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工程兵 第212章

作者:远征士兵

  “何况此时距收成不足两月,丞相何需如此担心?”

  李斯回道:

  “大王,汝阴、寿春两城的粮食虽多,但也只够寿春及我军而已。”

  “楚国还有数十万百姓衣食无着。”

  “此时虽距收成不足两月,但经臣计算,便是将我等所产粮食尽数用于百姓,也只能维持两月。”

  “到时……”

  接下来的问题就不需要多说了。

  如果所有收成的粮食只够两个多月,那如何能维持到下一次丰收?

  到时就别说打仗了,百姓的生存都会是个问题。

  而百姓的生活如果成问题,政局必然不稳,于是各地必会有大乱……

  嬴政不敢继续往下想,表情也渐渐严肃起来,他起身来来回回的在案前走了几圈,然后问:

  “那么以丞相之见,我等该如何解决?”

  李斯回道:

  “禀大王。”

  “据臣所知,燕国以北因冬季寒冷作物无法过冬,因此作物通常是春种秋收。”

  “此时正值春季,若能以燕国作物为种在魏、楚等地播下……数月之后便能收成。”

  “到时我等便无粮食之忧。”

  嬴政当即便允下了:

  “却是妙计,便依此法行事。”

  “寡人再让那燕王送些粮食来!”

  燕王要是听了这话,只怕心中又是一万匹草泥马奔腾而过了。

  话说这燕王喜原本就为了凑足秦军要求的粮食而激起民怨……这次民怨可不像往常一样那么容易平息。

  因为这可是夺了百姓用于过冬救命的粮食,百姓没法活当然就要去偷、去抢或是落草为寇。

  不过落草为寇还是少数,燕地冬季极为寒冷,到野外“落草为寇”几乎就是找死。

  但就算这样结果也不乐观,因为这冬季燕国发生的命案比往年多了数十倍。

  被抢的大多是有钱有粮的商贾和官宦,甚至还有几次小规模的暴乱。

  燕王喜几乎是把都城翻个底朝天也没能找出多少反贼。

  究其原因,便是那军队的兵士往往也是穷苦人家,他们中许多人本身就是受害者,于是官匪成了一家……

  这看起来似乎不是什么大事,但却已说明燕国人心已散。

  有句话叫“心似野马易放难收”,这人心一散,燕王喜再想收回来可就难了。

  在这情况下,嬴政又再要求燕王送粮,岂不是雪上加霜?

  不过当然,嬴政说的不是“送”,而是十分客气的说“借”。

  然而任谁都知道这粮食是有借无还的。

  但燕王却没办法,这要是不送粮的话,改天秦军又兵临城下了。

  此时的燕王喜是更不敢得罪秦国。

  要知这秦国可是在攻燕之后接连打下魏国和楚国的……这差点让燕王喜惊掉了下巴。

  另一面却又在暗自庆幸:好在当初投降的早,否则早就跟魏王和楚王一样被擒了去了。

  其中魏王投降后还被砍了脑袋……这或许是因为嬴政不耻魏王假的为人。

  另一方面,燕王喜又在心里骂了一遍太子丹:

  “这厮好没眼光,他还道联合数军便能击败秦军帮赵国收复失地。”

  “岂料秦军不仅能败燕代联军还能亡魏攻楚。”

  “他死了倒轻松,却留寡人在此左右为难身陷窘境。”

  燕王喜也不想想,秦军之所以能攻魏,完全是因为他提供的大批粮食。

  因为心下对秦国极度恐惧,所以燕王喜没敢拒绝嬴政的“借粮”。

  且其速度极快,马上就筹备好第一批粮食并由黄河逆流而上运至邯郸……

  此时已进入春季气温转暖,黄河河口已解冻。

  且黄河虽是四季都有汛期,但以春季最为平缓汛期也最短,所以春季最适合航运及修筑水利设施。

  麦种运输方面也不成问题,嬴政直接就将这些麦种由黄河至大梁,再由汴水进入沙河通往楚国各地。

  从大梁汴水起就是顺流而下,所以耗时也不长。

  燕王这边的问题解决了,李斯这边却还有问题:

  “魏国还好说,其百姓劳力充足,只要调配得当要度过难关并非难事。”

  “但是楚国……便是有粮却无劳力可耕种。”

  “我大军正在淮河一线与楚军对抗,无法尽数屯田……”

  嬴政想了想,就回答道:

  “将楚军战俘充作劳力屯田。”

  李斯摇了摇头:

  “即便如此也远不足屯田之数。”

  嬴政又说:

  “让妇人也去屯田……”

  这话或许有理,都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了,妇人如何不能屯田?

  然而这只是嬴政这样的高位者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

  古时的妇人在家可不是没事干,她们要么就是在家织布要么就是“舂米”,一天到晚舂,否则一家人都吃不上饭。

第二百六十三章 水排

  这一来就连嬴政都慌了神。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这话要是放在现代或是体会不深。

  但在生产力极为落后的古代那还真就是“天”,因为没有足够的粮食就意味着要饿死,而且还是成片成片的饿死。

  嬴政当下就召集群臣商讨对策。

  然而劳动力不足又能有什么办法?

  还能招来天兵天将来屯田?

  另一面已星夜赶到洞庭的楚王启也在等着这一刻。

  将淮北一带大批劳力抽空其实与他有关,之前项燕原本只是将劳力迁在汝阴一线。

  原因是再往南那封地就是楚国贵族的,将劳力带到南方岂不是便宜了那些贵族?

  但那时当楚王启还是昌平君的时候,就建议道:

  “将这许多劳力布设在汝阴,一来消耗大量粮草,二来若是汝阴失守,行动迟缓的他们岂不要成了秦军俘虏为秦军所用?”

  “如今秦军攻汝水只怕非是一日两日,将劳力南迁由贵族养成也不无不可。”

  “贵族眼红的是我等兵将,这些劳力只怕入不了他们法眼。”

  项燕一想觉得也对。

  何况以楚王负刍的威摄力,到时想要回劳力还没什么问题。

  于是就将大部劳力尽数调往南迁。

  这时他们一行人逃往洞庭时,就带着这些劳力一同南下……洞庭一带可是蛮荒之地,开垦新地正需要这些劳力。

  此时的昌平君可以说是在犹豫也可以说是在观望。

  若秦国无法解决淮北劳力不足问题导致大片楚民饿死……确切的说是秦军占领地的楚民饿死。

  那么楚王启就可振臂高呼:

  “降秦便是这般下场。”

  “反正都是死,不若与秦军拼个你死我活……”

  于是楚民很快就会聚拢在他这个新楚王旗下。

  到时即便各贵族也会因形势所迫不得不与他一同抗秦。

  原因很简单,一则民心才最重要,贵族若是不得民心,那么百姓便是连他们也反,到时贵族只怕就要死在自己百姓手里。

  二则此时首当其冲面对秦军的恰恰是这些贵族,更希望联合抗秦的其实是他们。

  项燕手里七拼八凑还有十余万军力,贵族手里还有二十余万人马,到时又可以凑齐四十万大军。

  而秦军只有二十余万。

  再加上淮北楚民被大批饿死,百姓同仇敌忾之下,楚国未必不能东山再起。

  然则昌平君却眉头紧皱一声不吭。

  项燕不由奇道:

  “大王何故愁眉不展?”

  楚王启回答道:

  “上将军有所不知,寡人与那沈兵有些私交,此人足智多谋奇思妙想。”

  “有他在,我等要想击败秦军只怕……”

  项燕听到沈兵的名字就脸色一寒,数次被沈兵击败的他又哪会不知道沈兵的厉害。

  不过这一回项燕却不像楚王启那么担心。

  项燕说道:

  “大王说的是,属下也知沈兵非寻常人。”

  “然则今趟却是淮北缺劳力,那沈兵便是有三头六臂,还能变出劳力来不成?”

  楚王启微微点头表示同意。

  他也是这么想的,但始终还是有些不放心。

  于是派出探子去淮北打探并监视沈兵。

  各方消息从四面八方传到楚王启这,报上消息都一样:

  “沈兵正让兵士赶制水车。”

  “由燕国调来的麦种已到寿春,但尚未耕种。”

  ……

  听到这些消息楚王启就稍稍放心了些,说道:

  “这沈兵倒也奇怪,寿春又不缺水,这沈兵赶制大批水车又有何用?”

  楚王启这说的也是。

  寿春一带是淮河水系,支流多不说还修筑了许多灌溉设施,再加上又没有像赵国一样的干旱,大多田地都不需要水车。

  这也是水车在楚国没有流行的原因之一,只有些特殊地区比如田地高于水源原先放弃种植,引进水车之后这些高田就可以种植。

  然而楚王启没想到的是,这水车恰恰是最有用的。

  这几天沈兵先是制出了水车利用水力鼓风。

  这对沈兵来说是个很简单的玩意。

上一篇:三国之仲谋天下

下一篇:三国末世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