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萧峰:开局速通杏子林 第119章

作者:望长川

  乔三槐闻言开怀大笑,感觉比刚才身体变得轻健还要高兴:“有峰儿你这话,爹就觉得还能再种三十年地!”

  乔母也笑得合不拢嘴,看着乔峰的眼神充满了慈爱和骄傲。

  阿朱在一旁柔声道:“爹,娘,既然你们喜欢,那我和乔大哥以后就常回来看你们,到时候,我也跟娘学学怎么种菜,怎么喂鸡。”

  “哎哟,那可好!娘一定好好教你!”乔母拉着阿朱的手,喜不自禁。

  段誉也笑道:“伯父伯母如此豁达知足,小侄佩服,这自食其力,颐养天年,才是真正的神仙日子。”

  阿紫虽然对种地干活没什么兴趣,但看到姐夫和姐姐都这么尊重两个老人的意愿,也没说什么。

  只是歪着头想了想,觉得这两个老人也挺有意思的,有福不享,非要干活,当真是老一辈人的奇怪坚持。

  接下来的几天,乔峰一行人便在这少室山下的小院里住了下来。

  乔峰和阿朱陪着二老说话,听他们念叨村里的琐事,回忆乔峰小时候的趣事。乔峰也亲自下地,帮着乔三槐干了些农活,他力气之大,动作之利落,让乔三槐直呼一个顶十个。

  阿朱则跟着乔母学习操持家务,洗衣做饭,虽不熟练,却极其用心,婆媳之间其乐融融。

  段誉闲来无事,便在附近山水间漫步,或与乔峰切磋一下武功,虽然总是挨揍,却也十分自在。

  偶尔也上山去到少林寺走一遭,少林寺众人对他这个大理世子那叫一个客气,玄慈方丈也亲自接待,那也不用说了。

  段誉这个随遇而安的性子,当真是在哪都能待的很舒服。

第231章 大辽!上京临潢城!

  阿紫则恢复了她的本性,时而缠着段誉带她去山里探险一番。

  当然,说是探险,其实就是四处闲逛,阿紫觉得自己武功不太行,便拉着段誉当挡箭牌了。

  平时段誉实在不爱去的时候,阿紫就去村里逗弄小孩,倒也无人拘束她。

  小小的院落,充满了平淡却真实的温馨。

  乔峰看着养父母虽然依旧忙碌,但精神矍铄,笑容比以往多了太多,心中那份关于二老的遗憾,终于被彻底抚平。

  他所能做的,就是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并以自己的力量,守护这份平凡的幸福,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活到天年。

  数日后,乔峰一行人辞别乔三槐夫妇,再次踏上北上之路。

  二老站在院门口,不停的挥手,直到他们的身影消失在道路尽头。

  乔三槐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对老伴笑道:“老婆子,走,趁着身子骨好,把东边那块坡地也开出来,多种点粮食去,回头峰儿和阿朱有了孩子,回来可别没有饭吃!”

  “好!听你的!”

  乔母响亮的应着,夫妻二人相携着,又走向了他们热爱并奉献了一生的土地,背影充满了干劲与希望。

  ......

  辞别了少室山下安享晚年的乔三槐夫妇,乔峰一行人再次启程,目标直指北方辽阔的契丹辽国。

  车马辚辚,一路向北,气候也逐渐由中原的温润转向北地的干爽。

  几人之中,段誉倒是最充实的一个了。

  开心的时候,就是闲着没事与乔峰谈论江湖掌故、天下大势,与阿朱探讨诗词歌赋、各地风情,这都是他感兴趣的领域,自然聊的十分欢喜。

  不开心的时候,自然就是应付阿紫层出不穷的古怪问题和恶作剧了,有时候阿紫确实把他搞得十分狼狈,让他很是无奈。。

  尤其是他那温和包容的性子,让阿紫越发的得寸进尺,有时候都得乔峰亲自说句话,阿紫才能老实几分,也是很有趣了。

  一行人虽风尘仆仆,倒也其乐融融。

  经过一个多月的漫长跋涉,他们终于越过了宋辽之间那并不总是泾渭分明的边界,正式踏入了燕云十六州的地界。

  一踏入这片土地,段誉阿朱和阿紫都不由得有些怔忡。

  映入眼帘的,是熟悉的阡陌纵横,田舍俨然。

  耳中听到的,是带着些许北方口音,却无疑仍是汉语的乡谈。

  路上行人的衣着打扮,举止神态,与他们刚刚离开的宋境几乎别无二致。

  若非偶尔能看到一两个身着窄袖袍服、髡发的契丹人骑马经过,以及关卡处盘查的辽国兵丁,他们几乎要以为自己仍身处大宋境内。

  “这里便是燕云十六州?”

  阿紫扒在车窗边,好奇的张望着:“看起来和大宋那边没什么两样嘛!我还以为契丹人都住帐篷,披着兽皮,茹毛饮血呢!”

  段誉闻言,轻轻摇着头,脸上带着几分读书人特有的感慨,解释道:“阿紫妹子有所不知,这燕云十六州,自后晋石敬瑭割让以来,虽已落入辽国手中百余年,但此地本是传统汉地。

  其中百姓十之八九皆为汉人,风俗习惯、农耕技艺,皆承中土一脉,辽人能立国至今,雄踞北疆,绝非仅凭弓马之利,其汉化程度,远超常人想象。”

  他顿了顿,继续道:“你看那些辽国官吏,其袍服冠带,礼仪谈吐,若与宋臣站在一起,恐怕都难以分辨。

  辽国实行因俗而治,设南面官治理汉地,用汉法,行汉制,这才能稳定统治这数百万汉民,某种意义上,也算是汉化的非常彻底了。”

  阿朱也轻轻颔首,她心思细腻,观察入微,低声道:“确实如此,只是想到这般与中原无异的土地百姓,却不在大宋辖下,心中不免有些怅然。”

  乔峰骑在马上,目光扫过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听着段誉的解说和阿朱的感慨,心中亦是波澜微起。

  他对这段历史,自然是有着更清醒的认知。

  他沉声道:“二弟说得不错,辽国之强,在于其兼容并蓄,既保持了契丹部族的勇武,又吸收了汉地的文明与制度。

  这燕云十六州,民心虽多少思汉,但百余年来,也已习惯了辽国的统治。”

  他话锋一转,语气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与自信,接着刚才阿朱的话头说道:“至于怅然,倒也不必,大宋当年无力收回,是时也势也。

  但往后,交给我便是,终有一日,这燕云故土,乃至这整个天下,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凡我华夏苗裔生息之地,都必将重归一体。

  契丹也好,汉家也罢,本都是炎黄子孙,何分彼此?我要建立的,并非一家一姓之王朝。

  而是一个包容并蓄,远超汉唐的崭新国度,让这天下百姓,再无南北之分,胡汉之防!”

  他这番话声音不高,却自有一股睥睨天下的豪气与毋庸置疑的决心。

  段誉听得心潮澎湃,只觉得大哥胸怀之广,志向之远,远超他所知的任何英雄豪杰。

  阿朱望着夫君伟岸的背影,眼中充满了崇拜与柔情。

  连阿紫也暂时忘记了玩闹,呆呆的看着乔峰,只觉得姐夫此刻身上仿佛笼罩着一层光,让人心折,让她忍不住想要被乔峰疼爱,只是不敢上前。

  一行人继续北上,朝着辽国的政治中心,也就是上京临潢府而去。

  临潢府位于后世内蒙古赤峰市一带,是辽代五京之首,也是辽国真正的权力核心所在。

  越是往北,地貌逐渐从平原变为丘陵草原,气候也愈发干燥凉爽。

  乔峰凭借着脑海中那份来自现代的灵魂碎片,对赤峰这个地方还有些印象。

  毕竟之前他来过这边,吃过对夹。

  然而,当他真正踏入这个时代的临潢府地界时,才发现那份来自后世的熟悉感是多么的苍白无力。

  眼前的上京,与他记忆中的任何城市都截然不同。

  它没有汴梁那种极致繁华的市井与勾栏瓦舍,也没有大理城的秀丽与民族风情。

  这是一座矗立在草原与山川之间的巨大都城,兼具着游牧民族的旷野气息与农耕文明的城池格局。

  城墙高大厚实,由黄土夯筑而成,带着北方特有的粗犷。

  城内外,既有模仿中原形制的宫殿、官署、佛寺、街市,鳞次栉比,显示出高度的汉化水平。

  也能看到大片区域分布着传统的契丹建筑,牛羊马匹穿梭其间,空气中弥漫着草料与牲畜特有的气味。

第232章 珊军大营

  而街上的行人,则更是五花八门。

  有宽袍大袖、吟诗作赋的汉儒,有窄袖束腰、腰佩长刀的契丹武士。

  有头戴皮帽、高鼻深目的回鹘西夏商人,还有来自更遥远西域的胡商,牵着骆驼,驼铃叮当。

  各种语言和服饰,以及各种奇怪的风俗在此交汇,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富有生命力的混融文化。

  “这里便是辽国的上京了?”

  段誉看着眼前这既熟悉又陌生的景象,不由得惊叹:“果然与汴梁、大理气象不同,别有一番雄浑开阔之感。”

  阿朱和阿紫也是目不暇接,尤其是阿紫,对那些奇装异服和各色人种充满了好奇,若不是阿朱拉着,恐怕早就跑没影了。

  说起来,当初在星宿海的时候,也能见到一些这种奇装异服的色目人,只是那会在星宿派,哪敢胡乱贪玩?还是当舔狗保命要紧呢。

  这会阿紫是第一次自由的见到这些,岂会不感兴趣?

  乔峰仔细观察着这座城市。

  与他之前掌控的西夏和大理相比,辽国展现出的是一种更为深厚、更为复杂的底蕴。

  这里的汉化程度确实很高,绝大多数的契丹贵族甚至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书写漂亮的汉字,崇尚儒家经典,都不在华夏。

  但与此同时,契丹人自身的传统并未丢弃,射猎骑射仍是他们重要的生活内容和军事基础。

  一些细节也体现出南北地域的差异。

  由于冬季寒冷,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都堆放着整齐的柴垛或晒干的牛粪块,这是过冬必备的燃料。

  人们的衣着在夏季虽与宋人相仿,但明显能看出备有更厚实的皮裘毡帽等冬装。

  饮食中也多了许多奶制品和牛羊肉,也算是特色之一了。

  “看来,想要在此地立足,光靠武力或简单的权谋是不够的。”

  乔峰心中暗忖:“必须深刻理解这种二元并存的文化与社会结构,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父亲在此经营多年,身为珊军总教头,地位不低,这无疑是一个极佳的起点。”

  他带着三人寻了一处看起来颇为干净、兼营客栈的汉人酒家住下。

  安顿好后,乔峰对段誉和阿朱道:“初来乍到,我们先在此歇息两日,熟悉一下环境,顺便,我也要设法打听一下父亲的确切消息。”

  虽然萧远山是珊军总教头,但上京如此之大,军队系统也自有其规矩,贸然前去寻找未必方便,需得先了解清楚情况,然后按部就班的前行。

  段誉和阿朱自然没有异议。

  阿紫虽然迫不及待想去城里那些看起来好玩的地方逛逛,但在乔峰严肃的目光下,也只能乖乖点头。

  站在客房的窗户边,乔峰眺望着这座异国的都城,夕阳的余晖将土黄色的城墙和远处的穹庐染成了一片金红。

  空气中飘来烤肉的香气,马匹的嘶鸣以及隐约的胡笳声。

  ......

  在上京临潢府稍作安顿后,乔峰并未过多耽搁。

  他此行的首要目的便是寻父,他的手中早有萧远山此前通过隐秘渠道传递书信时留下的联络地址。

  一行人略作打听,便寻到了位于上京城西的一处军营属地,那正是珊军所在之地。

  萧远山,昔年便是辽国珊军的总教头。

  这珊军并非寻常戍边部队,而是辽国精锐的禁军之一,职责兼具护卫京畿、机动支援前线,地位超然。

  令人惊叹的是,萧远山在失踪三十余载后,重返辽国,竟能迅速官复原职。

  这其中,其出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原来,辽国萧氏,与那位在辽国历史上举足轻重、多次临朝听政的萧太后同出一源。

  萧远山这一支虽属旁系,与皇室姻亲的嫡系血脉已不算亲近,但萧这个姓氏在辽国便是权势与地位的象征。

  凭借这份与生俱来的家族背景,即便他消失多年,归来后也无人敢轻易刁难,复职珊军总教头反而成了顺理成章之事。

  这便是世家大族盘根错节的影响力。

  根据地址,乔峰找到的并非萧远山的居所,而是一位在珊军中任职的赵姓小队长的办公之处。

  此人身兼些许文职与武职,在大辽这并不罕见,迥异于大宋那般文贵武贱的风气,辽国文武之间的界限相对模糊,更重实际才能。

  当乔峰几人表明来意,求见这位赵小队长时,那赵姓军官闻讯而出,目光落在乔峰脸上的瞬间,竟连确认都省了,直接一拍手,脸上堆满了热情而又带着几分恭敬的笑容。

  却见他朗声道:“您定然就是萧老将军时常提起的公子,萧峰吧?萧老将军早有吩咐,若是萧峰公子前来寻他,定要好生接待,直接引去见他!没想到今日果真盼来了!”

  乔峰闻言,与身旁的阿朱段誉对视一眼,都不由得会心一笑。

  原因无他,乔峰与萧远山父子二人,容貌体态如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只是一个正值壮年,英气勃发,一个已历风霜,沉稳威严。

  但凡见过萧远山的人,再见到乔峰,就绝无认错之理。

  这赵小队长能一眼认出乔峰的身份,那也实属正常。

  乔峰抱拳,神色从容,带着几分谢意:“有劳赵队长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