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天下无双 第565章

作者:风云乱舞

最后,才能够到建业城来当举人,举人便是候补官员了。

只需要经过最后的毕业考核,这些人就能够得到刘争的赏识。

要么成为武将,加入各个军团之中,要么成为文官,补录进各大官职系统之中。

不过,随着这些年的发展,总校里的人员也不断壮大,同时所涉猎的科目也越发多了起来。

人数一度达到了三四百人。??

第一千两百一十九章 参观

军事学堂坐落于城北。

之所以建设在这里,主要是因为这里靠近长江。

军事学堂现在已经发展到很详细。

每一个科目都有极大的规划。

比如武将科,演分出了水军,步卒,骑兵等科目。

在分学堂的时候,这些学子只需要学习一些基础知识,等进入了军事学堂的总校之后,他们就要分科,进入专业领域了。

有人擅长水军,便全身心的投身于水战,毕竟刘争的地盘,大多都是在江南地区,水域广阔,战船丰富,而且时常出海,所以水军很有必要。

学习水军的人,一毕业,通过考试了,便能够很快划分到水师之中,成为周泰,蒋钦,祖郎等人的下属。

而最近新打下了冀州和幽州,让刘争这边一时间,并不缺少战马了,他的骑兵将领也开始扩充了起来。

缺少什么的时候,就在这一年多招一些这个科目的学生。

这样的做法,俨然已经和后世的大学类似了。

而且能够源源不断的给刘争带来新的人才。

而且有科举制度的推广,这些新的人才,有不少的一部分,都是寒门子弟。

许多贵族门阀的子弟,除非是与刘争关系极为亲密,祖上有大功的人的后代,才能够或许准许,免除科举,直接进入官场。

否则,都是以个人能力,进入军事学堂历练一番之后,才能够真正的进入官场。

这一点,杜绝了门阀士族可以掌控官僚阶级的可能。

除了武将体系的扩展,文官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当然,文官体系,大多是儒家学术为主,只要能够背诵一些名篇,懂的许多道理,能够明白一些文章的内容含义,便足以。

这也是刘争给军事学堂里的教授们提出的,毕竟刘争信奉的是军政分离。

文官的作用,要么就是入了朝廷,成为一些官员,要么就是下了地方,成为县令和郡守。

但是这些人,如今都是没有军权的,军权一直都掌控在刘争的手中。

没有军权的文官,也就没有太大威胁的,所以这些文官交给一些门阀士族也无伤大雅。

毕竟,许多寒门士子,少有书读,他们就算想要依靠读书,改变命运,人数上也不会太多。

所以大多数文官,还是门阀士族的人。

当然,除去这两科之外,一直都有医学,农学,以及新增的墨学,在总校里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医学毕业的人,大多是选择跟随了张仲景,华佗两位名医学习。

而农学的学子,多是深入地方,深耕于百姓。

只有墨学,因为是刚刚建立没多久,而且他们的定位,还不明确,暂时还没有多少学生。

刘争领着徐庶,在这里进行观光,时不时的还能够遇到一些学生从这里走过,对刘争投来仰慕的神色。

“这里是演武场,平时学子们,早上要有一个时辰,集中在这里进行锻炼,所有科目的学子,都将会到这里来,这是规矩,毕竟不管学的是什么,身体都是根本,没有一个好的身体,成就在高也是无用。”

刘争指了指一块空地,给徐庶介绍了一番。

一路走来,徐庶已经充满了惊讶。

他所惊讶的,并不仅仅是这座军事学堂已经发展到如此规模,并且各项学科都如此完善了。

更惊讶的是,刘争的对于这个军事学堂的理念,以及这军事学堂能够带来的社会变革。

这就是一个寒门士子和门阀贵族的抗争。

是普通百姓,改变阶级的一条重要通道。

特别是像徐庶这样的寒门士子,在这之前,如果他们不归附于那些门阀士族和大势力的话,他们想要出头,几乎是没有可能。

在现在这样的战乱年代还有一些机会,在那种和平年代,天下太平,他们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太难了。

可是刘争的这个办法,这个举措,却是完全改变了这个格局,至少不管是在战乱的年代,还是和平年代,科举这条路,都能够大大的平衡社会。

其实,纵观整个华夏历史,能够存活三百年的王朝,很少。

几乎没有。

许多王朝都是二世而亡。

断则几十年,长则一两百年。

为何,就是因为阶级固化。

阶级固化,下层人士晋升的通道被封锁。

比如,春秋战国的时候,王族一家独大,所有的分封诸侯,大部分都是王族,都是周天子的亲戚。士族的数量多了,推翻了王族的统治。

秦汉朝的时候,士族已经成为了统治阶级,门阀的出现,数量越来越多,推翻了魏晋的统治。

而到了隋末唐初,因为九品中正制的出现,门阀成为了统治阶级,所以寒门子弟的数量剧增,推翻了门阀的统治。

农民?

农民啥都不是,农民一直都只是他们的棋子罢了,总管华夏几千年的历史,农民就算是起义,也极难成功。

可以这么说,当一个阶级的出现,他们成为了既得利益者之后,就会封锁后来的人,让别人无法成为跟他们一样的存在。

这样,他们也就能够一直存续下去,可正因为如此,其他阶级的数量越来越多,就会爆发矛盾,就会有新一轮的清洗。

王朝的更替,便是如此。

科举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阶级矛盾,但是并不能够透彻,因为读书人,毕竟还是少数,想要改变阶级的矛盾,还要消磨那些门阀,让门阀无法长存。

这一点,其实也很好做。

刘争有办法,只是暂时还不需要这么做罢了。

因为他手低下,门阀世家还不多,无需激化两者的矛盾。

不过,这种未雨绸缪的想法,已经让徐庶这样的寒门弟子明白了刘争的用意。

对此,他除了激动就是震惊了。

“大人,您这样的举措,是处于何目的?”

徐庶始终都不了解,为什么刘争会推出这样的政策,这种策略和现在的大汉,有着极大的差别,是当世之中想都不敢想的东西。

特别是在门阀横行的年代。??

第一千两百二十章 不对啊

刘争看了一眼徐庶。

淡淡一笑。

“徐庶先生,也是寒门子弟,应该知道,现在这个年代,寒门子弟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有多么的困难。”

刘争一句话,问到了徐庶的心坎了。

早年的徐庶也是一味好勇斗狠的绿林好汉,后来因为和乡里的兄弟们犯了事,被官府抓了,他才痛改前非。

可是痛改前非之后,也没办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没有靠山,没有显赫的身世,去投靠了许多人,都得不到重要。

直到遇到了刘备,刘备不嫌弃他的出身,唯才是举,知道徐庶有一些本事,这才能够任用徐庶。

因此,徐庶对于刘备极为感激。

可他是寒门子弟出身,知道太多有能力的人,没有地方施展自己的抱负。

就因为这样,徐庶更加清楚的知道,刘争的这个举措,到底有多么的厉害。

以前的他,只是听说,对于科举制度,对于军事学堂的制度,都只是耳闻,并不曾真真切切的去了解。

现在在这里参观了军事学堂之后,徐庶这才能够明白,刘争之所以能够建立起一个国家,成为雄踞大汉,半个江山的人。

这都不是巧合和运气好,而是刘争的思想,确实能够得到别人的效忠和拥戴。

就这样的举措,他几乎可以说是讨好了那些部下,令那些追随刘争的人,心甘情愿的为刘争卖命。

而刘争从崛起之日起,他就没怎么和门阀士族打过交道,他不依靠门阀士族,所以并不需要讨好士族。

这也就让刘争可以尽情的站在寒门士族,穷苦百姓的地位上,为他们谋取福利,而非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去想着怎么阻断那些人爬上来。

“大人的意思是,这是为寒门士子准备的?”

“对啊,你也知道,我是寒门出身,早年之间,我跟随黄巾义军,其实我并不认同黄巾军的做法,那样做,只是徒增伤亡,可百姓们没有办法,他们想要的是什么,无非就是一口饱饭,一个安稳的生活。”

“但凡统治者能够给他们稍微一点活路,他们也不至于造反。”

“所以,我要做的,便是为百姓谋取福利,你以为我很想当皇帝吗?不,其实我并不想,我之所以当皇帝,只是因为我要给追随我的这些将士,这些兄弟一个可以期盼的未来。”

“如果愿意的话,我宁愿当一个小百姓,只可惜,朝廷太过于腐朽,那些统治者们,浑然不顾百姓的死活,殊不知,百姓才是一个国家的根本。”

刘争痛斥大汉王朝的这些腐朽官僚们。

这一点,就算是徐庶,也同样是十分赞同。

“大人宏愿,今日才能感同身受,若非我已经投靠玄德公,我必定能够和大人成为知己。”

徐庶此刻已经被刘争说服了,明白了刘争的宏愿之后,徐庶其实很佩服刘争这样的人。

因为刘争不仅敢想,他还敢做。

可惜,徐庶也是一个直肠子,是一个认死理的人。

他既然已经投靠了刘备,刘备毕竟对他有知遇之恩,如果不是刘备,现在的徐庶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呢。

所以,为了报答刘备,就算刘争如今这样了,他也依然没有打算背弃刘备而去。

刘争听见了徐庶的话,就已经知道了徐庶此刻是没有打算投靠于他的。

至少,现在的徐庶没有这种想法。

他略微有了一些遗憾。

“徐庶先生,有机会,再谈吧,寡人对先生还是有几分好感的,希望日后不要在战场上想见,到时候寡人可不会手下留情。”

刘争带着徐庶逛完了军事学堂之后,也就没打算继续和徐庶多说了。

特别是他在了解了徐庶,对于背弃刘备,转投到他的麾下没有想法之后,刘争就对徐庶更加没有什么兴趣了。

唯一的兴趣,可能就是等日后消灭了刘备之后,再来和徐庶讨论这种事情吧。

徐庶离开了军事学堂,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

徐庶开始催促张飞这边的人马,将约定的一千万钱,从兖州运输过来。

等刘争拿到了钱,他们便能够将马超马岱兄弟带走,这件事情也就完美的解决了。

可是,真的有这么容易么。

几天之后,负责押送钱财的人,终于到达了这里。

徐庶清点了一些这些钱财之后,发觉准确无误,这才带着这些钱财,去找刘争复命。

刘争没有接见徐庶了,而是随意派遣了一个人,去和徐庶做交易。

对此,徐庶也没有意见。

毕竟刘争这样的帝王,平日里,业务繁忙,纵然不可能一直抽出时间来管他的这点破事。

等到这些人,将钱财都交给了刘争的人之后。

刘争这才让人去将那些抓来的俘虏都给带了过来。

一千余人的俘虏都被带到了广场上,徐庶激动的正要清点人数。

他来来回回的搜寻了一下马超和马岱兄弟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