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北境之王 第409章

作者:红场唐人

韩湛拿起一旁的毛笔,在布袋上写下了“胡瓜”二字,就把袋子放在一旁,又拿出了另外一个个头看起来挺大的布袋。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袋子看起来挺大,但拎起来却是轻飘飘的。

等打开袋子,看着里面一粒粒红色种子,韩湛心里在琢磨:这是什么东西的种子,怎么从来没见过呢?

“此物属下曾经在游历益州之时见过,似乎是一种花卉的种子。”郭嘉用不确定的语气说:“开的花是一种白色的絮状物,如同天上的白云一般。”

天上的白云?韩湛听郭嘉这么说,不禁浑身一震,开花后最像空中白云的植物,那不是棉花吗?

韩湛记得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的印度河流域,到公元九世纪时,传到了西班牙。公元十五世纪又传入了英国,以及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而来自罗马帝国的安东尼奥,可能凑巧经过了棉花产地,便顺便采购了一些棉花种子。

想到明年就能穿上棉花做的衣服,韩湛连忙拿起笔,用微微颤抖的手,在袋子写下“棉花”二字,并小心翼翼地放在一旁。

看到韩湛在布袋上写下“棉花”二字,郭嘉有些诧异地说:“原来此物叫棉花啊。”

“荀长史,”韩湛抬头对荀彧说:“此物名为棉花,成熟之后,可用于纺织布匹,制作衣物。还可以充当保暖材料,填充到被子、褥子或衣物中。”

荀彧一脸诧异地望着韩湛,心里暗自琢磨,主公怎么知道此物的功用?不过没等他问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只听韩湛又说:“还有,棉花的种子可榨油,用来点灯;棉籽饼可以用作牲畜饲料或者肥料。”

当韩湛打开新的一个布袋后,脸上露出了惊喜的表情。他做梦都没想到,这个布袋里装的,居然是辣椒种子。辣椒是明朝后期传入国内的,在此之前,传统的辛香料只有要有姜、花椒、茱萸和胡椒等等。

他把装辣椒种子的布袋放在一边后,又把剩下的袋子都先后打开。但令人遗憾的是,除了发现一袋芝麻种子外,其余的都是一些树木或者花卉的种子。

韩湛看完所有的种子之后,心中不免感到遗憾,因为在袋子里没有发现属于美洲的红薯、玉米、土豆,甚至连花生、葵花籽和西红柿也没有踪迹。按照网上的一个段子,韩湛此刻就算想吃西红柿炒鸡蛋,都吃不着,因为没有西红柿。

清点完所有的种子,韩湛把装有胡瓜、棉花、辣椒和芝麻的布袋,都交给了陈到,吩咐他说:“叔至,这几个袋子里装的都是千金不换的宝贝,你务必要派人严加看管。等到开春,就可以播种了。”

陈到接过韩湛手里的布袋子,答应一声说:“喏!”

就在陈到抱着布袋子准备离开时,韩湛在他的身后幽幽说道:“叔至,若是这几袋种子有什么闪失,你就提着脑袋来见我。”

韩湛的话,吓得陈到一哆嗦,差点连人带东西一起摔在地上,好在郭嘉及时地扶了他一把,才重新站稳了脚步。

陈到听出韩湛不是在和自己开玩笑,连忙挺直身体向他保证说:“主公请放心,陈某就算不要自己的性命,也要保住这些东西。”

韩湛冲陈到挥挥手,说道:“叔至,你退下吧。找个仓库把这些东西好好地存放起来,千万不要有任何的闪失。”

8。手机版阅读网址:8

第538章 视察

次日清晨,韩湛带着罗布及一百名虎豹骑,在沮授的陪同下,前往城外巡查完工的传讯高台。

“主公,”出城的路上,和韩湛并肩而行的沮授问道:“北面的通讯高台,大概再过两月就可以完工。北线的传讯高台完工之后,是否可以着手主板南线高台的建设?”

“公与啊,”韩湛叫着沮授的字,对他说道:“本侯修建北线高台,主要是为了防范外族入侵,顺便监视公孙瓒和袁本初。至于南面,则不足为虑。”

“主公,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啊。”沮授见韩湛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不免有些着急,连忙提醒他说:“曹孟德并非池中之物,早晚必成心腹之患,不如趁他刚刚占据陈留,立足未稳之际出兵攻伐,定可出奇制胜。”

“虽说有人曾言曹孟德是乱世之奸雄,但他也是治世之能臣,若能让他忠心效忠朝廷,倒也是一桩好事。”韩湛继续说:“况且曹孟德如今所在的陈留,时时受到扬州袁术、徐州陶谦的威胁,他眼下是自顾不暇,哪里还有机会扩充实力。待本侯平定北方,掌控冀州、青州、幽州和并州之后,再挥军南下,荡平诸侯也不迟。”

韩湛说完这番话之后,稍作停顿,又接着说:“并州张扬胸无大志,鼠目寸光,不是守成之主,本侯打算派一舌辩之士前往并州,说服他归顺朝廷。不知公与可有合适的人选?”

听到韩湛让自己推荐可以游说张扬的谋士,沮授思索了一阵,随后回答说:“回主公的话,可以派田丰田元皓前往,定能游说张扬成功。”

谁知韩湛听后却摆摆手,说道:“田元皓为人正直,恐怕无法游说张扬成功。若是并州归顺之后,他倒是刺史的最佳人选。”

沮授听到韩湛说打算任命田丰为并州刺史,心里不免有些失落,但他还是酸溜溜地说:“主公知人善任,田元皓担任并州刺史之后,定不会让您失望。”

韩湛看出沮授脸上的失落,微笑着对他说:“公与,本侯打算灭了公孙瓒之后,任命你为幽州刺史,负责帮大汉抵御外族的入侵,不知公与可有信心?”

得知韩湛将来打算任命自己为幽州刺史,沮授不禁吃惊地瞪大了眼睛。要知道,和幽州比起来,并州简直就是穷乡僻壤,不光土地的出产有限,人口数目也不多,就算征兵都是一个大问题。

他连忙在马背上向韩湛拱手施礼:“属下多谢主公的一番美意,属下定当脑干涂地,以包主公的恩情。”

说话间,众人来到了一处通讯高台。

韩湛勒住马缰绳,仰头朝山坡上的通讯高台望去,用砖石堆砌的高台,俨然就是一个烽火台的翻版。

见韩湛驻马不前,沮授连忙向他解释说:“主公,此处原来本是一处被废弃的烽火台,属下派人改造了一番,就成为距离京师最近的一处传讯高台。”

“高台内有多少兵马驻守啊?”

“十名兵士,正好是一什人马。”

可能是看到山坡上来了一群人,立即有两名兵士从高台里出来,沿着山坡走下来迎接。一名什长打扮的人来到韩湛的面前躬身施礼:“小的参见主公!”

韩湛从对方的称呼中,猜到他早就知道自己要来,否则以他一个小小的什长,怎么能知道自己的身份呢。他扭头看了一旁的沮授,两人四目相对,韩湛从对方的眼神中,看到一丝慌乱,显然自己的猜测没有错。

他翻身下马,冲躬着身子的什长虚扶一把:“免礼!”

等什长站直身体后,他蔼可亲地问道:“不知高台里有多少人啊?”

“回主公的话,”什长毕恭毕敬地回答说:“如今高台内连小的在内,一共有十人。”

“带本侯去看看!”

什长答应一声,与自己的几名部下做向导,领着韩湛朝山坡上的高台而去。

距离高台还有十几步时,什长冲着里面喊道:“所有人都出来迎接主公!”

随着什长的喊声,从高台里又出来了好几个人,他们快速地列成了一排,等待韩湛的检阅。

韩湛走近之后,默默清点了一番人数,发现连什长在内,只有八个人,不禁皱起眉头问什长:“你不是说连你在内,一共有十个人么?为何此刻只有八人?”

“启禀主公,”一旁的沮授见韩湛不高兴了,连忙向他解释说:“他们原本是看守烽火台的,为了防止突发意外,高台顶部必须有专人值守。属下觉得另外两人,此刻可能正在顶部值守吧。”

“沮监军所言极是,”什长等沮授一说完,连忙附和道:“的确有两人在高台顶部值守,没有前来迎接主公,还请主公恕罪。”

韩湛信步走进了高台,发现左侧的地上铺着几个地铺,看来是看守高台的兵士睡觉的地方。右侧的墙边是兵器架,上面摆放着长戈和一把佩刀。

他感觉头顶有风,仰头望去,看到一个四四方方的洞口,却没有看到梯子。他转头望向跟进来的沮授:“公与,为何不见梯子啊?”

“主公,”沮授见韩湛不明白这样布局的原因,连忙向他解释说:“烽火台为了防止敌军摸哨,通常都是用软梯,值守的兵士上去后,就会把软梯收上去,这样就算敌军冲进了烽火台,也有时间发出讯号。”

“原来如此。”韩湛搞清楚怎么回事之后,又扭头问什长:“你们平时做饭在什么地方,炊烟不会被别的烽火台当成烽火吧?”

“不会的,主公。”什长连忙解释说:“我们平时都在高台外面的空地上做饭,炊烟通常还没有升起,大多数就被风吹散了。就算有炊烟升空,附近的烽火台上的兵士,也能分辨出烽烟和炊烟的区别。”

韩湛在这里待了一阵,勉励看守高台的兵士几句,才带着人离开了这座高台。

下了山坡之后,韩湛好奇地问沮授:“公与,其余的高台,都是安排了一什兵士看守吗?”

“这倒没有。”沮授摇着头说:“若是每处高台都安排一什兵士看守,那上千个高台就需要上万兵士,光是每天的补给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驻扎一什的高台,通常是由烽火台改建的,而普通的传讯高台,只有两名兵士值守。”

“原来如此。”韩湛点点头,对沮授说:“那我们继续巡查其它的高台吧,看看他们是否发挥作用。”

“不知主公今日打算巡视多少高台?”

韩湛对沮授还是很信任的,相信对方不会搞什么豆腐渣工程,便回答说:“以十五里为限,看完十五个高台之后,本侯就会返回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