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之我是蒋纬国 第441章

作者:飞星骑士

第516节 冬季到来(1)

德国的这个圣诞节过得可以说是举国欢腾,六天后,中国的元旦节同样过得举国欢腾。

纷纷扬扬的雪花中,1941年到来了,历史随之翻开了新的一页。

战争时期的节日自然与和平时期大不相同,和平时期的节日是“不温不火”的,喜庆气氛不会受到干扰,而在战争时期,从前线传来的战报就是节日的调味剂,若前线传来捷报,节日的喜庆气氛自然更是烈火烹油,若前线传来噩耗,节日的喜庆气氛自然要被蒙上厚厚的阴影。

对于德中两国最广大的基层民众而言,他们是有足够理由在这个圣诞节或元旦好好地载歌载舞、举杯痛饮,因为他们知道,本国军队正在遥远的苏联战场上屡战屡胜、高歌猛进,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加能把节日的喜庆气氛推上一个新的高潮了。

柏林、武汉、维也纳、北平、汉堡、上海、慕尼黑、青岛、科隆、太原、莱比锡、济南...甚至还有基辅,尽皆陷入浓浓的欢腾和喜庆中。

白天,鞭炮爆竹震耳欲聋、响彻大地,晚上,烟花焰火接连不断、闪耀天空,游行庆祝的人群汇聚成一条条蜿蜒长龙般的队伍,白天挥舞旗帜,汇聚成了漫山遍野的海洋,晚上挥舞火把,映照得夜空亮如白昼,各种口号声更是惊天动地。

胜利让人彻底地为之陶醉。

元旦当晚,蒋纬国无心办公,出门“微服私访、与民同乐”,当他走到北平的大街上,突然间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眼前画面就好像后世北京申奥成功般,全城灯火通明、人声鼎沸,虽然过年还在二十多天后,但此时溢满全城的喜庆气氛就好像春节提前到来一样甚至更加浓烈,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悬挂国旗,各种各样的彩灯彩旗令人眼花缭乱,横幅标语延绵如云,敲锣打鼓、舞狮舞龙,酒肆茶楼里宾客汇聚,大街小巷上人满为患,处处是车水马龙的热闹场景,展现出一股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机,店铺林立,来自大江南北和海外的商品货物又多又丰富,令人目不暇接。

蒋纬国看得很欣慰,原本千疮百孔的国家总算正在步入高速发展的正轨,既没有内忧,也没有外患,并且经济受到战争刺激而愈发地红红火火,当然了,是打胜仗的战争。

打仗就是抢钱,打胜仗就是成功地抢到别国的财富,自然可以反哺国内经济。

举目望去,人人喜笑颜开,家家喜气洋洋,全城欢天喜地。

蒋纬国信步经过一栋酒楼,听到从里面传来各种豪气干云的高谈阔论,觥筹交错的客人们无不红光满面、神采飞扬:

“王老板,从外东北回来了?怎么样?发大财了吧?”

“哪里发大财喽!外东北确实遍地都是森林和矿产,并且人又少,发财机会肯定多啊,但要能吃苦才行哟!零下几十度真是要人老命!工人都苦不堪言,叫我加工资呢!”

“对,对,我也打算在外东北开办一个分厂,听说国府在那里刚刚发现一个特大铁矿,好机会啊!”

“你们说说,苏联还有多久就要完蛋?我估计明年夏天就可以全面胜利了!”

“我也这样觉得,现在是冬天,不能打仗了,但国军和德军都在休整,等春暖花开时,国军和德军一鼓作气,苏联死定了!”

“没错!苏联已经被国军和德军打得就剩一口气了,明年夏季就是苏联的末日!”

“打败了苏联,咱们国家就要更好了!打败仗要割地赔款,打胜仗就是发大财!”

蒋纬国正听着,街道对面开过来一支游行队伍,都是年轻人,应该是大学生。

蒋纬国在这些大学生的脸上看到了年轻人特有的血气方刚以及一种近乎狂热亢奋的情绪,滚雷般的口号声回荡在队伍上空:

“苏联必败!中国必胜!”

“消灭苏联!收复领土!雪尽国耻!”

“蒋委员长万岁!二公子万岁!国军万岁!”

蒋纬国听得哑然失笑,他发现,年轻人就是年轻人,特别爱冲动,很容易被鼓动或者被煽动,然后说出热血昏头的话或干出热血昏头的事。

喊喊蒋介石万岁和国军万岁也就算了,居然都喊“二公子万岁”,万岁这个词语可不是乱用的,并且游行队伍的前面高高举着两张大幅画像,一张是蒋介石的,一张是蒋纬国的。

“纬国,你现在可真是万众敬仰啊!”蒋纬国身边的蒋经国笑着说道。

“大哥说笑了,学生嘛,就是爱冲动!”蒋纬国苦笑摇头,他无意中看了蒋经国一眼,心头忍不住一动,因为他好像看到蒋经国脸上闪过一种很微妙的神色,但稍纵即逝。

蒋纬国收回目光,然后转移话题:“老百姓看得不远,想得也不多,所以总是比领导高层更加乐观!”

“是啊!”蒋经国点点头,“老百姓太乐观了,他们认为这个冬天过去后,国军再和德军一起发动一场大战,就可以一战定乾坤了!”

“哪有那么容易哟!”蒋纬国愈发感慨。

苏联战争的第一阶段已经结束,虽然德中两国都战绩辉煌、战果丰硕,但实际上并未达成预定目标。

联盟国在战前制定的作战计划里,德军第一阶段任务是“摧毁东欧苏军主力,攻占巴库油田”,德军基本上完成了“摧毁东欧苏军主力”,但却没有完成“攻占巴库油田”,若不是南京军跨湖突袭巴库,德军独力攻占巴库的可能性是很低的,并且,联盟国战前已经估计到,当德军兵临巴库城下时,苏军极有可能在覆灭时破坏巴库油田,联盟国需要的不是一个被夷为平地的巴库,而是一个完整的或大致上完整的巴库,令其成为联盟国的战争油库,巴库就像一个易碎的水晶球,将其完好夺取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因此,德军高层在战前已经打算使用空降兵来夺取巴库,这也是南京军请求德军出动空降兵援助巴库南京军后德军可以快速出动空降兵部队的原因——德军空降兵早就准备好了。

冬季的到来,导致都拼杀得筋疲力尽的苏、德、中三方都被迫停战,三方心知肚明,都要抓紧冬季进行休整补充,继而展开来年大战,此时,苏联战争的局势是这样的:南京军控制着七成以上的中亚(除了哈萨克的西北部)、里海南部、北亚东部(已经转让给日本)、北亚中部大部分和北亚西部小部分(因为北亚四城的存在,南京军只能控制北亚中部大部分和北亚西部小部分);德军的控制地区大致上“列宁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三城连成一条直线”的直线西部,占苏联东欧领土约一半,德军没有攻入列宁格勒,但对列宁格勒形成全面包围之势,德军也没有攻入莫斯科,与苏军在莫斯科郊区进行对峙,德军攻入了斯大林格勒,占领城区八成以上,无力继续推进。

巴库这个地方无疑是苏联战场上此时最大的“敏感点”,目前中德苏三国“三方分占”,由于巴库是苏联最大的、最主要的油田,苏联不愿意将其毁灭,中德也渴望得到,最终形成如此怪异的局面:南京军、德军与苏军近在咫尺,但互相井水不犯河水。

三方在这里的重点自然是巴库2200多平方公里的油田地带,根据三方缔结的战时协议,油田的北部、占油田总面积50%的地带属于苏军,油田的西南部、占油田总面积25%的地带属于德军,油田的东南部、占油田总面积25%的地带属于南京军。

在苏联极度不愿意、极度愤恨中,苏中德三方“分享”这片原本完全属于苏联的大油田。

在苏军控制区内,苏军部署精锐重兵,并且部署数百门火炮,油田以北二三百公里内还有苏军的几个机场,部署数百架轰炸机;在德军控制区内,德军也一样,德军机场不在巴库本地,而在巴库西部黑海对岸的乌克兰的克里木半岛,也有几百架轰炸机;在南京军控制区内,南京军自然相同,部署一个师(第180师)以及一个自行重炮团,并且在巴库东部里海对岸的土库曼巴希港口机场部署了一百多架轰炸机,这样,三方形成了一种互相制约的平衡,一旦其中一方有异动,另外两方都可以用炮群、轰炸机群摧毁整个油田,把巴库炸成火海,玉石俱焚、同归于尽,最终谁也得不到一滴石油。

根据战时协议,三方都承诺“不主动攻击对方”,同时承诺“不主动攻击对方的石油运输线”,苏方的石油运输线是陆路,把巴库石油一路向北运输走,德方和中方的石油运输线都是水路,德方用船把巴库石油通过黑海运到乌克兰境内、德国境内,中方也用船把巴库石油通过里海运到中亚境内、中国境内,德军南京军不打苏军的运油火车,苏军也不打德军南京军的运油船只,从而“和平相处、皆大欢喜”。

巴库油田此时年产石油2000多万吨,月产石油超过170万吨,在中德联军与苏军争夺巴库的作战中,巴库油田本身和当地产油设施遭到了一定破坏,但不是特别严重,因为三方军队并没有使用炮群、机群进行大规模轰击或轰炸,损毁程度可以修复(三方都想要最快地让巴库油田恢复生产,自然不遗余力地进行修复),保守估计,在1941年第一个月,巴库油田仍然可以产油约140万吨,其中约70万吨属于苏联,约30万吨属于德国,约40万吨属于中国(蒋纬国主动分油田给希特勒,并且分一半,希特勒大为感动,所以调动德方技术人员和相关设备优先帮助中方修复油田并在产油量上进行了一定让步,虽然德国比中国更加缺油,但这也不矛盾,因为中国可以把自己那份石油取出一部分廉价卖给德国)。

毋庸置疑,获得一半巴库并且是基本完好的一半巴库,是联盟国的一大胜利,半个巴库,加上罗马尼亚油田、开采量越来越大的中国境内的几个油田以及伊朗境内的油田,联盟国对苏作战的石油短缺问题已经得到了极大解决。

虽然存在美中不足,但可以肯定,联盟国对苏联作战的第一阶段还是取得很大成功的。

俄罗斯的冬季大概会持续到1941年3月份(俄罗斯的气温大概要到四月份才能恢复到零度以上),在此期间的这三个月是难以作战的,因此苏德中三国才会不约而同地一起按兵不动,实际上,三国都需要时间好好为下一阶段作战进行休整补充,为第一阶段作战进行善后收尾。

第一阶段作战结束后(对于德苏而言,第一阶段是八个多月,对于中国而言,第一阶段则是五个多月),需要着手处理的事情堪称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最重要的就是部队的伤亡情况。

蒋纬国对部队伤亡情况是最为关心的,经过精确统计,整个第一个阶段作战,南京军共损失约28万人,其中,死亡(包括阵亡、伤重而死、生病而死等各种死因)约10万人,受伤和生病约18万人,另有数千名被俘者和失踪者(包括可能被俘但暂时无法确定的);黄俄军伤亡约1.5万人,中亚四国军队伤亡约2万人,伊朗军伤亡约15万人;德军损失人员大大超过南京军,根据德军高层提供的资料,德军累计损失人员约90万人,其中死亡约25万人,意大利、西班牙、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芬兰等德国众仆从国共计损失人员约30万人;整个联盟国总计损失人员约160万人(包括军人和平民,但平民伤亡数量不多,军人伤亡占损失人员90%以上。

实际上,损失人员里有几十万人是受伤得病,是能康复的,因此真正的死亡者以及导致后期死亡的重伤、重病加上残疾者应该为100万人左右);不过,联盟国的人员损失比起苏联完全是小巫见大巫,联盟国无法得到苏联人员损失的详细数字,苏联当局公布的数字也是大大缩水的,保守估计苏联在第一阶段作战中损失人员约1000万,是联盟国六七倍,由于苏联在第一阶段作战后期使用了“全民皆兵”的手段,使得苏联军民界限很模糊,难以精确地判断苏军和苏联平民的损失,大致上进行估算的话,苏军正规军(不包括临时被补充进苏军里的平民)损失约400万人,“损失”一词涵盖了死亡、受伤、残疾、生病、被俘、投降等众多因素,苏联平民损失约600万人,“损失”一词涵盖了死亡、受伤、残疾、生病、饥冻等众多因素(包括被恶意地集体处决和屠杀,南京军和德军很少干这种事,但乌军、哈军很狂热地进行这种针对俄罗斯人的报复行为,德军对乌军的这种行为、南京军对哈军的这种行为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该数据不包括被俘和投降,因为被俘和投降的苏联平民跟联盟国军队占领区内苏联平民在概念上完全混淆,可以归为一类),除此之外,战争还导致上千万的苏联平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乌克兰平民、哈萨克平民等苏联非俄罗斯加盟国平民不算在内),并且苏联损失人口里死亡者比例非常大,苏联物资紧缺,受伤生病的苏联军民都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医治,而德军和南京军也不会浪费宝贵的医疗资源救助落到自己手中的苏联军民俘虏,所以苏联损失了1000万人员里,死亡者估计达到500万人甚至更多。

除了巨量的人员损失,苏联的财产损失同样不计其数、奇大惊人。

交战双方呈现出鲜明对比:联盟国民众在敲锣打鼓地忙着欢庆,而苏联民众则在凄凄惨惨地忙着出殡送葬、痛哭死者。

不仅如此,双方民众在物质生活上也已经呈现出云泥之别:苏联民众为了支援战争,节衣缩食、饥寒交迫,联盟国民众特别是获利最大的德中民众则是充分享受着本国军队从异国掠夺来的财富和资源,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国民政府财政部门早就兴冲冲地统计好了1940年的中国经济增长数据,蒋纬国对此十分感兴趣,他特地要了一份,但他也看不懂那些复杂繁琐的数据,因此他让刘大钧(民国四大经济学家之一)给他制订了一份最直观的gdp统计报告表,一串串可喜的数据让他笑得合不拢嘴。

蒋纬国记得,在去年(1939年),中国的gdp差不多是80亿美元,但在今年就已经达到了100亿美元,进度不可不谓之神速。

“太快了!”蒋纬国喜不自禁。

“当然快了!”刘大钧笑呵呵地道,“以前咱们国家内忧外患、动乱不止,现在则是四海升平、国泰民安,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基础,如果还像以前那样军阀混战,一方面,战争本就是财富的巨大耗费,一方面,整天打仗的话,农民还怎么安心种田?工人还怎么安心做工?成熟的庄稼无法得到收割,工厂设备毁于战火,经济能发展起来倒反怪了,不管怎么说,内战肯定是弊远大于利的,现在咱们国家虽然还在打仗,但战火是在别国境内,并且国军连战连捷,当然没有劳民伤财,反而掠夺别国资源和财富来弥补本国,战争也刺激经济发展,加上中央颁布的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政策,还有海外各方的鼎力援助,咱们国家的经济自然是欣欣向荣!”他解释道,“二公子,你看农业,人口不再逃荒流动,土地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经营,农业产粮肯定大大增加了,还有工业,也是一样,走上了一条正轨的道路,后面就好办了!”

蒋纬国连连点头,又问道:“德国是多少的?还有日本?”

刘大钧想了想:“德国去年是450亿美元,今年已经突破500亿了,日本去年好像是120亿,今年则降低到了100亿!”

蒋纬国心知肚明其中的原因,德国的情况跟中国一样,对外打胜仗,掠夺别国的财富,加上战争刺激本土,自然经济红红火火,至于日本,跟中国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日本丢失了大半个东北,这对日本的经济打击是巨大的(二战中期,东北的gdp已经超越了日本本土),虽然日本又得到了东西伯利亚,但消化还需要一段时间,所以经济总量自然有些下滑,不过,日本现在不打仗,没有巨大的战争开销,因此经济总量的下降对其军事、民生的影响倒不大。

要不是想到那么多残疾军人、阵亡军人以及阵亡军人家属的痛苦,蒋纬国真想像一个视人命如草芥的军国主义分子那样感慨一句:“打仗真是好啊!”

东欧中部的最东处,伏尔加河东畔、乌拉尔山西麓,俄罗斯第十三大城市莫洛托夫。

这座原名彼尔姆但在苏联战争前为嘉奖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而以其名字改名的城市此时已是实质上的苏联战时首都,大批苏联党政军高级机构都已经在不显山不露水中被转移到了这里,来到这里的苏联高层包括最高领袖斯大林本人。

斯大林其实早就不在莫斯科了,正在莫斯科“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斯大林只是一个替身而已。

莫斯科遭到德军兵临城下,摇摇欲坠,岌岌可危,从国家领袖的安全角度上考虑,斯大林也不应该呆在那里了,特别是红场大阅兵遭到德军战略轰炸机群的空袭,更是进一步地刺激斯大林被迫离开,但他也知道,苏联军队、苏联人民需要从他身上得到必胜的信心,所以安排了一个替身在莫斯科,时不时抛头露面,从而显示“最高领袖还在莫斯科”“莫斯科不会沦陷”“苏联一定会战胜”以此鼓舞士气、振奋人心,但斯大林等苏联高层心知肚明,莫斯科已经非常不安全,很可能沦陷,作为上位者,他们是没必要自欺欺人的,所以早就做好了迁都准备。

一开始,苏联战时首都被定在古比雪夫(萨马拉),但古比雪夫太靠近中亚,处于南京军的威胁中,所以最后定在莫洛托夫。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莫洛托夫还是古比雪夫,都位于伏尔加河的东岸,可以说,在苏联高层心里,最坏打算就是:苏联军队退到伏尔加河以东、乌拉尔山以西,依靠这块“河之东、山之西”的最后国土进行最后的抵抗。

堆满书籍和文件的办公室内,斯大林正在召见几位苏军高层,展开一次参会者不多但意义重大的决策会议。

“同志们,我们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了!”斯大林用一种苍老而干枯的声音说道,“这个冬天,是我们最后的喘息时机。

过了这个冬天,我们就要跟德国人、中国人迎来最终决战!”

办公室内的几位苏军高层都心如被巨石压着般沉重无比。

“是的,斯大林同志!”说话的是刚刚被提升为莫斯科特别军区司令员的朱可夫,“我们已经退无可退了!”

斯大林看着朱可夫:“朱可夫同志,你仍然坚持你的方案吗?”

朱可夫神色异常庄严地点点头:“是的,斯大林同志,我能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们最后的一线生机!”他语气沉重,“我们已经别无选择。

这个冬天是我们的,也是德国人和中国人的。

我们、德国人、中国人,都很清楚,过了这个冬天,利用这个冬天进行休整补充,就要展开最后一战。

斯大林同志,我们已经无力两线作战,因此,唯一的办法就是先发制人!以此达到逐个击破的效果!继续两线作战,我们必输无疑!”

斯大林的表情和目光都轻轻地动了动,但没有说话。

朱可夫深深地吸口气,声音沉稳如钟:“我们必须在这个冬天里主动发起一场大反攻!一举打垮中国人!歼灭或重创中国军队主力!强迫中国人退出战争!从而解除我们腹背受敌、一直两线作战的极度不利局势,然后再集中力量对付德国人!斯大林同志,这是我们最后的、也是唯一的希望了!”

第517节 冬季到来(2)

春节前十天时,蒋纬国从北平回到武汉,回家过年只是一个顺路的事,更重要的原因还是由于他有太多的大事需要向蒋介石汇报,太多的重大决策需要蒋介石下命令,毕竟中国不是他蒋纬国的,而是他父亲蒋介石的,蒋纬国再得蒋介石的信赖,也不能做出僭越的事情。

跟蒋纬国一起回武汉的除了他的卫士、副官、随从,还有兄长蒋经国以及蒋纬国另外六个结拜兄弟。

十兄弟里,老三戴安国长期在德国,老九金定国长期在东南亚,其余八个人都在国内,都在蒋纬国的北方,不过,戴安国和金定国也同时回国了,他们一方面是跟家人团聚过年,另一方面是蒋纬国、蒋经国等六个兄弟十分想念他们,希望他们回国好好聚一聚。

以蒋经国为老大、以蒋纬国为核心的这十个兄弟在年龄上普遍不大,老大蒋经国今年三十岁,最小的老十张继正今年二十二岁,虽然他们可以沾蒋纬国的光,但资历肯定是不够的,所以眼下还不能居于高位,不过,尽管他们职务不高,但都在要害部门里,担任候补委员、秘书、助理等类似于副手的职务,实际上,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蒋纬国的这些结拜兄弟都是蒋纬国最亲近、最信任的人,是蒋纬国安插进来的“监工”,相当于蒋纬国的代理人,比如蒋经国,蒋纬国给他安排的职务是“北方政务委员会”委员,委员会众委员里,蒋经国年龄是最小的,并且他也不是委员会主席,但其他人都知道,委员会里分量最重、话语权最高的就是蒋经国。

事实证明,蒋纬国的这些结拜兄弟都没有辜负蒋纬国的信任,他们跟蒋纬国一样,充满理想、信仰、抱负,并且有着年轻人特有的热血和正义,爱国爱民、铁面无私、廉洁奉公,眼睛里揉不进一粒沙子,他们就像官场里的一股清泉,虽然官场是一缸浑水,但他们这股清泉不但没有被污染同化,反而不断地稀释着官场里原先的那些浑水,因为他们有蒋纬国这个强大到无敌地步的后盾。

另外,跟蒋纬国一起回武汉的还有一个特殊的人:他的日本女朋友纯子。

蒋纬国虽然不想干这事,但他必须要干,他把纯子“带回家见父母一起过年”,含义是再清楚不过的了,在外人看来,纯子就是蒋纬国以后的“正妻”、名正言顺的“蒋二夫人”,很显然,蒋纬国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日本人更放心”,从而“拉近中日亲善关系”,证明他本人是个“亲日派”。

从国家利益上考虑,蒋纬国不得不这么做。

蒋纬国一行人没有坐飞机回武汉,而是坐火车,自然是为了安全起见。

火车一路南下,众人一路谈笑风生,倒也不觉得疲惫。

虽然都是权贵子弟,但蒋纬国、蒋经国等人说的话题都是国事而不是风月,这也是十兄弟的可贵之处,他们不是那种纨绔子弟,他们都是对国家有着高度责任心的真正栋梁。

“老八(八哥),你觉得这场苏联战争到底什么时候结束?”众兄弟都最关心这件事,蒋纬国自然是最能回答这个问题的。

蒋纬国最无奈的就是他的两个带“哥”字的称呼,一个是纬哥,一个是八哥,都带有严重的歧义,但他也只能默认。

“明年吧!”蒋纬国耸耸肩,“如果不出什么太大意外的话,明年之内肯定能消灭苏联!”

于望德说道:“纬国,你说的‘太大意外’指的是美英法援助苏联吧?”

蒋纬国点点头:“是,但这个可能性已经越来越低了,战争初期,美英法坐山观虎斗,希望我们、德国和苏联拼得两败俱伤,战争中期和后期,苏联快完蛋时,美英法即便意识到唇亡齿寒,想要援助苏联也没有途径了,就算通过一些渠道给苏联一点援助,也是杯水车薪!”

“看样子,这场战争我们赢定了!”汪文婴兴奋不已。

“我更关心的还是战争结束后的收尾!”孙治平说道,“最麻烦的是我们要跟日本人分享战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