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之我是蒋纬国 第506章

作者:飞星骑士

英国人在香港问题上最终还是“低下了高傲的头颅”,尽管以外交大臣艾登为首的很多军政高层都强烈主张“对华强硬”,提议组建一支远东舰队和一支远东远征军,“狠狠地打击中国人的嚣张气焰,捍卫大英帝国的尊严、荣誉、利益”,有的情绪激动的议员还喊出当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前当时英国高层喊出的话“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英国民间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大主流媒体都群情激奋地摇旗呐喊“不能再让中国人继续狂妄下去”“那个在一百年前是大英帝国手下败将的三流国家在今天仍然还会是大英帝国的手下败将!第三次鸦片战争就要爆发了”“那个东方古国看似很庞大,其实只是外强中干的泥足巨人,大英帝国无需害怕,绝不接受这种三流国家的讹诈”“大英帝国不是苏联”等等,但是,首相张伯伦选择跟法国人一样“识时务”,正式签署特别行政命令,向中国转交香港。

张伯伦的“服软”并不完全是因为他的保守软弱性格和他一贯主张的绥靖政策,其实,他此时也已经有了“养虎为患”的危机意识,在香港问题上,他召见了十多名英国决策高层,发现尽管英国朝野一片“主战”声音,但真正的决策高层基本上是不赞同开战的。

总参谋长约翰·格里尔·迪尔上将是这样说的:

“首相阁下,跟中国开战,我国胜算还是不小的,但前提是我国把国力军力倾巢出动。

中国距离我们太远,这是我们第一大困难,我们想要打败中国,必须进行全国总动员,再以印度、马来亚、新加坡为前沿桥头堡,出动皇家海军起码一半的舰队,组织超过一百万陆军,对中国本土发动进攻,到时候,不管胜负如何,我们都注定要付出重大代价;我们的第二大困难就是中国的亲密盟友德国始终在我们本土附近虎视眈眈,如果我们把太多国力军力用于对华战争,用于远东,那么,我们的本土呢?谁能保证德国人不会突然对我们本土趁虚而入?为了一个小小的香港,让我们至关重要的本土陷入重大危机,值得吗?另外,对华开战必然会是一场庞大的战争,我们需要起码三个月甚至半年时间进行准备,可是,中国人已经下达通牒,他们马上就会进攻香港,香港很难坚持到我们准备好的时候,到时候,香港已经沦陷,我们只能反攻香港!”

迪尔上将最后总结道:“跟中国人开战,我们不怕,不过,那是不值得的!”

张伯伦点点头,叹口气:“那就把香港归还给中国吧!”

迪尔上将这样的决策者之所以不赞同对华开战,并非畏惧中国,也不是支持张伯伦的绥靖政策,而是他们更加清醒、更加理智、更加现实,知道为了一个香港而耗费大量国力和军力是不值得的,更何况,德国对英国的威胁要远远地大于中国,英国不能为了香港而动用太多国力军力对付中国,继而导致英国对德防御力大减,那样显然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的。

张伯伦对此深以为然,再加上他确实也缺乏打仗的魄力和勇气,并且,性格敦厚的他觉得“香港本来就是中国的,英国占有香港也是理亏”,这些原因都促使他最终选择向中国归还香港。

刚刚为收复澳门以及法租界而欢腾不已的中国顿时陷入了第三轮的欢腾中。

8月28日当天晚上,香港的夜空中陡然间漫天都是绚丽多彩的旖旎波澜,一百七十万香港人尽情地欢庆香港的回归,欢庆自己再度成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香港人确实是在发自肺腑地欢庆,因为他们在英国的法律意义上并不是英国人(伦敦议会里没有一个来自香港的议员),导致他们一直都是“有家无国”,如今,他们重新有了国籍,有了祖国,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让香港人高兴的了,更何况,蒋纬国已经代表蒋介石发表宣言,“香港回归后,将会实施‘港人治港’政策,五十年不变”“香港不会变成广东省的一个市,而是成为独立特区”,这份政治许诺无疑让香港的社会名流、名门望族吃了一颗定心丸。

香港是在1842年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的,如今在1941年被收复,整整99年,累计有二十位香港总督。

此时的香港总督是英国爵士罗富国(罗富国当然不姓罗,他也不是中国人,而是地地道道的英国人,每任英国港督都会刻意地把自己的名字翻译得非常汉化,从而希望能让香港民众有亲切感),不过,罗富国一直患病,所以长期在伦敦休养,此时并不在香港,因此负责和中方举行交接仪式的被伦敦派来的英国陆军中将诺顿以及驻港英军司令莫德庇少将。

中国海军总参谋长陈策主持了这场交接仪式,诺顿中将、莫德庇少将等港府英方人员神色黯然地接待了陈策等中方代表,米字旗在香港市中心缓缓地降下,青天白日旗冉冉升起。

8月8日,葡占澳门被收复,8月18日,法国在华租界被收复,8月28日,香港以及英国在华租界被收复,被称之为“三八盛事”,三大喜事一桩接这一桩,简直令人目不暇接,随后,“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同时在9月1日成立。

香港、澳门、英租界、法租界都被收复后,加上先前早就陆续收复的日租界、意租界、比租界、苏俄租界、德租界、奥租界,截至此时,除了还处于搁置待议状态的台湾、库页岛,以及通过平等条约租借给日本人的昭和城、租借给犹太人的以色列国土,中国境内已经没有还被列强侵占着的领土。

英国人归还香港,最失望的还不是英国人,而是日本人,日本人已经等着中英开战了,然后打着“履行盟友义务、帮助中国”的旗号大肆对早就垂涎三尺的东南亚展开动手,可惜,事与愿违,英国人最终乖乖地把香港交还给了中国。

在这件事中,损失最大的人就是英国首相张伯伦。

因为“迫于中国淫威、向中国低头”,导致张伯伦的威望和支持率都发生了大幅度的下滑。

说到底,张伯伦以前搞绥靖政策,卖的都是别国的领土(比如不反对德国肢解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眼下,他卖的却是英国自身的领土(领地),自然导致英国朝野都对他产生了极大的质疑和批评。

实际上,张伯伦在香港问题上并非对中国采取绥靖政策,而是受制于客观原因而不得不让步,但他因为“前科累累”而陷入百口莫辩的不利境地里,有人讽刺他“以前是慷他人之慨,出卖第三国领土喂饱敌国,现在更是变本加厉,直接变成慷自己之慨,割让英国领土领地喂饱敌国”。

香港事件结束后,张伯伦在政治上和身心上都深受打击,他也怀疑和后悔自己的对外政策了,所以一方面大力提拔强硬派分子进入英国高层核心,逐步地改变对外政策,一方面也产生了退位让贤的心思。

有人欢喜有人愁,张伯伦焦头烂额,在地球另一端的蒋纬国则是意气风发,同时忙得四脚朝天,收复香港等失地在蒋纬国心里其实并不算什么大事,他已经拿捏住了英法的号脉,知道这两个老气横秋、暮气沉沉的列强并不敢也不会为之跟中国开战,新的战争肯定会到来,但还有一段时间。

眼下,中国的当务之急是抓紧时间,整军经武、发展经济、扩大实业建设,以此充实国力;另一方面,南京军和蒋纬国的“宁系”也开始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政治转变”。

9月3日,华北政务委员会(前身是“鲁晋政务委员会”)正式撤销。

撤销华北政务委员会是蒋纬国多次向蒋介石请求并得到允许后的一项重大决定,因为蒋纬国不想让某种不和谐的东西愈演愈烈,更加不想搞出“南北分庭抗礼”的局势,实际上,那根本没有必要并且弊大于利。

蒋纬国奋斗经营至今,实力雄厚、势力庞大,那么,他算不算军阀?从严格意义上讲,蒋纬国具备军阀该有的一切特点,但他却不是军阀,因为他没有独立,更加没有跟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进行对立,所以,他绝非割据一方的军阀,他的“宁系”在本质上跟陈诚的土木系、何应钦派系是一样的,是国民政府的一部分。

什么是军阀?就在实质上独立于中央之外的地方割据势力。

至于蒋纬国,他本就是中央的一部分,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中央派系”就是由蒋纬国的宁系、陈诚的土木系、何应钦派系等众多势力组成的,所以蒋纬国并非军阀。

军阀都有自己的地盘,并且不容包括中央在内的任何别方势力染指,蒋纬国也有地盘,不过,他的地盘是“非常模糊的”,一开始,他的地盘是山东山西二省,后来越来越大,并且都是从敌国控制中、侵占中收复回来的,并非来自蒋介石的“分封”。

蒋纬国在得到这些地方后,并未打算以此作为“长久的根基”,他只想根据自己的意识,好好地经营当地,在必要时候,顺其自然地“还给中央”。

说得直白一点,山东被收复后,如果蒋纬国立刻交到蒋介石手里,蒋介石肯定派来一堆深受他信任但大多是硕鼠蛀虫的官员进行治理,那么,山东不就被败坏、被糟蹋了吗?得不到正确高效的治理,山东怎么能迅速发展起来?怎么能为国家提供财富?所以,蒋纬国得到山东后,先自己建设、自己发展,不让蒋介石手下那些贪官污吏进入山东,等建设得成型了、发展得有规模了,再“完璧归赵”。

蒋纬国从没打算把那些地方据为己有。

蒋纬国的地盘非常广大,最核心的是华北四省二市(鲁、晋、冀、绥、平、津)以及东北四省(辽、热、吉、黑),其次还有西北的甘肃省、青海省以及陆续收复的新疆、蒙古、北海、西海、外东北地区,甚至最后已经扩张到中国境外,包括北亚中部南处、北亚西部等新领土以及中亚四国、伊朗、以色列。

但是,这些地盘从来就不是真正地属于蒋纬国一个人,在这些地方里,军队既有蒋纬国的部队也有蒋介石的部队,政府官员大部分都是蒋介石派的,部分官员是蒋纬国举荐、蒋介石任命的,所以,界限很含糊。

说白了,蒋介石蒋纬国父子俩毕竟是一家人,不可能分得太清,蒋纬国也从未想过脱离蒋介石,自己单干。

蒋纬国绝不会那么做,原因肯定不是对蒋介石的感情,虽然蒋介石对他的信任是他能大展拳脚的前提之一,但更重要的是,蒋纬国知道那样会导致国家内乱,他绝不会为了自己的野心而不顾国家利益,并且他从来都没有那方面的野心。

蒋纬国把收复回来的国土先“纳为己有”再“物归原主”是有着必然原因的,用他的心声说,就是:“老子能不自己进行经营吗?交给老头子,他肯定派来一群贪官,别说经营,没败光就谢天谢地了!历史上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的那些接收大员是什么德行?还用说?一个个都拼命地中饱私囊,哪管什么国家利益,哪管什么黎民疾苦,臭名昭著的‘五子登科’不就是这么来的吗(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的高官要员们纷纷借着收复之名而在收复国土内巧取豪夺、损公肥私,抢金子、抢房子、抢票子、抢车子、抢女子,被世人讽为“五子登科”)?所以,老子要对那些地方进行战时军管制度,选用才德兼备的清官去治理,建立廉洁高效的地方新政府,把当地的发展潜力、发展效率都发挥到最大,把老头子的那些贪官污吏都挡在门外,不让他们进来以治理为名进行祸害。

打个比方,在老子的治理下,山东gdp增长率可以达到30%,如果让老头子手下的那些贪官来治理,达到5%就谢天谢地了,老子要是让老头子反贪腐,老头子又肯定搬出他那套‘反贪腐是大事,要慢慢来、急不得’的破理论。

慢慢来?笑话!多少财富会流失?多少时间会被浪费?现在可是战争时期啊!必须抓紧时间发展!越快越好!能浪费时间吗?老子这么做,哪怕被老头子怀疑有不轨之心,老子也认了!”

蒋介石对蒋纬国几乎没有猜忌心,但蒋纬国把那些地方“据为己有”的做法确实略微显得有几分可疑,不过,蒋纬国现在全部“还”给他了。

蒋纬国以前之所以成立华北政务委员会(鲁晋政务委员会),一是为了让当地在他本人亲自治理下更好更快地发展,二是由于当时华北是对日前线,解决完日本后,又要对付苏联,所以实行半独立的自治状态是必然的,现在,苏联的势力已经被赶回了欧洲,日本也不足以对中国北方造成太大威胁,自然而然,华北政务委员会没必要继续存在了。

当然了,该机构原先的众多成员并不会丢掉饭碗,恰恰相反,他们有了经验、资历、政绩,还有蒋纬国这个大靠山,所以纷纷进入中央政府,还是“宁系”的文官骨干。

可以说,撤销华北政务委员会,等于蒋纬国主动“交出了地盘”。

不过,蒋纬国的实力和势力是毫发无损的,甚至更上一层楼。

南京军不只限于在北方,蒋纬国的文官人员也不只限于华北政务委员会,而是融入中央系统,从而更好地让蒋纬国“以中央名义办事”。

南京军毕竟是中国军队的一部分,不会真正地独立成军,只会按国家需要而奔赴四方,当然了,南京军哪怕“被打散”,仍然还是南京军,第77师无论被派到哪里去,所有人都知道,第77师是属于蒋纬国的,南京军27个师的另外26个也是一样;蒋纬国的那些文官人员在进入中央政府机构后,跟陈诚的文官、何应钦的文官、没有派系的文官同在一个屋檐下,看似不分彼此,但所有人都知道,某人是听命于蒋纬国的,“宁系”仍然存在,属于宁系的,无论是军队还是文职人员,哪怕跟别的派系混编共事,宁系的人还是宁系的人。

南京军的27个师在此时分散于各地,有的驻扎本土内地,有的驻扎新领土和前线,还有的前往南方,接受训练,准备再战。

说句不好听的,只要蒋纬国不死,“宁系”就会一直存在。

蒋纬国之所以当初攥着华北四省二市和东北四省不放手,是因为这两个地方拥有中国最重要的、占全国八成以上的重工业(苏联战争前),重工业是国家根基,蒋纬国不能容忍遭到败坏,也不放心别人来管理。

现在,蒋纬国主动“交出了地盘”,并不会损害他的心血,因为他已经在曾经属于他地盘的地方里建立了完善的体系。

体系被建成后,就不会被轻易地破坏,就会具有自我完善、良性循环的功能,这个坚固的经济体系是水泼不进、针扎不入的。

说白了,蒋纬国把山东省建设得红红火火,他现在把山东省“还”给蒋介石,蒋介石肯定要维持现状,他没理由败坏蒋纬国的心血,就算派来一些手脚不干净的人,也会遭到优胜劣汰。

蒋纬国不是军阀,但他是不折不扣的财阀。

蒋纬国在政治上是完全听命于蒋介石的;在军事上也是听命于蒋介石的,但却又具有半独立性质,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在特工机构方面,他是独立的;在财政上,他也是独立的。

蒋纬国有自己的财路,不但不依靠蒋介石的那点拨款,甚至还常常自掏腰包“接济”蒋介石。

蒋纬国从一开始走的就是军事路线和经商路线,虽然现在或多或少已经沾染上政治,但他“右手拿枪,左手拿钱”的原则仍然没变。

蒋纬国从军,自然是为了保家卫国、开疆拓土,从商,则是为了赚钱继而强军、惠民,以及挽救中国原本千疮百孔的民族实业,振兴中国原本摇摇欲坠、岌岌可危的经济体系。

靠着那些在这几年内已经发展得不亚于后世国家电网、中石油、中石化等国企的大型企业,蒋纬国牢牢地掌控住了中国此时的经济命脉,九成以上的重工业、九成以上的化工业、全部的军工业、两成以上的轻工业都在他的手里,最重要的石油、钢铁、冶金、煤炭、发电、钨矿、猪鬃、桐油、航空、水运、医药,几乎都在他手里。

按照蒋纬国在那些大型企业里的股份,他估计就是此时的中国首富,如果加上制毒贩毒之类的灰色黑色收入,他的资产完全是富可敌国。

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蒋纬国和蒋介石都没有分家,真正分家的领域是经济。

正如一个简单的道理:完成经济独立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才能真正独立。

蒋纬国就是这个道理,北方(华北、东北、西北)新疆、蒙古以及新领土内的经济几乎都被蒋纬国给控制了,至于本土南方,重工业、化工业、军工业也几乎都在蒋纬国手里,说到底,蒋介石手下那些权贵官僚此时祸害着的也就是中国本土南方的轻工业、民用工商业、农业、第三产业等经济领域,蒋纬国的“独立经济”并非抢夺他们的,而是自行发展起来的,所以两者之间冲突并不算大。

中日战争前,中国的实业经济十分落后,重工业、化工业、军工业都非常薄弱,在总经济里所占比例很小,蒋纬国将其抢救过来,然后细心呵护、用心栽培、呕心发展,才有了今天的规模和成就,北方的轻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等经济也是从日本人、苏联人手里抢回来并且进行正确而高效的发展,才有了今天的庞大规模。

蒋纬国基本上没有动那些权贵官僚的奶酪。

如今,蒋纬国觉得,该好好地清洗清洗一下南方的经济和官场了。

不过,在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两件大事,一是日本和葡萄牙达成协议,葡萄牙将东帝汶首府帝力港口租借给日本海军,这给英法荷等国造成了极大的震动,二是泰国政府希望能和日本签署军事联盟协议。

第587节 麻烦不断(2)

葡萄牙政府租借东帝汶首府帝力港口给日本海军让英国和荷兰深感震动,两国高层内都引起了轩然大波。

东帝汶位于印尼群岛中部最南处,继续向南就是澳大利亚了,因此该地虽然只是弹丸之地,并且人口不多、经济落后,堪称文明世界边缘的穷乡僻壤,连葡萄牙人自己都差点忘了这个属于葡萄牙但跟葡萄牙本土远隔万里并且微不足道、几乎没什么油水的小地方,但是,因为此时世界格局的变化,其地理位置重要性一下子凸显无疑。

葡萄牙原本跟英国、荷兰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关系,只是,葡萄牙现在是联盟国成员,导致属于葡萄牙的东帝汶成为在美英法荷控制着的东南亚、澳洲这片辽阔地域里的一根钉子,是联盟国在美英法荷的远东殖民地内的一块飞地,重要性一目了然。

本来,葡萄牙国力衰微,所以美英法荷对其不以为意,可此时,葡萄牙把东帝汶租借给日本,问题就严重了,日本可是拥有着世界第三的强大海军,如果在东帝汶建立了海军基地,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原本跟美英法荷的远东殖民地“保持距离”的日本一下子把满嘴獠牙伸到了美英法荷的远东殖民地的咫尺之处。

荷兰政府立刻向葡萄牙政府提出“强烈抗议和严重谴责”,葡萄牙政府回复道:东帝汶是属于葡萄牙的领地,日本是葡萄牙的友好国家,葡萄牙把自己的属地租借给日本,不知道这跟荷兰有何关系?

在葡萄牙政府发表这份照会时,日本海军的一支船队已经大摇大摆地从日本本土开向东帝汶,船队由十多艘大型货轮组成,满载着材料、设备、工程人员以及一些“自卫性武器”。

日葡两国的行为虽然不违反任何国际公约,但两国意图完全是司马昭之心,英国海军总参谋长安德鲁·布朗·坎宁安上将说道:“日本人为什么跑到东帝汶修建海军基地?除了他们打算在那里发动战争、侵略那里之外,绝对没有第二个解释!”这个看法让英国、荷兰、法国的很多高层都深以为然,毕竟日葡两国此举太过于露骨,完全就是明火执仗,不仅如此,日葡两国都是联盟国的成员,两国此举已经赤裸裸地透露出一个信息:联盟国阵营正在准备对东南亚、澳洲以及这两大块地盘的主人下手。

中国在收复香港时也跟英国发生了不小冲突,不过,中国收复香港的行为怎么分析都很难被解释成中国打算对英国开战,至于葡萄牙租借东帝汶给日本海军修建军事基地,进攻性的意图已经是呼之欲出。

一时间,荷兰、英国、葡萄牙、日本在国际上吵翻了天。

蒋纬国很清楚此事的内在缘由,葡萄牙是德国的跟班,日本要求租借东帝汶,这么大、这么敏感的事,葡萄牙肯定要通知德国,向德国“请求指示”,如果德国不许,葡萄牙肯定不租借,眼下,葡萄牙租借了,说明德国的态度是同意或默认的。

希特勒已经把此事通知了蒋纬国,转达德国此举的用意:一是试探英法荷以及一直在隔岸观火的美国,二是进行铺垫,随时获得战争借口,三是为以后展开战争打下基础。

日本海军在东帝汶拥有基地,肯定可以起到未雨绸缪乃至先发制人的作用,毕竟东帝汶就嵌在英法荷美的远东殖民地的内部。

跟英法开战,蒋纬国是支持的,但他希望晚点打,现在就打不太利于中国,因为中国和中国军队还未做好十足准备,也容易让日本人钻空子、浑水摸鱼,说到底,打苏联,德国是第一主力,中国是第二主力,日本置身事外地看热闹以及稍微提供一些后援,马上打英法以及英法背后的美国,德国还是第一主力,但第二主力就不是中国了,而是日本,轮到中国置身事外地看热闹以及稍微提供一些后援。

打,肯定要打,但中国需要缓缓,不过,日本人明显是等不及了,已经开始四处挑事;另一方面,中国不打,德国也不打,日本人肯定没胆自己单干,中德跟它一起打是最好的,最起码也要中德其中一方跟它一起打,中国需要时间,德国呢?蒋纬国联系上商震和戴安国,询问德国的情况。

商震和戴安国很快回复了蒋纬国。

苏联战争对于中德两国而言都是一本十利的“买卖”,中国因此而大赚特赚、大捞特捞,德国同样不遑多让。

为赢得了苏联战争,德国付出了40余万人死亡、20多万人残疾的人员损失以及600多亿美元(相当于德国两年gdp总和)的经费物资损失,代价并非特别巨大,而赢得苏联战争后,德国得到了什么呢?吞并和控制了超过三分之二个东欧,领土迅猛增加,获得了苏联十之六七的精华地带,获得了完全能满足德国战争机器需求的巨量的石油、铁矿、煤矿、粮食等资源,德国以前捉襟见肘的资源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德国的工厂拥有了起码在二十年内根本用不完的工业原料,并且还建立了一个金汤铁桶般的以德国为核心的“欧洲大陆的新秩序”。

希特勒上台时,德国领土面积约为53万平方公里,苏联战争前,德国领土面积已经被希特勒扩张为70多万平方公里,苏联战争结束后,德国领土面积已经达到了170多万平方公里,新增加的100多万平方公里都是通过苏联战争而获得的“东方新领土”,无疑,德国的国力也会随着其领土的迅猛增加而一起迅猛增加,不仅如此,在德国疆域的四周,意大利、匈牙利、罗马尼亚、西班牙、葡萄牙、保加利亚、波兰、芬兰、乌克兰、爱沙尼亚、保加利亚、立陶宛,整整12个国家都是德国的同伴、战友、盟邦,使得德国在此时的欧洲可谓声势滔天、独步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