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徐家嘲讽,我杀敌升级 第482章

作者:无量功德

几个禁军抬着两个箩筐走入了大殿内。

群臣纷纷转过头看了过去,这两个箩筐里装着两个他们从未见过的农作物。

“这是什么?”

“似乎是果子,可为何却沾满了泥土?”

“难道是从地里出土的?”

“奇怪。”

许多朝臣看着这两个箩筐内的农作物,十分惊奇。

在这个时代。

如果不是因为朱雄的出现,是断然不会出现这等农作物的。

“这是全新的农作物。”

“一个名为番薯,一个名为马铃薯。”

“每一种都可亩产三十石以上。”

朱雄俯瞰着满朝,大声的说道。

闻声。

群臣都面带震惊之色,完全不敢相信。

“不可能。”

“这怎么可能做到?”

“亩产三十石,这绝无可能。”

群臣议论纷纷,都是有些难以想象。

“这两种作物,可以各种吃法。”

“煮熟,火烤,抄,蒸。”

“撒上盐就可以吃。”

“可代替稻谷作为主食,可也作为菜肴。”

“这两种作物培育,朕已经用了四年多时间,期间,也只有户部尚书还有侍郎才知道具体产量。”朱雄又开口说道。

徐辉祖立刻站了出来。

还有户部的侍郎,杨荣。

状元郎,还是郡主夫婿。

在身份上还是朱雄的妹夫。

“此事。”

“吾一直派杨侍郎在记录。”

“皇上所言亩产三十石还是最低产量,这些年来,杨侍郎所记下的亩产最低都有四十石。”

“数年的收成,全部都堆积在了府库之中。”徐辉祖说道。

“此事。”

“我可以担保。”

“户部记录的亩产数量绝对没有错。”

“皇上赐予的这两种神物,乃是真正强盛我大明国运,恩泽天下万民的神物。”

“只待推广开来,我大明未来不仅税收粮食更加丰厚,而且百姓家中余粮会更加充足,再无饿死骨。”杨荣也是一脸正色的说道。

看着户部尚书和侍郎如此。

群臣看着朱雄都带着难言的敬意。

难怪当日朱雄登基继位时,会许下三年内彻底解决大明饥荒问题,原来是如此。

“嘴上说再多,还是实践才能够贯彻根本。”

“朕打算举国推广这两种作物。”

“这数年来囤积的粮种,除去作为储备以外,其余全部分发种植。”

“昭告天下此粮种产量多少。”

“种与不种,取决于百姓自身。”

“朝廷不会强求。”

“但天下各处官田,今年春耕之时,全部暂停稻谷种植,改为这两薯种植。”朱雄看着徐辉祖说道。

“皇上。”

“这两种作物推广是利国利民之事。”

“但这么多粮食种,价值无限,不可全部无偿分发,必须要制定规矩。”

“百姓是以钱财购之,还是以税收替代。”杨荣立刻启奏道。

虽然这两种作物储存在了封闭的府库之中,但都是随时可食用的粮食,如果全部无偿发放出去,绝对会有人占便宜似的领取,毕竟从古至今,都有无数人秉承着一点,有便宜不占王八蛋。

当然。

这还是被占便宜的一份。

关键是在于府库亏损,这些为了种植这些,朱雄也命人雇佣了不少人种植。

“此事。”

“朕已经想过了。”

“原本我大明针对百姓所征赋税是十税五。”

“如若百姓想种这两薯,领取之后,来年针对这两薯的征税就按照十税六来,持续一年。”

“一年之后,继续恢复十税五。”

“如若百姓想直接购买粮种,户部就给它们定价,种多少卖多少。”

“一切就看他们自己选择,朕不会强求。”朱雄沉声道。

“皇上圣明。”

满朝文武齐声道。

“此事户部尽快落定吧。”

“朕也想快点看到大明子民再不缺粮,看到我大明国库再不会空虚。”朱雄说道。

“户部一定竭尽全力。”徐辉祖立刻道。

“好了。”

“诸卿还有何启奏,继续。”

“朕一一批阅。”朱雄看着朝臣文武道。

居于应天。

无论是在议政殿内,还是在这奉天殿内。

就只有一件事。

批阅奏折,决定朝臣所奏。

这也是皇帝要做的事情。

如今已经登上了这一个位置,朱雄也没有任何办法,毕竟他的太子还没有能力去处置朝政,只能自己上。

在历史上。

朱棣之所以能够那么潇洒,时常带兵出征,那也是多亏有一个好太子啊。

要不然。

他也只能关在都城内,根本没有机会出去。

想要做马上皇帝,可没有那么简单。

“启奏皇上。”

“陕西府改名之事已经落定。”

“如今已经改名长安府。”

“首府也改名为古时长安城。”

“如今皇宫建造之时也在进行了。”

…….

第315章 开海禁,下西洋!!

郑沂站到了大殿内启奏道。

有关于再定都城之事。

这些时日以来,工部也是一直在进行。

而且不仅仅是工部。

还有六部都派人去了长安城,有关于皇宫建造,有关于官邸的建造,还有各种城池设施的规划,这些都需要周密的布置。

如今工部定下的也只是将皇宫建造选址,开始了初步动工。

“郑卿办的不错。”朱雄点了点头,褒奖了一句。

“启奏皇上。”

“除了皇宫选址完成以外,还有未来都城的构建布置还需完成,臣请命亲自去长安一趟,规划新都。~”郑沂恭敬启奏道。

“准奏。”朱雄立刻道。

“谢皇上信任。”

“臣绝不会让皇上失望。”郑沂立刻一拜,-退回了队列。

“皇上选长安为都城,而且还有诸部去长安。”

“这消息瞒得过小民,却瞒不过权贵,更瞒不过那种眼力通天的商贾。”

“如今有不少人,不少商贾都蜂蛹入了长安,购置房产,购置铺面,让长安倒也是热闹了很多。”

“此事,不知皇上需不需要阻止?”李进站出来启奏道。

此话一落。

朝堂上有不少人心底一忐。

在朱雄决意定都长安时,朝堂上的不少人可已经做了打算了,而且都已经行动了起来了。

一国都城,未来也是最为繁华的存在。

把握这机会,一夜暴富都有可能。

朝堂上的群臣自然不会放过这机会,而许多得到消息的民间商贾自然也是一样。

朱雄扫视了朝堂一眼,并无意外。

“长安府如今城池为外城,商贾多了也正好促进商业,而皇宫坐落之地,还有官邸,各种规划之地为内城,这些都是朝廷执掌,不可能售卖。”

“所以他们去争财,无关紧要。”朱雄缓缓开口道。

李进点了点头:“臣明白了。”

随后就退了下去。

这时。

夏原吉站了出来:“启奏皇上。”

“有关海禁诸事。”

“臣已经拟定了所有开海禁所需章程,请皇上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