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战国当赵括 第630章

作者:石坚

两个儿子被乌孙王突如其来的出现给吓了一跳,忙道:“是这样的父王,刚刚有人经过这里,带来了大汉国皇帝的讯息。”

乌孙王的表情微微凝固了一下,问道:“大汉国皇帝的什么讯息?”

大一点的二儿子忙道:“是这样的,大汉国皇帝说了,只要能投降的话,无论是父皇还是我们,都可以被任命为大汉国的官员。”

乌孙王闻言,心中顿时微微一跳。

要不要投降呢?

在短暂的迟疑之后,乌孙王突然脸色一变,恶狠狠的说道:“投降?

不可能的!我们现在都已经到了这一步,拿什么投降?

我告诉你们吧,如果我们真的投降了的话,将来就只能任凭大汉国的人骑在我们的头上拉屎了。

记住了,月氏人不能击倒我们,这些大汉国人也不可能击倒我们,我们只需要继续向西撤退,找到塞琉古人,让他们支持我们,我们总会东山再起的!”

对于乌孙王来说,他自己倒是想得非常的清楚。

现在虽然说塞琉古人已经是失败了,但是呢,乌孙王非常了解那位塞琉古总督,他知道那位总督大人一定不会甘心接受,这次失败肯定会想方设法卷土重来的。

到那个时候,那位塞琉古总督大人必然会从塞琉古帝国的国内借来一只十分强大的兵马,由此的话塞琉古或许就可以实现成功的反击,将这一片土地给再一次夺回。

在这个过程中,乌孙王作为十分了解这边地区的向导,完全可以给塞琉古人提供巨大的帮助,而且将来塞琉古人为了在和大汉国的战争之中继续巩固在这片区域的统治,也必然会借助和倚重乌孙王。

这样的话,乌孙王就有希望能够继续在这片地区保持住曾经能够获得的权利,而反过来,如果乌孙王这个时候去投降了大汗国,充其量也就只能成了一名小小的官员,又有什么用处呢?

当然了,像这些隐藏在内心最深处的想法,乌孙王也不可能说在这种时候就告诉这两个儿子,毕竟有些东西还是自己知道就行了。

在训斥了两个儿子几句之后,乌孙王觉得腹中饥饿,于是就开始走向一旁,准备叫人去弄一点吃的。

但是乌孙王并没有发现,在听到了她拒绝投降了回答之后,他的两个儿子的目光突然变得相当的诡异。

这两个儿子相互对视了一眼,看上去似乎已经针对什么事情下定了决心。

片刻之后,乌孙王终于找到了一个还能够吃的东西,于是他就坐在那里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

作为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乌孙王也早就已经习惯了居无定所的生活,虽然说眼前这种没有东西吃的感觉也是有些久违,但勉强还能够习惯。

就在乌孙王吃得正开心的时候,他突然听到了不远处传来的一声惊呼。

“大王小心!”

乌孙王认出了,那是来自于他最信任的亲卫队长的声音,于是他下意识的转过头想要看看究竟是什么样的情况。

但是我没有想到他刚刚转过头就看到了一个迎面而来的身影,以及这个身影手里所持的长剑。

长剑毫无阻碍的洞穿了乌孙王的胸膛。

乌孙王瞪大了眼睛,不甘自信地看着面前这个杀死了自己的人。

不是别人,正是乌孙王生下来的二王子。

“你”乌孙王想要说些什么,但是嘴角已经流出了鲜血,生命完全结束了。

看着躺在地上的乌孙王尸体,乌孙二王子平静地摇了摇头。

“我亲爱的父王啊,或许你还并不知道大汉国的皇帝除了招降之外还发出了另外一个命令。”

如果谁能够取来乌孙王的脑袋交给赵括的话,无论这个人是谁,赵括都可以立刻将他任命为大汉国的将军。

这就是为什么乌孙王的两个儿子在商量的时候,目光非常古怪的原因。

作为草原上的人,他们的道德观念其实是相当淡薄的,父亲和儿子之间的杀戮在草原上实在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了。

乌孙王死亡之后又爆发了一场小规模的战斗,这场战斗主要是以乌孙王的亲卫队以及两名王子的兵马作为作战的双方。

一番战斗之后,所有忠于乌孙王的亲卫们都倒下了,两名王子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二王子看着面前横七竖八的尸体,摸了摸脸上的血污,也是长出了一口气,放声大笑了起来。

终于结束了,接下来所要做的就是前往原先的那座都城把这颗脑袋交给大汉国皇帝,然后就可以领取赏赐了。

就在二王子已经开始展开了对未来遐想的时候,突然间他的后背一痛,又是一把长剑贯穿了他的胸膛。

二王子同样是不敢置信的,回头随后看到的是他的另外一个同谋者,刚刚帮助他杀死了乌孙王以及乌孙王所有亲卫的四王子。

四王子对着二王子露出了一个笑容。

“二哥你可能忘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父王的人头只有一个,大汉国皇帝承诺的将军之位也只有一个。”

而王子听完这句话之后,脸上露出了愤怒和不甘的表情,但是他已经无法再改变什么了。

二王子也死了。

成为了最后大赢家的是王子,开心的笑了起来,对着剩余的所有乌孙人说道:“我知道你们之前有些人是忠于父王的,有些人是忠于我的其他王兄,但是那并不重要。

吴顺国已经永远的成为了历史,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去依附新的强者,这样才能够让我们继续在这个险恶的世界之中存活下去。

我将会带着你们前去投靠到汉国的皇帝,在那里我们或许会成为奴隶,或许会成为打手,但我很肯定的是,那位大汉国的皇帝至少不会杀死我们。

如果幸运的话那位大汉国的皇帝真的履行了他的承诺,我将会成为大汉国的将军,而你们也会成为我的属下,我们都能够有更好的未来。

现在告诉我你们的答案,你们愿意追随我一起去投奔大汉国的皇帝吗?”

在短暂的沉默之后,在场的数百名乌孙人同时朝着四王子跪了下来。

“请王子指引我们将来的道路!”

第1136章 平定天山以北

两天之后,当赵括看着面前毕恭毕敬下跪的四王子,再看到四王子手中那个已经被腌制过的乌孙王人头,一种相当滑稽的感觉还是涌上了心头。

在这个世界上,果然不是每一个种族都能够像华夏族那样讲究父慈子孝,讲究一个养育之恩的。

但是这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毕竟像乌孙这样的游牧民族,他们的生存环境其实是相当恶劣的。

有很多时候,他们甚至都无法获取足够的口粮来供养一家人,被迫要对其中的某些人进行舍弃。

换句话说,在乌孙人之中风险最大的其实并不是年幼的孩子,因为孩子代表着未来。

风险最大的真正就是那些老人,因为老人往往代表着无法去捕获得食物,但是偏偏又要继续消耗食物。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游牧民族的老人在年老之后下场是非常凄惨的,他们往往会被年轻的儿子得赶出家门,最后孤苦无依的饿死在草原之中。

在这样的环境下,想要指望乌孙人的父子,能够在困境之中同舟共济,其实是相当艰难的事情。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历史上2000年里,草原帝国起起伏伏每每总是能够对中原王朝造成威胁,但是只要等到中原王朝回过神来,或者说是双方僵持一段时间过后,草原帝国总是会自行瓦解的原因。

一个社会想要平稳的运行,最基础的条件就是他需要由这个社会之中所有人公认的道德或者用法律来作为底线,这样才能够维持运行下去。

但是这种条件偏偏在草原上是完全不具备的。

赵括收回了心思,对着面前有些惶恐的四王子点了点头,笑着说道:“你做的还是很不错的,针对你的行为表示赞赏,真也会按照之前的承诺封你为我们大汉国的偏将军,至于你的部下,就全部都由那些追随你的乌孙人所组成吧。”

在听到了翻译过后四王子顿时大喜过望,又从怀中拿出了一个看上去相当古朴的,似乎是骨头还是玉石所制成的奇怪令牌,放在了赵括的面子,然后叽里呱啦的用乌孙人的语言说了几句。

嗯,翻译过来之后,就是说这个所谓的令牌呢是乌孙人的传国之宝,相当于是一个传国玉玺的地位,现在这位四王子把这个令牌交给了赵括,也等于是承认了赵括对所有乌孙人的统治权力。

到这里,乌孙国也就正式灭亡了。

由于在这之前,北疆的大部分小国都已经被乌孙人给扫荡过了一遍,所以这反而是方便了赵括。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乌孙国对于这些小国的原住民来说是侵略者,而赵括所带来的大汉国兵马消灭了乌孙国之后,反而被这些原住民视为是消灭乌孙国的拯救者。

这样一来的话,大汉国事实上就在这里建立了一个比较好的统治基础。

当然呢,要知道这些小国的原住民能他们其实也是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差不多,属于那种不折不扣的骑墙派,想要让这些家伙真心实意地被融化到大汉国之中,那还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

根据之前收集来的情报,赵括一共在北疆设立了8座军镇,分别位于东南西北4个方向,只要掌控了这8座军镇,基本上来说,整个天山以北就能够被牢牢的掌控在大汉国之中了。

整个事情对赵括而言也是出乎意料地顺利,原本在赵括看来,单单是想要整合这西域之中的诸多小国就要费上一番功夫,却没想到乌孙人倒是帮了大忙。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来自于南方李牧的信使也终于赶到了。

在南方,李牧其实就没有赵括这边这么轻松了。

这主要是因为南方的就是塔里木盆地,而这座盆地之中有着传说中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在茫茫的沙漠之中,有着无数桀骜不驯的家伙,这些家伙时而从不知道哪个地方冒出来劫掠四方,有的时候他们成功了就建立起一个小国,如果被其他人打败了,他们就又退回到沙漠之中,那些不知道什么地方的据点里去占山为王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牧一开始的攻城略地非常顺利,但是很快的他又遭到了非常多的小股兵马的骚扰。

好在李牧麾下全部都是骑兵,所以说论到骑兵之间的作战倒也是完全不虚,只不过这样一来的话就要浪费上比以往要更多的时间了。

用最简单的说法就是,李牧恐怕已经无法按照预定的时间抵达和赵括约定的伊犁城了。

在看到了李牧的这种情况之后,赵括倒是也并不着急,而是直接就给了李牧批复徐徐图之。

对于赵括来说,这一次的征讨西域乃是大汉国朝着华夏领土之外发动的第1次征服战争,所以这一次的征服战争必须要打得漂漂亮亮,必须要给大汉国带来足够多的利益,这样才能够让大汉国之中的众多臣民们知道,原来征服是这么一切能够获得巨大收获的事情。

让所有人都知道,对外征服能够获得巨大收获的时候,这个国家必然就会变成一个极力主张对外扩张的国家。

更重要的是当一个国家能够持续不断对外扩张,能够持续不断的从外面收获各种利益的时候,这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们就很容易满足,他们就不需要从底层的民众中去收刮利益。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国家停止了扩张,那么他们就没有办法从外部获得更多的收益,这个时候的同志阶级。

为了满足自己的胃口,只能将目光转向内部,从最底层的老百姓手中夺取更多的利益。

用一个现代很流行的词语来形容,就是内卷。

当内卷到了一定境界的时候,最底层的老百姓们就在也无法承受这样的剥削,于是他们就会揭竿而起,喊出那句十分熟悉的口号。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所以说这种对外扩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能够缓解内部矛盾的过程。

这就是为什么纵观世界历史,一个国家在对外扩张的时候,它的内部往往没有出现什么大的矛盾,可是一旦这种扩张遭到了挫败,被迫停止的时候,内部的矛盾就很快开始浮现了。

赵括既然已经扩张到了西域,那么他就要牢牢地掌控这里,先把这里给掌控住之后再以西域作为跳板,继续进攻中亚。

不然的话就会像历史上的汉王朝和唐王朝一样,虽然一度能够掌控西域,但是随着势力的衰弱之后,又渐渐的丧失了对这里的掌控。

在丧失了对策的掌控之后,由于这片地方的人们压根就不属于华夏明的范围,所以他们也不会再重新归属华夏,只能等待下一个华夏王朝来到这里,再一次的征服此地。

这也就是为什么历史上的华夏曾经一度失去对西域的掌控权,好几百年的原因,因为这个地方它对华夏没有其他地方那种明的向心力。

赵括要做的,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这种明的向心力。

要怎么建立呢?

其实办法也非常的简单,那就是完全废除西域所有国家的语言和字,取而代之的是大汉国的语言和字。

语言和字是一个明最基础的两大表现,只要能够把这两者牢牢的镶嵌在西域所有民众的脑海之中,那么假以时日,这里就会成为华夏明的一部分,这里的人们就会自认为是华夏不可分割的一份子。

为了做到这一点,赵括可以等,也等得起。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赵括就坐正在这座原先吴春国的都城之中,看着这座城池的原住民们将这座城池的城墙重新翻新,并且修建起了一座比之前的老城,要更加庞大好几倍的新城。

赵括对此非常的满意。

想要控制住西域,那么就需要一座非常巨大的商业城池来作为中转站以及对西域的辐射中心点。

目前来说,赵括需要在天山以南和天山以北各建立一座这种中心点,天山以南的中心点暂时来说还是不太好选择的,但是天山以北的中心点已经完全可以选定了,那就是眼下这座城池。

赵括也给这座城池定下了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西京。

京这个字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加上的,任何一座城池一旦加上了这个字就说明了它已经具备了成为一个国家都城的一部分属性。

赵括就是要把这里作为大汉国的一个陪都,要让一部分高级官员将来专门驻扎在这里,负责经营这片地方。

对于这个地方,将来会不会在势力强大之后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赵括倒是并不担心,因为西域这个地方的资源实在是太过贫瘠了,他的资源和人口是不足以支撑这个地方成为一个非常强大的势力去威胁到中原的。

除此之外,来自于中原的第1批官员也陆续的抵达了西京城。

这批官员当然不是在赵括击败了塞琉古人之后才出发的,如果是那样的话,时间上是肯定来不及的。

事实上,赵括是在击败了月氏人之后,就已经让人回到帝京城中,命令这群官员出发了。

当赵括抵达天山以北开始和塞琉古人以及乌孙人作战的时候,这群官员已经抵达了武威,敦煌,酒泉等几座河西走廊上新设立的城池。

而等到赵括击败了塞琉古人的一个月之后,这群官员也就穿越了茫茫大漠,来到了赵括的这座西京城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群官员之中,还有当朝副丞相庞煖的长孙庞正。

赵括在看到庞正的时候,也是有些意外,忍不住开口说道:“你可是你爷爷的宝贝,你爷爷怎么舍得让你跑到这万里之遥的西域来呢?”

庞正脸上露出了恭敬的表情,对着赵括说道:“不瞒陛下说,臣的爷爷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紧紧的跟随陛下的脚步,所以说我们庞氏一族当然是要第1个冲锋在前,帮助陛下经营西域的。”

在听到了庞正的这番话之后,赵括也是忍不住大笑了起来:“在很多年之前,朕刚刚和你爷爷见面的时候,你爷爷几乎没有浪费什么时间就选择了成为朕的盟友,追随朕的脚步。

从那以后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几年的时间,你爷爷已经老了,但是他的目光却依然是如此的毒辣。”

对于赵括来说,他需要的就是像庞煖这种能够在第一时间表示衷心支持赵括经营西域的臣子。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快速的把西域给发展起来,也能够更加快速的让整个大汉国之中的所有人都知道,为什么赵括要万里迢迢的攻克西域为什么赵括也一定要把疆域扩展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