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战国当赵括 第94章

作者:石坚

这要从两方面说起。

首先,赵括希望能够把战国时代这种百家争鸣的盛况给保持下去。

原先百家争鸣的盛景是在齐国的稷下学宫之中,但齐国在被乐毅险些灭国之中元气大伤,稷下学宫同样也随之一蹶不振,虽然还是华夏思想界的领头羊但已经不复昔日盛景了。

赵括觉得这很可惜。

众多周知,思想的碰撞往往能够擦出更加闪耀的火花,而这些火花很多时候就是引领社会产生进步的最佳催化剂。

一旦思想界被压抑,被打压,那就像中国自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那样,两千年都只能在儒家的圈子里打转,根本无法跳出这个框架取得进步。

历史已经证明了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作为穿越者,赵括觉得自己有这个责任为华夏族来修复这个错误,不让后代子孙因为这个错误而落后,而挨打。

其次,修建学宫其实也有助于赵括本身夺权以及一统目标。

众所周知,舆论是一种很重要、看不见摸不着但却能够杀人于无形的东西。

当整个世界的舆论都在说一个人是坏人,那么不管这个人做了多少好事,他也一定也被所有人视作十恶不赦的坏人。

反过来若是舆论无脑吹捧一个人是好人,那么这个人再怎么做十恶不赦的事情,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还是觉得他是好人。

在这个没有网络,信息交流十分不通畅的时代,舆论的重要性就更加强大。

如果有一天整个华夏的舆论都觉得赵括才是天命之主,才是最应该统治这个世界的人,那么赵括就必然能够坐到王位之上,并得到天下人的拥护和爱戴。

这就是舆论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舆论现在掌控在谁手中呢?

答案很简单,并不是各国王室,而是掌控在思想界士人们的手中。

换句话说,就是掌控在荀况这样的思想界大能,掌控在稷下学宫这样的思想界至高学府手中。

一旦赵括能够在赵国建立起一座比稷下学宫更强大的思想界至高学府,同时又因为此事和荀况结成了紧密盟友,那将来这个由荀况和赵国学宫主导的舆论对赵括的态度还需要多说吗?

赵括当然知道为什么太后会同意自己主持学宫之事,为什么韩徐为、蔺相如乃至平原君都不反对,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他们觉得赵括就应该像现在这样操心学宫这种“乱七八糟”的事情,离军队越远越好。

你们以为这样就是对本侯的削弱?

很可惜,你们只想到了第二层,而本侯早就已经到了第五层!赵括愉快的笑了起来,站起来亲切的扶住了荀况,正色道:“荀大夫不必激动,我们坐下来细谈,细谈!”

第187章 百家可以争鸣,但必须听我赵括的

创建一座学宫,尤其是一座想要超越稷下学宫,把百家争鸣推向更高峰的学宫,这个目标不可谓不大。

赵括记得一句名言叫做“每逢大事需静气”。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越是碰到重要的事情就越要冷静下来,仔细的把事情梳理清楚,从容布置最后再开始行动,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有备无患。

首先要确定的,当然是最至关重要的人选未来的学宫大祭酒。

祭祀在这个时代是非常神圣的事情,所以大祭酒就是无可争议的领袖,也是事实上的学宫校长。

赵括含笑看向荀况,道:“荀大夫,本侯已经向太后举荐并且得到同意,你就是第一任大赵学宫的大祭酒!”

荀况对此自然也是早有准备,正色道:“老夫多谢君候美言。”

赵括喝了一口酸梅汤,不紧不慢的说道:“除此之外,学宫既然是要容纳天下诸多贤才,那么成立之后肯定是要好好的招揽一些诸子百家的大能人物。

不过也不能什么奇奇怪怪的人都招进来,以本侯来看,这招揽也要有个标准。”

荀况想了想,道:“其实老夫在稷下学宫之中也认识不少其他家的学者大能不知道君候的标准是什么样的标准?”

赵括微微一笑,十分淡定的说道:“就两个标准。

第一,与我为敌的不能进入学宫;第二,与荀大夫为敌的也不能进入学宫。”

之前也说过,赵括提议建立学宫就是为了两个目标,第一个延续百家争鸣,第二个培植自己在思想界和舆论界的势力,而这两个目标是并不冲突的。

和后世不同,现在的战国思想界情况是儒家远远没有到一统天下的地步,相反像秦国、赵国这种当世一流强国走的都是法家路线,其他很多的诸子百家也同样都有着自己的生存土壤。

所以诸子百家的人其实不少,相反还很多。

既然人很多,那么选择的余地就很大了。

所以赵括完全不可能让任何反对自己的人进入赵国学宫之中,反正我有的是人挑!一旁的李斯听到这里,终于忍不住插了一句话:“君候,若是这样的话,会不会引起士林的反感?”

赵括和荀况闻言对视一眼,同时大笑出声。

荀况摇头道:“痴儿!这个世界上最不缺少的就是锦上添花之人,你以为当年齐国稷下学宫为何如此兴盛?

还不是因为那时候的齐国在齐威王、齐宣王的治下乃是当世第一强国!如今齐国衰落,你再看看现在的稷下学宫又如何?

若不是秦王一心沉迷法家的话,稷下学宫之中的诸子百家们早就去咸阳讨新的生路了。”

面对荀况的话,赵括也是微笑点头。

诚然,诸子百家的大能们确实是华夏化之中辉煌灿烂的一笔,但首先他们也是人,也是有七情六欲,也是希望能够过上好日子,也希望能够有一个更好的条件来做研究的。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后世很多科学家抛弃国籍跑去发达国家是为什么?

就是因为发达国家的技术更高超,仪器更先进,给出来的生活条件也更加的优厚和舒适。

作为如今天下第一强国的赵国,其实就和后世那些发达国家一样一样的。

当然肯定也有那种很爱国的,不为发达国家待遇所动的,但不得不说那种人其实是少数,而且那种人就算来了赵国也很难被赵括掌控。

所以,赵括只需要锦上添花的那一批就够了。

而且这年头的士人本来就有一种风气,那就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像秦国的相邦商鞅就是魏国人,现在的相邦范睢也是魏国人,大将蒙骜是齐国人。

赵国的话韩徐为是韩国人,燕国曾经的大将乐毅是赵国人,等等等等类似的例子很多。

这个时代整个士人阶层对自己出身祖国的认同其实没有那么强烈,他们更渴望的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简单的说,在这个时代风气的感召下,更多人会愿意选择锦上添花!因此赵括一点都不担心锦上添花的这批人之中会缺少才能,更何况人品这东西真的和才能从来都不能画上等号。

简单的说就是一句话赵国的学宫之中必须全部都是赵括的“自己人”!对此,荀况当然是毫无意见!要知道荀况当年在齐国稷下学宫也是大祭酒,但最终被儒家一群人给排挤得灰溜溜的辞职离开齐国,如今荀况于赵国之中东山再起,当然不希望那些家伙又跑来赵国,万一再被排挤走一次那荀况就真的是欲哭无泪了。

赵括顿了一下,又道:“然后呢,我再提一个意见。

既然我们是要兴盛百家争鸣这个局面,那么就不应该像稷下学宫那样由儒家一家独大。

我的建议是今后我们的学宫之中每一家都派出一个代表来担任祭酒,所有祭酒组成一个祭酒团,凡事涉及到学宫大事都必须由祭酒团通过,不知荀大夫觉得如何?”

这第二条限制的也同样是儒家,由于儒家接连出了孔夫子和孟子两个华夏五千年难遇的人物,因此别看各大强国都用的是法家思想,但儒家在学界和思想界是不弱的,稷下学宫中的百家争鸣一直以来都是儒家占据主导,其他诸子百家充当陪衬。

深知后世儒家是什么德行的赵括当然不允许这种情况出现。

各个流派一人一票,这样的话儒家在祭酒团之中就只有一票,人数再多其实也很难影响到学宫的整体决定。

而赵括作为筹建学宫的负责人,其他家的祭酒们必然都是赵括的自己人,掌控学宫就变得非常容易。

总的来说就是一句话,百家可以争鸣,学宫可以兴盛,但都必须要听我赵括的!赵括本以为荀况作为儒家的学者会有些犹豫和迟疑,但没想到荀况居然很快就点头答应了下来:“请君候放心,这个绝对没问题!”

听到这句话,赵括脸上顿时露出笑容。

有了这些措施之后,赵括掌控未来舆论界的计划基本上就已经是十拿九稳了!

第188章 为武信君的昏招干杯

赵国王宫。

太后韩姬坐在最上首,目光威严的注视着小赵王:“昨日太师布置的课业为何没有完成?

今日若是再不完成,那明日武信君就不会再入宫授武艺课了!”

小赵王吃了一惊,赶忙下意识的加快了写字的速度。

坐在下首的韩徐为老脸微微一红,心中也是忍不住腹诽:“老夫也算是饱读诗书之人,怎么大王就不喜欢听老夫所讲解的知识,偏偏喜欢和赵括去射箭呢?”

这位赵国太师显然不知道在后世最受欢迎的一种课名字叫做体育课。

在斥责完小赵王之后,太后转头看向韩徐为,道:“太师今日入宫,所为何事?”

韩徐为忙道:“是这样的太后,在河东之战后大赵势力兴盛,老臣以为是时候该进行一次会盟了。”

“会盟?”

太后韩姬眉头一皱,道:“真的有此必要?”

作为一个妇道人家,她其实并不是很喜欢这种抛头露面的活动,而且在历史上也没有任何一次太后出面主持的会盟。

韩徐为忙道:“这一次的会盟还是很有必要的,大赵在河东获胜之后虽然已经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天下霸主,但诸侯对于大赵的畏惧之心也是与日俱增,难保不会联合起来对大赵开战。

故此,召开会盟对诸侯恩威并施,瓦解有可能产生的反赵联盟便是当务之急了。”

太后不置可否,突然开口道:“韩国是老妇娘家,难道也要背叛大赵不成?”

韩徐为擦了一下头上的汗珠,道:“韩国当然是唯大赵之命是从,但像魏国、齐国、楚国、燕国这几个国家究竟如何,那就必须要通过盟会来解决了。”

韩徐为并没有提秦国,这是因为秦赵经过这三年来的连续四场大战之后在短时间内基本上是不可能有什么关系缓和的可能性了。

太后闻言,略微有些踌躇,过了好一会之后才道:“为何不在廷议上商议此事?”

韩徐为心道要是拿去廷议商议的话,我的功劳岂不是被摊薄?

韩徐为笑道:“这主要还是老臣的一个建议,究竟实施与否当然得看太后之意。

若是太后觉得可行,再拿去廷议之上商议也不迟。”

太后沉默片刻,道:“若是老妇派人出使各国,和列国国君定下盟约,应该也是可以的吧?”

如果是换做任何一位赵王,这当然都是会被立刻应允的事情,但这位赵国太后可是一名女子,她下意识的对这种事情依旧有些抵触。

韩徐为也是个人精,哪里看不出太后的想法?

于是立刻就转变了态度,道:“若是派出使者和各国国君订立盟约的话自然也是可行的,只不过这使者究竟要派出哪些人就值得斟酌一番了。”

太后看了一眼韩徐为,道:“太师可有什么人选?”

韩徐为立刻就报出了几个人的名字,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韩徐为这一派的赵国官员。

太后沉吟片刻,道:“楚国乃是南方大国,若是仅仅派一名普通大臣似乎也不太好。

这样吧,等到下次廷议之时你提出此事,老妇到时候让武信君赵括走一趟楚国。”

韩徐为闻言先是一愣,随后连连点头:“太后这个人选确实合适,老臣觉得非常好。”

只要能让赵括离开赵国权力中心的行动韩徐为都是大力支持的,前提是赵括不是带兵出征。

太后嗯了一声,道:“对了,武信君最近在做什么?”

韩徐为顿了一下,随后好像想起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嘴角露出笑容:“不瞒太后说,武信君这些天可是已经全新投入了学宫的筹建之中呢。”

太后闻言明显一愣,过了好一会才道:“他真的去建学宫了?”

韩徐为认真点头,道:“臣今天还听说,武信君带着那个荀子去给新学宫选址了呢。”

太后沉默了好一会,嘴角渐渐上扬:“倒也算他识相。”

在太后看来,这显然是赵括一种为了避免猜忌而主动和军队拉开距离的行为。

这是赵括在向太后示弱、示忠!于是,太后就变得愉快了起来,道:“太师啊,老妇现在觉得这个赵括还是一个懂得进退之人。”

韩徐为只能默然。

几乎是在同样的时间段,平原君和平阳君也在商议这件事情。

平阳君道:“兄长啊,听说那赵括最近天天就扑在什么学宫之事上,那个学宫当真有如此重要吗?”

正在写着不知道什么东西的平原君放下了手中的笔,淡淡的说道:“学宫之事当然是无足挂齿。

稷下学宫都起不到什么用处,更何况是咱们大赵这个效仿稷下学宫的新学宫?

他是另有用意罢了。”

平阳君忙问道:“兄长且说说,这赵括究竟是何用意?”

平原君嘿的一声,道:“无非就是害怕成为第二个功高震主的白起,所以主动和军队保持距离,明哲保身。

只不过这小子还是过于自信了,本侯和你都还没死呢,哪里轮得到他来功高震主?”

平阳君摸了摸颌下长须,道:“不管怎么说,既然他能够消停下来,终究也是个好事。”

平原君点了点头,道:“是啊。

希望赵括能消停更长一些时间吧。”

蔺相如和廉颇、周少奋三人在饮宴之时也谈起过赵括。

蔺相如道:“武信君看起来确实是成长了,这些天来他专注于那个学宫之事,却是一次都没有去过军营。”

廉颇喝完手中美酒,重重的将酒杯砸在桌案,颇为不爽的说道:“谁知道呢,或许赵括并不是不关心军权,而是想要通过学宫来弄出什么更大的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