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304章

作者:新海月1

  大农场主和大资本家共同推动了这次瓜分这场盛宴,农场主获得更多的土地,资本家们获得了廉价的劳动力,双方配合的是天衣无缝。

  奥地利也没有能够独善其身,只不过拦在他们面前的还有一部《禁止土地兼并法》。这是1848年维也纳革命爆发后,弗朗茨签发的法案。

  上面明确规定了:禁止小块土地私下交易,只能按市价卖给地方政府。(具体是指低于200公顷的土地)

  这些回收的农业用地,地方政府只能出售给耕地面积低于50公顷的农民,或者是拥有耕地面积不足100公顷的退役军人,以及耕地面积不足200公顷的军功贵族。

  (备注:购买面积达到这个上限后,就无法继续购买)

  这些购买的土地想要再次出售,还是只能出售给政府,不能直接和个人进行交易。

  简单的来说,就是小农场主可以买,大农场主们想要扩张,只能去收购面积在200公顷以上的农场。

  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说,小农经济必然被冲垮,未来农业生产的主流就是农场。

  这种土地兼并有助于增加农业竞争力,弗朗茨自然不可能阻止,但是他又不想看到国内农业被垄断,所以才出台了这部限制大贵族们肆意扩张的法案。

  根本这部法律规定,奥地利国内超过80%的耕地都被锁定了,只能在普通民众手中流通。

  贵族想要更多的土地还是去殖民地好了,在本土只要耕地面积超过200公顷后,再想要扩张就只能从大农场主手中买了。

第九十六章 粮食=劳动力

  伦敦,受国内粮食价格暴跌的影响,原来和俄国人签约的资本家们不准备履约了。

  明着违约肯定是不行的,不但违背了英国法律,还涉及到了外交问题。

  况且,这些购粮款还是用来偿还俄国人在国内银行债务的。前期的贷款都放出去了,要是他们违约,俄国人也可以合法赖账了,银行家们肯定不会答应。

  以黑麦为例,现在英国市场上的黑麦价格大约在6~7.5英镑/吨,当初和俄国人签订的合同上面约定价格可是高达9.1英镑/吨。

  这就意味着这笔交易,他们不但不能赚钱,反而要往里面赔钱。

  当然,即便是9.1英镑每吨的价格,这些资本家们也不会亏本。加工完成后的产品附加值,还是足以抵消这些差价的。

  不过合格的资本家,肯定是不愿意吃这个亏,这意味着他们每吨黑麦会少赚1.5~3英镑。

  看起来这个数字不起眼,如果放大到几万吨、几十万吨的时候,那就是一笔天文数字了。

  不能直接赖账,这难不倒资本家们。国会议员就是干这个工作的,引导舆论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总之,必须要找一个合理合法的理由赖账。

  反俄浪潮高涨,这对刚刚上任的格尔斯顿内阁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

  “英镑——黄金体系”奠定货币霸权,要是这个时候把俄国人逼了出去,马上就会被打回原形。

  上一届政府就靠着这项政绩,在大选中险些翻盘。如果不是他们及时翻出了旧账,鼓动英布战争中阵亡士兵家属闹事,没准格尔斯顿也入住不了唐宁街。

  随手扔掉了手中的报纸,格尔斯顿首相喋喋不休的报怨道:“该死滚蛋,走了都不安生,还给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炸弹!”

  这种事情,在换届的时候很常见。大家分别是保守党和自由党成员,政治上先天对立,身份就决定了立场。

  不坑一把格尔斯顿,怎么让自己的政党在后面的大选中获胜呢?要是易地而处,格尔斯顿估计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反正都是在游戏规则内,本杰明内阁留下的烂摊子,可是完全符合法律的。格尔斯顿除了在私底下报怨一下,就无能为力了,甚至还不能用这个问题指责上一任。

  “首相,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外面那些人,也不是那帮国会议员,而是那帮资本家们不想履约了。

  以目前的粮食价格,按照和俄国人签订的条约,他们每年可能会少赚数百万英镑,即便是分摊下来也不是一笔小数字。

  更关键是这还不是一年,而是连续五年。这么长的时间,如果中途再发生点儿变故,他们就要被人取而代之了。”

  在说话的时候,财政大臣拉路克·罗伊德捡起了地上的报纸,折叠了两下,然后撕碎扔进了垃圾桶。

  显然,他没有表面上那么轻松。在利益面前,想要让资本家们退让,这个难度太大了。

  政府就算是想要采取手段,都找不到一个借口。从头到尾这些人都躲在幕后,外面冲锋陷阵的都是鼓动起来的农民。

  大家把粮食价格暴跌的理由归结为英俄粮食贷款协定,认为这是政府干涉市场,导致的后遗症。

  明明是前任的政绩,现在却需要他们来收拾残局。还是那种干好没功劳,干不好会挨骂的。

  冷静了一下,格尔斯顿首相一屁股坐回了自己的位置上,问道:“他们想要什么?违约是不可能的,现在我们还需要俄国人。”

  英镑霸权体系刚刚建立,俄国人的金本位制度改革,才刚刚拉开序幕,在彻底绑定俄国人之前,他们是不能够翻脸的。

  这至少需要五六年功夫,因此英俄贷款也持续五年,伦敦政府就是通过贷款绑定俄国人的。不能说是贷款,用粮食交易合同形容更加贴切。

  相比货币霸权带来的巨额利益,这帮粮食资本家们的损失就不值得一提了。尽管这份政绩,被上一任拿走了大半,格尔斯顿还是要继续下去。

  要不然国内的银行家们,会送他去见上帝。不要以为就美国有刺杀总统的习惯,不列颠的资本家同样敢。

  只不过现在英国贵族还有一定的力量,资本家们没有能完全掌控政府,要不然迂回工作,这帮粮食资本家都不会做了。

  大垄断时代正在逼近,距离资本家们大爆发的时间已经不远了,等一个个财团建立起来,就彻底进入寡头政治时代。

  相对而言,这个年代的英国首相还是幸福的。到了寡头政治时代,政治沦为了资本的游戏,那才是真正的悲剧。

  “他们想要政府出资吃下这批粮食,效仿奥地利建立粮食战略储备。理论上没有问题,不列颠只是一个岛国,本身的粮食产量有限,储备一批粮食问题不大。”

  这个年代的不列颠,正处于巅峰状态,财大气粗是最适合形容他们的。

  即便是因为战争的缘故,导致伦敦政府已经债台高筑,可是他们一点儿都不慌。

  殖民地带来的巨额财富,足以让他们轻松应对,甚至还有余力拿出一笔钱来建立战略储备体系。

  格尔斯顿没有反对,尽管他不认为不列颠有建立粮食战略储备的必要,但是他也不准备阻拦大家发财。

  不列颠最鼎盛的时代,同样也是最腐败的时代。这种大项目一旦推动起来,那带来的就是滚滚财源。

  格尔斯顿淡然一笑,双手往桌子上一放掌心朝天:“如果他们能够说服国会拨款,我没有任何意见。”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有把握说服国会拨款,资本家们早就干了,也不会搞这么多事情出来。

  说白了,牵扯到的粮食资本家在英国资本市场上所拥有的话语权有限,他们连粮食加工业都代表不了。

  在国会当中确实有自己人,但是想要左右国会的决议还是非常困难的。别的不说,竞争对手都不会让他们如愿以偿。

  能够搞出现在的声势来,都是借助了现在的社会环境。要不是国内粮食价格暴跌,也组织不了这么多农民来参加游行。

  财政大臣拉路克·罗伊德摇了摇头:“如果能够说服国会,他们也不会来找我们了。他们做出了承诺,只要这项计划在国会通过,就会赞助我们二十万英镑的竞选经费。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好处。具体细节不方便明说,需要私底下进行沟通。”

  政治也是需要金钱支撑的,每一次选举的背后都隐藏着众多幕后交易。如果只有投入,没有回报,谁会无偿赞助呢?

  要是没有收入,政党又如何生存下去呢?没钱养竞选团队,没钱刷公众好感度,又靠什么赢得大选?

  现实面前,政客们的节操通常都比较低。格尔斯顿首相也不例外,政党需要资本的支持,从一开始双方就交织在了一起。

  ……

  在自由党的推动下,1872年10月21日,英国国会以微弱优势通过了《建立粮食战略储备》的提案。

  10月24日,伦敦政府就以稳定国内粮食市场需要,叫停了英俄粮食贷款交易。

  经过一番象征式的谈判,一周之后伦敦政府非常不情愿的,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买入了条约规定范围内的粮食。

  毫无疑问,这都是做给民众们看的。真实原因还是为了替粮食资本家们善后,由政府接过了这笔损失。

  英俄交易还是顺利进行,弗朗茨没有感到失望。货币霸权带来的利益更大,伦敦政府自然知道怎么取舍。

  唯一超出意外的是,他没有想到英国人居然会建立粮食战略储备。要知道皇家海军纵横四海,遍观世界都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与之匹敌,能够封锁不列颠的敌人根本就不存在。

  这变故都是小问题,反正最终目的还是达到了。尽管没有能够搅和掉英俄交易,但是随着国际粮食市场的崩盘,还是让欧洲各国农业元气大伤。

  这个年代可没有粮食补贴的说法,就连各项税收都不能少,政府肯减免农业税的,那都是重视民生了。

  对大农场主来说,农业危机是兼并的大好时机,干嘛要减免农业税?没有这些税收,怎么能够让农民尽快破产?农民不破产,他们又怎么能够进行土地兼并?

  减税是必然的,不过要等大家完成土地兼并过后,要不然就是在断他们财路。

  欧洲农民大规模破产,同样也是弗朗茨想要看到的,奥地利的殖民地正缺人。

  英法两国的移民他就不要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的移民他也不指望,剩下的国家总是可以打主意的。

  今时不同往日,现在奥地利在殖民地的统治已经稳定了,完全可以消化掉一部分外来移民。

  不像最初的时候,除了本土移民和德意志移民外,来自别的国家移民,弗朗茨都不敢大量接受。

  就怕被人给反客为主了,在民族同化的问题上,通常都是人多的同化人少,想要反过来进行可不容易。

  这也算是用粮食换人了,相当于奥地利抛售了一批粮食出去,换回来了一批劳动力。

第九十七章 奥波冲突

  英国人建立粮食储备体系,也影响到了国际粮食交易市场,一直下跌的粮食价格终于稳住了。

  不过这没有什么卵用,供过于求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解决。粮食价格暴跌的黑锅虽然落到了俄国人头,但是聪明人都知道维也纳政府也是罪魁祸首。

  既然是聪明人,自然会权衡利弊。黑俄国人无所谓,连沙皇政府自己都习惯被黑了。

  奥地利就不一样了,维也纳政府上半年的粮食倾销,要是没有各国内部的资本家们参与,可不会那么顺利。

  这个盖子一旦揭开,牵扯到的利益集团就大得去了。这种得罪人的事情,很少有人愿意去做。

  圣诞节临近,维也纳已经拥有了节日的气氛。1872年维也纳的冬天,天气格外的暖和。没有下雪,就连寒风也很少。

  就在这个时候麻烦上门了,1872年12月21日,波兰政府向奥地利外交发出照会:要求奥地利交出强占波兰的土地,否则后果自负。

  好吧,接到这份外交照会后,维也纳政府就惊呆了,弗朗茨也被吓着了,他实在是想不明白会有什么恐怖后果。

  最近一段时间波兰反奥气焰高涨,弗朗茨是知道的。不过他没把这当成一回事,强者从来都不在乎弱者的想法。

  在他看来,波兰人再怎么闹腾,也就是在家里喊几声口号,撑死了也就递交几分外交抗议书,然后就该干嘛干嘛。

  为了收回当年普俄奥三国瓜分波兰的旧地,波兰政府建立过后,也多次向维也纳政府提出要求。

  这种行为弗朗茨是理解的,不管收不收的回来,政府都必须要做做样子,不然怎么向民众们交代呢?

  维也纳政府一直都没有回应过波兰人,直接当他们不存在。让弗朗茨万万没想到的是,波兰政府居然敢递交一份语气如此强烈的外交照会。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正式外交照会和私底下发发牢骚不一样,这是需要负责任的。

  没什么好说的,弗朗茨当即召开了内阁会议,准备寻波兰政府的晦气。

  “波兰人这是受了什么刺激,还是有人给了他们底气,自认为可以对我们趾高气昂了?”

  了解弗朗茨的人都知道,这是生气了。波兰能够独立,奥地利也是暗中出了力的,没有索求回报也就罢了,现在波兰政府居然蹭鼻子上脸。

  翻开历史书就会发现,奥波领土纷争,就是一笔烂账。这种情况下,自然是谁强谁有理。

  外交大臣韦森贝格解释道:“陛下,波兰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危机爆发后,波兰的农产品进出口额急剧下降。

  前段时间为了应对危机,我们提高了波兰农产品输入的关税,引发了波兰政府的强烈不满。

  波兰的农产品大约有34%是出口到奥地利,加工完成后再销往国际市场,提升关税后两国农产品贸易额锐减了三分之二。

  这直接导致了波兰国内大量的农产品滞销,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波兰政治局势已经不稳。

  波兰人这个时候发出外交照会,可能和他们国内的局势有关系,政府想要借机转移国内矛盾。”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国际市场在不断萎缩,奥地利不得不削减产能,不少从事农产品加工的资本家都开始转型。

  这种背景下,肯定要保护国内农业,减少农产品进口进口成为了必然。

  早在农业危机爆发前,维也纳政府就做好了放弃农产品加工业的准备。没有办法,这个产业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只能作为初代工业。

  最近这些年,欧洲各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都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市场竞争越发的激烈。奥地利能够保住农产品加工业的霸主地位,主要是控制了大部分原粮产能。

  显然这种情况无法持续下去,从农业危机爆发过后,各国的农产品加工业就不在为原材料发愁,奥地利的成本优势不复存在。

  这种背景下,再继续加大投入在这上面死磕,不如将力量投入到新兴产业中,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拉开大家的实力差距。

  没有了政府重点扶持,利润较高的农产品加工制造业,还可以继续生存下去,而面粉厂之内缺乏技术含量的企业日子就不好过了。

  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技术含量越高的企业,在竞争中占据的优势越明显。没有技术含量的企业,就只能陷入价格战的怪圈,很难更进一步。

  这个时候,企业要么进行转型,要么进行技术升级。比如开发更多的新产品,后世超市中琳琅满目的各种食品,都是被现实给逼出来的。

  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了生存下来,就不能单纯的加工一道产品,必须要增加环节,提高技术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

  从长远发展来看,这次农业危机也促使了奥地利农产品加工业的升级。1872年维也纳市面上增加的饼干、罐头、各类垃圾食品种类,就要比过去五年增加的总和都要多。

  这些高附加值产品出现,让很多企业陷入了新生,重新焕发出了活力。反应迟钝的企业,仍然在苦苦挣扎中。

  从后世的眼光来看,这个年代的竞争根本就不算啥。即便是竞争最激烈的面粉厂,只要管理得当,都还有不错的利润,距离赔本赚吆喝还远着呢。

  费利克斯首相严厉的说道:“不管是什么原因,波兰人挑衅我们都要给予强硬回应,让他们知道厉害。必要时候可以采取军事行动,让波兰人清醒一下。”

  采取军事行动,弗朗茨眉头一皱。他觉得事情不是表面上这么简单,就算是波兰人脑子抽风了,也没有道理招惹奥地利。

  不待弗朗茨开口,财政大臣卡尔就提出了反对意见。

  “教训波兰人容易,就算是攻克华沙都不难,问题是我们能够获得什么好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