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徐家嘲讽,我杀敌升级 第355章

作者:无量功德

“都表现出对北平的不舍,但也不敢有微词,朱棣的情况他们也并不知道。”徐辉祖说道。

“他们如果敢有微词,那他们就没必要活着了。”

“皇命皇权,可不是他们能够违抗的。”朱雄冷哼了一声。

他明白。

在从北平军被强行调回来的那一刻,张玉,朱能,丘福他们都心中有怨言,但是他们也不敢表现出来,但是这些,朱雄根本不在乎。

“先晾着他们吧。”

“等你将那些将领甄选后,我再考虑如何安排他们。”朱雄想了想,直接说道。

北平军中的将领,几乎都是属于朱棣的嫡系心腹,几乎都是朱棣一手提拔起来的,不晾着他们,他们或许还会有什么小心思。

先晾着他们,让他们弄清楚这大明帝国的主人究竟是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王,什么是皇帝。

如果他们还不改心思,执意要死忠于朱棣,那也就怪不得朱雄了,直接让他们滚蛋,大明,可不会缺少能臣能将。

当然。

如果他们能够为大明所用,朱雄也会用。

一切都是视忠诚值而定。

“好。”

徐辉祖点了点头。

自从知道了朱棣做的事后,他心中厌恶的同时,对于这些北平军将领也是有些提防。

毕竟出自朱棣的部下,谁也不知道这些将领知不知道朱棣的野心。

接下来。

朱雄又交代了徐辉祖一些事,就让他回去了。

“历史上?à。”

“徐辉祖的能力出众,也是在朱棣靖难之后让朱棣吃了大亏的人,但是由于与朱棣的姻亲关系,不被朱允炆信任,也被朱棣利用了这一点,最终让徐辉祖归于应天,不再领兵。”

“我可不是朱允炆,徐辉祖在我的手下一定能发挥出他全部的能力,无论是以后是兵部尚书,还是为将,都能够独当一面。”

“而且他是妙锦的大哥,死忠于皇权,完全可用。”朱雄暗想道。

……

翌日!

奉天殿。

朝会开启。

百官身着官服,有序走入了大殿内。

作为不世袭国公,还是提督,在当朝也是位极人臣,所以朱雄也是站在了武臣的第三位。

在最前面的是兵部尚书,然后是徐辉祖。

“皇上驾到。”王景弘大声喊道。

“臣等参见皇上,愿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满朝文武一齐跪倒,高呼道。

朱元璋一身龙袍,端坐在了龙椅上,一抬手:“诸卿平身。”

“谢皇上。”

百官大声道。

礼数已毕,百官归位。

“百官有本启奏,无本退朝。”王景弘大声道。

“启奏皇上。”

“臣,有本启奏。”

礼部尚书赵瑁站了出来,老脸上带着一种严肃。

“说。”

朱元璋看着赵瑁道。

“臣昨日接到了宗人府传入礼部的消息,燕王封号被废黜,贬为庶人,燕王封国被撤,还有燕王三子也全部夺了皇族身份,贬为庶人,如今燕王也关押在了宗人府内。”

“敢问皇上。”

“不知燕王殿下究竟放下了何等大罪?竟要如此重惩?”

“老臣询问了宗人府,事关燕王惩处,只有圣旨,并无缘由。”

“我大明以律法治国,罪证分明,依法而惩处,依法而治国。”

“还请皇上昭告。”

赵瑁一脸严肃的启奏道。

作为礼部尚书,对于这些事,他自然是十分清楚的,毕竟礼部与宗人府的瓜葛颇深,算不上上下属,但也有关联,事关皇族的诸事也是要上报礼部的。

“老四。”

“放下了不可赦的大罪。”

“此罪不可言。”

“如此惩处就以此罪而定了。”

“礼部无需再过问。”朱元璋看了赵瑁一眼,语气威严的说道。

根本不给赵瑁再开口询问的机会。

而满朝文武听到这事,除了极为少数的知情者外,其他人都是面带震惊。

“燕王被废黜了,封国都被直接裁撤了。”

“这是犯了什么罪?竟如此重惩?”

“燕王本是皇子,而且还是嫡子,若非犯下了真正不可赦,触怒天威的大罪,皇上只怕也不会如此重惩。”

“前日大批锦衣卫归应天,防卫极为严密,看样子就是押送燕王了。”

“而且。”

“昨日尚书台下发了诏谕,毒害太子的元凶已经找到,如今已经关押在了锦衣卫牢狱内。”

“难道毒害太子之事不仅仅是那个元凶,还与燕王有关联不成?”

“不行,千万不能妄自揣测了,燕王放下大罪被废了王位,可皇上却不打算张扬,其中必有关联,如果谁嘴巴多,那就是坏事了。”

“此事,皇上摆明是要压下去了……”

听到朱元璋的话后。

朝堂百官都纷纷暗想着,但是许多人精立刻就想到了关联,他们心中虽然猜测到了什么,但也绝对不敢去声张什么。

如果真的如同他们的猜测,那这就是皇家颜面被削,谁若是敢开口,绝对没有好下场。

“难怪北平军所有的将领都被直接召回来了,原来是皇上有意为之,夺了燕王的兵权。”

作为兵部尚书的秦逵也立刻想到了什么。

如今在兵部驿站内,北平军的诸多将领都归来很多天了,但是他们都没有被安置,就完全是被晾住了。

“启奏皇上。”

“有关于煤炭售卖,以户籍为购买章程,老臣已经拟定。”

“请皇上一阅。”

郁新站出来,手中捧着奏折。

王景弘立刻上前,将奏折捧起转呈。

朱元璋打开一看,满意的点了点头:“就按这定量来施行,持户籍册录,方可购买朝廷煤炭,每户定量,超过者不许售卖。”

“陈敬。”

“钱唐。”

朱元璋喊道。

“臣在。”吏部尚书陈敬和刑部尚书钱唐立刻站出来。

“下发旨意,地方官府监督,如果敢有人逾越,重惩。”

“刑部也参与其中。”

“这是我大明改售煤炭之策,属第一次,咱不允许出了什么纰漏。”

“还有,秦逵。”

“诏令各地镇守军营也备战,如果有什么地痞山匪,还有那些利益所驱之人胆敢打煤炭的注意,直接给咱派兵镇压。”朱元璋冷冷道。

“臣领旨。”

三个尚书齐声领旨道。

这是自己孙子提出的一个很大的改变,朱元璋也是格外重视。

自然是不容有差错。

朝议持续着。

有奏的百官纷纷上奏,时间也逐渐的过去。

在这偌大的大明帝国,能够搬上这朝堂上上奏的都是大事,而且天下大事,事情真的不少。

特别是生杀大权在于皇帝,只要是牵扯到人命的事,比如处斩之事,这些都需要朱元璋亲自定夺的。

朝会散去。

朱雄按照惯例,来了议政殿。

如今都已经熟悉了,也根本不需要老朱派人来叫了,朝会散去,还要每天,朱雄都要来议政殿批阅奏折,处置完毕后,再与老朱交交心,就可以回府去了。

“老头子,今天怎么站在门口等我?”

“难得啊。”

看着站在议政殿门口的朱元璋,朱雄调侃的一笑。

“来,陪咱去后院。”

朱元璋已经换上了常服,缓步向着殿外走去,还叫了朱雄。

“你老准备带我去哪里?”朱雄笑着问道,也是立刻跟了上去。

不一会。

皇宫后院。

在马皇后宫殿后。

足有一两亩的地,两亩地里都长满了已经金灿灿的稻谷,随时都可以收割了。

“.々 雄英。”

“看到没有,这都是你爷爷的杰作。”

朱元璋指着这两亩成熟的稻谷,十分得意的笑道。

“没想到这稻田还在啊。”

朱雄看着眼前的稻田,喃喃的说道。

如果在没有恢复记忆之前,看着这两亩的田,或许只是感慨老朱是农民皇帝,心系天下。

但是恢复记忆后,朱雄自然是十分清楚。

这两亩稻田是自己爷爷奶奶特意让人留下来的。

在这威严的皇宫内,很难想象还有这田园之景。

在小时候。

朱雄还清楚的记得,自己奶奶没事就带着自己坐在这田间,也看着自己奶奶还有爷爷没有任何皇后和皇帝的派头,直接提起裤子,下田插秧,亲自下田。

“在,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