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集美录 第241章

作者:冒烟的凤凰

郭嘉强忍着笑意,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

原来,郭嘉还在颍川家中读书之际,就曾经收到了荀彧的来信,建议他到平原出仕,必可一展胸中的抱负。

那时候林峰手里仅掌控着平原一城,放眼天下根本毫不起眼。

郭嘉当时有些心动,正准备辞别老母,起身到平原来看看势头,却不料又收到授业恩师专程命人送来的信函。

郭嘉的老师推荐他前往渤海辅佐袁门嫡子袁绍袁本初,原本袁绍就是文士集团推出来日后的领袖人选之一,偏偏郭嘉的老师还是袁氏门徒,自然愿意得意门生投入袁绍麾下。

是以郭嘉并没有先往平原,而是直接去了渤海。

在渤海待了多半年,生性放浪的郭嘉并不被袁绍所喜,而郭嘉的嘴巴又向来容易得罪人,最终导致郭嘉对袁绍失望成分,不得不辞官离任,准备前往平原。

正当郭嘉黯然离开南皮城之时,无意间在城门口遇到林峰将头探出车窗打发守门士卒。

郭嘉与荀彧、戏志才两人交往甚密,不仅一次从两人的信件中读到对林峰的描述,并且戏志才此人多才多艺,曾经信手画过一**峰的画像寄给了郭嘉。

是以郭嘉惊讶地发现,堂堂青州刺史林峰居然轻车简从,一个人偷偷跑到南皮城来了。

于是郭嘉便假名肖封,故意设计令青驴摔倒,进而与林峰结识。

在离开南皮城之前,郭嘉已经被荀彧和戏志才说得意动,有些属意林峰。

在回平原的路上,郭嘉经过与林峰几次交谈,实则已经决意加入平原集团。

但是当林峰突然揭穿他身份的那一刻,郭嘉懵了,以他高达98点的智力,也推算不出林峰是如何得知他身份的。

是以林峰亲口延请郭嘉之时,郭嘉下意识地便拒绝了他,不是不想加入平原,而是当时脑子有些不太清楚,不敢贸然答应。

三人把话说开之后,同时相视而笑。

林峰更是激动地一手拉住一人,光知道傻笑不知道说话了。

等心情略微平缓,郭嘉再次开口相询:“嘉尚有一事不明,不知主公究竟是如何探知我的身份?”

第240章 失之交臂

郭嘉的问题比较尖锐,林峰对此不欲多谈,凭借丰富的老司机经验,迅速打了几把轮儿,把弯拐死。

“此事说来也巧,为了防备袁本初,我在南皮城布置了数量极多的暗探,其中有人无意间得到了奉孝的消息,便将消息传到了我手中,当时奉孝正在我身边,我若是再认不出来,岂不是显得太过无能了?”

荀彧对这些琐事并不放在心上,皱着眉头说道:“陈留方面挑动各路诸侯异动,究竟意欲何为呢?”

郭嘉的注意力被荀彧拉了回来:“文若没有感觉到这些谋划中那一丝熟悉的味道吗?”

“熟悉?”荀彧快步来到地图前,用手指沿着发生大战的各郡之间来回划动。

郭嘉来到荀彧身侧,与他并肩而立:“将水搅混,于混水中摸鱼。把火点燃,于烈火中取栗。”

荀彧惊呼:“公达,此必然是公达的手笔。”

郭嘉抚掌大笑:“文若今虑事何其钝也。”

意思是你早就应该想到的答案,还要我来提醒,看来你这段时间确实思维有些僵化了。

林峰听的一脑袋雾水:“你们在说什么,我每个字都听得懂,放在一起完全不明白,真真不明觉厉。”

这下轮到荀彧与郭嘉面面相觑,主公这话说得古怪,以两人的满腹经纶,竟然不出典从何出。

还是荀彧首先抛开了无聊的学术思考。

“主公,各路诸侯之战应该是陈留方面刻意挑起的战火,这种行事方式似乎出自于我同族胞侄荀公达之手。”

“荀公达?”林峰略一思忖,旋即瞪大了双眼:“可是荀攸荀公达?”

荀彧点点头:“正是此人。”

“他不是你侄子吗?怎么这么早就加入了陈留阵营?”

“公达论辈分来说,确实是我子侄辈,但实则比我还大六岁,如今出仕确实称不得早。”

“啊?”

林峰愣住了。

他确实被自己的印象给骗了。

在他印象里,荀攸是在荀彧的引荐下投入曹操阵营的,比郭嘉还晚两年。

所以一直以来林峰都没有着急,反正荀彧已在阵中,什么郭嘉啊,荀攸啊,还会远吗?

万万没想到,就这么稍一疏忽,还是让历史重演,荀攸荀公达还是被命运推送到了曹大白脸身边。

三国演义中曹操身边有二荀。

荀彧类似于定海神针,专注于事关全局的谋略,进行战略上的全盘布局。

而荀攸则称得上曹操的首席军师,始终跟随在曹操身边,无数次为他出谋划策,可以说管理着曹操所有的战术安排。

郭嘉虽然号称鬼才,但在临阵机变及时应对上,还要略逊色于荀攸一筹。

“你是说如今烽烟四起皆因荀公达的谋划?”

郭嘉抢着回答:“主公,荀公达此人谋事向来深远,既然他如此费心费力搅动天下局势,所谋必大,我们不可不防。”

荀彧也持相同观点:“陈留有前废帝在手,必然会针对平原大做文章,只有吞并或者消灭了我方,陈留才会成为汉室唯一的嫡传正朔。”

林峰对什么陈留阴谋之类的不感兴趣,他有系统在身,大多数针对他的阴谋都可以提前知晓,除非遇到不可推演的特殊任务。

在他心里,依然还有着将荀攸从曹大白脸身边抢过来的念头。

“文若,你给你那同族侄子去一封信,有没有可能劝说他投入我方阵营?”

荀彧与郭嘉对视一眼,同时摇头苦笑。

郭嘉过来将林峰拉到一旁。

“主公,此事文若不好亲口说出,只能是由嘉来做此解惑之事。”

原来,汉朝这些高门大阀历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而不倒,并不是真的什么祖宗保佑福寿延绵,而是为了保证自家的荣华富贵可以代代相传而做了许多努力。

比如站队。

无论哪朝哪代政坛上层都不会缺少相互之间的争斗,各门阀之间也会有解不开的仇怨。

但各大门阀注定不会全力以赴支持某支势力,而是信奉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

颍川荀家便是汉末门阀之一,他们自然也不会傻乎乎只支持一支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