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工程兵 第260章

作者:远征士兵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利益”的战略目标,所以蒙古才能以区区数十万骑却打下大片疆土。

  此时的匈奴虽说骑兵战术还不成熟,但“围三厥一”这种从围猎中领会的战术还是知道用的。

  比如他们放开的就是对秦军毫无利益可言的北面……秦军若真要从这面突围的话,那就正中其下怀了。

  沈兵转头对王贲说了声:

  “可都记下了?”

  王贲点了点头,感叹道:

  “属下还道只有中原才讲兵法,今日一见才知匈奴有过之无不及!”

  沈兵没回答。

  匈奴的兵法虽然不多,但都是脱胎于自然十分实用,比如他们习惯使用的穿插战术,以及分割包围,还有化整为零、化零为整及保存实力等,近现代都奉为宝典屡试不爽。

  这些天与匈奴骑军接触以来,王贲及神武军就学到了许多战术,甚至一边行军还一边利用对抗匈奴骚扰的机会练习骑战。

  有句话叫“战场是最好的学校”,神武军与最强的骑军一较量且在生死的压力下学习,其进步之神速就再也不是中原骑军能比得上的了。

  又等了一会儿,沈兵就下令道:

  “背靠黄河收缩防线!”

  传令兵应了声,拿着令旗就策马而去:

  “背靠黄河收缩防线!”

  “背靠黄河收缩防线!”

  ……

  于是秦军就往中心压缩并稍稍往南退。

  秦军这动作看在冒顿眼里就有股不祥之感。

  冒顿研究过中原战法,他深知这并不符合中原作战习惯和原则。

  这不难理解。

  旦凡被包围的军队都极其忌讳缺乏作战空间,因为这会造成人挤人堆成一堆无法发挥应有的战斗力。

  所以被包围时应是尽量守住固有阵地并往外扩张。

  这样一来既能为己方争取到生存空间又能找到敌方包围圈的破绽以期突围。

  现如今秦军却反其道而行之……这是不是说秦军有所倚仗?

  又或是秦军有其它破敌之策?

  冒顿想的没错。

  沈兵之所以要收缩防线,一方面是因为手中有“霹雳火球”不担心“炸”不开生存空间。

  事实上,沈兵从始至终都没担心被匈奴包围,他就担心匈奴不包围。

  在这基础上,沈兵当然敢在被包围的情况下收缩防线。

  另一方面,沈兵收缩防线是为了让匈奴更密集……秦军的防线收缩了,包围秦军的匈奴骑军也跟着收缩,于是队形就更为密集。

  匈奴越是密集,“霹雳火球”就越能发挥作用,或者说越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然而头曼单于却没有想到这一点。

  此时的头曼单于正得意洋洋的看着自己的骑兵有如潮水般的步步向秦军进逼。

  当秦军下令收缩防线时,头曼单于想当然的就以为秦军这是因为缺乏弩箭而采取守势……应对骑兵时步兵也的确收缩防线采取守势,因为步兵要密密麻麻的摆出枪盾阵。

  这让头曼单于觉得战局以定,打算观赏帐下勇士屠杀秦军的情景,于是便带着亲卫登上几里外一座土丘远远的望向河边的战局。

  头曼单于没想到的是,他这举动却被沈兵盯上了。

  沈兵放眼一望,就见北面空旷处一小队骑军军容严整且独立于匈奴大军之外。

  不用想,定是匈奴首领。

  于是没有半点迟疑,招来王贲下令道:

  “看到那土丘处一队匈奴骑军了么?”

  “开战后,领上千人飞速将其拿下,不计生死!”

第三百三十五章 披着羊皮的狼

  不等秦军摆好阵势,匈奴方面就吹响了悠长的牛角号。

  接着几个方向都像回答似的也做出了回应,一声声长号穿透虚空就像利箭般的射向秦军,让秦军兵士一阵阵紧张各自做好战斗准备。

  魏呴站在一具战车上远眺匈奴方向,然后高喊:

  “开弩!”

  传令兵当下打出旗号并大喊:

  “开弩!”

  只听一片“哗啦”之声,秦军士卒整齐划一的弯腰用尽全身力气将弩撑开并装上弩箭。

  王贲手握弓箭,右手戴上自己的藤甲面具,朝后一举手,当下就有一支千人队分成两列跟在其后。

  李笺一挥令旗,让神武军各部做好出击准备。

  李笺当初与陈端一起是黑甲军的军候,陈端在汝阴城牺牲后由王贲接替,李笺便成为王贲的副手。

  此时王贲有斩首任务在身,神武军的指挥李笺指挥并配合王贲部出击。

  沈兵往后看了看,对仞等亲卫下令道:

  “保护好公子!”

  亲卫等哄然应声勒马在扶苏马车前后做好迎敌准备。

  扶苏搭乘的马车是沈兵让苍特制的,它由双层榆木制成,夹层间还加上了一层藤甲,便连车顶也不例外。

  苍曾建议夹层中使用铁皮,但沈兵没有采纳。

  原因是马车这东西要考虑其机动速度,双层榆木原本已够厚重了,中间再加上铁皮只怕连四匹马都拖不动。

  或者即便能拖动也跑不快,倘若扶苏处于被敌追杀的状态该如何是好?

  由此点考虑,在夹层中加上经纬交错的藤甲并扯紧夹好,这样就能将榆木的坚硬与藤甲的韧性结合在一起。

  此时的扶苏可以说是北地发展的希望,沈兵可半点都不敢大意。

  接着匈奴就对秦军发起了进攻。

  匈奴这次进攻与以往有些不同,他们除了像之前一样转圈朝秦军放箭外,还派出一些小队扬着套马索冲向秦军方阵……到一定距离时,便抛出套马索然后调转马头就走。

  后来才知道那些套马索的另一端却是在马身绑好的,一旦有秦军兵士被套上,当下就被拖出方阵在马匹后方惨叫着一路拖行。

  这也算是游牧民族的一个看家本领。

  但它毕竟只是小规模起不了什么作用,而且这些近身的匈奴骑手还很容易被秦军弩箭射杀。

  只不过秦军依旧没动手……沈兵还没下令,他们全都在等待,即便匈奴的箭雨已一波波的落入秦军方阵中造成了伤亡。

  沈兵在等待匈奴把圈转开且速度加快,这也就意味着有更多的匈奴人加入战团……沈兵始终没有忘记此仗的目标:尽可能多的杀伤敌人有生力量。

  不一会儿,匈奴的战阵就越转越大,射来的箭矢也越来越急越来越密。

  沈兵见时机已成熟,当即下令:

  “出战!”

  传令兵大喊:

  “出战!”

  战旗一挥,战鼓就“隆隆”的响了起来,一响就是密集的急鼓。

  原本还静若处子的秦军霎时就动若脱兔发起了反攻。

  更确切的说,秦军就像一头披着羊皮的狼,此时是将羊皮掀掉露出嗜血的目光及闪着寒光的獠牙,凶狠的扑向眼前掉入陷阱的猎物……

  最先发挥作用的是步卒的弩箭。

  随着魏呴大喝一声,步卒们一扣扳机,弩箭就在一片弓弦声中像蝗虫般的直奔匈奴而去。

  弩箭落处,只见一个个匈奴骑手惨叫着掉下马来。

  三弓床弩射出的一枚枚索箭更是绊倒了一片敌骑。

  不过此时的匈奴似乎也有了对付索箭的方法,他们早就安排了几队兵士在马下举盾等着,一旦发现索箭便将其从中砍断接着另一头就有人将绳索迅速抽走以防再次成为骑军的牵绊。

  这的确是对付索箭的一种方法,至少它不至使匈奴骑军无法进攻。

  但匈奴绝想不到……此时他们要面对的不只是索箭。

  进攻命令一下,分列在神武军中的百余架战车就“腾”的一声将点燃引信的“霹雳火球”发射到匈奴骑军群中。

  匈奴骑军不知道那是何物,是以并未将其放在心上,依旧呼喝着策马朝秦军放箭。

  接着……

  “轰轰”的一阵乱响,浓烟四起铁蒺藜乱飞,霎时马嘶人鸣一片混乱。

  正在高速转圈的匈奴骑军就像初一只无形的大手挡住似的从各炸点断开。

  有些匈奴被连人带马炸翻,人马都被随后冲上来的友军踏成一片烂泥。

  有些马匹肚子被铁蒺藜划开……铁蒺藜是自下往上飞射,而战马腹部又是最为薄弱且毫无防护之处,很容易被划伤。

  吃痛受惊之下再也不受骑士控制四处乱跑。

  还有些战马则是受到“霹雳火球”的惊吓将骑手掀下马来……

  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在这情况下掉下马来即刻就会被后续骑兵踏为肉泥。

  更严重的还是……许多受惊的马乱跑乱窜逆向冲进匈奴马队,当即引起连锁撞马事件。

  原本井然有序的匈奴攻势只一转眼间就变成了“车祸”现场。

  秦军当然不会放过这机会,大喊一声就朝呆愣当场的匈奴冲杀上去。

  战车更是一枚接着一枚的朝匈奴人多的地方发射“霹雳火球”,只炸得惨叫连天哀嚎遍野。

  他们中许多人都不知道那震天的响声是何物,第一时间就被吓傻了,连分散逃走的勇气都没有,只在原地打转……

  这其实是一种威摄,同时绝大多数匈奴兵士原是抱着必胜的心理但突然间就转变成一败涂地,心里状态完全没来得及调整,于是都没想到逃跑。

  接下来的战斗就变得简单了。

  秦军一拥而上,又是弩箭又是刀枪,狠狠的将匈奴一个个打下马来。

  王贲则带着一支千人队杀出……霹雳战车是每屯加强一辆,王贲所领的千人就有二十辆战车。

  这些战车是一路往前发射“霹雳火球”,几乎就是靠它在匈奴包围圈中炸开一个缺口。

  然后王贲等人再强行从这缺口杀出直奔沈兵所指的土丘。

  此时的头曼单于甚至还在发愣,就连他座下的战马也受到爆炸的惊吓不安的打着圈。

  等头曼单于稳住战马后定晴一看,却见战场已是一塌糊涂惨不忍睹,且还有一队秦骑像钢刀一般从中杀出直奔他的位置……

第三百三十六章 头曼之死

  头曼单于大惊之下,当即下令撤退。

  亲卫立时就做出反应,他们一队拔出弯刀迎了上去,另一队则护着头曼单于撤离……这是亲卫的标准动作,前方一阻后方一逃,秦军便基本没有追上头曼单于的希望了。

  事实也的确如此。

  前来阻拦王贲的匈奴骑兵不只是骑射高手还擅长使用弯刀近战,霹雳火球炸翻一批却依旧有数百人杀入阵列阻住了王贲一行人的去路。

  敌骑杀入己方阵营是件很麻烦的事,因为此时弓箭、霹雳火球就失去了作用,只能刀对刀枪对枪的将其砍翻才得以脱身。

  王贲面对这状况也是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头曼单于越行越远。

  却不想这时一群受惊的马匹突然斜插进头曼单于骑队中,立时就让头曼单于骑队乱成一团,许多骑手都被撞下马来,这其中还包括头曼单于。

上一篇:三国之仲谋天下

下一篇:三国末世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