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之吕布再世 第228章

作者:回头大宝剑

他住在涿郡县外的楼桑村,别说深宅府院,就连御寒的冬衣也只有那么一套。

每天都在为生计而发愁,若非靠着叔辈们的食物救济糊口,恐怕他早已饿死家中。

别人都笑他,一个卖草鞋的穷困户,还想要匡扶汉室,这比痴人说梦还要令人捧腹。

尽管受尽了他人的白眼与讥讽,但藏在心中的远大志向,却从未有过一天忘却。

他始终坚信,他差的只是一个机会而已。

与此同时,汉王朝的心脉之地,洛阳城。

今日的洛阳城内,可谓是热闹非凡。

不管是老人还是妇孺,都出了屋门。

街头上人流涌动,敲锣打鼓,孩童们点燃爆竹(烧竹子),噼里啪啦。

大傩带着鬼神面具,左右跳动起身躯,谓之驱邪。为大汉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亦或是保佑天下四海升平。

在南边的城门,还有特定的数百名童子,手中持有一条带有绿叶的青翠树枝,为路过的行人掸去身上灰尘。

寓意着扫去一年里的污秽,迎接新的福恩。

从南边接受完福礼的曹操碰见了两个熟人,他上前打起招呼:“本初兄,公路兄,好巧。”

三人从小相识,年少的时候,也曾一起遛狗纵马,放荡不羁。

他们不修品行,也不研究学业,一度让太学的夫子们大呼头疼。

如今三人都在车骑将军何进手下办事,却常因政见不合,而发生争吵。

“孟德,去喝两盅?”

庶出的袁绍笑着询问着,政见不合,那是公事。

私底下,两人还是很要好的朋友。

身材相较矮小的曹操大笑着:“正合吾意。”

袁绍便拉起曹操的手,往附近的酒肆走去。

曹操回头,“公路兄,不一起吗?”

袁术冷冷的不屑一笑,转头往相反方向而去。

他从心底看不起这二人,一个族中庶子,一个阉宦之后。哪比得上自己,袁氏族中最为璀璨的嫡长子。

皇宫,西苑。

当今天子怀中抱着个两岁稚童,他站在高高的宫阙上,望向整个洛阳。

一片繁华尽收眼底。

刘宏快哉无比的问道:“阿父,天下安否?”

身后的老宦官低眉顺首,谄言说道:“巍巍大汉,安之若山。”

周围的小宦官们不需提示,便知道该当如何,口中一遍又一遍的高呼起来。

巍巍大汉,安之若山!

第二零二章 回家

几天前的郡城外,建起了一座小小乡塾。

常常会有稚嫩的读书声,从里面传出。

这是戏策的提议,反正他闲着也是闲着。

在眼见当地少年孩童们只会放牛牧羊,连自个儿名字都不会写的时候,戏策就决定了要教他们读书识字。

他想为并州埋下读书人的火种。

这是一个极为大胆的想法,同时也触犯了大忌。

世家之所以能成世家,就是因为他们垄断着知识和教育,不允许外人染指。

不论是朝堂公卿,亦或是地方官员,九成九都来源于世家。

汉朝以察举选官入仕,通过地方官员的考察推选,举荐给朝廷,再经过朝廷审查考核,授以官职。

而各地官员几乎都是世家名族的门生故吏,所推荐的孝廉、茂才,也多为世家子弟。

恶性循环之下,入仕的途径被世家所垄断。

那些有傲骨不肯依附的寒衣士子,就只能落得穷困潦倒,怀才而殇。

戏策曾为拜入荀家门下,在雪地里长跪了三日,若非荀彧出言,他也就死在了那个冬天。

天地君亲师。

仅仅五字,却足以说明古人对师者的尊崇。

如今戏策未得尊师授意,便开乡塾教人,授人以学问。

这违背了拜师时的誓言,属于离经叛道大逆而行,一经传出,肯定会受到其他士子的不耻和唾骂。

但戏策的的确确就这么干了,不在意任何人的眼光。有了严信和吕布的支持,郡内个别的反对声音,很快就被压了下去。

建立乡塾的事情,很快传遍了整个县城,当地百姓无人不知。

但真到了开学那天,坐在塾堂内的孩童,一双手都数的过来。

百姓们都知道开学的日期,却没人愿将自家娃娃送到这里。

在这个农耕为主的社会里,底层百姓的思想很朴素,也很可悲。

他们在潜意识里觉得,读书识字,是那些大家公子才能有待遇,农家娃娃则配不得‘读书’二字。

这是对老爷大人们的亵渎和不敬。

等娃儿长大些,就老老实实的下地耕田,吃饱穿暖再娶房婆娘,比啥都强。

今天是腊三十,吕布同薇娘商量之后,决定请戏策来家里吃饭。

戏策的故乡远在颍川,如今只身漂泊在外,吕布也从没拿他当过外人。两人的关系,也是亦师亦友。

来的时候,戏策正在讲学。

上一篇:三国美人异传

下一篇:明朝大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