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就登基 第779章

作者:物语000

“诸位阁老免礼。”

明朝内阁,为明成祖首先确立。乃是明朝建文四年至崇祯十七年的皇帝咨政机构。

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

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

明太祖废除宰相。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

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大学士均因有太子经师的恩情,而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孤身份,地位日益受尊崇。

宣宗时期,朝廷事无大小,宣宗均悉数咨询大学士杨士奇的看法而决定。

虽然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原吉召见时得以参与各部事宜,然而其还远不如杨士奇等内阁成员得以亲自接见。

自此,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六部。

朱由检自京师保卫战后,同样改组了内阁。

现在内阁成员有翰林院,文渊阁大学生和六部尚书组成,当然还有首辅。

皇帝有什么大事情基本会会和内阁商量,但最终做主的还是皇帝。

如果皇帝不在,朝廷大事有内阁商量制定,相当于后世国务院。

因为六部尚书的存在,现在大明内阁绝对是专业人士做专业事。

他们几乎对大明了如指掌,不但掌握着钱粮,还清楚大明除锦衣卫和东厂西厂以外所有情报。

不在像以前那样,很多内阁成员对朝廷和民间并不怎么了解,相当于纸上谈兵。

当然重要的事情,他们并不能越过皇帝,必须得到皇帝点头才能通过。

如果皇帝不盖印玺,他们的决定只是一张废纸。

朱慈烺在一张椅子上坐下,孙传庭等人也依次落座。

“诸位阁老,你们在商量什么事情,大明各地现在情况如何?”

朱慈烺看到阁老们坐下后,开始询问各地情况。

孙传庭拱手说道:

“殿下,现在天下基本安稳,百姓生活已经有了巨大改善,各地商业发展也很稳很快。

内阁主要担心的还是大明西北干旱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哪里百姓又要受苦了。”

朱慈烺对此已经有所了解,他点点头:

“嗯,过段时间父皇回来可能会有办法应付西北干旱问题,本宫准备明天启程前往西北赈灾,希望内阁能够给与足够支持。”

听到朱慈烺要去西北,孙传庭急忙说道:

“殿下不可,陛下不在朝中,殿下既然回来就应该在京师监国,最好不要轻易去西北。”

第638章 给内阁上课

  孙传庭刚说完,孙承宗便点头表示赞成:

“是呀!殿下还是在京师监国为好,你运来的粮食正在源源不断往西北运送,殿下不必担心西北灾民。”

……

对于朱慈烺的决定,内阁成员全部反对。

当然他们并不能强行阻止朱慈烺前往陕西,都是建议而已。

朱慈烺虽然年纪不大,但也算是有些阅历的,他知道这些阁老都是为了他好。

太子太刚回京师,就不辞劳苦再次远赴陕西,实在太辛苦。

那时都是骑马或者做马车赶路,虽然有小火车但速度也不快。

京师往返陕西一来一回,马不停滴时间至少十几天。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内阁阁老们虽然不能说出口,但朱慈烺也能猜到。

太子在陕西历练一年多,对陕西很熟悉,还能调动陕西军队。

现在皇帝远在海外,太子此时前往陕西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当年唐王率兵进京勤王,被崇祯皇帝直接贬为俗人,压在凤阳多年。

所以为了避嫌,内阁才劝慰朱慈烺安静在京师监国,赈灾还有其他人可以去。

在内阁的提醒下,朱慈烺打消了亲自前往陕西的决定。

“好吧,本宫就听诸位阁老的建议,不过本宫有个要求,希望你们派遣一个清廉正直将官,代表本宫前来陕西赈灾。”

朱慈烺话音未落,孙传庭就点头答应:

“好,这个有兵部派人比较合适,臣感觉李来亨挺合适的,孙大人就让他跑一趟。”

孙承宗微微一笑:

“那好,老臣让李来亨明天一早就去山西,殿下大可放心。”

李来亨

永昌二年(1645年)随李锦联明抗清。

永历七年(1653年)出没于湖北省兴山县的茅麓山,后人称夔东十三家。

永历九年(1655年)立“圣帝行宫碑“。

永历十年(1656年)十二月封临国公。

顺治十六年清军深入云南追击永历帝,李定国势孤,他与诸将攻重庆,牵制南下的清军。

康熙元年(1662年)清军集中主力,分路进攻他奋战数年。

最后据守茅麓山九连坪(今湖北兴山西北)康熙三年(1664年),清兵围茅麓山,临国公李来亨举家自焚。

历史上李来亨也是一位抗清民族英雄。

只是朱由检改变了历史进程,在李岩收服陕西甘肃时,投靠大明。

在清剿东掳和蒙元的战斗中表现同样不俗,被封临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