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级大昏君系统 第107章

作者:苟心

“因此,这些人依然可以合法地占有大量的土地,而这些私人占有的土地他们并没有用来建造手工工场、或者合理地发展农畜牧业,而是通过出租给佃户来获取利益,或者干脆就闲置,紧紧作为财富积累的象征。而这大大阻碍了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更有甚者一些地方乡绅通过个人在地方上的权力强占农民土地,造成了农民沦为依附于土地的佃户,同样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如果能够将这些土地收归给国家或者还给农民,无论是对于进一步扩大新稻的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还是对于工商业的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只有解决了这个大魏经济的最后一个顽疾,大魏经济才能得到腾飞!”

严浩佩服地看了范蠡一样,不由得感叹无论是姜子牙还是范蠡都是绝对的妖人,姜子牙的卓越战略眼光就不说了,范蠡对于国家经济的观点也是一针见血。

事实上,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往往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在末期摇摇欲坠的根源之一!

大量土地被私人强占,使得农民无地可用,只能沦为被剥削的佃户,商人阶层在经商致富以后购买土地不是用来发展再生产,而是囤积土地,身份又变回了地主。这种恶性循环导致国家的农业、工商业发展都严重受阻,就像一只蛀虫一样,最终有一天回啃掉王朝的苍天大树!

以历史上的宋朝为例,宋朝初年就制定了“不抑兼并”的国策,当时的观点是“不抑兼并,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就是说把财富聚集在少部分人手里,有利于国家的稳定,还能为国家集中财富创造条件。

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其合理性的,特别是在国家政治比较清明的王朝建立初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央对地方管制能力的削弱导致政策的严重恶果,其中包括严重的贫富分化、生产力发展受挫,甚至还有国家难以从财富集中者手中收税等等问题。

因此大魏不能被以此为前车之鉴!大魏之前的发展工商业和农业的政策之所以效果明显,除了吏治方面抓的很严以外,客观上也要归功于新型稻种、特产品和生产力技术本身的优越性,使得即使在土地兼并严重的情况下,经济还能迅速发展。

但这一切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碰撞到土地兼并现象,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商人们想要扩大再生产,却发现没有土地来建造工场和农庄;国家想要推广新的农业技术,却发现人家大地主根本不鸟你,不听从国家的统筹安排。

第242章 方向讨论

严浩正想就这一点进一步磋商下去,没想到内阁大臣中还有人提出了新的意见。

余兴怀站出来向范蠡和王猛分别鞠了一躬以后说道:“陛下,范大人和首辅大人的意见固然很有道理,但根据臣担任国子祭酒以来的工作经验,臣以为如何改革取士之道才是接下来朝廷工作的主要方向。”

“好好好,大家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很好嘛!余爱卿你也说说看!”

余兴怀道:“陛下,如今国家新政在各方面都进展顺利,但在人才选拔上还是沿用着过去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就算是陛下所建立的鸿都门学也主要是培养文艺方面的人才,在从政人才方面却有着很大的缺口。”

“以臣观之,旧八股取士之人才大都脑袋古板,智识陈旧,难以适应国家变革的高速发展期,如果不能改革取士之道的话,国家永远都被这些旧学识之人把控,相当于新瓶里装了旧酒,再怎么也不会好喝啊!”

一听这话严浩的老丈人林松就不高兴了:“余大人这话说得过分了吧,余大人你自己不也是八股取士出身的吗?哦,您如今高就了,就反过头来要革调八股制度,这不是过河拆桥嘛!”

余兴怀涨红了脸说道:“林大人此言差矣,我是为了国家着想才……”

“好了,你们别争!”严浩压了压手道,“余爱卿说得确实有道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乃是一个国家的根基,朕治理的这片葱茏森林,也确实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来守护,余爱卿你提的很好啊!”

“但是。”严浩话锋一转又说道,“无论是范爱卿你说的抑制兼并,还是余爱卿说的改革取士,恐怕不比太公用兵攻取一国来得容易啊。动土地,等于动了全国乡绅最后的命根子,动八股,等于动了全国士族尊崇已久的圣贤之道,哪一个都要引起轩然大波啊。”

此话一出,在座大臣都微微点头。其实林松也不是不知道改革取士之道的必要性,但就是旧文人的天性使他本能地反对这一件事情。林松尚且如此,可想而知那些腐朽的老家伙会怎样激烈地反对了。

要知道严浩如今在百姓们中间声望如日中天,但在士林评议中,可还是个被口诛笔伐的对象!

“陛下,老奴也有话要说。”

正在严浩思考的时候,没想到一个意外之人——东厂掌印太监徐昆。

内阁议事的主要成员虽然是七位阁员,但其他一些朝廷重臣也时常会在比较重大的会议上前来旁听或者参与讨论,比如是仕女司和东厂的首脑,包括几位军中大将赵云、李靖和李存勖等都是这里的常客。

只是严浩没想到,一向很少提意见的徐昆竟然会突然发言。

徐昆道:“陛下之前吩咐我调查江湖中人,老奴经过一番摸查,已经基本掌握了大魏武林人士的一些情况。再加上陛下此次微服出行多次遭遇江湖中人,老奴认为需要新的对江湖中人进行管理的方案,以免这些人凭借自身武力违法作乱!”

严浩赞许道:“徐大人你说的很对,那么锦衣卫为什么自身不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呢?”

徐昆面露难色道:“陛下,锦衣卫如今的力量虽然已经遍布全国,但只是针对寻常人有较强威慑力,但江湖之人哪怕是三流高手我们都需要费很大劲才能制服,二流以上高手我们就基本难以应付。”

“至于一流乃至顶尖的江湖高手就更是法外之人,无论是锦衣卫还是地方的军队拿他们都一点办法都没有。大魏那是陛下的大魏,需要保证陛下绝对的掌控力,怎容的这些以武犯禁之人逍遥法外?因此老奴认为有必要尽快针对这种现象做出应对。”

严浩想了想开口道:“徐大人,江湖之中,七大门派执正道牛耳”,想必也是很守规矩讲道理的,东厂为什么不和七大门派合作,由七大门派派出一些高手协助东厂进行江湖事务的管理呢?

徐昆道:“陛下,这一点老奴也不是没有想过。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七大门派都自视甚高,又散漫自在惯了,要让他们脱离这种自在的状态纳入朝廷的管理体系,他们无论如何都不愿意,至少单凭东厂的力量是没有办法做到的,也许需要陛下出面制定政策。”

“二来,我们朝廷依靠外力对一方事务管理,说来说去总是不妥当!我泱泱百万雄师,却要被几万武林高手牵着鼻子走,按照他们的规则来办事,这也是老奴觉得不能接受的。”

“因此老奴认为,就算要和七大门派合作,朝廷也需要处在绝对领导的地位上。但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培养朝廷自己的高手,这是我们目前非常欠缺的!”

严浩一听,觉得这徐昆说的也很有道理啊。从他这次的经历来看,十方会、魔教这些都是社会稳定的大害,就算是自诩名门正派的真武宗不也因为误会和一时冲突就要来杀贪官吗?虽然他们是维护正义,但凭借自身武力破坏规则也是事实,这种现象必须要消除!

于是乎姜子牙、范蠡、余兴怀、徐昆一人提了一个方向,哪一个看起来都很重要,严浩一时也有些头大,不知道该听从谁的意见。

第243章 先攻之地

这时,严浩看见了王猛睿智的眼睛在囧囧发光,立刻明白王猛还有真知灼见要发表。

于是笑道,“首辅大人,你可别光看着了,来总结一下吧。”

王猛于是开口道:“陛下可记得当初王猛初来为陛下筹谋之时,曾给陛下对天下大势做过‘十论’?”

“当然记得。”

“其实诸位大臣所言,也无非都在这十条的范围之内罢了。”

“微臣所提的十论中,削藩通过陛下坚决的征讨独立藩镇而彻底完成。吏治通过御史台和仕女司的监督可以保持清明的状态,君权也因陛下的官制改革而大大巩固。”

“富国则是陛下新政的重中之重,如今发展势头良好,商业兴隆。强兵更不用说,如今大魏兵锋之盛,前所未有。”

“想来想去,目前为止,臣所提十论当中,也就只有平乱、平边、富农、取士和外交五项没有彻底解决,岂不是刚好和诸位大臣所说重合?”

“平乱乃是为了社会安定,武林中人的存在对民间的安稳造成严重困扰,要治;富农之策,陛下已经做了许多实事,唯独兼并问题是最后的顽石,要除;取士之道,乃国家百年大计之根本,要改。”

“至于平边和外交要放在一起,大魏四面都是强敌,交兵之道,不进则退,只有主动出击,一举消灭周围祸患,才能永久消灭边境的威胁。但主动出击并不是四面树敌,大魏如今的国力还不足以支持大魏四面开战,穷兵赎武,因此外交上远交近攻,拉拢一些,打击一些也是应要有的手段。”

“因此,臣认为,诸位同僚所提之事,都很重要,既然都很重要,为何不同时进行?”

“大魏积贫积弱已久,以往国之大事,凡倾国之力攻于一点,然如今国富兵强,大魏殷实的国库足以让我们既可以对外用兵,又可以保持国内的改革和治理。前提就是用兵的规模不能太大,需要循序渐进,先选择一个较弱小的对手开刀,等到国内的问题彻底解决之后,在全面出击,大事可定!”

此言一出,诸位大臣纷纷应和。

“好,王猛大人说的好啊。”

“是啊,此乃最为稳妥的中庸之策。”

严浩道:“既然诸位达成了共识,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我们第一步先打哪里?”

“西域!”

“西域!”

严浩刚问完,姜子牙和王猛同时做出了回答。

两位智者顿时相视一笑,王猛道:“太公大人请说之。”

姜子牙抚须道:“首辅大人既然和老夫同样的意见,那老夫自然是倾听首辅大人的看法了。”

“好了,你俩也别谦让了,太公,你来说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