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徐家嘲讽,我杀敌升级 第413章

作者:无量功德

许多朝臣不由得将目光投向了朱雄,心中有所猜测。

“竟有此事?”

“在我大明疆域内,竟有山匪如此放肆?”

朱元璋表现的无比愤怒。

“皇上,此事为真。”钱唐立刻回道。

“雄英,此事,你觉得该如何?”朱元璋转头看向了朱雄。

朱雄立刻道:“赵瑁和郁新两位老大人虽然告老还乡了,但毕竟曾经为朝廷立下了不少功劳,如今全族被山匪所杀,这自然不能坐视。”

“秦尚书。”

朱雄看向了兵部尚书秦逵。

“老臣在。”秦逵立刻站出来。

“传令荆州府,山西府。”

“调动军队加大对山匪的剿灭力度,一旦发现山匪,土匪,无需下狱,直接格杀。”

“孤,自然要为赵瑁和郁新两位大人讨一个公道。”

“让天下人知道触犯国法,杀朝廷命官的代价。”朱雄也表现的一脸愤慨的道。

秦逵立刻领命:“老臣立刻下令。”

“还有。”

“命荆州府和山西府的官府好生将两位大人以及其家人仆从的尸体收敛,好生安葬。”朱雄又对着郑沂道。

“臣领命。”郑沂立刻回道。

“可惜了。”

“这两位老卿家刚刚归乡就遭此大难。”朱雄十分感慨的道。

这一话落下。

满朝文武的目光之中都带着一种对朱雄的敬畏之色。

从祖孙两人的一唱一和,每一个人都明白,赵瑁两人的死绝对不是什么巧合被山匪所杀,而是,当今皇权所授啊。

参与党争。

这也是他们丧命的根本原因。

群臣的表现都被朱雄看在眼里,对此,他心底自然是十分平静。

让臣子怕,他们越是能够明白皇权的深不可测。

“继续议事吧。”朱雄大声道。

根本就没打算在赵瑁和郁新的身上浪费时间。

“启奏皇上。”

“今年秋收,天下丰收。”

“各地府库充盈,税收也是相继运入国库。”

“今年大明的财政也可以缓解几分了。”夏原吉站出来,十分高兴的道。

“不错。”

“国库充盈,咱大明就可以多多做一些有利民生之事。”朱元璋笑着道。

“皇爷爷。”

“当初郁新告老还乡,户部尚书一位空缺。”

“孙儿倒是有一人举荐,可当户部尚书之责。”朱雄转过头,微笑着道。

朱元璋点了点头,笑着问道:“雄英有何人选?”

“魏国公徐辉祖,能力不俗,可为户部尚书,为皇爷爷分忧。”朱雄直接说道。

听到此话。

满朝目光汇聚,看向了徐辉祖。

许多朝臣都投以羡慕之色,虽然诧异,但是并不是太惊讶。

如今朱雄已经是皇太孙了,自然是要逐步在朝堂上安插属于他的心腹臣子了,正妻的兄长,自然是名副其实的心腹。

“既是雄英你举荐,而且魏国公的能力咱也看在眼里。”

“咱自无不准。”朱元璋笑道。

随后。

朱元璋一摆手,看向了徐辉祖:“魏国公。”

“臣在。”

徐辉祖带着难言的激动,快步走了出来。

“今日起。”

“敕封魏国公徐辉祖为户部尚书,掌户部。”朱元璋当即下旨。

“臣徐辉祖。”

“谢皇上隆恩。”

“谢皇太孙隆恩。”

“臣必定恪尽职守,为大明誓死效力。”徐辉祖跪下来,纳头一拜。

户部尚书。

真正的一品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直接受命于皇权。

“魏国公平身吧。”

“今日散朝之后,你就去户部熟悉职责,尽快将户部掌握。”朱雄笑着道。

“臣领命。”徐辉祖立刻回道。

“魏国公担任户部尚书,中军都督府都督一职空缺,雄英可有人选?”朱元璋又看着朱雄问道。

朱雄沉思一刻,立刻道:“怀远侯常升刚刚从凉州述职归来,可担都督之位。”

“常升。”朱元璋笑了笑,立刻喊道。

“臣在。”

常升怀揣着激动,立刻跪了下来。

“雄英的话,你也听到了。”

“昔日你因为你兄长而负罪,在凉州磨练多年,也已成长了不少。”

“从关系上,你是雄英的亲舅舅,而且你还是开平王嫡子,咱希望你不要辜负咱和雄英的期望,好好掌管中军都督府。”朱元璋对着常升说道。

“臣,定恪尽职守。”常升激动一拜。

“诸卿。”

“当日赵瑁他们告老还乡,如今朝堂之上空缺了许多要职,咱希望诸卿多多为朝廷立功,那些空缺的位置就是属于有功之臣的。”朱元璋环视朝堂,大声勉励道。

“臣等必恪尽职守。”群臣齐声道。

“好了。”

“继续议事吧。”

朱元璋满意的点了点头。

甜枣是放出去了。

至于接下来那些要职如何安排,就看自己孙子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

未来整个朝堂的安排调度都是归于朱雄执掌。

朝会持续。

当到了尾声。

“今日六部之事都已经处置了。”

“接下来。”

“要说一件关于国本的事了。”

“此事若不是处置,我大明国运或许比昔日元朝都要短。”

朱元璋一脸严肃的看着朝臣道。

此话一落。

群臣都被惊到了。

这种国运之话从朱元璋的口中说出来。

绝对是大事。

“昔日。”

“咱分封藩王时,不乏群臣劝谏,咱的诸多老兄弟也是一样,劝谏于咱,但当初咱太过固执,没有认知到藩王之祸。”

“或许咱活着的时候,藩王之祸不会爆发出来,但咱如若死了,藩王之祸就会影响下一代。”

“所以,咱夺了藩王的兵权,没有兵祸,藩王就挑不起什么事了,咱也就没有给雄英留下祸患。”

“除了藩王之祸外。”

“咱当初还做了一件错事。”

“那就是有关皇族供奉供养之事。”

“在半年前,雄英给咱算了一笔账。”

“咱大明的皇族,如今已经有数百口人了,每一年供奉从国库支出,占国库几乎两成,这,还仅仅只是几百口人啊。”

“倘若再过去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百年。”

“皇族人口会增长到什么地步去?”

“雄英给咱算了这一笔账,直接说了,如果此事再不改变,皇族就会成为啃食了大明的蛀虫,大明,国运定不会长久。”朱元璋叹了一口气,十分无奈的道。

听到此话。

群臣也都被惊到了。

他们也没有想到,皇上竟然会主动说出此事。

多年来。

因为皇族供奉之事,户部多有上奏,但是到了朱元璋的桌案后,就没有了后文。

因为朱元璋夺取了这一个天下,就想要福泽子孙,想要每一个子孙都能够富裕一生,不再受苦受难,但如今,却是被朱雄的话给吓到了,让他不得不考虑。

是选择让大明的基业万世传承,还是只有百年国运,又是一个元朝。

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朱元璋选择了前者。

选择大明江山的万世传承,至少有这个基础。

“皇上圣明。”

......... ... 0

七零一五七

“太孙圣明。”

满朝文武,忽然间齐声高呼道。

每一个人都明白,朱雄劝谏朱元璋的话是对的。

如今皇族几百口人对国库就有着近两成的消耗,如果长久下去,皇族人口越来越多,终究会变成大祸患,国库只怕会无钱可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