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和长乐同居,李二绷不住了 第248章

作者:想写日常的咸鱼

  这次“白登山”被围让刘邦明白了一个道理,对匈奴不可硬攻,只可智取。

  自刘邦到汉武帝之前的六十多年时间内,汉朝只得采取被动“和亲”的怀柔政策。不是汉朝不想动用武力解除威胁,实在是实力不允许。

  至汉武帝时期,西汉经过六十多年的修养生息,人口大幅增长,经济得到恢复,西汉国力大增。这一变化也体现在“和亲”政策上。

  “秦晋之好,是互相娶嫁,到了汉之后,为什么是只嫁公主,而不是娶公主?”李治继续说道:“嫁公主给人一种拿女人换和平感觉,感觉是弱势的一方嫁公主。”

  萧然摇摇头,“汉朝可以允许嫁公主,但是绝对不会允许娶匈奴公主。”

  外面的李世民长孙皇后也来了兴趣了,没想到萧然和李治谈论这个。

  “为什么?娶公主也是和亲,还不用汉人公主出去受苦,多好呀!”李治说道。

  “吃亏!非常吃亏!”萧然想了想,说道:“娶亲的一方辈分就低一头了,汉朝皇帝嫁公主到匈奴,这样的话匈奴单于就算是汉朝皇帝的女婿,说出来面子上好听。”

  “但是如果匈奴单于把公主嫁给汉朝皇帝,那汉朝皇帝岂不是就成了匈奴单于的女婿,这样一来汉朝皇帝岂不是成了匈奴的儿皇帝,让汉朝皇帝颜面何存?”

  这也是汉朝皇帝与匈奴单于的区别,匈奴单于更注重实际利益,并不在乎所谓的面子,所以匈奴愿意接受汉朝的和亲政策,毕竟谁也不想拒绝送来的女人和金钱。

  而汉朝皇帝不一样,可以给你送钱送女人,但是面子不能没了,嫁公主到匈奴,那样汉朝皇帝就高匈奴单于一辈。

  反之如果匈奴公主嫁给汉朝皇帝,那汉朝皇帝岂不是矮了一辈失了面子,相比于实际利益,很明显汉朝皇帝更加注重面子。

  不仅仅是汉朝,其他和亲朝代也是如此。

  “只是因为面子吗?”李治对这个问题也来兴趣了,五岁的李治自然是想不明白的。

  “面子是一个小方面,更重要的是,娶了匈奴公主之后的事情,才是麻烦的开始。”

  李治就很不理解了,“一个异族公主有什么麻烦的?”

  萧然解释:“假设匈奴公主嫁给汉朝皇帝怎么册封,如果封为皇后,那么汉朝皇帝就会失去天下人心,毕竟当时的汉人内心中都是排斥和瞧不起匈奴人的,如果封为皇妃反而对匈奴不敬,开始就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了,足够重视了,百姓不满意,不重视匈奴不满意。”

  “相反匈奴人则没有汉朝这些讲究,匈奴单于册封谁为王后,匈奴人也不会计较这些。”

  “再有就是如果娶了匈奴女人,她生了皇子该怎么办?难道汉朝皇帝要把带有匈奴血统的皇子立为皇太子吗?”

  李治摇摇头,“肯定是不可能的!”

  “想一想如果匈奴的公主嫁给汉朝皇帝生了皇子,汉朝皇帝如果立了有匈奴血统的皇子为太子,将来继承皇位后,岂不是可以允许匈奴外戚进入汉朝权力中心,要知道西汉最后就是葬送在了外戚专权手中,那这样一来汉朝不就有了被匈奴吞并的危险。”

  “即便不立带有匈奴血统的皇子为太子,那这个有匈奴血统的皇子背后有匈奴母亲和整个匈奴支持,他能不出来挑事夺权,甚至匈奴都会直接出兵帮助他,那样一来汉朝同样也会被匈奴吞并。”

  李治算是明白了,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

  “所以说汉朝可以嫁公主,但是绝对不会娶匈奴公主的,后面的问题实在太多了,等于是埋下了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这个安全隐患甚至是会威胁中原王朝的统治的。”

  “汉朝嫁公主也有自己的打算,等于多了一次干涉匈奴内政的机会,往小了说,让匈奴内部不稳,往大了说,或许可以让匈奴从内部开始分崩离析,和亲背后隐藏东西很多,不单单是屈辱,实质性好处更多。”

  李治点点头。

  【PS:求鲜花月票评论票,求数据支持!】.

第266章大唐巅峰荣耀,封建王朝巅峰!

  其实当初,建信侯娄敬给刘邦建议的和亲政策核心就在于嫁个公主给匈奴单于生儿子,娄敬认为汉朝如果把漂亮高贵的公主嫁过去,再加上丰厚的彩礼金钱,那么冒顿单于势必会把公主立为正妻.

  日后公主再生下儿子,肯定也会被立为储君,这样一来冒顿单于活着的时候,他是刘邦的女婿。

  如果冒顿单于死了,那继任的单于就是刘邦的外孙,自古以来哪有外孙敢同外祖父分庭抗礼。

  即便公主生的儿子不能成为继承人,那么公主也可以带着儿子从中挑拨匈奴内讧,这样一来汉朝则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使匈奴内乱。

  所以这么一看娄敬当初提出的和亲建议本身就是用兵不血刃来分化瓦解匈奴的计策,后来汉朝的和亲公主确实也利用了给单于生儿子来挑唆匈奴内讧争位。

  汉朝皇帝不娶匈奴女人,在匈奴那来说是对汉朝皇帝的不屑,就是属于你想娶我还不一定嫁的原因。

  而站在汉朝这来说,主要还是和亲政策本身就是汉朝想用来分化瓦解匈奴人的计策,不可能自己再娶匈奴女人让人家来一个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套路。

  和亲让中原王朝娶异族公主的也有,那种时候是中原势弱了。

  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本了,才会迫于无奈屈辱接受。

  北周的皇帝就娶异族公主,但是没有让公主生下子嗣。

  “姐夫我明白了!”李治算是理解为什么嫁公主,而不是娶公主了。

  “汉武帝时期,西汉拒绝与匈奴和亲,而是派出卫青、霍去病等大将率领的大军发起对匈奴的军事进攻。”

  “但是西汉并非完全不用和亲政策,为了寻求盟友支持,西汉就曾与乌孙国和亲,而这种和亲却呈现出一种“主动”的姿态。”

  “后来西汉国力进一步大增,匈奴被彻底解决,在和亲政策的使用上,就更能展示一个大国的实力了,汉元帝时期,汉以昭君充宗室女和亲匈奴,其主动权仍在西汉手上。”

  “这种形式的和亲,本质已不再是为了避免流血战争,更多基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需要,在客观上确实促进了两地的融合发展。”

  唐朝统治者带有少数民族血统,对与少数民族通婚方面并不觉得是耻辱,对和亲政策的运用也更加开放,同是运用和亲政策,唐朝不同于前朝。

  以前的朝代的和亲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缓和矛盾,带了很强的“防御”性质和迫不得已,所以显得极为不情愿。

  唐朝运用和亲政策更加积极主动,政策性也更明确,那就是开疆拓土、加强对周边地区的控制。

  一定程度上,和亲成为唐朝一项推进民族融合的政策。

  唐朝是封建朝代发展的一个高峰,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都达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不能不说与唐朝推行的民族融合政策有一定的关系。

  李世民明白可以武力打天下、不可以武力坐天下的道理,在周边政权俯首称臣后,他没有采取继续武力镇压的方式,而是通过和亲来维持关系、平息叛乱。

  事实证明,这一招还是很高明的。

  这种怀柔政策极大地拉拢和牢固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成功地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商贸交流。

  仅贞观年间,唐朝对外和亲就达七八次之多,最著名的要数文成公主远嫁西藏。唐朝对和亲政策的运用可谓得心应手。

  唐朝经济文化的影响还远播西域、中亚、西亚等地,大唐帝国也成就了其巅峰的荣耀。

  和亲政策最初仅是一种外交手段,为了达成某种政治目的。

  但唐朝统治者运用其政治智慧,将这一政治外交手段的运用进行了升华,极大促进了多民族融合,产生了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

  因为有较为平稳的边境秩序,唐朝可以用更多的精力来发展生产、治理国家,所以才能拥有强大的国力和很高的国际地位。

  所以也有人说李世民‘天可汗’是和亲和出来的。

  这样说不对,天可汗这个称号早,频繁和亲是后面才开始的。

  天可汗是打出来的!

  “和亲也不是唯一的途径,其实还有其他途径,也可以达到这种效果的。”

  “什么途径!”李世民再也不淡定了。

  走进书房。

  和亲好处是多,但是说起来确实也不好听。

  有些人不看和亲带来的好处,就看见和亲的屈辱了。

  和亲虽然好处,但是面子上过不去,要是可以要面子还能有好处就更好了。

  李世民自然就不淡定了。

  李治和萧然起身,“儿臣见过父皇,见过母后!”

  萧然和李治也不知道李世民长孙皇后什么时候来的。

  “你刚才说的朕听到了,不错,你刚才还说有其他办法达到和亲效果是吧?”李世民连忙追问。

  “是!”

  长孙皇后和李丽质是不怀疑的,两个人都是知道萧然是一千多年后的人。

  萧然属于是站在上帝视角看待这些问题了。

  后面的朝代也给出解决办法。

  长孙皇后抱起李治,“我们去外面走走!”

  给李世民和萧然交谈的空间。

  李世民坐下,指了指对面,“你坐,和朕说说!”

  李世民也不想和亲,虽然嫁出去的不是自己女儿,很多都是册封的。

  根本就不是皇家血脉,但是听着也不好听。

  要是可以,李世民也不想和亲。

  谁不想和汉武帝一样,霸气外露,就是强硬!

  “父皇,你什么时候来的!”

  “这个不重要,你说什么办法可以不用和亲,还能安抚四周异族。”李世民想同化异族,但是也明白短时间是不可能的。

  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

  “给钱啊!”

  大宋虽然对外战争一塌糊涂,但是大宋不和亲。

  从汉朝到唐朝,这些强大的王朝都采取了联姻方式,但宋朝却是一个例外,尽管宋朝在历史上的印象是羸弱而屈辱的,但在与宋朝相关的文献中却很少能找到与和亲相关的记载。

  【PS:求鲜花月票评论票,求数据支持!】.

第267章和亲的替代,朝贡贸易体系!

  受宋代不和亲的影响,很多诗人写下了与和亲相关的诗,这些和亲诗主要批评了汉唐等王朝的和亲方式,同时还赞扬了勇敢和亲的女性,例如王昭君、崇徽公主等人。

  宋朝的和亲诗对王昭君这一类和亲的女子颇为欣赏,认为她们承担起了与男子沙场点兵一样的责任,甚至比这些战场上的将兵更值得敬佩,宋代和亲诗与唐代和亲诗完全不同.

  因为后者还有赞美和亲的成分,赞美和亲带来的积极影响,但前者对和亲则主要持批评态度。

  相比于以强盛著称的汉唐,宋朝采取拒绝和亲的政策,反对将本朝女子送往外族和亲,但羸弱的宋朝为什么能够成功地避免和亲呢?

  毕竟强大的汉唐也曾迫于无奈而采用和亲的办法。

  首先,宋朝不和亲是沿用祖制的结果。

  宋朝所沿用的祖制是自赵匡胤开朝以来的制度,而非汉唐的制度,在赵匡胤和赵光义统治时期,北宋没有实行和亲政策,面对强大的辽朝,宋太祖和宋太宗都积极备战,与之对抗,而非和亲。

  再加上宋朝皇帝一贯重视仁孝,并不愿意忤逆祖制,仁孝的同时,也循规蹈矩,重视谏官的意见。

  其次,宋朝不和亲也是受宋朝文人风气影响的结果。

  宋朝的诗词比较发达,再加上统治者以仁孝治国,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因此诗词创作比较大胆,敢于直接影射朝政。

  根据知识分子的习惯,这些人虽然不擅长战场作战,但是以笔为刀的魄力保留了下来,宋朝诗人对本朝屡屡受到辽金压制早已愤怒不已,因此经常对时事针砭时弊,反对辱没赵宋男子的和亲政策,受儒家思想和封建等级、尊卑制度影响,这些诗人认为男子才更应当保家卫国。

  然后,宋朝存在强烈的蛮夷正统思想,认为赵宋王朝才是正统王朝,是代表文明的礼仪之邦,而契丹族、女真族等都是落后的夷人。

  宋朝士子认为作为礼仪之邦的赵宋王朝如果与这些蛮夷之邦和亲,就会有损威名。

  同时,宋朝不仅想摆脱“五代”之后第六代王朝的命运,还想要成为与汉唐鼎盛王朝比肩的繁荣王朝,所以如果宋朝做到了汉唐王朝没有做到的事情,即不和亲,那么宋朝有朝一日不仅会成为汉唐这样的强大王朝,更能超越它们。

  最后,还有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就是宋朝与辽朝、金朝的交往是否需要和亲?

  一方面,对于宋朝来说,宋朝为了巩固与辽金的和平状态,常常采用进贡的方式,定期缴纳大量的费用,而且这些金币、布帛很得辽金的喜爱,所以不需要采用和亲的方式。

  另一方面,对于辽金来说,他们根本就不需要通过和亲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本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可以代替和亲完成获得金币、布帛的目的,以及土地、人口。

  同时辽金根本不屑于与弱势的宋朝联姻。

  宋朝不嫁公主,只是给钱,因为他们负担得起。

  宋朝的确是很有钱的一个朝代,究竟有多有钱,其他朝代着实无法想象。

  既然这么有钱,那么宋朝人的思维可能就是,能用钱摆平的事,为什么要和亲,为什么要打仗?

  “你这个小兔崽子想钱想疯了是不是?”李世民没好气说道:“朕问你个问题你还问朕要钱!”

  李世民被气笑了。

  “父皇,你理解错我的意思了,我不是让你给我钱,而是说不想和亲给钱也是可以的。”

  李世民没好气说道:“你看现在大唐有钱吗?你这是什么馊主意?朕要是有钱还需要嫁公主吗?朕直接发兵扫荡过去!”

  现在大唐穷的叮当响。

  “父皇,没钱可以换一个啊!你别激动!”

  “你快说!”李世民已经等不及了。

  “确实,送钱不能同化渗透,但是用朝贡贸易可以啊!”

  明朝一向是以拒绝和亲天子守国门著称,但到了明朝之后,中原王朝还有一个重要的法宝可以彻底取代和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