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第105章

作者:新海月1

  还好这种人才不多,要不然上万英军士兵跑到奥地利混吃混喝,伦敦政府就要吐血了。

  至于跟过来混日子的撒丁军队,弗朗茨直接无视了,这是正常操作,没有一股脑跑过来,说明现在他们还是撒丁王国不是意大利。

  ……

  梅特涅带着满脸笑容说:“陛下,费利克斯首相的柏林之行失败了,普鲁士王国拒绝了重建神圣罗马同盟的提议。

  为了避免舆论上的谴责,腓特烈·威廉四世那家伙非常狡猾选择了拖延时间,又高调宣布尊重德意志人民的选择。

  费利克斯首相提议举行全民公投,结果又遭到了他的断然拒绝,看来普鲁士人要搞事情了。”

  不怕普鲁士人搞事情,最怕的就是普鲁士人不搞事情。真要是用全民公投的名义重建了神圣罗马帝国,该哭的就是弗朗茨了。

  民选皇帝看上去不错,实际上在性质上已经下降了几个档次,不在是至高无上,既然能选自然也能废了,比当年的帝选候制度还要糟糕。

  对国家是好是坏姑且不论,对皇室来说绝对是灾难性的,除非是实在没有办法了,不然没有那个皇帝愿意接受这种民选皇位。

  至少弗朗茨就不会接受,德意志地区有资格选帝的家族可不少,就算是赢了一次,下一次同样可以易主,那么皇帝和终身制总统只是名义上的差距。

  不光是弗朗茨无法接受,奥地利政府也不能接受,如果奥地利不能控制神圣罗马帝国,那么重建这个帝国有什么用?

  普鲁士人担心奥地利用这个帝国限制了他们,殊不知奥地利同样担心无法掌控这个帝国。

  出于利益的关系,一旦帝国统一,普鲁士在德意志地区的尴尬局面马上就会改变,小邦国会支持他们对抗奥地利。

  当然这种支持只能在暗地里,明面上大家是不可能站出来对抗中央政府的,这些邦国多半会玩儿平衡政治,即:让奥地利为核心的中央政府和普鲁士王国为代表的地方实力派,保持微妙的平衡。

  财政大臣卡尔不确定的说:“普鲁士人没有站出来扛起反对的大旗,这有些令人感到意外,莫非他们指望小邦国们站出来公开反对我们?”

  在民族主义分子的影响下,现在统一已经被很多人所接受,如果反对国家统一无疑是要拉仇恨值。

  当然现在民族主义集团的实力还不大,可以影响政府的立场,却无法左右政府决策。

  要是等二三十年之后,奥地利再祭出“重建神罗——和平统一”的大旗,估计还真有成功的可能。

  “这就不清楚了,反正总要有人当领头羊,不然这项计划就成功了,到时候普鲁士政府再想反对要付出的代价就大了。

  现在就看哪个倒霉蛋被他们忽悠了,反正是谁站出来反对,未来谁就要被民族主义分子敌视。”梅特涅分析道

  弗朗茨想了想说:“最好可以是巴伐利亚,我们需要巴伐利亚政府站出来反对,这是适合我们的选择。”

  梅特涅分析道:“陛下,要巴伐利亚中招,我们也必须要亲自推一把,估计普鲁士人也想推巴伐利亚王国当出头鸟。

  作为联邦的第三大国,只有他们的影响力才够大,能够让大家集体响应。

  如果巴伐利亚政府想要获得小邦国的支持,那么这就是一个机会,如果成功的话,他们就成为了德意志小邦国的领头羊。”

  ……

  奥地利政府正在讨论,用什么办法引巴伐利亚王国入坑,远在千里之外的圣彼得堡,沙皇政府也在讨论后面的战略。

  索非亚战役结束了,第二次保加利亚会战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个时候他们又两种选择:

  要么集中兵力往斯利文地区打,要么先占领科索沃、马其顿地区和黑山、希腊两国会师。

  财政大臣阿瑞斯坦利罗德提议道:“陛下,先攻克斯利文地区,扫清前往君士坦丁堡地区的障碍,一鼓作气攻陷君士坦丁堡,到时候英法就不得不退兵了。”

  这是速战速决的打法,从财政上来说,这是花费最小赢得战争的办法。

  前提条件是能够打赢,如果输了自然是一切休提,高收益也伴随着高风险。

  外交大臣卡尔·渥赛尔反对道:“不行,现在索非亚战役刚刚结束,前线的部队急需修整,这个时候再打一次大决战,前线的压力太大。

  不如先拿敌人实力薄弱的地方开刀,先把科索沃、马其顿、色雷斯一带给占领了,联合黑山和希腊两国,从敌人的侧翼迂回进攻。

  这些一来速度虽然慢了一点儿,可打的是顺风仗,正好可以锻炼一下新兵蛋子,尽快让部队恢复战斗力。”

  看着财政大臣和外交大臣把话说完了,陆军大臣尴尬的发现,他居然没有话说了。

  支持谁?这个问题可不好办,没有实施以前,谁知道哪一种战略更靠谱,伊万诺维奇从专业的角度上判断理论上都可行。

  实际上迂回包抄战乱看起来美妙,后勤估计能够把人给拖死,总不能指望黑山和希腊提供后勤吧?

  不然在占领这些地方的同时,俄军还必须要分兵驻守,保证后勤运输线畅通。

  立即出兵大决战,伊万诺维奇也清楚,这太强人所难了。前线的军队已经疲倦了,要是再不修整战斗力就没法保障了。

  犹豫了一下,陆军大臣伊万诺维奇从专业的角度上分析道:“陛下,陆军部建议调动新的部队过去,换下来一部分伤亡惨重的部队,把他们后撤到多瑙河流域修整,作为全军的预备队。

  换防过后立即就和敌人进行决战,现在英国远征军同样是元气大伤,我们只要有两个主力师就可以干掉他们。

  现在我们要和敌人拼时间,谁能够更快的增援前线,谁就能够赢得这次会战的胜利。”

  毫无疑问,他这是谁都不支持了。对于两名业余选手充当专业人士的做法,伊万诺维奇是非常的不满,只不过惹不起两个大佬。

  尼古拉一世是一名军人,军事素养怎么样姑且不论,基本常识他还是清楚的,自然明白伊万诺维奇的建议要比前面两位要靠谱的多。

  “把利沃夫地区的五个师掉上去,换下参加索非亚战役的部队,再调动莫斯科地区的八个师去替换斯利文前线损失惨重的部队。

  命令乌克兰地区的部队,严防敌人登陆,尤其是克里米亚半岛,不要让敌人钻了空子。”

  “是,陛下。”伊万诺维奇回答道

  兵多的好处这个时候就体现了出来,俄国人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援军。

  可惜这个好处,在战场上的体现就有些苍白无力了。糟糕的交通运输,制约了俄国人的兵力调动速度。

  索非亚战役结束了大半个月,这个时候沙皇政府才做出了决议,已经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等这些军队抵达前线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多月后了。

  不管怎么说,这次索非亚战役俄国人还是表现及格了。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统治变得摇摇欲坠,这个时候苏丹政府已经没有力量再增援前线了。

  这意味着法国人的好日子结束了,半年时间奥斯曼帝国损失超过了三十万,现在苏丹政府急着对付杀入色雷斯的希腊人,连补充力量都没有了。

  艾马布勒·让·雅克·佩利西耶第一次发现,原来奥斯曼帝国还是这么的重要。炮灰数量不足,法国远征军就不得不自己顶上去。

  消耗战可不好玩儿,几乎每天都要打残一个团,这种损失可不是那么容易承受的。前面都是奥斯曼炮灰顶着,他们不觉得有什么,现在就知道厉害了。

  缅什可夫完全是一副不要命的打法,隔三岔五发动一次大进攻,一仗下来双方都是哀嚎一片。

  十七万法国远征军,现在还有战斗力就只剩十万不到了。剩下的不是都死了,也不是都变成了伤员,而是因为部队被打残了建制,不得不撤下去修整。

  实际上法军损失和英国人差不多,都付出了四万多人的伤亡,不过他们兵多可以承受这种强度的损失。

  法国国内已经给他们提供了两次补充兵,总人数高达4.8万人,现在法军的总人数并没有下降。艾马布勒·让·雅克·佩利西耶还是有经验的,知道让部队轮流上战场,没有把一支部队往死里用。

  即便是如此,基层的营连级部队,也常常被打没了建制。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敌人的一轮攻击下来,往往顶在前面的几个连就报销了。

  从这方面来看,英国人就要差远了。当然这是陆权国家,和海权国家的区别。即便是拿破仑三世在清除异己,也没有在这些问题上搞过小动作。

  因此战斗进行到了现在,法国人依然是实力犹存,如果可以修整一两个月,让他们把失去的建制重建起来,又可以恢复到巅峰。

  时间是一个硬伤,俄国人显然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尽管俄国人的伤亡也不小,可是灰色牲口好忽悠。

  在缅什可夫许诺的美好未来面前,俄国士兵又鼓起勇气走上了战场,这一点是英法军队无论如何也比不了的。

  毛熊的农奴兵,头脑简单基本上都是文盲,只需要给他们许诺自由、土地,这些人就可以舍生忘死的在战场上卖命。

  换了英法士兵,估计理都不会有人理。大家都学精了,这点儿小把戏诱惑不了他们,最关键的是大家都知道本土没有土地可以发了。

  拿殖民地的土地忽悠人,不怕被人打黑枪么?那些鬼地方,一英镑就可以买下一座农场的土地,也想要大家给卖命?

  不好忽悠也必须要想办法忽悠,艾马布勒·让·雅克·佩利西耶果断的祭出的俄法之仇,鼓舞大家的士气。刚开始还行,现在效果已经不明显了。

  如果有人注意的话,就会发现法军正在节节后退,似乎已经在准备跑路了。

  艾马布勒·让·雅克·佩利西耶心里苦啊,这一仗事关重大,关系到了老大拿破仑三世的声望,因此他是绝对不能输的。

  那怕是付出了惨重代价,打出一个名义上的胜利都可以。既然输不起他自然要考虑后路了,万一实在是不可取也必须要甩锅啊!

  当然,赢得战争更好,输了多少还是有些影响的。这个时候艾马布勒·让·雅克·佩利西耶已经后悔了,早知道英国人那么废物,他一开始就莽上去和俄国人决战算了。

  两败俱伤的惨胜,那也是胜利。

  况且老大本来就想要清除异己,消灭军队中忠于奥尔良王朝的力量,就算是惨胜回去,一样是大功一件。

  只不过艾马布勒·让·雅克·佩利西耶良心未泯,舍不得让这么多法国小伙子陪葬,就选择了最保险的打法,结果变成了消耗战。

  偏偏俄国人在战场上的韧性,又在联军之上,然后法国人就吃亏了。

  错过了决战时机,现在就算是想要莽一波,以法军的状态也多半干不过毛熊了。艾马布勒·让·雅克·佩利西耶可不想给俄国人做踏脚石,让他们世界第一陆军强国的名声更响亮一些。

第九十三章 费利克斯德意志之行

  前线的战败,加剧了伦敦政府的内斗,加上前段时间的政治丑闻,约翰·罗素首相被迫辞职。

  辉格党在新的大选中失利,皮尔派和保守党联合组阁,乔治·汉密尔顿·戈登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新政府新气象,对乔治·汉密尔顿·戈登政府来说,眼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近东战争。

  退缩是不可能的,这关系到了英国的国际地位。现在是英俄两强时代,要是伦敦政府这个时候退缩,就是对俄国人认怂,相当于承认俄国人的世界霸主地位。

  不要说利益上的惨重损失,光精神上带来的打击,英国民众都不能够接受。

  作为反战派的领袖,乔治·汉密尔顿·戈登理解了约翰·罗素的难处,这是一场不得不打的战争。

  纵使伤亡再大,都必须要打下去。如果现在不遏制俄国人的扩张,未来大英帝国要付出的代价会更大。

  唐宁街10号

  “诸位,现在轮到我们来收拾这个烂摊子了。巴尔干战场上的局势对我们非常的不利,根据前线发来的战报,联军随时都可能一败涂地。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要不要继续开辟第二战线,或者说是第三战线。”乔治·汉密尔顿·戈登问道

  看得出来,乔治·汉密尔顿·戈登首相的内心并不平静,眉宇间夹带的几条皱纹,已经出卖了他内心的不安。

  海军大臣詹姆斯·格雷厄姆回答道:“首相阁下,从战略上来看,在克里米亚半岛开辟第二战线没有任何问题。

  俄国人的实力雄厚,不过受限于他们国内的交通,制约了力量的投放。因为早有准备,俄国人才有能力,同时支撑起高加索战场和巴尔干战场。

  实际上巴尔干战场,俄国人就严重依耐奥地利的后勤补给,不然他们早就打不动了。

  如果我们再开辟新的战线,很快就会超过俄国人的承受极限。就算战场上无法彻底胜利,我们也可以耗死他们。

  现在俄国人的黑海舰队已经完了,我们随时可以发起进攻。如果需要的话,我们可以把乌克兰沿岸和克里米亚半岛全部变成战场,让俄国人疲于奔命。”

  内阁换届,不过政府中的高层并没有大换血,和战争相关的陆海军大臣都留任了。

  海军大臣支持这项计划并不奇怪,如果不能开辟第二战线,怎么能够体现海军的重要性呢?

  权利斗争无处不在,与世无争是不可能的。尽管皇家海军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死死的压制了陆军,他们也要不时跑出来刷存在感。

  “开辟第二战线可以,不过克里米亚半岛的情况有些复杂,岛上的气候和国内差距有些大,要是冒然发起进攻,非战斗减员会很严重。

  不如先在乌克兰沿岸登陆,从背后切断克里米亚半岛同大陆的联系,困死岛上的俄军。”陆军大臣斯坦利提议道

  “斯坦利先生,这次进攻的主力不是法国人么?”海军大臣詹姆斯·格雷厄姆问道

  ……

  进攻路线之争,已经变成了陆海军的主导权之争。

  事实证明,在英国海军比陆军牛叉的多,所以这场主导权之争的结果不言而喻。

  巴黎

  拿破仑三世早就按耐不住了,这场战军事上输的起,政治上却输不起;法国输的起,他个人输不起。

  接到英国人的通知,法国政府以最快的速度做出了决定,出兵二十万发起克里米亚战争。

  经过一番磋商,1853年2月12日英法两国达成一致,共同出兵三十万,在克里米亚半岛开辟第二战线。

  这个时候巴尔干半岛上的大战,已经逼近了尾声,在俄国人不计伤亡的攻击下,联军还是没有能够守住斯利文地区。

  艾马布勒·让·雅克·佩利西耶成功的让奥斯曼人背了黑锅,表面上看来是俄国人从奥斯曼人的防线突破,然后完成了包抄。

  见大势已去,1853年2月14日艾马布勒·让·雅克·佩利西耶下令法军突围,早有准备的法国军队轻而易举的冲破了俄国人的包围圈。

  他们是跑的顺溜,联军就被坑苦了。奥斯曼军队不要说了,直接被出卖了,三十多万大军战后跑出来的不足三万。

  英国人也悲剧的中枪,他们正忙着整编部队恢复战斗力,结果毛熊从背后杀过来了,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打的落荒而逃。

  清点损失的时候,奥立弗少将直接被气的说不出话来。这次战役失败确实和他们没关系,可是战场上的损失就糟心了。

  没得说,他这个远征军司令官降级了,勉强可以算是一个师长吧,好歹也保留了九千多部队不是么?

  剩下的自然是被打散了,只有上帝才知道,这些人有多少战死、有多少被俘、又有多少跑丢了。

  君士坦丁堡联军总指挥部

  奥立弗气势汹汹的咆哮道:“佩利西耶,你个混蛋最好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不然大英帝国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当然不可能罢休,英国远征军损失这么惨重,要是连一个说法都没有,怎么给国内交代?

  “奥立弗将军,先冷静一下。阵地突然被敌人攻破,我们就陷入了敌人的包围圈中,根本就没有能力通知你们。”艾马布勒·让·雅克·佩利西耶强行解释道

  “杂碎,这样的借口糊弄小孩去吧!俄国人就算是突破防线,也不可能马上完成迂回包抄,你派人通知的时间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