭子,乃是当年甘泉七子中进士之后,知府衙门出资修建的,被称为七子亭。

  沈毅往七子亭看了一眼,见亭子下面没人,便朝着七子亭走去。

  “田兄,那里有个亭子可以说话。”

  田伯平连连点头,跟在沈毅身后,进入七子亭坐下,等到坐下之后,这个江都的地头蛇深呼吸了一口气,低声道:“沈老弟,你托老哥哥打听的消息,老哥哥打听到了一些了。”

  “哦?”

  沈毅笑了笑:“这么快?”

  “害,江都府里,就没有老哥哥不知道的事!”

  田老八咳嗽了一声,压低声音说道:“老弟,我昨天在江都闲逛了一整天,听到一个在知府衙门做事的差官亲口说,朝廷并没有要强征江都的粮食……”

  “不是征粮?”

  沈毅有些诧异,问道:“那昨天弄的满城风雨的,我家兄长都听到消息,去粮行花钱买了几百斤粮食堆在家里备用了。”

  “不是征粮,是买粮……”

  田伯平看了看沈毅,神神秘秘的说道:“兄弟,听说是朝廷要打仗,户部那边需要筹集一些粮食,便派了个官到咱们江都来买粮,知府衙门要配合户部办事,因此才把那些粮商都给请去了知府衙门,想要跟那些粮商买粮。”

  沈毅闻言,静静的看了看田伯平,问道:“田兄,这消息属实否?”

  “老弟,这你就是瞧不起老哥哥了。”

  田伯平拍了拍胸脯,说话很是硬气。

  “老哥哥没有把握的事,怎么会特意跑来与你说?”

  说到这里,田伯平抬头看了看沈毅,问道:“对了沈老弟,你一个尚在书院读书的学子,突然关心粮价做什么?怎么,家里有办粮行的亲戚?”

  “开粮行的亲戚没有。”

  沈七郎呵呵一笑,在心里暗自补了一句。

  “开粮行的对头倒是有一个。”

  收回心绪,沈毅看向田老八,低声道:“田兄,江都粮价一事,关乎我江都民生,本来我一个未有功名的书生,不该打听这些事情,打听这些事情也无用,但是我家先生却心系江都百姓……”

  说到这里,沈毅没有再继续说下去。

  他知道田伯平消息灵通,以他的情报能力,应该知道甘泉书院的院长是谁。

  “先生……”

  田老八愣了愣,然后猛地看向沈毅,连忙起身。

  “老弟……不对,公子你拜陆夫子为师了?”

  对于这个问题,沈七郎一笑置之,并没有回应。

  他现在实际上已经与陆安世有了师徒之实,但是并没有师徒之名,因此假模假样的装一下还没什么问题,却不能明目张胆的扯陆老夫子的虎皮,以免被大腿知道了不高兴。

  不过他现在还是个无有功名的小书生,去关心江都的经济民生的确有些奇怪,因此他才把陆夫子给扯了出来。

  而如果他想要用这件事做局,陆夫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恭喜公子。”

  田伯平也是个人精,不知不觉之间已经改换了称呼,他笑嘻嘻的对着沈毅拱了拱手,开口道:“替公子办事,乃是我的荣幸,公子将来飞黄腾达的,莫要忘了今日的田老八。”

  这个时代,师徒关系是非常牢固的。

  不仅是读书人之间的师徒,手艺人之间的师徒传承,也亲如父子,尤其是授业恩师,与亲生父母也没有什么区别,碰到三节两寿,是要提东西上门的。

  而陆夫子,“退役”之前乃是正儿八经的五品官,还是五品京官,退休之后虽然回到了老家教书,但是做得可是甘泉书院的院长,以他的人脉关系,如果沈毅哪天真的入了他的门庭,拜他做了老师,别的不说,将来科考的时候,如果碰到了“甘泉系”的官员主考,考试难度最起码会下降三成。

  要是侥幸当了官,进入了官场,那好处就更多了,有一大帮老前辈在朝堂上帮扶,做官的难度更是直线降低。

  消息灵通的田伯平,自然知道陆夫子学生的“含金量”,因此才会对沈毅改变了态度。

  “田兄说笑了。”

  沈毅站了起来,对着田伯平拱了拱手:“田兄是江都城里的百事通,将来小弟在江都做事情,还要靠田兄照顾。”

  田伯平闻言,满面红光。

  “沈公子放心,我一定给你把事情办的漂漂亮亮的!”

  沈毅咳嗽了一声,开口道:“田兄,陆先生不喜欢张扬,你出去办事,千万不要提他的名号,不然他老人家知道了,要寻你麻烦的。”

  田伯平狠狠点头,重重拍了拍胸脯,转身去了。

  大陈读书人地位很高,能被一个仕林大儒“重用”,他心里万分自豪。

  沈大公子也很给面子,迈步送了田伯平几十步,让这位江都城里的地头蛇步伐更快了。

  送走了田伯平之后,沈毅扭头走走回了七子亭下,他独自坐在亭子下面,抬头看着天空,有些出神。

  “朝廷出钱买粮,而且不止是从江都一地买粮,也就是说江都粮商的粮食根本不会被买空,即便被买空了,朝廷给的钱也可以从外地买粮调来。”

  “哪怕朝廷买粮的价格再低,这些粮商至多也就是小亏,一些有背景的粮商,可能还不会亏……”

  “即便如此,他们还是不愿意承担这部分损失,想要把这部分损失平摊到江都百姓头上,传播消息,让江都粮价凭空增长了两倍有余。”

  想到这里,沈七郎在心里微微冷笑。

  “贪婪至斯,真的是作死了。”

  沈毅回过神来,从亭子下面起身,默默看向了江都城方向,微微低眉:“身为江都最大的粮商,马家不可能是一个单纯的商人,背后一定有个更大的利益集团,但是相对于这个利益集团来说,马家到底有多少份量,就很难说了。”

  小声嘀咕了一句之后,沈毅看向了甘泉书院后山。

  那里是陈清横死的地方,也是他被冤枉下狱的地方。

  “陈清,你若是还没有走远,便睁大眼睛看好了……”

第三十二章 避风头

  这一次朝廷买粮,户部一共调拨了三十万两银子,其中分摊到江都,也就五万两银子左右。

  按照江都原来的市价,五万两银可以买二十万石粮食左右,不过既然是官府出面,便不会只买这么多,按照知府衙门给出的价格,这一次江都的粮商仍然要给二十万石粮食,但是官府只能出三万两银。

  细算一下,大概是一文钱一斤粮。

  这个价格,粮商是没有办法接受的,因为他们的成本也不止这些。

  不过这些粮商家大业大,即便在这个生意上亏一些,也不会到伤筋动骨的地步,就拿江都最大的粮商马家来说,马家一家想要拿出二十万石粮食可能有些吃力,但是马家一家出五万两银,是绝对没有什么问题的。

  陈裕是个实干的知府,他很明白江都这些富商的家底,因此才会联合那位京城来的赵公子,直接昧了户部四成的银子,用六成的价格来跟当地的粮商买粮。

  因为他清楚,江都粮商很肥,轻轻的宰一刀,对他们来说也就是擦掉一层油皮而已。

  不过身为商人,自然是一点都不想亏的,于是乎在当天下午,这十来个粮商便联合起来商量出了这么一个对策,先是散播朝廷“征粮”的消息,然后集体涨价,想要把这一次吃的亏,转嫁到江都百姓的头上。

  这是一个很常规的操作。

  因为这一次,是江都知府衙门占了便宜,知府衙门是理亏的,这些粮商用官府征粮的借口坐地起价,知府衙门也不好多说什么。

  只要不生出什么乱子,这个时候知府衙门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会去过问一夜之间翻倍的粮价。

  反正距离秋收也没有几个月时间了,只要等到秋收,江都的粮价风波就会平息下去,对陈知府的官声不会造成什么影响,最多……

  最多也就是苦一苦百姓嘛。

  这种事情,在各地都很常见,毕竟官府不用担恶名,做恶事,最终还得了好处,何乐而不为?

上一篇:死亡巫师日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