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通万界,开局剪辑十大帝皇 第167章

作者:至尊小狂人

那时,黄权曾提议刘备在部队后坐镇,自己先行试探敌方虚实,但刘备并未采纳。他将黄权任命为镇北将军,督率江北部队防备曹魏出兵。

之后,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黄权归蜀之路被阻,他被迫投降了吴国。

蜀国收到消息后,立刻抓捕了黄权的妻儿。

当官吏将这件事汇报给刘备时,刘备却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他命人立刻释放黄权亲眷,像从前一般礼遇之。

此前,魏国曾谣传黄权妻儿已被刘备斩杀,但黄权听闻后却并不相信,他说自己深知刘备为人,他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之后,没过多久,蜀国果然传来其亲眷被宽宥的消息。

刘备虽重情重义,但却从不因私情而徇私枉法,这一点在其处理君臣关系方面尤为明显。

曹操和孙权二人虽喜招贤纳士,但却常有猜忌的毛病,像陆逊及荀彧这样的能臣,便是因为其猜忌郁郁而终。

反观刘备,却似乎从没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无论是对待荆州老部,还是入蜀之后归附他的人,刘备都一视同仁。

关张是其结拜的异姓兄弟,但在君臣关系方面他却毫不偏袒,不讲“山头”更不存偏见。

就拿黄忠来说,他本为刘表麾下的部将,在赤壁之战后归顺了蜀汉。

黄忠作战勇猛,为夺取汉中立下汗马功劳。

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后,便立刻封黄忠为后将军,与关羽、张飞及马超并列,丝毫没有忌惮其从前的身份。

再说魏延,他本是义阳地方豪强,刘备入川后,他带着私人武装前来投靠。

之后,因其有勇有谋,屡立奇功,刘备便将他升为了牙门将军。

在自立为汉中王之后,刘备意欲将王府迁到成都,需要一位重将镇守汉中。

此时,众人皆以为刘备会选择张飞,没想到他却提拔了魏延。

消息传开后,官吏兵卒无不惊讶,可见其处事之公正。

在刘备提拔黄忠及魏延这两件事情上,便足以见刘备是个知人善用、处事公正之人。

在刘备势力集团内部确实存在所谓的“刘关张”三人帮,说私人交情确实无人能与这二人相比。

但是,刘备对关张二人却并没有所谓的特殊照顾,而是论功行赏,毫无偏私。

从前,他命关羽驻守荆州并非出于私情,而是考虑到曹魏对其能力的忌惮。

后来,刘备亲率大军伐吴也并非单纯求义,而是为夺回荆州。

刘备的识人、用人之道始终是清醒的,他为了推进蜀汉大业,破格重用黄忠等人,这一点是诸葛亮都难以做到的。

此外,刘备还在临终前叮嘱诸葛亮不可重用马稷,但诸葛亮却并未听从,后来果真吃了大亏。

可见,刘备身上折射出的政治品格,与其自幼所处的文化环境,有着离不开的关系。

儒家文化向来推崇“德治”,即统治者须“以德服人”。

虽然,刘备少时并不喜读书,但是,生逢乱世的他却早已明白,唯有儒家政治理念才是统治天下的正统思想。

受此思想的影响,刘备十分重视自身品德的修养,一直努力树立贤德之君的风范,这也是其后来能广受百姓爱戴的重要原因。

刘备的这种政治品格虽打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但时至今日依旧拥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从前,人们常将拥刘反曹当作封建正统,仿佛拥刘便是拥汉,这种思想如今看来却是有些浅薄。

其实,客观来说,如今最有价值的探讨,应当是政治家应当拥有何种品格,这也是刘备这个人物拥有的永恒历史价值。

第135章 十大枭雄第二名曹操

视频中的画面一转。

“十大枭雄第二名曹操。”

一行金色的烙印大字,浮现而出。

魏武帝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人。

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

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

曹操少年机警,任侠放荡,不治行业。

二十岁时,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

后任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军。

迁济南相,奏免贪吏,禁断淫祀。

征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家。

及董卓擅政,乃散家财起兵,与袁绍等共讨董卓。

初平三年据兖州,分化诱降黄巾军三十余万,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军,自此兵力大振,先后击败袁术、陶谦、吕布等部。

建安元年,迎汉献帝至许,自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总揽朝政。

建安五年,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主力,又先后削平袁尚、袁谭等势力。

建安十二年,击破乌桓,统一北方。

建安十三年,进位丞相。

同年进攻荆州,与孙权、刘备联军展开赤壁之战,败归。

建安十八年,封魏公。

建安二十年,征张鲁,取汉中。

次年进爵为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病死于洛阳,儿子曹丕代汉称帝后,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葬于高陵。

提到曹操,世人鲜有不知其“治世之能臣,乱事之奸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两大知名标签吧。

前者是人物评论家许劭对曹操的评价,后者是《三国演义》罗贯中对曹操的描写,如果借用《三国志》陈寿的话来说:曹操就是一位非常之人,超世人杰。

而这里想要表达的则是今人对曹操的生平认识。

其无疑是历史上一位:集爱才成痴、杀伐果断、胸怀锦绣、心系百姓、节俭质朴、重情重义、疑心杯弓于一身的大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