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工程兵 第333章

作者:远征士兵

  原来这与沈兵之前在姑师的一波精神攻击有关。

  当时有一千楼兰骑兵是目睹了整个过程,他们回去后又将秦军的所作所为说与楼兰军民听。

  另一方面,一批批的秦军进驻楼兰带来了数不尽的财富和技术……财富就是随军商人带的一车车的丝绸,而技术则主要是军事和农业上的。

  其实更重要的还是制度的优越性。

  随着秦军和月氏商人的大批涌入,秦军与楼兰的交流就成级数增长。

  这其中月氏商人起着翻译及加持的作用……月氏商人有许多会说中原话,为了体现他们的见多识广以及跟对了人,难免会在翻译及与楼兰军民交流时对秦军的待遇、强大和富有添油加醋一番。

  这其实是种正常现像。

  因为如果把秦军说得很弱,那是不是说被秦军以少胜多而且还是一败涂地的月氏就更弱了?

  如果把秦军说得很差,那现在处于秦军统治之下的月氏是不是要更差?

  这其中尤其是秦军的二十军功制……只要在战场上立功就能升官晋爵就能有分到土地,这对于奴隶制的楼兰军民是想都不敢想的。

  于是楼兰军民纷纷要求并入秦军,或者不并入秦军也行,楼兰也要实行秦军同样的制度。

  楼兰王及贵族哪里肯同意这明显触及他们利益的建议,于是就起了冲突。

  若是楼兰王反叛那还容易解决,秦军三两下就能将其解决。

  但现在却是楼兰百姓因为要降秦而反楼兰王……这就让“护楼兰使”张粕不知道怎么处理了,赶忙飞鸽传书请示沈兵。

  这事其实对于沈兵来说也很为难。

  首先楼兰军民自发的要并入秦军可以说是正常的,对秦军也极为有利。

  因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百姓尤其是身为奴隶的百姓要求十分简单,就是能获得更好的生活。

  秦军的制度和技术能给他们更好的生活,他们当然倾向秦军。

  有楼兰这个先例,姑师只怕也会紧随其后,姑师之后又会有且末、无霜、休循等等。

  到时就不是组建联军的问题了,而是直接从西域百姓中征兵了。

  但这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对秦军也有负面影响……

  西域三十六国目前只有楼兰和姑师两国在秦军的实际控制下,其余三十四国都在盯着楼兰和姑师看它们会有什么结果。

  如果楼兰、姑师的贵族过得好,利益没有多大损失,那么这三十四国就会放心的与秦军结盟。

  如果楼兰、姑师的贵族因为与秦军接触结果就被自己百姓给推翻进而连根拔起……那还有哪国敢与秦军结盟?

  甚至别说结盟了,到时只怕连接触都不敢。

  因为一旦接触就会让处于奴隶状态的军民知道秦军的制度,于是就有并入秦国反叛贵族之心。

  接下来就不用多想了,他们甚至连商人都不敢放进城去,丝绸之路会因此而断。

  沈兵知道事态严重,没有多想,将姑师事务交给王贲后带上剺及百余名亲卫就朝楼兰赶。

  这事就只有沈兵能处理妥当。

  姑师跟楼兰五百余里,沈兵一行快马加鞭三日余就赶到了目的地。

  楼兰城倒是没有多乱,王徨的七千援军驻扎在城外严阵以待,城内还有张粕的一千“护楼兰军”,可以说将整个形势都牢牢把控住。

  就是城内军民一个个拿着刀枪木棍和农具将“皇宫”包围了起来,要不是张粕一行“护楼兰军”保卫着皇宫,楼兰王及一众贵族早就被军民拖出来砍成几段了。

  沈兵一行人骑着马刚由城门跨入楼兰,楼兰百姓就手举武器欢呼着涌了上来。

  仞赶忙带着亲卫分列两队将百姓隔离开,个个剑出鞘盾在手如临大敌。

  亲卫的担心是多余的,楼兰百姓此举并非想要对沈兵不利,而是他们不懂中原的礼数习惯于手拿装备欢呼。

第四百四十四章 改革

  沈兵在张粕的引领下于宫内见着了躲在书房坐卧不安的楼兰王。

  楼兰王一见到沈兵就赶忙迎了上来,说道:

  “大将军来得正好。”

  “快助我镇压叛乱,本王定有重谢……”

  应该说楼兰王有些天真了,只要沈兵一点头,楼兰王连命都不是他的了,又拿什么来“重谢”?

  何况外面的军民都希望并入秦军,秦军又怎么可能以武力镇压他们……这么一来不是自己打自己脸还警告所有西域基层军民不许投靠秦军吗?

  这也看出此时的楼兰王已乱了方寸了不知如何思考了。

  沈兵回答:

  “大王,镇压军民沈兵或许能做到。”

  “但我大秦向来注重民意。”

  “我们有句话,叫‘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说到这沈兵顿了下,他突然意识到这话此时还没有,不过管他呢,楼兰王又不知道这个。

  沈兵接着说道:

  “这话的意思就是民意不可违,否则秦军也无法在西域立足。”

  “所以大王这要求,着实让沈兵为难!”

  楼兰王不由急道:

  “那又该如何是好?”

  “民意不可违……大将军之意难道是要本王放任他们?”

  “本王就知道你等不会这般好心……”

  楼兰王还想说什么,但被剺“哼”了一声就不敢再说下去了。

  此时楼兰王的生死都在沈兵一念之间,又哪里敢放肆。

  沈兵也不动怒,和颜悦色的说道:

  “大王误会了。”

  “沈兵以为,大王何不籍此机会富国强兵?”

  楼兰王不由奇道:

  “富国强兵?”

  “这……本王眼看王位都不保,又如何能富国强兵?”

  沈兵解释道:

  “大王有所不知。”

  “中原原有七国,许多国家也如西域一般视百姓为奴为仆。”

  “然大秦首创先河定下二十军功爵位制,使百姓能以功劳晋升。”

  “这才逐一灭了其它六国一统中原。”

  楼兰王想了想,就说道:

  “以大将军之意,是应百姓之请实施改革?”

  沈兵点头道:

  “大王试想。”

  “百姓若穷其一生劳作却无法裹腹,其自然消极怠工。”

  “军队若奋勇杀敌拼死作战,死后却无寸功,何人敢以命相搏?”

  “如此一来,民不劳作兵不擅长,国如何能强?”

  “国若不强,楼兰便只是楼兰而已。”

  楼兰一想,觉得还真像沈兵说的这样,军民在贵族的统治和剥削之下都缺乏积极性,尤其那军队,对内部控制百姓还可以,对外敌几乎没有作用。

  但楼兰王还有顾虑,说道:

  “可是,如此一来各贵族……”

  沈兵知道楼兰王的顾虑在哪。

  楼兰不属于楼兰王一个人,各贵族各有自己的势力,楼兰王自然也要考虑他们的利益。

  沈兵却笑道:

  “若大王此时出宫对百姓振臂一呼,答应百姓诉求实施改革……贵族又怎敢不答应?”

  这么一说楼兰王就明白了,这就是得到了基层百姓的支持,于是不但可以保住自己的王位,还可以借此机会铲除贵族势力将权力集于一身。

  于是楼兰王就不再迟疑了,马上让下人为自己整理了装束,接着定了定神就走出皇宫……

  接着的事就不用多说了,楼兰王很快就控制住了形式。

  其付出的代价就是给予百姓一定的权力和自由,尤其还照搬了秦军的二十军功制。

  这些全都是以牺牲贵族的利益为基础的,其中也包括楼兰王。

  比如百姓有了权力和自由,就意味着贵族的百姓的控制权就少了。

  再比如二十军功制的晋升和赏赐,就意味着百姓可能以军功达到与贵族平起平座的地信,赏赐得到的土地也是来自贵族的封地。

  但楼兰贵族包括楼兰王在内都无可奈何,因为若是不答应的话,只怕当场就要被军民全盘推翻。

  其中楼兰王的利益可以说损失最少……这是他听从沈兵建议先一步争得百姓支持的结果,于是封地只象征性的让出一小部份,而贵族却是大出血。

  不过楼兰王不知道的是,获利最多的其实是沈兵。

  首先,所有人都知道是沈兵来主持大局后才能达成和解。

  于是楼兰军民就明白了:若楼兰王都要看沈兵的脸色,那他们还能不听沈兵的命令?

  其次,在二十军功爵位制的刺激下,楼兰骑兵的战斗力很快就会成级数的上升,这对秦军显然有利。

  再次,更重要的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贵族的利益同时又造成其内部矛盾。

  若是在之前,楼兰王与贵族的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楼兰王是贵族的一员,也可以说是最大的贵族。

  这种利益关系很稳固轻易无法打破。

  但是,在沈兵以楼兰王为头主动提出改革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因为这会形成一种抢先优势的现像:

  在贵族这个利益集团里,谁最先站出来支持百姓推动改革谁受的损失就最小获得的利益就最大。

  不只楼兰如此,西域其它三十五国都适用。

  于是各国贵族便人心惶惶,都在担心有什么人抢先站出来支持改革,甚至自己也蠢蠢欲动但又患得患失。

  其结果是什么就不用说了,这会激化贵族内部的矛盾使它们互相猜疑,甚至有可能刺激各国主动实施改革实行秦军的二十军功爵位制。

  因为各国的贵族都不是傻瓜,他们都知道秦军这二十军功爵位制是大势所趋……有了楼兰一个活生生的成功例子,其它国家的百姓受刺激之后自然不再愿意一生为奴为仆,很快便会纷纷效仿。

  到时贵族就只有两条路可以走:

  要么武力镇压要么按百姓诉求实施改革。

  武力镇压几乎不可能,因为这不只关系到基层百姓更关系到基层军队的利益……军队不可能自己反自己站在贵族一边。

  于是贵族其实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改革。

  而一旦改革成功实施二十军功制爵位制军队就会迫切希望战争。

  战争最好的对像,很明显就是他们共同的敌人……匈奴。

第四百四十五章 沙尘暴

  沈兵在楼兰停留了三天。

  这三天主要是依照秦律为楼兰制定一套法律并构建起法家系统。

  第三天沈兵就急着赶回姑师了,因为王贲从姑师传来消息,说是姑师百姓也有了改革的苗头……

上一篇:三国之仲谋天下

下一篇:三国末世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