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之我是蒋纬国 第354章

作者:飞星骑士

蒋介石凝神思索,心头的天平已经在慢慢地倒向将领们的方案。

蒋纬国看到蒋介石的表情,心里如释重负,他微笑着对身边的杨杰道:“我已经迫不及待了!”

杨杰笑道:“我也等不及打这场对我国稳赚不赔的战事了!”

第426节 远东烽烟(5)

斯大林发动的这场“远东战争”无疑是一场赌博,赢了,苏联会在东北亚恢复战略上的主导权和支配权,苏联大后方的安全局势得到极大的巩固,中日也会再次成为苏联的棋子,输了,后果不堪设想。

斯大林虽然粗暴、冷酷、狠辣,但他目光精明、极有远见,在此战前,他已经反复考虑过输了的后果和风险,他非常清楚,苏联这一战几乎是输不起的,一旦输了,苏联在东北亚不但会丧失大量利益,还会丧失最宝贵的战略主动权,彻底地被动,继而挨打,不过,他不认为苏联会输了这一战,他很有信心,并且已经调遣好一批会说汉语的苏联官员,准备胜利后在中国吉林省、黑龙江省、外蒙古、新疆联合中国政府组建“中苏共治地方政权”。

斯大林的如意算盘是非常高明的,但他犯下了四个错误,他高估了一件事,同时却又低估了三件事,他高估的是苏联红军的战斗力,低估的三件事分别是:日军的战斗力、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中国高层的战略政略智慧,也可以说,他低估了中国人对苏俄的仇恨和警惕。

这就给苏军的此次“八月风暴”行动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导致苏联当局从一开始就骑虎难下。

斯大林的意图是“以帮助中国打败日本、收复日占区”为诱饵拉拢中国、利诱中国,但可惜,他给出的好处实在不多,并且他索取的好处却又很多,这是他本人、苏联统治阶层以及整个苏俄民族的贪婪本质决定的:即便有求于人、即便需要利诱于人,也舍不得拿出真正的血本,甚至还要贪得无厌地进行倒扣。

实际上,以斯大林的老辣和精明,他也不是没有想到这一点,但他确实不愿意拿出“真正的血本”,一是拿出“真正的血本”必定严重地损害苏联的利益,二是他“舍不得”,他本人跟整个苏俄民族一样的,都是貔貅、饕餮,好处只能进却不能出,三是他认为没必要,因为他认为参加远东战役的苏军会闪电般速战速决,局势在很短时间内就会生米煮成熟饭,到时候,即便中国政府内心里不情不愿,也不得不接受木已成舟的现实。

这场“日苏远东战役”的历史大环境和深层背景是十分复杂的,也暗合着历史大趋势,对于这一点,蒋纬国最清楚。

在原先历史上,1939年5月至9月,日苏爆发诺门罕战役(先前的张鼓峰事件可被视为是这场战役的前奏),紧随其后,1939年11月底至1940年3月,苏联侵略芬兰,爆发了苏芬战争(冬季战争)。

两场大战的时间被衔接得非常紧,虽然一场在远东一场在北欧,爆发在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但却有着密切联系。

苏联为什么侵略芬兰?因为苏联感到它的东欧地区最西北处不安全,列宁格勒靠近苏芬国界线太近,所以强迫芬兰割让一大块领土,从而让列宁格勒更安全。

眼下的这场“远东战争”,很显然,一方面它是原先历史上的诺门罕战役的放大版,一方面它又是苏联当局在苏芬战争期间国防思想的提前体现。

苏联在北欧感到不安全了,所以便侵略芬兰,此时,苏联在远东感到不安全了,自然而然地“侵略”日本(遭到苏军攻击的是中国东北,不是日本本土,所以苏联对日本的攻击自然不算真正的“侵略”)。

原先历史上的苏芬战争与此时爆发的苏日远东战役,具有很多相似点:

第一,苏联都是主动挑起战争的一方,但却贼喊捉贼地诬陷对方(虽然日本人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日本人在这场远东战争中确实是“无辜的”);

第二,苏联都是事先蓄谋已久、准备充分,然后先发制人;

第三,苏联当局都对战争胜利充满信心。

苏芬战争前,苏联军方准备三天之内就拿下芬兰,然后在芬兰永久驻兵,彻底控制芬兰,并举行所谓公投,建立完全听命于苏联的芬兰傀儡政府,赫鲁晓夫曾说“只要我们把嗓门稍微提高一点,芬兰人就会服从,若还不行的话,我们只需要放一枪,芬兰人就会举手投降”,斯大林曾在苏芬战争前提醒苏军主要指挥官“要把握分寸,不要因为打得太顺利、太顺手,然后一不小心从芬兰境内打到芬兰邻国瑞典境内”,侵略芬兰的苏军甚至在战前已经准备好了豪华的军乐团、仪仗队,准备获胜后举行庆祝仪式;至于这场远东战役,莫斯科高层也信心满满,认为“快者一个月甚至半个月,慢者一个半月,就可以打垮远东日军”,即便是前线指挥官朱可夫等人,也认为“一二个月就能获得胜利了”,正因如此,斯大林才没有给中国政府开出更多的好处,他认为“没有太大的必要,当蒋介石和他的将军们还在不知所措地商讨这件事时,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中国人民就已经得到苏联红军的解放了,蒋介石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承认这个现实并且接受苏联政府给出的虽然不多但起码能让他不会一无所获的慷慨条件”“蒋介石不会拒绝,因为他没实力,也没勇气”;

第四,苏联当局都想速战速决地解决战争,因为苏联并不能放手大干,受到众列强的掣肘和牵制,加上苏联国力军力有限,不能陷入战争泥潭里,否则会在国际政治上极度被动,德国等敌对国更是会趁机钻空子。

除了以上四点,这场远东战役跟原先历史上的苏芬战争还有第五点相似:战争结局。

武汉军委会的统帅部会议结束后,虽然蒋介石还有两分的迟疑和摇摆,但还是听从了蒋纬国和众国军巨头的意见。

8月10日,远东战役爆发的第三天,国军统帅部立刻秘密地召请德国驻华军事代表团高层并发送加密电报给中国驻德军事代表团团长商震,把苏联当局向中国开出的条件向德国和盘托出,严正地表达“中国绝不会背弃联盟条约,会坚定地履行条约的义务和责任”态度。

对此,希特勒等德国高层大喜过望,随即对中国高层称赞不已,希特勒得知远东战役后确实非常忧虑,担心中国会背弃联盟条约,跟着苏联打日本,毕竟这么做可以收复中国的日占区,到时候,德国苦心经营的“德中日意四国联盟”就彻底夭折了。

中国高层表态,自然让德国高层欣喜若狂,因为“患难见真情”,日本人现在患难,中国人并没有乘火打劫、落井下石,反而决定进行支持和援助(虽然是不情愿的),但也足以让德国人感到极大的欣慰和放心了。

通过德国的渠道,中方通知东京方面:中方会遵守条约、履行诺言,对日方进行支持和援助,但由于事态太复杂,中国不能与苏联爆发交战,所以需要时间进行“政治上的缓和”,中国军队也需要时间进行战争准备,所以中国暂时不出兵,但会给予其它方面的支持和援助。

虽然确实非常不情愿,但南京军还是调动火车,向东北地区的日军运去了一万支步枪、三百万发子弹以及数量不算多也不算少的手榴弹、炮弹等弹药,没有给机枪火炮飞机坦克等,同时赠送给日本关东军两百万元经费(不是美元,是法币),所有的军火都伪装成民用物资,通过民用火车从北平发去长春(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虽然被迫退出东北,但一直不承认伪满洲国的合法性不过,为维持东北地区人民和关内南方地区人民的生活、联系,因此国民政府在1935年与伪满洲国进行了通邮、通车、通航以及商贸联系。

中日议和停战后,这种关系自然得到了巩固和加强)。

虽然中方给的东西并不多,但对于东京高层而言,简直不亚于一吨重的定心丸。

中日议和停战以及德中日意四国联盟对于中日两国的政治冲击都是前所未有的,德国这个“盟主”与中日意都能保持友好关系,意大利也一样,中国能跟德意做朋友,日本也能跟德意做朋友,但是,四国联盟里唯独中日关系势同水火。

停战,让中日两国都有很大不甘,联盟,更是让中日两国深感匪夷所思。

中日的联盟,中日高层以及德国高层都心知肚明,“只是一种互相利用”,中国是“强忍着仇恨和恶心地握住日本人的手”,日本也是一样的感觉。

实际上,德中日三国高层里都有人不反对这种联盟但也充满质疑和不乐观,因为“太脆弱了,任何风吹草动,一点小事、一粒火星甚至一个误解,都会导致中日再度反目成仇、互相攻杀”,甚至,“中日都在密谋着在如何能让自己获得最大化利益、让对方遭到最大化损失的情况下背弃联盟、出卖对方”。

日本高层在对华问题上目前分为两大派系,一是“侵华派”一是“亲华派”,后者支持德中日意四国联盟,主张跟中国冰释前嫌(程度不同,有人主张彻底退出日本在华占领区,有人主张在占中国很大便宜的情况下勉强可以跟中国“做朋友”),前者则主张对华强硬,并且原因有两个,一是关系到国家颜面和国家利益,放弃侵华毕竟让日本遭受了极大的“耻辱”和损失,二是认为中日联盟根本不靠谱,根本就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与其把希望放在这个早晚崩溃的联盟上,还不如“脚踏实地、回到原来”。

日本军方高层里,日本海军绝大部分都属于“亲华派”,日本陆军过半属于“侵华派”,道理是现成的,联盟成立后,日本海军“大赚特赚”,日本陆军则不得不全面裁军,门户利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失,并且日本“亲华”的代价是让出了“日本陆军流出无数鲜血和汗水换来的大片地盘”,同时,日本陆军在侵华战场上损失惨重、颜面扫地,想要挽回颜面,肯定是继续开战,用胜利洗刷前耻,因此,中日停战、中日结盟非常不符合日本陆军的利益,只不过,由于日本陆军打的败仗实在太多,已经没有底气保持以前的傲气了,说话分量越来越不足,骄横的日本陆军“经过中国军队的修理”,没有资格还像以前那样妄自尊大、飞扬跋扈,话语权江河日下,部分日本陆军高层还因此而心灰意懒,所以,虽然日本陆军非常不愿意“亲华”,但也无力抗拒。

毋庸置疑,此次的日苏远东战役正是对中日联盟“坚固程度”的第一个大考验。

战事爆发后,东京方面大为震惊,一方面恼怒苏军的“卑劣手段”,一方面担心中国军队会乘火打劫。

战役爆发后,东京高层反复分析中国的反应,认为中国会有三种反应,一是伙同苏联一起对日本开战,二是袖手旁观、见死不救,三是支持和援助日本。

日本高层们认为第二种可能性最大,因为有德国制约着中国,中国应该不敢公然撕毁联盟协议;第一种可能性其次;第三者可能性最小,中国碍于德国的掣肘,不敢背反联盟,但也不会帮助日本,肯定找借口推三阻四。

万万没想到,让东京高层大出意外的是,战事刚爆发,中国就旗帜鲜明地表明了态度和立场,不但没有对东北地区的日军落井下石,反而还进行了援助,虽然援助力度不高,但堪称破天荒。

虽然有部分日本高层怀疑中国军队送军火送经费只是烟雾弹,想要麻痹日方,再猛然间图穷匕首见,但大部分日本高层还是“深深地感受到了中方的善意和诚意”,日本政府、日本参谋本部在中日第二次议和停战后第一次直接发电报给武汉,表达“真挚的谢意”,日军军方高层里,“亲华派”呼声越来越高、底气越来越硬,“侵华派”的声音越来越低弱。

因为中国高层表明了立场和态度,日本关东军迅速采取了新的部属,原本驻扎在辽宁用于防备南京军的第9、第18师团都抽调了一个旅团星夜兼程地赶往黑龙江省参战,原本驻扎在吉林省的第6师团、原本驻扎在朝鲜半岛的第5师团也都抽调了一个师团火速开赴向黑龙江省前线。

日本国内新建3个师团,但还没有得到德中两国的批准,不能前去东北参战。

黑龙江省西部的荒原上,炮火冲天、战云如海。

正如南京军高层预测的那样,苏军(和伪蒙军)虽然在实力上占据极大优势,在战局整体上呈现泰山压顶之势,但打得其实并不顺,遭到了日军(和伪满军)的顽强抵抗。

开战初期,苏军确实在诺门罕一带的野地上包围了日军第4师团第7旅团,但日军完全没有惧色,硬生生地绷住了阵地,并且在天黑后从师团本部开来的战车联队和骑兵联队的接应下冲出了苏军的包围圈。

第4师团师团长泽田茂中将十分沉着冷静,他判断出,苏军在人数上大大地超出日军,在机械化水平上也比日军高出很多,因此在野地上交战不利于日军,因此他决定把部队撤到城镇里展开抵抗,稳住阵脚,等后续部队赶来后再展开反击,根据他的火速调遣,伤亡很大的第7旅团被撤到交战地域里的第二个城市呼伦贝尔,参战较晚、基本上还是齐装满员的第32旅团则被顶在交战地域里的第一个城市满洲里(满洲里是伪满伪蒙“两国”的边界城市),同时出动战车联队和骑兵联队,在苏军侧翼展开大幅度的袭扰,牵制苏军兵力。

事实证明了,泽田中将的部属是十分正确的,满洲里虽然是一个只有五万余人口的中小城镇,但第32旅团的一万余日军硬是靠着这座中小城镇的建筑物顶住了人数几倍于自身的苏军的猛烈攻击。

苏军的强大炮火几乎把满洲里夷为平地,当数百辆苏军坦克、装甲车席卷而来时,日军使用反坦克炮、火炮(包括十多门德国的八八炮)、坦克(包括一部分德国坦克)以及雨点般的燃烧瓶把苏军坦克群装甲车群炸成漫山遍野的废铁火球。

苏军反复地冲杀了两天两夜,始终无法攻克满洲里,战场上,日军甚至还普遍地使用南京军的飞雷炮,轰得苏军人仰马翻,苏军前敌总指挥朱可夫不得不分出一部分部队包围并继续攻击满洲里,主力继续东进,冲向呼伦贝尔,结果又遭到日军第7旅团同样顽强无比的抵抗,而与此同时,日军第2师团第3旅团已经赶来参战,并且带来一个重炮联队、一个战车联队、一个骑兵联队,重炮联队极大地加强了日军的火力,第2师团的战车联队、骑兵联队则与第4师团的战车联队、骑兵联队合兵一处,凶猛地冲杀向苏军的侧翼部队,给苏军造成极大损失并牵制住苏军大批兵力,使得苏军对呼伦贝尔的攻击同样陷入裹足不前。

攻势受挫的苏军不得不改变战术,集中力量围攻在苏军后方让苏军如鲠在喉的满洲里,摆出要全歼日军第32旅团的态势。

日军高层考虑到满洲里孤悬在外,等苏军后续更多部队抵达时,满洲里的第32旅团确实凶多吉少,再加上第32旅团死守满洲里、拖延时间的目的已经达到,所以调遣战车部队和骑兵部队冲击苏军包围圈,救出了第32旅团,满洲里随即被苏军攻占,这是苏军在此战中攻占的第一个中国(伪满洲国)城市,不过,苏军为了攻占这座中小城镇,足足死伤了一万两千余人,日军伤亡一万余,比苏军略少,并且摧毁了大批苏军坦克和装甲车。

拿下满洲里后,苏军重整旗鼓,准备与日军决战于呼伦贝尔,在呼伦贝尔战场上一举歼灭日军主力,而日军这边也在积极地调兵遣将,原本在辽宁的第9、第18师团、原本在吉林的第6师团、原本在朝鲜的第5师团都抽调了一个旅团以及师团的重炮联队、战车联队、骑兵联队奔赴前线参战,同时,关东军总部为加强前线日军的炮火,调拨5个独立重炮联队、独立炮兵联队前去参战(中日停战并联盟后,根据协议,日本陆军不可以在规定外建立旅团、师团级部队,但不限于联队,因此日本陆军钻空子,额外地建立十多个独立重炮联队、独立炮兵联队以维持日军的炮火力量,毕竟日军基本上没把火炮转让给中国军队,所以日军现有火炮数量对于日本陆军现有规模是十分充足的),不止如此,伪满洲国政府根据关东军总部要求,紧急调动伪满军参加这场“抵御苏俄、保家卫国”的战争(客观上讲,伪满军跟国军打仗时确实士气不高,但跟苏军打仗时还是比较积极的,因为他们此举确实是“保家卫国”,既是保卫伪满洲国,也是间接地保卫中国),并且扩建伪满军(联盟协议里,中国政府没有不允许日本人扩建伪满军的要求,因为这是没必要的,日本人把伪满军扩建得太多,就等于给他们自己埋下不定时炸弹),另外,关东军总部启动了“后备军制度”,此举正如南京军高层预测的那样,日军在东北境内设立了很多秘密军械库,储备了大量的日本陆军在裁军后多余出来的武器装备,一旦战事爆发,立刻武装东北境内的日本男性青壮年侨民(很多都是退伍的日本军人),补充或加强前线部队,使得损失严重的日军部队在短时间内又齐装满员,使得原本齐装满员的日军得到了额外的加强。

日军在东北的“后备军”总数量不低于十万人。

呼伦贝尔战役在8月22日爆发时,参战的苏军高达20多万,另有三四万伪蒙军助战,参战的日军共有1个师团、3个旅团、多个独立的炮兵或重炮联队,兵力达到7万余,另有五六万伪满军助战。

这场大战足足持续了十天十夜,持续到9月1日,苏军大败,日军惨胜,呼伦贝尔被打成了一片废墟,苏军虽然曾多次突入城内,但都被日军杀退,整场战役,苏军累计死伤四万余人,损失坦克四百多辆、大炮两百多门,日军累计死伤三万余人,武器装备损失只有苏军三分之一,伪蒙军和伪满军都伤亡近万,战斗中,伪蒙军表现较差、士气不高,伪满军则表现出色、士气高昂,极大地协助了日军,成功地杀伤大批伪蒙军并杀伤不少苏军。

“我们该出手了吧?”南京军总部内,将领们都摩拳擦掌、按捺不住。

“确实该出手了!”杨杰笑道,“再不出手,万一苏联人和日本人议和停战了,我们想出手都没机会出手了!”

“啧啧啧...”蒋纬国摸摸下巴,他兴致勃勃,“好像...老子确实该出手了!”

第427节 九月风暴(1)

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这是一个全世界只有蒋纬国才心知肚明的“特殊日子”。

这一天,德国没有像原先历史上那样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在原先历史上的这一天爆发,恰恰相反,德国元首希特勒宣布“德国的国家安全形势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巩固,德国的国防力量已经过量冗余,再加上从维护欧洲各国军事实力平衡、维持欧洲和平和世界和平以及证明德国外交政策的诚意并向多次帮助德国的友邦(指的是英法)履行德国先前的承诺的角度出发,德国军队进行初步裁军,预计先削减陆军二十个师,并且后续会继续裁军!”

希特勒此番宣言一出,使得整个欧洲、整个欧美世界都引起了轩然大波。

英国首相亚瑟·内维尔·张伯伦是得知此事后最大喜过望的一位,因为希特勒的纳粹德国能得以不断崛起,最大的原因就是英法等国对其采取了妥协隐忍的绥靖政策,其中又以张伯伦为主要代表和最大力促者。

希特勒撕毁《凡尔赛条约》重新扩建德国军队时,张伯伦装聋作哑,希特勒派遣德军开入莱茵区时,张伯伦无动于衷,希特勒把奥地利合并进德国时,张伯伦还是视若无睹,希特勒对捷克斯洛伐克悍然下手时,张伯伦依旧逆来顺受,签署了《慕尼黑协定》并宣称“我带来了整整一代人的和平”。

客观上讲,张伯伦虽然在实质上是遭到希特勒的欺骗和玩弄,但他确实是真心诚意地为英国的安宁、欧洲的和平而四处奔波,快要七十岁的他频繁地坐飞机周游于欧洲各国间也很不容易,另外,张伯伦虽然对希特勒采取了软弱退让的态度,他的外交政策是失败的,但他并非一无是处,他在英国国内的民政事业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和政绩,这让他还是很深得英国基层民众的人心的,不过,他的外交政策一直饱受非议,很多具有长远目光的英国高层都不支持或反对他的对德政策(以丘吉尔为代表),认为他在养虎为患。

总体而言,张伯伦是一个“老好人”,他关爱民众,想方设法地避免会给本国民众带来巨大灾难的战争(虽然这一点正好被希特勒利用了)。

眼下,希特勒宣布德国军队进行裁军,使得张伯伦欣喜若狂,认为他的外交政策的正确性终于得到了事实的证明,逻辑是现成的:希特勒的扩军、扩大德国领土都是为了德国的利益,他并不想打仗,你们都说希特勒是战争狂人,想要积蓄实力、挑起战争,所以你们反对我对他进行妥协隐忍,看看,希特勒现在都宣布要裁军了,事实证明我是对的,人家希特勒其实是爱好和平的人士。

基于这个逻辑,英国上下如释重负,继而纷纷称赞张伯伦的“先见之明”,张伯伦的支持率一下子迅猛增加,大批英国高层都认为“自己确实冤枉了希特勒,也误解了首相的一番苦心”。

一时间,英国高层无不喜形于色,张伯伦更是红光满面,特地给希特勒发去了“真诚的感谢”。

至于法国高层,跟英国高层一样,无不喜上眉梢,继而弹冠相庆,庆祝德国没有“战争野心”。

希特勒没有说谎,德军确实进行了裁军,但是,这是必然的,因为德国需要大规模地武装中国军队,所以要裁减自己的军队,节约出军费和军械,同时,这场裁军并不会损伤到德国军队的战斗力,因为德军虽然少了二十个师,但却把剩下的师里更多的师改建成装甲师,使得德国陆军的整体战斗力不降反增。

最重要的是,希特勒此番“裁军宣言”是一个巧妙的烟雾弹,进一步地麻痹了英法等国,让德国在更好的条件下不动声色地积蓄实力,准备战争。

同一天,日苏呼伦贝尔会战结束,苏军大败,日军惨胜,苏军累计死伤足足五万余人,损失坦克四百多辆、大炮两百多门,日军累计死伤三万余人,武器装备损失是苏军三分之一。

攻入中国东北境内的苏军被阻挡在呼伦贝尔,举步维艰、裹足不前,攻势在整体上受到重挫。

前线的败仗让克里姆林宫震惊了。

暴怒中的斯大林大发雷霆,给前线的布柳赫尔、朱可夫等将领下达了限期完成任务的死命令,继而又陷入极度的焦躁中。

斯大林本以为前线苏军会“摧朽拉枯、犁庭扫穴、势不可挡、势如破竹”,没想到却被日军打得死伤惨重、损失巨大,如此一来,就导致斯大林的全盘计划都被打乱了,不得不让斯大林心急如焚。

在这场对日战役中,斯大林最担心的就是虎视眈眈的德国和态度不明的中国。

因为过度的自信,斯大林没有开出太大的利益引诱中国,他认为“没有必要”,因为“当蒋介石和他的将军们还在不知所措地商讨这件事时,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中国人民就已经得到苏联红军的解放了,蒋介石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承认这个现实并且接受苏联政府给出的虽然不多但起码能让他不会一无所获的慷慨条件”,但是,眼下的事态发展让斯大林隐隐地感到了失控,苏军攻势受挫,虽然不一定真的打不过日本人,但苏军想要像原计划那样“速战速决”明显就困难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出兵协助苏军打日军就是苏军完成“速战速决”计划的重要补救措施了。

冷静下来的斯大林虽然很不情愿,但不得不下令“加大对中国进行利诱的条件,让中国尽快出兵协助苏联红军一起歼灭日军”。

接到斯大林的指示后,苏联驻华大使卢干滋火急火燎地求见蒋介石,态度干脆利索地开出了苏联的“中苏合作新条件”,主要内容有三点:

第一,中苏联合收复中国东北后,苏联军队只希望获得在黑龙江省的驻兵权即可;

第二,黑龙江省、外蒙古、新疆三地的中苏军队数量保持一比一;

第三,苏联会在经济、工业、军事等多方面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援助。

“唉!卢干滋先生...收复失地,是我们中国政府、中国军队梦寐以求的事情!”蒋介石按照蒋纬国事先“教导”的,满脸悲苦表情地说道,“只是,中国刚刚经过中日战争,国力军力耗损严重,怕是很难再展开一场大规模的、高强度的战争,并且,中国军队装备很落后,特别是大口径火炮...”他满脸勉为其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