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北境之王 第383章

作者:红场唐人

第491章 暗棋

汉献帝在朝堂之上,任命杨琦等三十九人为青州的太守和县令,让这些当事人个个目瞪口呆。等到散朝之后,他们都云集在杨琦的府中商议对策。

杨琦设宴后堂,招呼和自己亲近的这帮朝臣。有新任的蓬莱令,见堂中坐着的都是被贬官的朝臣,便试探地问杨琦:“侍中,是否应该把太尉请来赴宴?”

听到蓬莱令的话,杨琦摆摆手,苦笑着说:“老夫在散朝之时,已经邀请过舍弟,可是他说偶感风寒,无法赴宴。看来他也担心老夫会牵连他,有意在避嫌了。”

“那可怎么办?”得知杨彪不来赴宴,原本还努力保持镇定的蓬莱令有些慌了神。虽说在朝上被贬为县令,他心里还不慌,觉得只要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只要杨彪还在继续当太尉,要不了一两年,等风声过去后,又能把自己这帮人调回朝中。可此时就见对方明显不想趟这趟浑水,他顿时慌了神:“杨侍中,若是我们在朝中无人相助,那么这辈子恐怕也别想离开青州那块穷乡僻壤了。”

“既然圣上已经任命我们为青州官吏,那我们就尽快去上任。”杨彪无奈地说:“只要在青州站稳脚跟,再联络其他的刺史、州牧,未必没有能力来对付安阳侯。只要铲除了安阳侯,要重新回到朝中,还不是小事一桩。”

蓬莱令显然在此事上,没有杨琦这么乐观,他等对方说完后,便苦笑着摇头说:“侍中有所不知,下官任县令的蓬莱县,原有人口一万一千三百四十七户,丁五万六千四百二十一人。可经过黄巾之乱后,全县只剩下四千六百多户,丁不过一万五千余人。就凭这点人手,怎么和安阳侯对抗?”

说完这番话之后,蓬莱令觉得心灰意冷,不愿意继续留在这里,便拱手对杨琦说:“侍中,下官还要回去收拾行李,酒宴就不参加了,告辞!”

看到蓬莱令离去,和他相好的几个县令也坐不住了,也纷纷起身向杨琦告罪,跟着蓬莱令离开了侍中府。

随着蓬莱令等人的离开,原本坐得满当当的后堂,顿时空旷了许多。剩下的宾客虽说没有起身离开,但也变得心不在焉。特别是得知太尉杨彪因为要避嫌,而拒不参加此次的宴会后,大家都不免有兔死狐悲的感觉。

大家聚集在侍中府,无非是考虑杨琦和杨彪之间的亲戚关系,希望能得到杨彪的一个承诺,这样大家就可以毫无顾忌地离京赴任。同时,还希望能商量一个妥当的办法,来继续对付韩湛,一旦时机成熟,就将其铲除。

可如今一切都成了泡影,大家哪里还有什么心事继续吃饭。整个宴会的气氛格外沉默,就算堂中有歌舞助兴,众人也是一副兴趣缺缺的样子。

好不容易等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才有一名偏远地区的黄县令起身,向杨琦询问道:“侍中,大家都被贬往了东莱郡,不知该何时动身?是一起动身呢,还是分开上路。”

黄县令的话,总算引起了大伙的共鸣,他们也纷纷开口问杨琦:“是啊,杨侍中,我们什么时候上路,是分开上路还是一同出发啊?”

“诸位,诸位请安静。”见到后堂乱得和菜市场一样,杨琦连忙起身,抬起双手使劲朝下压了压,对众人说道:“我等与安阳侯势不两立,别看今日他只是让圣上贬我等的官,谁知道他后面还有什么阴谋诡计。若是分开上任,只要他派出一哨人马,就能在途中把我等一一铲除。因此,我等必须同时离京上任,这样就算他有什么企图,为了堵住悠悠众人之口,也不敢轻举妄动。”

“杨侍中所言极是。”杨琦的话刚说完,下面就有人附和道:“我们到时一同离京,看那安阳侯有几个胆子,敢同时对我们这么多人下手。”

等后堂重新安静下来后,杨琦捻着胡须对众人说道:“今日不早了,大家都早点回去收拾行装吧,我们约定在两日后的辰时,在东面外汇合,一同前往东莱郡赴任。”

堂中的官员齐声答应道:“喏!”随后,他们便纷纷向杨琦告辞,返回自己各自的府邸,开始收拾行装,准备前往东莱郡赴任。

官员们离开后不久,潜藏在侍中府里的暗探,就把当晚聚会的消息,向沮授进行了汇报。沮授听说杨彪没有去参加当晚的宴会,不禁微微颔首,觉得杨太尉和这些人保持距离,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

沮授抬头对暗探说:“接下来,杨琦就要前往东莱郡赴任。本官让你考虑一下,是继续跟着杨琦前往东莱郡上任呢,还是留在京中?假如你愿意留在京中,本官一定会给你安排一个好差事。”

暗探听完沮授的话,不由怦然心动。但转念一想,自己在侍中府里卧底的时间虽然不长,可已经取得了杨琦的信任,假如在这个时候留在京中,那么就会前功尽弃。因此他斟酌再三,最后硬着头皮回答说:“启禀监军大人,小的奉命待在杨侍中的身边,只要他一天还没死,小的任务就没有完成。小的已经做出了决定,愿意跟着他前往东莱郡上任,并随时把他信息传回京中。”

暗探的选择,让沮授感到有些意外,但也感觉很欣慰。因为如果这个暗探选择留在京师的话,自己还需要重新派人在杨琦的身边潜伏,至于什么时候能取得对方的信任,那就是一个未知数。而这个暗探深受杨琦的信任,如果跟着去了东莱郡,想必更会得到杨琦的倚重,到时就能源源不断地把各种消息传递回来。

想到这里,沮授起身走到对方的面前,抬手在对方的肩膀上拍了两下,笑容满面地说:“既然你愿意跟着去东莱郡,本官也不会亏待你。京中的家眷,本官会派人按时送去钱粮,确保他们衣食无忧。”

“多谢监军大人。”暗探连忙向沮授表示谢意:“小的一定全心为侯爷,为监军效力,及时地把杨侍中的一切消息传回京中。”

第492章 韩湛讲故事(上)

第二天清晨,杨琦带着四十几名家仆,以及三辆搭载家眷和行李的马车,不紧不慢地来到了邺都的东门。按照他的想法,39名外出赴任官员都会带上自己的家眷,再加上家仆,起码会有五六十辆马车和近千人。自己这样一支部队,就算沿途遇到剪径的强盗,估计都会退避三舍。

谁知出了东门之后,看到城外的情形后,他却不由大吃一惊。这里没有他想象的几十辆马车和近千名家仆,只有稀稀落落的十几辆马车和不到两百名各府的家仆。

他看到哭丧着脸的蓬莱令,正骑着马站在离城门不远的官道上发呆,连忙策马过去,拱手向对方行礼后,吃惊地问:“蓬莱令,都要出发了,怎么只来了这么点人?”

“杨侍中,能来的人都在这里了。”蓬莱令表情冷漠地回答说:“不少同僚回到家中,一说要被发配到青州东莱郡任县令,家中的仆人纷纷散去,到天明之后,就只剩下这么点人了。”

杨琦被蓬莱令的这番话惊呆了,他想到自己这帮人是为了防止韩湛专权和把持朝政,免得再出现一个董卓,才会动用各种手段来对付韩湛。如今被贬官外放,应该有数不清的京师百姓前来送行才对,怎么连诸位同僚的家仆都逃散了不少呢?

看到杨琦在马上一副目瞪口呆的样子,蓬莱令朝他拱拱手,冷冷地说道:“杨侍中,吾的道路遥远,就先告辞了。”说完,拨转马头,带着等在旁边的两名家仆和一辆马车,沿着官道朝西而去。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杨琦没有注意到蓬莱令的离去,他整个人还处在震惊之中,原以为京师百姓会在路边给自己这帮人送别,自己也能趁机对大家说上几句。结果眼前发生的一切,已经远远地超过了他的设想。

“老爷!”见蓬莱令带着家眷和家仆离开,一名杨琦的家仆催马上前,问正在发呆的杨琦:“我们是继续留在这里,还是上路呢?”

家仆的话让杨琦从痴呆状态中惊醒过来,他扭头看着对方,发了好一阵呆,才长叹一口气,无奈地说:“时辰不早了,我们上路吧。”

那些等在城外的官员们,见杨琦一声不吭地带着家眷和家仆上路,也不招呼他们一声,心里不免有些怨恨。但他们的心里也明白,就算心中对杨琦再不满,也不能在此时内讧,这不是让城里的安阳侯看笑话么?

黄县令想到这里,忍不住抬头看了一眼城头,见城垛后面有不少晃动的人影。虽说这只是城头执勤的兵丁,但他却因为心虚,觉得肯定是韩湛派人来监视自己的,他浑身一震,打了一个哆嗦,连忙催促恭恭敬敬等在旁边的管家:“快走,快走,立即上路,莫再在此地停留。”

就这样,一帮被贬的官员,带着他们的家眷和家仆,跟在杨琦的后面,灰溜溜地朝着青州方向前进。他们此刻的心情,已经和昨晚赴宴时大不一样了,很多人的心里都在暗想,也许自己的余生都没有机会再回到京师。

虽说不管是被贬的官员离京,还是刘关张三兄弟外出流浪,韩湛都不太关心,但他手下的沮授却不敢怠慢,派出了大量的暗探,去监视这些对韩湛有威胁的人。那些官员身边的家仆大量逃亡,就是他派人挑唆的,原以为不会有多少人相应,但这些家仆有不少人都是经历过董卓时代,知道官员动不动被灭门是什么情况,因此一听到沮授派来的人劝说后,便纷纷逃之夭夭。

沮授听完暗探们上报的情报后,觉得应该尽快把此事向韩湛报告,看对方有没有什么新的指示。他整理出一些韩湛应该感兴趣的情报,便匆匆地赶往州牧府。

而韩湛自从回到了府中,就被自己的妹子韩嫣缠住了,非要让他讲讲在青州的那些经历。蔡琰等人虽说听夏侯云说过青州的一些事,但还觉得听得不过瘾,也纷纷附和韩嫣,让韩湛给自己讲讲青州的事情。

韩湛被缠得没法,只好硬着头皮说:“本侯最近太疲惫,要好好地休息两天。等休息好了,再给你们讲几个你们从来没听过的故事。”就这样,才把韩嫣和蔡琰等人打发离开。

等众人离开后,韩湛就在考虑给她们讲什么故事。想了好一阵,韩湛立即发现自己好像没有什么故事可以讲。木兰代父从军,在后世是挺红火的;可在这个朝代,女子就算当将军,貌似也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代父从军一事就无从谈起。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也很有名,可如今没有科举,要当官要靠举孝廉,女子就算女扮男装去读书,书读得再好,也没有当官的可能。

韩湛知道的故事不少,可他每想出一个故事,只要一对比当今的时代,就立即否定了。他拿起笔墨,把自己知道的故事,一个个地写出来,但很快又一个接一个地涂掉了,表明这些故事是不能讲的。

在经过反复的涂抹之后,他意外地发现居然还剩下了两个可以讲的故事,一个是西游记,一个是白蛇传。佛教是汉朝传入的,随便安排一个人去天竺取经,也勉强说得过去,只要把其中的朝代从唐朝改为汉朝就可以了。

至于白蛇传,历史背景设定是在宋朝。自己给韩嫣等人讲述后,只要淡化背景,不写许仙和白娘子的儿子中状元一事,还是一个挺不错的故事。

注意打定,他重新拿过一张白纸,在上面写两个故事修改后的大纲,准备按照这个大纲上的内容,给韩嫣她们讲故事。

刚写了几行字,就看到陈到从外面急匆匆地走进来。韩湛连忙停下手里的笔,抬头望着对方问道:“叔至,何事?”

“启禀主公!”陈到躬身施礼,回答说:“沮监军有要事求见。”

韩湛听说沮授有要事求见,连忙把桌上的纸卷了起来,吩咐陈到:“叔至,让沮监军进来吧。”

第493章 韩湛讲故事(中)

沮授进门后,向韩湛施了一礼,便快步来到了桌案前,将自己整理的资料放了上去,嘴里说道:“这是属下派人收集的那些官员的言论,请主公过目。”

韩湛一目十行地看完了沮授递上来的材料后,随手往桌上一放,望着沮授说道:“公与,这些人被贬官后赶出了京师,有些牢骚是在所难免的。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事情吗?”

听到韩湛这么说,沮授的脸上露出了惊诧的表情,他不解地问:“主公真的就打算这么放过他们吗?要知道,这些官员连家眷、家仆在内,也不过几百人,只要派出一营骑兵,就足以把他们一。”

“没错,只要派出一营骑兵,就足以将这些得罪本侯的官员斩尽杀绝。”韩湛反问道:“但把他们都杀光了,青州的这些太守、县令,又该由什么人去担任呢?”

“天下想做官的人多了,只要主公透出一点风声,我想那些求官之人,就会把州牧府围得水泄不通。”沮授不以为然地说:“到时主公授予他们官职,这些人就会对您感恩戴德,到时我们就能把青州经营得铁桶一般。”

凭心而论,沮授所说的话是非常有道理的,让这批被贬的朝臣去青州担任太守或县令,他们在下面一定会使不少的小动作,甚至挑唆当地的百姓来反对韩湛。可要是换一批被韩湛提拔的官员去管理青州,他们肯定会尽心尽力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

韩湛何尝没有这么想过,不过他之所以决定放过这批朝臣,是不希望因此事毁了自己的名声。要知道,一旦自己的名声毁了,哪怕权倾朝野,也不会有能人志士前来投靠自己。一旦这些名人投靠了自己的对头,那么早晚必成心腹大患。

不过沮授给自己出的主意,也是一番好意,假如因此事寒了他的心,将来给自己做事,恐怕就不会像现在这么上心了。韩湛拿起桌上的材料,再次翻看后,从中抽出一份,望着沮授说:“公与,这位新任的蓬莱令,似乎对杨琦已生二心,我们可以在他的身上做做章。”

原本听到韩湛否定了自己的提议,沮授的心里还有些失落,此刻听到韩湛这么一说,顿时眼前一亮,连忙追问道:“主公,你打算如何做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