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当主播 第28章

作者:一杯牛奶不加糖

  约又过了半盏茶的功夫,曹操按时到来。

  “诸公都来的很早嘛!”

  曹操迈步走入议事厅,身后许褚紧紧跟随。

  见到曹冲在议事厅揉着眼睛,曹操停下脚步,“冲儿一早赶来,是不是困了?”

  曹冲眼神还有些迷离,但是父亲既这么问了,也就强作起精神,“冲儿不困。”

  曹操满意的点了点头,抚了下他的额头。

  这些动作自然看在朝臣眼里,果然曹司空最疼爱的还是庶子曹冲,这些嫡子们反倒是被比下去了。

  曹丕、曹彰恭敬的行礼,曹植嘛,估计还在藏冰室。

  在邺城的庶子曹衮、曹林也有参加堂会。

  似乎熟悉的公子都到齐了,只不过,好像缺了一个声名大起的五公子曹雄?

  大臣中很少有能识别出曹雄的,因此,他们也没并在意,没准曹雄就躲在群臣当中呢。

  

第67章 荀令君

  

  “荀令君可在?”曹操喊道。

  “臣在!”

  荀彧走出一步。

  曹操进议事厅,直接喊出他的名字,可见曹操对荀彧的尊重。

  他也的确值得曹操尊重,因为荀彧乃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

  “荀令君可知,今日我招诸公来这议事阁,所为何事?”

  对于传阅诸公子考卷,这件事,荀彧也有耳闻。

  但是他不会天真的以为,曹操急招所有邺城文武官员来这儿,就是单单为了显摆公子们的才学?

  何况曹操的堂会向来没有请过汉献帝的大臣参加。

  想来应该是借着传阅诸公子《南下荆州筹备方略》的考卷,来引出群臣的讨论。

  继而引出南下荆州的诸多问题吧?

  这也符合曹操的一贯作风。

  想到这里。荀彧拱手回道:“想来是司空,要与诸公谈论南下荆州之事,查询是否有纰漏。”

  荀彧说罢,其余文臣大多点头,荀令君所言,与他们心中所想一般无异。

  曹操“哈哈”大笑。

  “荀令君今日倒是只猜对一半!”

  “一半?”荀彧也笑着继续问了一句:“那敢问司空,猜对的是哪一半?”

  曹操口中吐出四个字。“南下荆州!”

  荀彧闻言,面露欣慰神色,眨眨眼睛幽默地说道:“能猜对司空心思的一半,已经实属不易。若是把司空心思都猜全了,那司空恐怕也不敢用文若咯?”(ps:荀彧字文若)

  曹操听罢,哈哈大笑:“荀令君,你且放心,你就是花花肠子再多出一倍,也得安安稳稳的做我的‘子房’!”

  曹操与荀彧其乐融融的打趣。

  这也侧面表明了,荀彧在曹操集团中的地位是何其重要。

  战略方面,荀彧为曹操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与军事路线,甚至提出了“根深固本”和“迎奉天子”。

  政治方面,参加今日堂会的文臣中,超过十位以上都是荀彧举荐。

  因为这样,荀令君一直是诸位公子讨好的对象。

  曹丕甚至私下里对曹衮说过,如果能得到荀令君的帮助,那成为世子,简直易如反掌。

  一番简短的曹操与荀彧的打趣过后。

  荀彧之前还觉得,今日堂会与往常一般无异,只是增加了些许汉献帝的臣子而已。

  可是与曹操的简要对话,他就体会到另一层意思。

  南下荆州是曹操集团,几个月以来筹备的关键。

  但是今日从曹操口中得知,南下荆州只占堂会内容的一半,那另一半会是什么?想必一定十分重要吧。

  荀彧有些疑惑。

  曹操见诸位大臣都被他吊起了兴致,时机成熟,吩咐许褚:

  “可以开始了。”

  许褚则招呼出一群侍卫,只是这群侍卫都没有携带武器,反倒是人人手中捧着一叠考卷。

  正是,诸位公子的第二份考卷《南下荆州筹备方略》。

  每一份考卷被抄录了十份,分发给侍卫,侍卫逐个将对应公子的考卷,在诸臣中间传阅。

  曹操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务必传阅完一个再进行下一个。

  传阅的顺序是曹操亲自定下的,依次是:二公子曹丕、庶子曹冲、庶子曹林、庶子曹衮、三公子曹彰、四公子曹植、五公子曹雄。

  这个顺序,曹操是动了心思的,可是诸臣倒是还不知道。

  

第68章 群臣的考题

  

  曹操也给诸位朝臣抛出一个有趣的题目。

  让他们在七份答卷中选出一份最优秀的,站在那名公子的身后。

  还美其名说他曹操面对如此才情的方略,不敢擅做主张,要由文臣武将们一起评定。

  支持者最多的文章,曹操答应对应公子的一个请求。

  此言一出,诸位公子可是摩拳擦掌,能让父亲曹操答应一个请求?这可是天大的好事。

  比如曹彰还想着收回司空府府兵统帅的位置呢,只可惜,他对自己的文章向来有自知之明。

  若是比武,他倒是不惧,这比文,可就要抓耳挠腮了。

  照理来说,曹丕和曹植其实最有机会,曹丕已经接触过行军打仗,何况他心思深沉,从军期间,往往不耻下问,与士兵打成一片,倒是最有可能让诸臣大开眼界。

  曹植则凭借着他在文臣中特殊的地位。

  他的拥簇者在朝堂上倒是最多的。

  只是也不知为何?即便如此重要的场合,曹操也没让曹植从藏冰室的责罚中出来。

  与曹植交好的谋臣,刘晔、杨修十分不解。

  曹操挥挥手,算是开始。

  第一份考卷是曹丕的,十章抄录的考卷同时展开,侍卫们将考卷交到诸位官员手中,官员们三两成群,细细品读。

  本以为这只是公子们随便书写,纸上谈兵而已,却不想,二公子曹丕的考卷中,统筹交代的南下荆州的各个细节,以及各方准备情况及疏忽的地方。

  一些官员看到自己负责部分的疏忽之处,直是冷汗直流。

  没曾想,二公子对整军备战的每一个缓解,知悉的如此清楚。

  甚至,荀彧也是频频点头,赞叹二公子曹丕心思周密。

  除此之外,曹丕多次提到了天子之名,对汉献帝刘协的态度极为恭顺。

  这倒是让那些亲汉的朝臣们大为赞赏。

  要知道,即便如今,中华的北方实际上是由曹操管辖,可毕竟汉献帝依旧是名义上的皇帝。

  忠于汉室的臣子依旧存在。无疑,因为曹丕对汉天子的恭敬,均会坚定的站在他的一边。

  一些支持四公子曹植的文官,则刻意的挑出几处含有异议的地方,出言抨击,如今曹植没在议事阁,更是他们需要站出来的时候。

  第一份考卷传阅完毕,虽也有抨击,但是大多官员对二公子的文章还是欣赏的,特别是亲汉的大臣,心中已是默默站队。

  接下来是庶子曹冲的文章。

  文章言辞华美,也偶有提出几条不错的建议,只不过,曹冲吃亏在仅仅12岁,与20岁的曹丕,在阅历上总归有些差距。

  除了寥寥数人觉得曹冲写的好外,其余官员心中还是坚持曹丕写的更实际一些。

  接下来是曹林、曹衮、曹彰的文章。

  曹林、曹衮的文章中规中矩,虽提不出什么大的鄙陋,但也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

  倒是曹彰,文章中站在武将的角度,去仔细分析。

  虽然字迹与文辞尚欠雕琢,不过对练兵、调度倒是老练横秋,这等文章,颇受武将们的欢迎。

  他们喜欢的就是直来直往,要那些华丽的辞藻有什么用?

  接下来的是曹植的文章。

  十份答卷展开,不少文臣纷纷起哄,觉得这才是上上之作!

  曹植的这篇《南下荆州筹备方略》也的确精彩,他从地势、河流、文化几个角度,去比较了荆州与邺城、许昌的不同,同时分析出不同季节去进攻,会有不同的裨益。

  在如何借助舆论、如何借助水势、如何借助人文上,更是观点新颖,一枝独秀。

  的确是上上之作。

  只不过他这文章,需要有一定文字功底的去欣赏,才会觉得精湛。

  那些粗犷的武将,就觉得这些并不重要,你河流、天气、人文、舆论再重要,能比得上长枪锋利?能比得上战马奔袭?

  

第69章 特殊的答卷

  

  六份考卷看罢,基本上文臣武将都有了自己的看法。

  有些本就是支持某公子的,比如建安七子、杨修、刘晔,无论如何也要支持四公子曹植;

  也有一些文官和亲汉臣子本就是支持二公子曹丕的;

  粗犷的武将则更多的去支持三公子曹彰。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中立的大臣们,十分纠结。

  公正的来讲,曹丕和曹植的方略各有千秋,曹丕胜在务实,曹植胜在新颖,原是平分秋色。

  只不过,今儿曹植压根就没出现在这堂会上,他们不免要多花些心思,寻么下是不是曹操刻意为之?

  若是头铁还站在曹植那边,曹司空会不会不高兴?

  实在是纠结至极。

  其余三个庶子倒是没有引起太大的争论。

  曹操见群臣纷纷议论起来。

  示意诸位侍卫退下,众官员一愣,不是说好了七位公子嘛?

  怎么偏偏只出现了六份试卷,另外一份呢?

  曹操对许褚使了个颜色,许褚会意,拍拍手,从议事厅外,又走来十位侍卫,只不过这些侍卫手中没有拿着卷起的考卷,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折起来的纸张。

  曹操看出诸位文臣武将的疑惑与不解,朗声说道:

  “我这第五子曹雄的答卷,有些奇怪,不宜传阅,所以我准备了人手一份,各位臣工可细细品味一番。”

  奇怪?人手一份?细细品味?

  曹操这是话中有话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