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218章

作者:新海月1

  总不可能为了保证军工自主,就不顾前线战争需求,让士兵们拿着落后的前膛装备,给敌人送人头吧?

  这是真的在送人头,后膛步枪可以趴着打,而前膛步枪只能玩儿排枪战术。

  只要想想就知道,在战场上遇到了,会被虐的有多惨。

  外交大臣韦森贝格解释道:“陛下,其实不需要我们推销,只要拖延一下改装速度就行了。

  最近普鲁士人表现的很不错,利用武器装备上的优势,在野战中多次重创俄军。

  俄国人虽然有海权优势,在不断打击普鲁士王国的沿海地区,不过他们的准备不足,无法扩大战果。”

  这是问题的核心。理论上只要俄国海军掩护陆军登陆,在普鲁士王国内部四面开花,要不了几个月普鲁士王国就崩溃了。

  然而,沙皇政府并没有做好准备,海军袭击普鲁士王国沿海做得确实不错,可惜陆军没有跟上去扩大战果。

  普俄两国相距不远,跨海远征称不上,可是必要的后勤补给,还是少不了得。

  毫无疑问,沙皇政府现在没有那么多战略物资,或者说是没有办法把那么多战略物资运送过去。

  为了供应前线的军队,沙皇政府都必须要买买买。这不仅仅是俄罗斯帝国生产能力不足,最关键的是交通太过糟糕。

  俄属波兰地区是他们的粮仓之一,圣彼得堡地区的粮食供应大部分都是来自这里,现在这片土地丢了,沙皇政府自然要从别的地区调粮了。

  铁路不畅通,用马车、牛车运输,从乌克兰、莫斯科地区把物资运到前线,至少都要个把月。

  这还要老天爷给面子,如果是冬天那就更惨了,走上两三个月都有可能。这么糟糕的交通,不光增加了成本,还限制了物资运输量。

  前线的军队作战,还可以从隔壁的奥地利进口战略物资。可是跨海作战就不行了,就算是从奥地利进口物资,也必须要绕一个大圈子运输。

  这是俄国人自己的锅,如果战争一开始就派海军进攻普鲁士沿海地区,那么还可以利用波兰地区的河流,把从奥地利进口的物资运过去。

  现在不用想了,俄属波兰的大部分地区都落入了敌人手中。这个时候要进行物资运输,要么走陆路经过白俄罗斯地区,要么走海路沿着欧洲大陆绕一个大圈子。

  无论那一条路,都限制了物资运输量。

  原本俄国人也可以从欧洲各国购买战略物资的,可惜大家不买俄国人的账。除非拿出真金白银,不然没人做他们的生意。

  因为财力的问题,沙皇政府没有办法从各国大肆采购物资,这也是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急着借钱的原因。

  只有解决了财政问题,他们才能够筹集足够的战略物资,将海军优势发挥出来。

第七十四章 异想天开的计划

  放下了手中的《非洲战略》,弗朗茨只能感叹大家的目标远大,一口气圈下了大半个非洲大陆。

  没错,就是圈下了,而不是占领。目前奥地利还没有完成上述计划的三分一,实际控制区可能五分之一都不到。

  即便是弗朗茨已经努力移民了,目前奥属非洲的人口,仍然不足五百万。

  这么点儿人口控制七八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地广人稀到了什么地步可想而知。

  当然,这是不计算当地土著的,不然早就过千万了。

  要是完成接下来的战略,没有几千万人口是不行的。然而整个新神圣罗马帝国的人口,也才刚刚越过六千万的门槛。

  现在世界已经瓜分的快完了,最后一片无主之地,肯定少不了一场龙争虎斗。

  目前法奥两国走到了殖民非洲的最前端,紧随其后的是英国人、葡萄牙人,荷兰人也有小块殖民地。

  这份殖民部的宏观战略,应该用“理想战略”来形容更好一些。

  只要各国不傻,就不会让这份计划变为现实。

  初略的看了一下地图,大致是:西起几内亚、马里,北至利比亚,南临布尔人共和国,东至索马里。

  虽然这个年代没有卫星定位,弗朗茨初略估计一下,这些地区总面积加起来,也是奔着两千万平方公里去的。

  想了想后,弗朗茨拿起笔在上面开始打了一个叉,准备打回去让殖民部重做。

  这种不切实际的战略,根本就没有可行性。除非挑起一次世界大战,奥地利成为了大赢家,才有去实现的资本。

  然而,弗朗茨不是战争狂,奥地利也不是历史上那个必须要挑战世界的德二帝国。

  虽然很多人认为德二帝国是因为经济发展,需要资源、市场才挑起战争的,不过弗朗茨却认为主要是资源,因为市场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世界经济是一个大循环,国家经济是一个小循环。理论上只要这个循环圈子正常运转下去,经济就可以持续发展。

  这个经济循环圈的核心在于人口和资源,现在全世界人口也就那么十来亿。

  其中:欧洲地区约2.75亿,主要是俄、奥、法、英四国加起来就超过了2亿。

  亚洲地区约8.2亿,两个东方人口大国加起来就有7亿,剩下的地区同样是地广人稀。

  非洲大陆约有0.6亿左右,殖民活动影响让当地出现人口增长,因为最近几年移民离开的较多,很多地区已经出现了负增长。

  美洲地区约六千多万,这才是真正的地广人稀,南北美洲加起来才这么点儿人,两个美国就占据了一半。

  现在的国际贸易额实际上并不大,各国的经济主要还是看国内,以奥地利为例国际贸易所占经济比重,不足总量的5%。

  如果把殖民贸易额计入本土经济中,那么国际贸易在奥地利经济总量中,就更加不值得一提了。

  这是生产力决定的,社会总财富有限,能够出口的商品又太过单一,贸易额根本就提升不上去。

  现在国际市场上,最大的出口商品就是纺织品,其次是粮食。什么工商业制品、机械设备,根本就没有多大的市场。

  整个国际市场上,所有出口商品总额加起来,都不足十亿英镑,甚至是不足七亿英镑。

  市场一共就这么大,各国经济的主力都是本土市场。英法奥随便那一家,本土的经济总量都不是一个十亿能够衡量的,起码要用两三个。

  以国内经济为主导的时代,最重要的还是内部循环。只要有足够的资源,理论上经济就可以正常发展。

  具体可以参考美国,很多人都以为拉美是美国人的后花园,是美国工商业制品的倾销地。

  现实却是,拉美地区一共就两百多万人,百分之六七十还是印第安部落,有个毛的购买力。

  南美各国又不买美国人的账,人家宁愿进口欧洲商品,又不买美国的垃圾产品。

  然而,从19世纪后期开始美国经济依然是突飞猛进,四十年内增长了九倍。

  这就是资源的力量。同样是缺乏足够的商品出口市场,德国人被资本逼着上了战场,而美国资本却可以稳住,靠的就是自身丰富的资源。

  在弗朗茨看来,“资源”才是殖民的核心。在这一理念下,才有殖民地本土化运动。

  犹豫再三过后,弗朗茨没有直接驳回这份“异想天开的计划”。他非常反感画大饼,可是又不得不画大饼非常有效。

  要不然历史上也不会有那么多异想天开的计划,比如说:英国人的2C计划,从开罗到南非直接由南到北。

  包括:埃及、苏丹、乌干达、肯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博茨瓦纳、南非、坦桑尼亚。

  这份计划尽管很庞大,可是约翰牛最后实现了。然而没有维持多久,殖民帝国就崩溃了。

  作为后来者德国人也搞出了“条顿非洲计划”,这份计划野心不算大,仅仅只包含了:纳米比亚、安哥拉、刚果、坦桑尼亚。

  战略能否成功看实力,和野心大小没有关系,所以这份战略夭折了。

  法国人的“2S计划”就有些变态了,在占领北非过后,法国人还准备从塞内加尔杀到索马里。

  这份计划和奥地利的战略计划也差不多,“几内亚到索马里”和“塞内加尔到索马里”差距并不大。

  至于奥地利的南临布尔人共和国,目前已经勉强实现了,在津巴布韦地区出现了千人殖民据点。

  北至利比亚也没有难度,毕竟那是非洲内陆地区,竞争对手还够不着这片区域。

  唯独东至索马里,还是遥遥无期,中间隔着苏丹和埃塞俄比亚。当然从乌干达、肯尼亚绕过去也可以。

  实际上操作起来,绝对不是那么简单。因为奥地利的殖民战略,把这些地区一起划了进去。

  不管怎么说,精神上是值得肯定的。既然这份计划被送了上来,那么就代表着殖民部认为有成功的可能。

  当然,这个成功不是所有目标都完成,只是说在战略上完成计划,中间少了几块殖民地,那是在所难免的。

  考虑到现在是殖民地本土化的关键时刻,弗朗茨默许了这份计划存在,当然具体实施的时候,肯定不能这么生搬硬套。

  比如说:有河流连通的地区优先、沙漠地区靠后,土著实力强大的地方先搁置,可能引发冲突的地区要克制住扩张……

  这个年代,非洲大陆没有国界线,大都一帮土著部落,谈国家概念还是太扯淡了。

  这份殖民战略,自然不会跟着后世的国界线走了,实际上弗朗茨也没有办法在地图上把后世的国界线找出来。

  经过一阵修改,弗朗茨成功的把这份战略计划压缩了下来。

  比如说:北非的沙漠就不和法国人争,反正这个年代也控制不了。

  具体来说就是:大半个马里不要了,尼日尔地区也基本上不要了。如果不是为了连接利比亚,乍得弗朗茨都准备放弃,现在是勉为其难留下的。

  东部的埃塞尔比亚、索马里,也被弗朗茨排到的最后,其它地区没有占领前,不会打这些地区的注意。

  纳米比亚、坦桑尼亚排到了倒数第二序列,基本上属于被放弃地区。剩下的地区就看手下人的能耐,能拿下多少算多少。

  这么一来,这份计划就缩水了差不多三分一,可行性大大提高了。

  占据大半个非洲大陆太拉仇恨了,可是占据三分一、或者是百分之四十左右的非洲大陆,弗朗茨认为有可能成功的。

  这是实力+先手优势共同决定的。一旦本土化战略成功,又是一个移民高峰期。只要有足够的人口,在非洲大陆上弗朗茨就不惧怕任何挑战。

  就比如说现在的西非地区、刚果地区,当地有上百万人口,谁有能力把这些地方抢走?

  战争也是需要成本的,没有足够的利益,根本就不足以令殖民帝国发动战争。

  非洲大陆上能够引发列强战争的,除了南非的金矿外,别的地区都不足以令大国兵戎相见。

  实际上,南非的金矿也不值得两个大国血拼一场。尽管黄金储量高,可是在开采出来前,也就那么回事。

  不要看每年几百吨的产量,实际上黄金开采也是需要成本的,要靠黄金收回战争成本,弗朗茨不觉得在他有生之年能够实现。

第七十五章 司法不加身

  渥太华,经过了几个月的谈判,到了1865年9月份,多方会谈终于有了初步结果。

  在英法奥西四国的干涉下,美国联邦政府承认南方邦联和印第安人独立,美国正式分裂。

  存在争议的马里兰州和西弗吉尼州,支持北方政府的地区加入联邦,支持南方政府的地区则加入邦联。

  如果发现南北两个政府的国土面积交错在一起,不要奇怪。这次民众自由选择加入哪个政府,最后是以镇为单位的。

  毫无疑问,这是英国人的手笔,他们是专业的。现在就把南北双方的矛盾埋了下来,可以想象未来的美洲会很热闹。

  南方邦联政府包括:北卡罗来纳、南卡罗来纳、佐治亚、佛罗里达、亚拉巴马、密西西比、路易斯安那、德克萨斯、弗吉尼亚、田纳西、阿肯色、密苏里、肯塔基、以及马里兰和西弗吉尼的部分地区。

  亚利桑那地区和新墨西哥地区也被划入了南方政府。(大致是今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

  印第安酋长国就有些可怜了,被夹在南北政府的中间位置,地盘也只有可怜的印第安人聚居区。(大致是今俄克拉荷马州)

  分裂后美国,综合国力依然是北方政府占优势,拥有1764.5万人口,继承了美国近三分之二的工业、和63.2%领土。

  南方邦联政府紧随其后,拥有1198.4万人口,继承了美国近三分之一的工业、34.1%的领土。

  印第安酋长国可以忽略不计,人口没统计过,反正不超过100万,领土面积不足20万平方公里,工业几乎为零。

  (备注:1865年的美国不包括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后世的海外岛屿大部分也不在内)

  当然,这只是大家达成的初步协议,具体细节还要继续扯皮。尤其是国界线问题,这还需要时间确定。

  不过这不影响大家签订条约,在英法奥西四国的督促下,1865年9月12日,林肯政府不情不愿的签订了这份停战条约。

  条约的签订也意味着林肯政府执政时间的结束,不需要别人催促,次日林肯就向国会递交了辞呈。

  这会非常的顺利,没有半点儿波折。最大的黑锅都背完了,自然有人上来接盘。只等选举结束,林肯政府就可以走人了。

  内战结束,联邦政府再次回到了华盛顿。不管怎么说,这里都还是联邦的首都。

  即便是被打成了废墟,他们也必须要回来。这是政治正确,标志着联邦政府的正统性。

  再次踏入白宫,林肯仿佛苍老了二十岁。到处都是断壁残痕,昔日的政治中心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

  “哎!”

  一声叹息,道尽了人生的无奈。

  南北战争不是林肯的责任,从北方的资本家在政府中占据主导地位开始,就进入了战争倒计时。

  只不过他运气不好,恰好赶上了这个关键时候,背上这口黑锅。

  历史上,北方政府赢得了战争,林肯又在战争刚刚结束被刺杀,拉到了民众的同情分,才成为了美国最伟大的总统。

  这口黑锅自然就落到上一任总统身上。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上一任固然跑不掉,他这个现任总统更是罪加一等。

  政治对手们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踩着失败者上位,这是再正常不过的。

  某些看林肯政府不爽的人,都在准备起诉他们违背宪法、挑起内战,造成了上百万人死亡。

  这次内战打得太惨,北方政府损失:57.2万士兵阵亡或伤重不治,26.7万士兵因伤致残,2.3万士兵死于疾病,各类意外死亡1.2万人,比如说:暗杀、落水、违反军纪被处决……

  这仅仅只是军队损失,不包含平民伤亡。虽然还没有到家家戴孝,人人哭泣的地步,距离这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