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工程兵 第226章

作者:远征士兵

  正所谓“众口难调”,这本身就不可能达成一致。

  更何况各贵族还有其它的担心:

  今天若是把百姓的管理权交上去,明天是不是就要把兵权交上去?

  兵权若是交了上去,楚王启为免后顾之忧,是不是就会把各贵族架空甚至寻了个借口满门抄斩了?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一个不好就要“灭族”,怎么可能轻易把刀柄递到别人手里?

  就算是楚王启也不行!

  沉默了一会儿,昭恤就拱手回答道:

  “回大王,微臣以为……”

  “以变法解百姓流失之忧或是可行。”

  “然各地贫富不均、占地不一,是以属下认为应以各族不同形势各自变法。”

  “如此方可轻重得宜。”

  各贵族纷纷称是。

  这一下就把楚王启给噎着了……变法就应该是自上而下全国统一的变,各地贵族自己变,依旧是各行其法那还变什么法?最终不还是各族割据无法统一调配?!

  但楚王启也毫无办法。

  因为昭恤说的也有道理,若只是为了解决秦楚制度平衡问题拉回百姓的话,的确只需各族自己变法就可以,何需你楚王启参与?

  另一方面,此时楚王启手中可用之兵不过十万,与三大族的兵力相差不多,于是说话的份量也小得多。

  因此楚王启心下虽怒却也不敢发作,这朝会也就这样郁郁而散了。

  这也是沈兵用宣传战而不是派兵直接进攻的原因之一。

  若是派兵直接进攻……一下将贵族们打疼了甚至到灭族的境地,那反正都要灭族,何不拼一下与其它族乃至楚王启联合?

  到时就是楚王启要求贵族将管理权和兵权上交,他们也只能答应。

  否则就是前方贵族被秦军灭族,而楚王启却可以躲在后方的洞庭观战,实在不行楚王启还可以继续南退进入百越密林中……

  可现在,这种抽丝剥茧、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却是一点点削弱各贵族的力量,贵族还有缓和的余地,于是反而无法统一。

  不过贵族们回去后还真变法了。

  虽然有些肉痛:原本那些百姓是贵族的私有财产,是农奴的身份,现在却变成了农民,拥有土地只需要缴税。

  且税率与秦国一样,都是十二税一。

  有些贵族比如昭氏还下调到十五税一。

  贵族们这么做显然是对的。

  因为很明显,或是不变法不给百姓同等的利益,百姓都跑光了留下土地又有何用?最终还不是要被秦军所占?

  这事反馈到沈兵那,就是来降的楚民立时就少了许多。

  沈兵初时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还以为楚军是用了什么方法将楚民看住了。

  直到杨端和拿着一封情报走进他帅帐……

  杨端和先是向扶苏施礼,然后就对沈兵说道:

  “楚国开始变法了。”

  “昭氏甚至将税率下调至十五税一。”

  于是沈兵才明白,原来这些家伙玩起这一招。

  想了想,沈兵就问了声:

  “昭氏税率十五税一……亦即各族税率不一?”

  杨端和点头道:

  “确是不一,但最高也只十二税一。”

  听到这沈兵就放心了。

  扶苏听着就觉得有些奇怪,问:

  “副将为何关心楚国税率?”

  扶苏认为此时重点应是如何解决秦楚税率相等的问题。

  沈兵解释道:

  “禀公子,各族税率不一,亦即楚国各贵尚未联合,于是依旧是一盘散沙。”

  扶苏“哦”了一声,微微点头同时心下暗自惭愧。

  这其实怪不得扶苏,他从小到大跟随淳于越只知读书练字习圣人之教,何曾像沈兵这般分析问题并由表面探究本质。

  简而言之,扶苏学的那一套虽说也有治国道理甚至相当一部份是对的,但始终停留在理论而没有实践。

  此时扶苏在沈兵身边任监军,却是彻彻底底的实践了。

  沈兵也想考考扶苏,同时也是一种尊重。

  就拱手问着扶苏:

  “公子以为……我等该如何解决。”

  扶苏立时便一脸懵。

  他一肚子都是仁义道德,一时半会哪里知道该怎么做。

  皱眉想了好一会儿,才回答道:

  “我等或可继续降低税率以招降楚民。”

第二百八十三章 不降反升

  沈兵将目光转向杨端和。

  杨端和迟疑了下,回道:

  “公子此计或是可行,除降低税率外,我等还可增加分给楚民的耕地。”

  “我等所占的楚地颇多,多分一些给那楚民也是绰绰有余,而楚军耕地有限,是以老夫以为最终楚民还是会前来降秦。”

  沈兵明白杨端和这话的意思。

  其中关于耕地面积方法的说法的确是对的,淮北是一大片平原,虽然总面积没有淮南大,但耕地却比整个淮南加起来都多……淮南尤其长江以南多山地,此时的生产条件很难耕种。

  所以就算与楚军打“价格战”拼耕地也拼得过。

  但沈兵却不认同这点。

  见沈兵不语,扶苏便问了声:

  “副将以为此计不妥?”

  沈兵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了声:

  “敢问公子,若公子是楚民……得知淮北再次降低税率并增加耕地,会因此来降吗?”

  扶苏想也不想就回答:

  “能有更多的耕地便是有更多的收成,为何不来?”

  杨端和却是一拍脑袋,恍然大悟的说了声:

  “老夫糊涂,此计却是不可行。”

  见扶苏一脸不解的望向杨端和。

  杨端和拱手解释道:

  “公子,副将之前便有相似策略。”

  “那舂米水车初时不需费用也无人问津,之后慢慢增加费用反倒引得楚民蜂涌而至……”

  扶苏不由奇道:

  “这又是为何?”

  杨端和回答:

  “概因楚民会作如此想:若明日费用会更低,我等何不等明日再舂?”

  “明日之后还有明日,于是便一直等待。”

  “反之若是费用一日比一日高,楚民便想:若明日费用更高,等到明日岂非要多出费用?于是便争相来舂。”

  扶苏“哦”了一声,道:

  “还有此等说法……却是合情合理。”

  这可以说是心理学上的东西,用换位思考的方式站在百姓的位置上分析他们的心理,然后再抓住这心理制定正确的方案。

  扶苏以往所读的圣贤书哪里会有这些,一时觉得十分新鲜。

  但想了想,扶苏又说道:

  “可此次秦楚之争却与舂米有所不同。”

  “舂米只是我等与百姓之间的较力争胜,而税率则是秦、楚较力争楚民。”

  “若我方税率高于楚国,楚民又岂会背井离乡冒死来降?”

  沈兵点头暗赞了一声,这扶苏不愧是公子,这么快就进入状态并提出问题了。

  两者的确有些不同,甚至扶苏提出的这个问题连杨端和都回答不了。

  沈兵想了想,就说道:

  “属下以为不可降税,原因有二。”

  “其一,便如上将军所言,降税会使楚民等待而非来降。”

  “因所有人都知道,若我军降税,楚军也会接着降税,那么楚民只需安心在楚地等着降税便可。”

  扶苏与杨端和连连点头,这点他们已经理解。

  “其二,我大秦乃以法家治国,正如日中天,此时若无节制的降税……非但不能占得便宜还会自乱阵脚。”

  扶苏又再次“哦”了一声,然后点头说道:

  “有理。”

  “淮北若是降税,吸引的便不只是楚地的楚民,还有秦国各地的百姓。”

  “到时只怕会引起大乱,各国百姓纷纷来投,便是多少地也不够用了。”

  这正是沈兵想说的。

  淮北地势平坦水利设施完善,且土地还肥沃,若税率再明显比其它地区低……秦国其它地区百姓又岂会不来?

  就算秦国有严密的户籍制度再通过法律来制止百姓流动,但秦国百姓心里又怎能平衡?

  凭什么那些来投降的楚民可以拥有更多更好的土地、更低的税率,而我们这些为秦国做出奉献的人却要更高的税率?

  那是不是说为秦国奉献是无用的?

  甚至还有可能出现一种骚操作:

  秦律不让秦民前往淮北?成,那我先偷入楚境成为楚民,再由以楚民身份来淮北投降……

  另一方面,之前来降的楚民也会心理失衡:咱们更早来降的分的土地更少、税率更高,而更迟来降的却能分得更多土地、税率更低……那是不是得再逃回去再来降一次?

  于是秦地百姓不仅不会增多反而会回流入楚地。

  楚国的情况不同,楚国那是将亡之国而且各地分封,这样乱搞税率虽有影响但影响不大……破罐破摔。

  但秦国若也这样弄那就牵一发而动全身了。

  想明白这些后,扶苏不由皱眉问道:

  “那么,以副将之见……我等该如何应对?”

  沈兵想也不想就说道:

  “税率不变,减少土地和宅地。”

上一篇:三国之仲谋天下

下一篇:三国末世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