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之我是蒋纬国 第525章

作者:飞星骑士

这些都是曾力伟、金定国、赵海军、唐飞虎等人的功劳,他们在金三角闯荡了好几年,一个个都是无师自通的“热带山地丛林作战专家”,给南京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丛林里,轻型坦克的作用远远地超过重型和中型坦克,汽车难以开动,驮畜比汽车更管用,但士兵们也不能骑着驮畜前进,因为没有那么多的驮畜,而且驮畜也需要饲料喂养,有什么交通工具既能在热带丛林里方便使用又不会增加后勤负担呢?答案就是自行车。

中南远征军的官兵们几乎人手一辆自行车,从而在坦克汽车难以通行的热带丛林里保持着强劲的机动性。

马来亚的天空中,中国空军战机如云,一波接一波地呼啸而过,马来亚地面的热带密林里,南京军的自行车大军犹如骑兵部队般风驰电掣、飞沙走石,蹬着自行车的南京军官兵汇聚成一道道蜿蜒长龙。

仅仅一个白天,南京军第74师便深入马来亚境内一百多公里,取得了旗开得胜。

第609节 远征中南(3)

马来亚战役爆发当天,南京军势如破竹地击溃泰马边境的英军(绝大部分是马来亚籍英军),继而高歌猛进、长驱直入,昼行一百多公里,当晚抵达位于马来亚西北部的马来亚第五大城市槟城的北部郊区,在这里,南京军遇到了马来亚北部的第一道真正的防线。

这道被称为“日得拉防线”的防御工事被英军重兵把守,在英军总指挥珀西瓦尔的计划里是英军展开节节抵抗的第一个阶段性战场。

日得拉防线由星罗棋布的混凝土机枪工事、纵横交错的反坦克堑壕、密如蛛网的战壕、不计其数的铁丝网以及成千上万颗地雷组成,纵深共有四层坚固阵地,驻有英军一万五千余人,三分之一是英国本土官兵,三分之一是印度籍英军官兵,三分之一是澳大利亚官兵,配有轻重机枪五百多挺、各型火炮三百多门,另有坦克一百多辆。

珀西瓦尔在战前视察了这道防线,很有自信地认为“可以抵挡五万敌军持续三个月的进攻”,甚至为其取名“马来亚的马奇诺防线”。

“马来亚的马奇诺防线?”廖耀湘举起望远镜打量着英军的防线,忍不住笑了,“这个外号在以前可以说是美誉,在现在完全就是讥讽了吧?珀西瓦尔难道不知道法国人的马奇诺防线在西欧战役中完全就是废品?”

对于如何攻破这道日得拉防线,廖耀湘胸有成竹。

马来亚半岛东西两边沿海处是平原,中部是“中央山脉”,英军的日得拉防线从山脉的山脚下一直修建到海边,俨然是一道长城,廖耀湘命令第74师第74旅、第75旅兵临日得拉防线城下,按兵不动,第76旅则翻山越岭,钻进中央山脉,在山林里迂回绕向英军防线后方。

接受过严格训练的南京军南下部队官兵们此时对于跋山涉水可谓轻车熟路,在深山老林里也是如履平地。

廖耀湘随后在俘虏堆里找到十几个英军士兵,特地带他们看了这么一幕画面:几十头大象拖曳着十几门重型榴弹炮在橡胶林里缓缓地前进。

“明天中午,我们会有三百多门重炮被运送到前线,用于炮击日得拉防线!”廖耀湘告诉这些英军士兵,“到那时候,日得拉防线肯定被突破,里面的英军会全军覆没,我现在放了你们,让你们替我告诉日得拉防线的英军指挥官,如果他在明天中午前和平地让出日得拉防线,他和他的部下都不会死,如果他选择顽抗,那他和他的部下都要跟着防线一起玉石俱焚。

另外,告诉你们的同伴,我们不会虐待、折磨、屠杀战俘!”

被释放的这十几个英军士兵不停地说“thankyou”,然后忙不迭地从南京军控制区跑去日得拉防线的英军阵地。

“师座,我们的重炮在明天中午是不可能被运送到日得拉防线的!”王业成报告道,“交通实在太糟糕,沿途到处都是山岭、密林、溪河,重型牵引车没办法使用,大象也没那么多!”

“我作为师长,能不知道这个情况?”

“师座,您打算恫吓英国佬?让他们临阵脱逃、不战而退?”

“你也太看不起英军了。

我不是吓他们,是骗他们,让他们错判我们的进攻方向!”

“师座高明!”

“少拍马屁,顺便替我通知部队,安心睡觉,补充体力,赶了一白天的路,肯定累了,明天还要继续战斗、继续赶路呢!”

“啊?假如英军在夜间主动出击,怎么办?”

“不会的!”廖耀湘很有把握,“第一,英军依靠的就是防线,主动出击就是脱离防线,而我军兵力超过英军,英军的主动出击岂不是等于找死?第二,英军没这个胆子!”

日得拉防线的英军指挥部内,防线总指挥官、英军第11步兵师师长大卫·梅菲·里昂少将在听完那十几个被南京军释放的英军俘虏的报告后,他一方面怀疑“中国人是在虚张声势”“肯定没有那么多大口径重炮,但应该有超过一百门”,一方面把思维牢牢地定格在了“中国军队会在明天中午对日得拉防线展开正面强攻”这个结论上。

里昂少将命令部队养精蓄锐,准备迎接会在明天白天爆发的战斗,有参谋军官建议“中国军队长途奔袭了一个白天,肯定疲惫不堪,不如主动出击,一来出其不意,二来可以打击中国军队的嚣张气焰”。

里昂少将否定了这个提议,他认为:己方兵力不如敌军,应该依托防线,好好地打防御战,不能冒险。

这个夜晚,日得拉防线内的英军大多数因为紧张而难以入眠,在防线北部的橡胶林里,准备进攻的南京军官兵们同样大多数难以入眠,但不是因为紧张,而是因为激动,与此同时,日得拉防线附近的中央山脉里,一万余南京军正在星夜兼程地翻山越岭,官兵们一边大嚼着辣椒和干肉以提神充饥,一边不知疲倦地迈着两腿。

部队人人轻装前进、打着绑腿,在队伍前面的是几十名向导,这些向导都是槟城当地的华侨青年,非常熟悉这里的山路,此时引导祖国大军在崎岖坎坷的山林里抹黑前进。

次日上午,南京军正式进攻日得拉防线,但与里昂少将预想的不同,南京军是从防线后面杀过来的。

在惊天动地的喊杀声以及英军的目瞪口呆中,大批身穿迷彩服的南京军两眼发红地从防线附近的山林里钻出来,犹如山洪般势不可挡地冲到了英军的防线上。

与此同时,数百架中国空军的轰炸机飞临日得拉防线上空,展开劈头盖脑的狂轰滥炸。

笼罩在电闪雷鸣和地动山摇中的日得拉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烟火中,挥舞着枪械和刺刀的南京军官兵猛虎下山般奔跑着、扫射着、投掷着手榴弹。

最先与南京军交手的印度第45旅立刻就被打垮了,冲击中的南京军官兵们只看到成群结队的、蓄着大胡子、用毛巾包裹着脑袋的印度士兵惊慌失措地向他们举起双手。

“全体进攻!”廖耀湘下达了总进攻的命令。

第74师的三万余步兵一前一后地夹击咆哮向英军的日得拉防线,双方混战成一团。

比起印度士兵的毫无斗志,身为“主子”的英军表现得与其相差无几,英联邦军队里战斗力最强的是澳大利亚军队。

大批澳军官兵积极地投入战斗,驱赶着调头逃跑的印军返回前线,甚至对逃跑的英军也毫不客气地进行驱赶。

尽管澳军表现得颇为顽强,但仍然挡不住南京军的冲击。

冲击中的南京军官兵犹如蜂群般呼啸而来,在遇到火力拦截后立刻就地打滚,以熟练过硬的规避动作一边躲闪一边继续摸爬滚打着不断前进,战场上极少出现英军用机枪打倒一片南京军的场景,更让英军吃惊的还是南京军的枪法,南京军士兵几乎人人能够做到一边奔跑躲闪一边开火射击并且子弹还能命中敌军的精度水平,刻苦训练和身经百战的单兵优势在这个时候被体现了出来。

双方展开对射后,英军是接连不断地倒下,南京军则是稀稀拉拉地倒下,同时南京军还在冲锋中,当双方人群短兵相接后,战局进一步地倒向了南京军。

打光子弹或来不及更换弹夹的南京军士兵毫不犹豫地抡起刺刀在英军人群里左突右捅,杀得刀刀见血。

迂回到英军防线后方的第74师第76旅犹如水银泻地般涌上英军防线,跳进战壕、钻进碉堡、冲进工事,继而卷起遍地开花的血雨腥风,处处都是展开近战的南京军和英联邦士兵。

被子弹打得血水飞溅的双方军人滚滚倒地,四分之三以上是英联邦军人,南京军伤亡人数只有英联邦军人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因为这里的英军都是二三流部队,而印度籍英军因为英军很少给予其足够子弹进行训练而战斗素质低落,战斗意志更是不值一提,唯有澳大利亚军人勉强撑住,但也是孤掌难鸣,至于南京军,个个都是训练有素并且绝大多数者是从苏联战场的死人堆里杀出来的,战斗素质和战斗意志都完全压倒英联邦军队,自然打得英联邦军队难以招架;倒下去的英联邦士兵还有不少人是被南京军用刺刀捅倒的,血如泉涌、痛不欲生,短兵相接时,尽管英澳军人普遍比南京军高出大半个头,但在拼刺刀时完全不是南京军的对手,被南京军捅得肚破肠流、鬼哭狼嚎者比比皆是。

实际上,比起拼刺刀,除了日军能跟南京军一较高下外,已经没有哪国军队还是南京军的对手。

英军的战壕里、碉堡内、工事间,双方军人杀得犬牙交错,南京军气势如虎地压着英联邦军人,或端着冲锋枪、步枪射杀得英军浑身喷血,或把手榴弹扔得又准又很,炸得英军血肉横飞,或挺着刺刀捅得英军透心凉,继而对一大片面无人色、抱头鼠窜的英军犹如赶鸭子般穷追不舍,战场上甚至出现这样的场景:几百个英军或印度籍英军心惊胆战地向几十个南京军投降、几十个打光子弹的英军或印度籍英军被人数只有区区几个并且同样没有子弹但端着刺刀的南京军追赶得魂不附体、头都不敢回、犹如兔子般地拼命逃跑。

南京军不只是战斗时比英联邦士兵更强,受伤后也比英联邦士兵更强,受伤的英联邦士兵基本上都是倒在地上呼天抢地、哭爹喊娘,而受伤的南京军士兵倒地后很少会大呼小叫,或者进行自救,或者继续开枪射击,或者觉得自己撑不下去了并且周围有敌军,直接拉响了手榴弹,炸得自己粉身碎骨,也拉着一片敌军齐齐血肉横飞。

尽管这场战斗对于南京军而言并非以弱敌强,不需要“过于拼命”,但还是有几十名忠勇的军人在受伤后拉响身上手榴弹。

大概是因为“文明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大不如“野蛮人”的缘由,面对南京军这种猛烈得堪称狂暴的攻击方式,从小生活在“充满人权的文明世界”里的英军哪里能够撑得住,激战了半个小时不到,印度籍英军降者遍野,英军也纷纷投降,表现得最为可圈可点的澳军在友军纷纷投降的情况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挽回局势,有的撤退,有的投降。

南京军一鼓作气,成功地突破了化为残垣断壁的日得拉防线。

这场战斗是马来亚战役爆发后第一场算是硬仗的战斗,南京军伤亡两千多人(很大一部分是死伤于英联邦军队的地雷、机枪、火炮),消灭英联邦军队四千多人,俘虏八千多人,缴获到大批战利品。

把俘虏丢给后面跟上来的泰军后,南京军继续前进,进入槟城,占领了马来亚境内的第一个大城市。

道路上,南京军官兵们马不停蹄,脚步声如雷,道路边,密密麻麻的英联邦士兵俘虏垂头丧气地蹲坐着。

开进槟城的南京军受到了让官兵们措手不及的夹道欢迎,全城张灯结彩、敲锣打鼓,因为马来亚四分之一的人口是华人华侨。

南京军入城后,当地的华人华侨在极度的激动中纷纷涌上大街,热烈欢迎南京军。

对于这些在异国他乡的华人华侨而言,没有什么比看到祖国军队开来更让他们激动的了。

入城道路两侧,无数华人华侨犹如过年般,穿上最艳丽的衣服,奔走相告、欢呼雀跃,拼命地鼓掌,把事先准备好的香烟、糖果、水果、鲜花、毛巾等物塞到南京军官兵的手里,官兵们满眼都是欢天喜地的同胞的面孔,满耳都是亲切热烈的汉语欢呼声。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热烈欢迎祖国军队来到马来亚!”华人华侨们无不群情激奋,很多上年纪的华人华侨甚至喜极而泣、老泪横流。

华人华侨虽然在东南亚地区占的人口比例非常大,但当地毕竟是西方列强的殖民地,而中国近百年来国力衰弱,无法庇护这些在异国他乡的同胞国民,因此华侨们在东南亚都吃了很多苦,饱受凌辱、委屈,甚至是灾难,比如1603年,西班牙人在菲律宾屠杀了两万多华侨;1740年,荷兰人在印尼雅加达屠杀了一万多华侨(红溪惨案)。

当时的中国中央王朝都未救援。

第一次屠杀发生时,明王朝已是风雨飘摇,国力衰微,郑和下西洋的舰队已经不复存在,哪里还会救援菲律宾的本国侨民;第二次屠杀发生时是清朝乾隆年间,乾隆认为那些在南洋繁衍生息的华人都是“自甘脱离王化的夷民,已不属于大清子民”,所以没有救援。

因此,华侨在东南亚的处境可想而知。

此时看到祖国大军开来,华侨们才真正有了自豪感和安全感,继而沉浸在前所未有的激动中,很多华人华侨都泣不成声。

整个槟城一片鼎沸,当地华人华侨喜气洋洋地迎接南京军,而南京军官兵们也在感动和激动中向侨胞们挥手,处处军民一家亲、军民鱼水情的画面。

马来亚的华人华侨们对南京军帮助极大,除了提供情报,还有稳定人心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地的华侨和马来人常年混居,互相很熟悉,华侨的祖国军队打来,马来人自然惶惶不可终日,而华侨根据南京军的请求,纷纷安慰马来人,“不会有事的,中国军队军纪严明,不会滥杀无辜,不会奸淫掳掠”“你们只要不反抗就行了,中国军队会保护你们,就像保护我们一样,你们以后能过上比现在更好的日子”。

在华侨们的沟通下,当地马来人对南京军基本上没有采取敌视态度。

在这场中英争夺马来亚的战役中,马来亚当地人大部分两不相帮,虽然有部分马来人帮助英国人,但更多的马来人则是帮助南京军的。

说到底,在英国人的统治下,马来亚的马来人和马来亚的华人都是英国人的压榨对象,马来人跟华人堪称是“同病相怜的难兄难弟”,在这个时候,马来人肯定更愿意相信华人而不是英国人。

突破日得拉防线、攻占槟城后,第74师稍作休整,继续南下,一路征途堪称顺风顺水,战场明明是异地他乡,但官兵们几乎每到一座城市、一个镇子、一片村庄时,都会受到当地侨胞的热烈欢迎。

南京军打来时,英国人望风披靡,马来人观望不定,华侨华人则夹道欢迎,同时说服身边的马来人相信南京军。

另一方面,由于南京军言而有信地没有虐待和屠杀俘虏,一路上带着不少俘虏继续前进,面对英军的防线便让俘虏喊话劝降,这个对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士气低迷的英军、马来军、印度军源源不断地向南京军投降,跟在南京军后面赶来的泰军一边接管被南京军打下的城市,一边接收南京军交给他们的俘虏,抓俘虏几乎抓得手软。

第74师打得势如破竹、捷报频频,与其一起参战的第17师也出动了,只是,第74师走的是陆路,第17师走的是海路。

泰国的曼谷湾内,舰艇如云,码头上,兵山兵海。

湾内舰艇属于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第2混成舰队,码头上的军队则是南京军第17师。

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已经进行了全面的整编,先前,日本海军的舰队分为“舰队”和“航空舰队”两种,前者就是战列舰编队,后者就是航空母舰编队,很显然,这样分开来是一种十分落后的编制,让航母和战列舰无法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眼下,日本海军的舰队取消了那种把航母和战列舰分开来组建舰队的编制,改设“混成舰队”,把航母和战列舰混编起来。

目前,日本海军共有2支正式的混成舰队,第一支由小泽治三郎指挥,下辖4艘航空母舰(赤城号、加贺号、苍龙号、飞龙号)以及4艘重型巡洋舰等军舰,这支舰队完全就是航母舰队,第二支由南云忠一指挥,下辖2艘航空母舰(翔鹤号、瑞鹤号)以及2艘战列舰,是严格的航母和战列舰的混编舰队。

正在曼谷湾内的日军舰队就是南云忠一的第2混成舰队,该舰队的任务是运送和掩护南京军第17师在马来亚半岛南端登陆。

曼谷湾的码头上,第17师师长冯圣法、副师长黄百韬正在跟日军第2混成舰队司令官南云忠一、参谋长草鹿龙之介进行着“战前商讨”。

所谓的“战前商讨”,还不如说就是争吵。

冯圣法皱着眉头:“为什么只有两艘战列舰?到时候怎么提供最充足的舰炮火力呢?”

草鹿龙之介说道:“两艘足够了。

冯将军,战列舰的造价是很高昂的,一旦有什么损伤,都是非常重大的损失。

根据我们的情报,东南亚海域内存在为数不少的英国潜艇、荷兰潜艇、美国潜艇,我们必须小心行事!”

冯圣法有点不满:“南云将军,你们舰队里的运输舰船似乎不太够,我师有三万七千余官兵,还有大量的军械设备、辎重物资,可我看到你们舰队里万吨级运输船只有区区的八艘!”

南云忠一回复道:“冯将军,请见谅,日本海军现在也已经参加战争,任务繁重,需要运输船的地方很多,比如我们要加强对印尼的控制,能挤出这些运输舰船已经尽力了!”

草鹿龙之介说道:“如果我军的这些运输舰船无法一次性运输你们全部的人员和军械,那就分为两次运输好了!”

黄百韬质疑道:“如果分成两次运输,那么,第一批登陆上岸的我军部队就只有一半了,另一半还需要你们舰队从马来亚半岛最南端返回曼谷湾再运输,岂不是浪费时间?而第一批登陆部队也有可能因为兵力火力不足而陷入苦战,这种战术不就是最下等的添油战术吗?另外,如果你们需要第二次运输,那么,你们的战列舰还会留在前线战场为我军已登陆部队提供舰炮支援吗?”

草鹿龙之介态度干脆地说道:“当然不会逗留在最前线,我们的运输舰船需要战列舰和航母的保护!”

黄百韬怒了:“那你们的舰队就把我军登陆部队丢在最前线?万一战事恶化,英军大举反扑,你们无法及时赶到,我军登陆部队岂不是等死?”

南云忠一蹙眉说道:“如此前景,我们也不愿意,但我方困难实在太多…”

冯圣法忍无可忍:“南云将军,我们让贵方提供更多的主力舰,你们推说有困难,我们让贵方提供更多的运输舰船,你们又推说有困难,如此行径,岂是盟友所为?”

黄百韬又道:“南云将军,你舰队里的轻型巡洋舰和驱逐舰基本上都是保护你们的重型巡洋舰、战列舰和航母的,没有足够军舰保护的运输舰船是十分脆弱的,万一遭到敌军潜艇攻击,那船上的我军官兵岂不是要淹死?”

“我操你个日本鬼子!”黄百韬身后的第18旅旅长张云毫不拖泥带水地开口骂人。

现场的南京军官兵们一起哄堂大笑。

众人都忍不住日本人这种一推二拖三研究的态度,冯圣法和黄百韬不得不忍气吞声地好说歹说,说来说去,还不如张云这种张嘴就骂更加干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