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232章

作者:新海月1

  这个年代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都没有开发出来,要是丢了印度,大英帝国算什么霸主?

  真要是发生了这种情况,不出十年大英帝国的海上霸主地位,就会被法奥两国取代。

  世界工厂也是建立在原材料和市场双重背景下的。没有了来自印度的廉价原材料,和庞大的消费市场,英国人的工业霸主地位立即就会丢失。

  工业革命进行到了现在,英国人已经丧失了技术上的优势,英法奥三国工业逐渐处于同一档次。

  ……

  圣彼得堡,亚历山大二世心态就要平和的多了。法奥靠不靠拢,现在都和他没有关系。

  普俄战争还在继续,因为投入兵力数量受到了后勤制约,俄军迟迟无法取得进展,他都快要愁白了头。

  理论上,这么耗下去俄罗斯帝国会是最后的胜利者。然而,这个胜利需要打个问号。

  瑞典是被稳住了,可是中亚战局已经糜烂,远东风云又起,他们已经自顾不暇了。

  外交大臣克拉伦斯·伊万诺夫汇报道:“陛下,奥地利人已经给出了答复,他们同意放弃法属巴尔干岛的大部分地区,不过需要我们付出代价。”

  这并不令亚历山大二世感到奇怪,尽管当初俄奥密约中有规定,可是法属巴尔干半岛是奥地利人花钱买回来的,自然不可能白白送出来了。

  亲兄弟都要明算账,何况还是盟友呢?

  亚历山大二世关心的问:“他们想要什么?”

  尽管错过了进去地中海的最佳时间,可是达达尼尔海峡的战略地位还是很重要,如果奥地利人的条件不过分,他不介意拿到手。

  外交大臣克拉伦斯·伊万诺夫回答道:“我们进行了初步交涉,维也纳政府认为这次土地交易案,除了经济问题外,他们还付出了政治上利益。

  他们的报价非常高,如果出资购买就要一次性支付2亿神盾。可以接受土地交换,他们要求按面积五比一交换。

  如果同意这笔交易,就算是最后谈判下来的结果打个对折,我们也吃了大亏。”

  显然外交大臣克拉伦斯·伊万诺夫是反对这种交易的,短时间内俄罗斯帝国根本就没有实力进入地中海。

  况且,现在地中海沿岸都被瓜分的差不多了,他们连立足点都找不到。

  留给他们的唯一选择就是奥斯曼帝国,然而这是一根硬骨头,根本就不是他们现在能够吞得下去的。

  沉思了片刻功夫后,亚历山大二世做出了决定:“既然如此,那就在价格上继续和奥地利人磨。我们不着急,拖上三年五载也无妨。”

  他清楚这是维也纳政府想要敲竹杠,或者说是奥地利人不想看着他们进入地中海抢地盘,毕竟现在的地中海已经被英法奥三国瓜分一空。

  要是再增加一个竞争对手,势必会打破地中海的平衡。因为俄奥同盟的关系,奥地利人无法独善其身,这会让维也纳政府在外交上陷入被动,尤其是法奥两国靠拢的时候。

第九十八章 殖民地本土化——相忍为国

  维也纳,经过长时间的政治博弈过后,1866年8月21日,非洲本土化战略终于以正式议案提交新神圣罗马帝国议会讨论,决定帝国命运的时刻到了。

  如果在帝国议会获得通过,那么非洲将成为神罗帝国的百年战略,甚至国家重心都有可能偏移。

  欧皇变非酋这么喜剧的事情,就要在19世纪上演了。

  弗朗茨没有变态,他做得已经够多了。非洲本土化战略一旦通过,给未来造成的影响太大,好的坏的都有,甚至这项战略还有可能失败。

  在这种情况下,弗朗茨自然不会强行通过议案,这种事情最适合背锅的还是帝国议会。留下这么长时间就是让殖民地利益集团施展神通,说服各大邦国政府的。

  按照神罗宪法规定,这种重大国策,必须获得百分之八十的议员支持,这项提案才能够通过。

  毫无疑问,符腾堡、巴伐利亚、伦巴第三国肯定是支持的,只要他们还想要非洲大陆的棉花,就无法阻止非洲本土化进程。

  阻力主要来自于奥地利内部,非洲本土化最有可能受到冲击的就是匈牙利地区和罗马尼亚地区,这是奥地利的两大粮仓。

  帕克伦庄园内,推动非洲殖民地本土化的各方代表齐聚一堂,商业对策。为了换取反对派的支持,菲克尼男爵提出:

  “诸位,现在最大的反对派就是国内的农民,这个群体人数众多,帝国不得不考虑他们的意见。

  我提议在帝国议会上做出承诺,奥属非洲放弃向欧洲出口粮食的权利,换取国内农民阶级的支持。”

  不冲击本土的农业,这是菲克尼男爵冥思苦想出来的对策。目前奥属非洲粮食产量并不高,基本上也就自给自足,每年的出口额不足五十万神盾。

  这不是政府限制,主要是由经济效益决定的。种植经济作物明显更加有钱途,看在钱的份儿上大家都知道该怎么选择。

  “男爵阁下,现在奥属非洲劳动力缺乏,种植粮食的人不多,我们可以做出这个承诺。

  可是随着移民的增加,开发出来的土地也在日渐增加,如果放弃粮食这个产业,未来大家的竞争会非常激烈。”

  提出反对意见的是丹尼尔伯爵,他就是非洲大陆为数不多的粮食生产大户。不要看粮食利润低,可是胜在有保障。

  经济作物的价格波动很大,利润虽然比较大,可是一个不好就要滞销,反倒是粮食价格比较稳定。

  因为波兰地区沦为战场,俄国人少了一个粮仓,最近两年国际粮食价格还增长了八个百分点。

  涨价过后,粮食的利润已经赶得上经济作物了。丹尼尔伯爵正在扩充产能的,自然不想失去欧洲这个大市场。

  菲克尼男爵耐心的解释道:“这是未来的问题,现在最重要的是先改变殖民地的地位,让非洲本土化法案通过。

  国内的人口增长很快,为了开发非洲大陆,维也纳政府还准备出台一部刺激人口增长的法案。

  人口的不断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假如本土人口增长一倍,那么不用我们推动,帝国政府会主动让我们输送粮食的。”

  如果化肥没有被发明出来,菲克尼男爵的预言要不了多久就变成现实。以目前国内的人口增长速度,三十多年后帝国人口就会增加一倍。

  直接后果就是奥地利将由粮食出口国变成粮食进口国,到时候除了俄国人外,全欧洲都要缺粮。

  这美好的前景,就是刺激他们投资农场、种植园的动力。或许在利润上比不上工业,可是他们这是一项长期买卖,而一家工厂的生命周期不到十年。

  在德意志地区一直都是地狭人稠,这种背景下大家非常重视土地,很多人都坚信土地是不会贬值的。

  殖民地开辟过后,这一观念受到了一定冲击,不过大部分人还是认为土地是最有价值的产业。

  这也是为什么奥属非洲上面农场、种植园遍地,而其它欧洲各国的非洲殖民地大都是一片蛮荒。

  不是各国政府不努力,问题是移民不愿意去种地,为之奈何?

  犹豫了一会儿,丹尼尔伯爵点了点头表示默认。大不了削减粮食产量,改种经济作物,这个损失并不大。

  为了非洲殖民地本土化,这点儿代价他还是愿意付出的。为了把终身制贵族变成世袭封地贵族,他已经投入太多了,这个时候绝对不能够出乱子。

  ……

  1866年9月1日,就在帝国议会争执不休的时候,奥属非洲代表在帝国议会中做出承诺:非洲殖民地本土化过后,不向欧洲大陆出口粮食,冲击国际粮食价格。

  转折点出现了,即便是最反对非洲本土化的议员,这个时候也没意见了。

  只要能够保住国内的粮食价格不受冲击,那么一切都好商量了。至于别的产业,非洲殖民地还没有冲击奥地利的资格。

  在维也纳的大移民战略下,奥属非洲可没有那么多廉价劳动力,人工成本比本土都高,基础设施才刚刚起步,根本就没有工业可言。

  未来那就更加不用担心了。能够把非洲大陆发展到赶上本土的地步,弗朗茨估计做梦都会笑。

  大不了欧皇变非酋,有那么大一片基业,足以支撑帝国的百年霸业,再往后就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了。

  世界变化那么快,谁知道人类哪天就冲出了太阳系,又或者是运气不好文明提前夭折了呢?

  最大的障碍不存在了,1866年9月1日,奥属非洲殖民地本土化议案在帝国议会全票通过。

  代表团们的承诺,也被写入了法律中,成为了本土化的前提条件之一。

  从此扫清了奥地利海外殖民地本土化的法律障碍,当然这只是第一步,殖民地本土化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不可能随便什么偏僻角落,都拥有本土化的资格。具体限制条件,这就需要政府仔细研究了。

  帝国议会的决定通过报纸扩散了出去,从维也纳向欧洲、乃至全世界扩散。心情大好的弗朗茨提笔写了一篇《相忍为国》,高度赞扬了奥属非洲代表团的做法。

  这是他的真实想法,这不是弗朗茨在幕后遥控,而是他们自己做出的决定。

  这一让步,或许付出的代价不算大,带来的效果却非常明显,打消了国内农民阶级的担心。这个群体或许在政治上的发言权不高,可是他们人数众多。

  现在奥地利的农业人口依然有近三千万人,只有这个群体稳定了,帝国才会稳定。

  现在问题都解决了,只要不冲击粮食价格,广大农民自然不会反对帝国本土再扩大一些。

  《相忍为国》的诞生,迅速受到了各界人士的追捧,风靡整个欧洲大陆,成为了很多国家的宣传口号。

  这不是弗朗茨文章水平有多高,也不是在拍马屁。主要还是政治正确,有助于消除地域矛盾。

  当然,这是建立在弗朗茨提出的前提下,如果是普通人提出来的,估计浪花都溅不起来。

  这是成功者的特权,看看奥地利的地图就知道了,现在他已经是当代最伟大的君主之一。

第九十九章 激进派≠作死派

  殖民地本土化是一项长期性国策,或许会持续上百年时间。维也纳政府不可能直接让奥属非洲并入本土,那意味着灾难。

  统治成本、长治久安、文化、战略布局等方面都要考虑。

  成本上来说,首先要当地经济发展到了一定水平,至少不需要中央政府往里面贴钱。

  毕竟本土化后行政成本会增加,社会福利性支出也会大幅度增长,比如说:医疗、教育、交通……

  这些都需要钱,如果中央政府从地方上收的税足够多,那么一切都不是问题。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是政府的职能之一。

  反之,地方经济没有发展起来,中央政府收不到税,那么要划拨这些建设款项,就存在问题了。

  经济上满足了条件,接下来就要看人口组成了。为了保证长治久安,拥有神圣罗马帝国国籍人数,不得低于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

  这个限制,对奥属非洲殖民地来说不算啥。当地基本上都是本土移民占主导,其次是来自北德意志地区的移民,来自欧洲其它地区的移民数量并不多。

  这些人想要获得国籍很简单,都是开了后门的。只要没有犯罪记录,思想道德水平足够就不是问题。

  人口结构满足了,接下来就看数量了。要求不算高,人口密度不得低于10人/平方公里。

  人口数量是非强制要求,可以用其它条件弥补,主要目的是为了限制本土化后的行政区面积。

  不然一次性上百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本土化,未来这些地方发展起来了,就会出现地方做大的情况。

  有这个门槛限制,就不用担心了。整个奥属非洲都不到六百万人,就算是贵族、官僚想要扩大辖区面积,那也不可能做到。

  让殖民地以碎片化的模式,加入本土才是最佳的选择。这个碎片化也是相对而言的,以十几万、几十万平方公里的行省做单位,实际上已经足够大了。

  文化上要求,不是要求学历,仅仅只是要求使用德语。

  大部分奥属殖民地都不存在问题,全民使用德语是基本国策,不会德语当地户籍都拿不到,根本就不算公民。

  那怕是为了本土化,当地贵族也会把他们弄走。不要说什么廉价劳动力,这些人缺的是钱么?

  如果想要捞钱,最好的办法是永远殖民地统治。在殖民统治下才可以肆意妄为,一旦本土化就考虑法律允不允许。

  殖民地本土化,主要是老牌贵族想要更进一步,新兴贵族想要建立家族基业,资本家们把这看做是他们踏入贵族圈的捷径,殖民地官僚想要……

  这是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所在。这些限制条件,最后都是需要评分的。最后的总分越高,获得帝国议会批准本土化的几率越高。

  前面都是必须条件,后面的自然条件、资源、战略地位,这些相当于附加分,如果前面得分不够,可以靠这些加分弥补。

  这是现实需求,不然像利比亚之类的沙漠之国,永远不要想本土化,人口数量这一项满足不了。

  这只是一个开始,满足了条件也仅仅可以进入议会讨论,通不通过还要考虑。

  毕竟大家都没有经验,谁也不确定这里面存在多少漏洞。弗朗茨干脆留下最后一环,准备随时打补丁,不能让人钻空子。

  很多东西都是可以造假的,比如说人口、经济,只要舍得砸钱完全可以制造一个区域的虚假繁荣。

  不用怀疑,大富豪们有人干得出来。为了政治上的收益,些许投入算得了什么?

  假如砸上一笔巨款,就可以让一片数万平方公里的沃土变成自己的家族封地,以贵族封地的形式加入帝国中,一跃成为顶尖贵族,估计没几个大富豪会拒绝。

  显然,这种破坏游戏规则的行为,弗朗茨是不允许发生的。

  开什么玩笑,国王也是可以滥发的么?几万平方公里、甚至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封地,和国王有什么区别?

  所以圈这么多地可以,只要你有钱开发,弗朗茨不介意农业公司巨无霸。想要把这些土地变成封地,上哪儿去找这么大的功劳?

  除非是世界大战突然爆发,化身为龙傲天一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建立无上功勋;要么重新投胎,直接出生在大贵族中,靠家族力量实现目的。

  不然,还是老老实实一步一步往上奋斗吧!一步登天,对谁都不是一件好事,“德不配位”最后都是悲剧收场。

  这个“德”可不仅仅只是“道德”不够,也不仅仅只是能力,更多的还是相匹配的眼界、人生观、社会观。

  除此之外,还有社会人际关系。在这个“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年代,没有足够的抗风险实力,还是不要过分冒头的好。

  乱世出英雄,不是只有乱世才有英雄,主要是只有乱世才能够容纳这些“英雄”。

  殖民地本土化并没有像弗朗茨想象中的那样,引起全世界的震动,各国都不看好这项政策。

  在很多人看来,开辟殖民地就是为了赚钱的。一旦本土化过后,就不能继续肆意掠夺财富,完全是得不偿失。

  这是经营理念上的不同。奥地利开辟海外殖民地,首先在上面种地,走的是持续发展道路;而其它殖民帝国开辟的海外殖民地,只是单纯的为了掠夺财富。

  法国人是例外,拿破仑三世也有意搞非洲本土化,只不过迈出的步伐要小一些。

  弗朗茨的玩儿法,法国人根本就学不来。没有足够的人口,也没有义务教育的同化体系,限制了他们移民同化速度。

  这一点,当初法国政府从巴尔干半岛移民过后,就暴露了出来。这些移民进入法属非洲殖民地后,依然保留了原来的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