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战国当赵括 第578章

作者:石坚

这是族人之中除去一部分的青壮年之外,确实有大量的老弱妇孺,此时此刻这些老弱妇如萌的脸上都是渴望的表情,很显然他们都希望春申君答应。

岭南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那简直就是一片死亡之地,没有任何人会希望到那种地方去住。

春申君的目光落在了不远处,一位看上去颇为狼狈的年轻妇女身上。

这是春申君最小儿子的媳妇,在他媳妇的怀中还有一个小小的襁褓襁褓之中,正发出微弱的哭声,那是春申君的儿媳妇刚刚给他生出来的最小的孙子。

如果去了岭南的话,这个小孙子能活下来的几率是非常渺小的。

春申君忍不住叹了一口气,朝着李斯拱了拱手。

“既然如此,那么老夫就在这里谢过武信君的好意了,接下来的事情就请李斯先生安排吧。”

在听到了春申君的话之后,李斯也是大喜过望,朝着春申君说道:“那就请春申君稍等片刻,我们马上出发了。”

李斯朝着身边的人吩咐了几声,过了一会之后从上游的江水之中,突然就使出了几艘非常大的船。

这些船不用多说,当然也是来自于楚国夜莺分部的手笔,甚至其中还有一些是来自于春申君原先属下的暗中帮助。

在李斯的安排下,春申君的几百名族人上了这些船,随后沿着长江一路朝着下游驶去。

根据李斯之前的计划,这些船将会一路顺流而下抵达长江入海口,然后再顺着海岸边继续北上,最终抵达琅琊城,在那里登岸并前往邯郸。

整个事情也确实就按照李斯的计划这么进行,在经过了整整一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李师终于带着春申君和黄氏的几百名族人抵达了邯郸城。

春申君看着面前的邯郸城,表情也是相当的复杂。

在很多很多年之前,春申君其实也曾经率领过兵马包围过这座城池,那个时候的春申君心中还有的雄心壮志,觉得楚国应该能够在他的带领下重新振作起来,成为新的霸主国家。

但时过境迁之后,春申君之前的雄心壮志已经全部都变成了镜花水月,而曾经那个看上去似乎触手可及的赵国,现在却变得越来越强大了。

甚至可以说,现在的赵国已经强大到了春申君和楚国,完全无法触及的地步。

而这一切并不是说春申君和楚国不努力,而仅仅是因为赵国之中出了一位绝世天才。

这个绝世天才不用多说,自然就是如今的赵国相邦,武信君赵括了。

就在春申君的脑海之中转着这种念头的时候,下一刻他就看到了赵括。

赵括?

春申君不敢相信的揉了揉眼睛再看了一遍,他发现还真的是赵括。

赵括走下了马车,微笑着来到了春申君的面前。

“春申君好久不见了,看上去比起之前确实是要憔悴了不少。”

春申君叹了一口气,露出了一丝苦笑:“武信君说笑了,老夫现在只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平民罢了,斗胆前来投靠武信君,还希望能够在武信君这里分得几亩薄田,让老夫和族人能够活下去,老夫就感激不尽了。”

赵括在听到了春申君的这番话之后,心中也是忍不住涌起了感慨。

曾几何时,春生君也是华夏天下之中的知名人物,也属于是那种能够决定整个战国局势的顶级大人物之一,但是现在伴随着时代的冲刷,他如今的愿望却已经变成了只想要获得一个能够活下去的地方而已。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适应不了的人,终将会被这个时代所碾压,有些人的运气很好,还能够继续活下去,但是有些人只能够连性命都消失。

在这场时代的大赌注之中,一败涂地。

赵括对着春,申君笑着说道:“如果春申君愿意的话,其实你还是可以继续在我们赵国当官的。

楚国去年割让给我们的那些土地,现在都还是有一些小小的麻烦,我希望可以委任春申君作为其中一个郡的郡守,不知道春申君意下如何呢?”

对于赵括来说,春申君这样的一个人物毕竟也是非常有才能的,要是就这么任凭春申君从此退隐山林,未免有些可惜。

所以赵括也是非常大方的给出了一个郡守的职位,希望能够让春申君发挥出一些作用。

有人可能要说,这春申君之前可是楚国的令尹,到了赵国来当一名郡守,这难道不是一种降职吗?

说这样话的人其实就不了解,每一个国家的国情都不一样,你不可能说在这个国家当了令尹,去了另外一个国家还能够继续当相邦。

而且他白说赵国现在比楚国要强大的太多太多了,所以说楚国的令尹到了赵国来当一个郡守,也算是比较适当的。

毕竟你刚刚到一个地方,也不可能说一下子就把你提拔到很高的位置,肯定要稍微的安排一个官职考印象的能力,确定你确实是符合这个国家的需要之后才会继续提拔。

从这一点来说,春申君的赵国这种直接就从郡守做起,那绝对是别人羡慕都羡慕不来的高起点了。

春申君在听到了赵括的话之后,也是愣了一下,显然整个人都有些意外。

但是很快的,春申君就非常坚决地拒绝了赵括的这个邀请,开口说道:“老夫非常感谢武信君对老夫的赏识,但是不瞒武信君说,老夫毕竟是楚国人,也为了楚国尽职效忠了一辈子,现在如果要加入其他的国家和楚国作对的话,老夫的心理确实是过不去这个关。

所以还请武信君网开一面,只需要安排一些田地给老夫和族人能够耕作即可,将来老夫也可以让这些族人继续为武信君效力。

但是老夫这个残破之躯,就还是请武信君让老夫安安静静地入土吧。”

春申君毕竟还是一个比较重情义的人,如果不是因为担心自己的孙子还有家属们生死存亡的原因,他甚至都不愿意离开楚国前来赵国,如今和楚国敌对,更是不可能被春申君作为选项。

赵括闻言也是不有的,有些遗憾的点了点头说道:“春申君已经做出了决定,那我也不勉强你了。

至于你所希望的这些事情,很快我就会让李斯负责帮忙安排完毕。

你放心的在我们赵国住下去吧,如果有一天你真的想要再次出山的话,那也可以随时来通知我,我随时都欢迎你加入我们赵国政坛之中。”

春申君听到了这句话之后,整个人的表情都彻底放松了。

所有人都知道以赵括的身份,既然已经当众表态,那么这件事情就绝对是板上钉钉了,春申君和他的族人将来将可以平安地在赵国继续的生活下去。

安排人带着春申君和族人离开之后,赵括注视着他们离开的背影,也是轻轻的叹了一口气。

时代在进步,旧的人在不停的离开这个舞台。

而赵括虽然依旧占据着舞台的正中央,但是也多多少少感受到了几分寂寞。

李斯就在赵括的身边,这个时候也是轻声的说道:“主君难道就不担心将来春申君指导我们算计他的事情吗?”

赵括微微一笑,十分平静的说道:“春申君又不是傻瓜,恐怕他在来的路上就已经想明白了。”

李斯在听到了赵括的这句话之后,脸上不由得露出了意外的表情。

赵括笑了起来:“就算知道又能怎么样呢?

楚国其实早就已经注定要灭亡了。

春申君离开令尹的职位,反而是一个能够活下来的办法。

等到他将来想明白之后,他甚至可能会感激我们了。”

不管怎么说,伴随着这一天的结束,春申君这个曾经在天下人而中如雷贯耳的名字,如今也正式宣告慢慢的淡出楚国的舞台,成为历史之中的记忆了。

第1075章 赵括治理内政

在安排完了春申君之后,赵括接下来的精力就全部都投入到了,处理赵国内政之中。

坦白的说,赵国的内政其实还是比较难处理的。

现在的赵国已经是华夏历史上疆域最为广阔的国家,面积已经超过了400万平方公里,马上就要接近500万平方公里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控制这么多的国土和臣民,绝对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

尤其是这些国土和臣民大部分都是赵括在过去的十年里陆续征服的时候,这个挑战就显得更加的严峻了。

但是好在赵克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毫无头绪,恰恰相反他可以说是驾轻就熟。

在过去的那么多年之中,赵国一直在十分积极的扩张者,所以赵国人早就已经对如何统治新的领地有着非常成熟的经验。

尤其是一批又一批学宫之中的毕业士子离开了邯郸,奔向赵国各地区出任官员之后,这种情况更是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

由于在学宫之中接受了十分系统的理论培训,这些士子们大部分都是拥有着很强的理论知识,他们之中的很多人都会在地方上

碰到或大或小的困难,但是凭借着这些知识,他们往往都能够在战胜这些困难之后,能力获得一个更加大幅度的提升。

而且经过了这么多年,学宫之中的学者们,对于究竟要如何培训出一个足够成熟的官员,也同样都有了各自不同的这么一个心

得体会。

早在学宫刚刚成立的时候,赵括就已经告诉学宫之中的各家学者们,学宫之中究竟是谁来当家作主,这其实并不要紧,要紧的

是谁家的人在毕业之后能够对赵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所以无论是儒家法家道家还是墨家,大部分的学宫流派都是以培养一个官员,然后慢慢的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目标。

当这些九流十家的官员们纷纷进入到地方去,按照各自学派的思想来治理当地的时候,理论和实践就产生了交汇。

当理论和实践真正的交融在一起的时候,这才是人们常说的经世致用。

在这之前九流十家的学宫流派学者们,他们所采取的方法是先说服国君,然后等到采纳他们的思想之后,这个学派的人才

能够获得当官的机会。

但是这样做其实有很大的缺点,那就是这是学者们首先是要和国君们说理论,但是呢,国君们作为具体事务的处理者,他们其

实很多时候对于理论并不感冒,而是更希望能够看到这个理论的作用,能够看到这个理论究竟能对自己的国家发展起到什么样

的好的效果。

赵括的这个模式就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赵括不看谁家的理论更为先进,而是看谁加的官当得更加的出色,谁家的官政绩更

好,谁家的官能够把地方发展的更加的富庶。

简单的说就是一切由老百姓说话,只要老百姓在这个官员的带领下生活变好了,那就说明这个官员是有用的,也说明了这个官

员背后的流派是相对于赵国是有用的。

赵括的这个选择标准得到了学宫之中几乎所有流派的赞同,这些流派的学者们一个个都可以说是满腹经纶,同时也是心高气傲

,都觉得自家的思想绝对才是拯救这个世界的最后选择,如今赵括给了他们这个机会,他们当然也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展现出自

己这个流派的真正能力。

只不过经过这么多年下来,有些流派确实也是被证明并不适合当官,比如说农家的官员虽然能够帮助地方上的百姓们发展这么

一个工作,但是问题在于他们仅仅只重视工作,这就导致了地方上的其他秩序,都是一团乱麻。

简单的说就是除了种田之外啥也不行,想要收税也没有收起来,想要组织征兵,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于是乎,在这么一个政绩的压力下,农家的官员们不得不开始向法家靠拢,尝试着采取法家的制度来约束地方,从而让地方除

了在发展农业之外,能够靠法律和秩序,把税收以及征兵的效果给搞好起来。

又比如说儒家儒家原本是最重视道德教育,同时也是非常重视家族的这么一个存在,所以说在儒家官员的治下,家族的力量是

比较能够容易扩展的。同时一名儒家官员可能往往也只会和家族之中的族长进行接触,至于家族内部的事情就交给族长来处理

在这样的情况下,儒家官员理所当然的获得了地方上大量家族的支持,但是随之而来的事情却也出现了,那就是家族内部由于

族长一言九鼎,所以往往会因为主张的个人喜好而出现许多利益分配不清,甚至是涉及人命的案件。

如果是在儒家一手遮天的后世,这种事情其实很容易就能够搞清楚,毕竟儒家能够很轻易的控制住所有人的思想,只需要确立

族长的权威,维持住对地方的统治,获得税收和兵役就足够了,死几个人这都无关紧要。

但是在这个时代,由于其他流派的官员,可是一直都在紧紧的盯着儒家这个学宫之中的最大流派,所以说这些事情往往很容易

就会被其他流派的官员在上计的时候给捅出来,对于儒家官员们上计时候的政绩统计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事情,儒家的官员们也不得不开始尝试借助法律来直接介入其中一些案件这种,并且因此而对族长们的利益产生

了损害。

需要带字的效果就是慢慢的,儒家的官员们和族长之间的联盟不再那么的牢固了,出现了许多的裂痕,甚至在许多地方,族长

还和儒家的官员直接翻了脸。

但不管怎么说,儒家确实是依靠着这种对发家的融合,在地方上稳稳的站住了脚跟,并且将势力慢慢的扩展到了赵国的中枢。

赵括在知道这件事情之后,也是发出了感慨。

在历史上儒家和法家就曾经进行过一次合流,不过那是在汉朝时候的事情,没想到现在在赵括无意之间的推动下,居然提前了

几百年就出现了。

对于赵括来说,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也是赵括希望看到的事情,作为一名统治者最讲究的就是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换句话

说就是要一面唱红脸,一面唱白脸。

儒家讲究的是教化,比较适合在统治的过程中扮演温和的一面,而法家讲究的就是法律比较适合再统治的过程中扮演严厉的一

面。

如果过于温和就会导致地方上的势力尾大不掉,最终对中央王朝造成威胁,并且太过温和的教化,还会导致整个民族丧失进取

的锐气,最后被别的外来入侵民族吊打。

但是如果一昧的讲究严厉,一昧的像法家那样以军功控制一切的话,那肯定也是不行的,历史上短命的大秦王朝就是一个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