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977章

作者:十月廿二

  所以根源恐怕还是刚才自己发现的二次加电。

  但二者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目前姑且还蒙在鼓里。

  他虽然是搞固体火箭动力,但并非化学专业出身,负责工程研发尚且可行,但对于更深入的部分却有些力不从心。

  沉默半晌会后,他放下手中的笔记本电脑,转头看向跟在身后的刘锡云:

  “备弹应该还有吧?”

  后者点头:

  “还有8发。”

  “下午能进行一组重复试验么?”

  刘锡云稍作思考:

  “下午的安排是测试海红旗10,如果顺利的话,晚饭后应该还有时间……”

  ……

  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尽管当晚第二轮测试中再次复现了这个故障,可却是在打击一个15km外的的目标时出现问题。

  一枚导弹在正常飞行至末端时二次点火失败,突然失去动力,最终与目标擦肩而过。

  面对这个结果,林成刚显得有些进退两难。

  一方面,这说明他对于问题根源的推测没错,就是在二次加电的过程中,由于某种因素导致推进剂药柱出现裂痕,最终异常停止工作。

  但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个故障的出现颇为随机。

  虽然表面上5/6的命中率并非无法接受,但一个连原理都没搞清楚的技术隐患却不能被这样忽视——

  万一下回不是在二次点火,而是在一次点火时出现问题,那么被冷发射弹出筒的导弹就会直接砸下来命中发射车。

  再怎么钝感的推进剂和战斗部,在这种情况下都是不可能安全的。

  好在更为传统的CT-1型推进剂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自打上周开始测试以来,总计39发各型导弹全部命中,让林成刚多少感到一些欣慰。

  “算了……”

  看着控制系统里面跟白天那次几乎别无二致的特征数据,他略显无奈地叹了口气:

  “涉及CTK-2型推进剂的全部测试暂停,我先回京城一趟,争取尽快找出问题所在……”

  面对这种毫无头绪的情况,林成刚只好选择放弃神秘感,通过一份报告把自己有关电控固体推进剂的设想,以及测试中遭遇到的情况提交给了高超音速武器项目的管理团队,希望能够获得一些支援。

  接着……

  “林成刚同志,我这里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办公室里,常浩南面色复杂地对林成刚说道。

  然后,不等对方主动做出选择,就直接继续了下去:

  “好消息是,你遇到的问题,火炬实验室那边大概有些思路,大概率是推进剂中某种成分的电敏感性存在问题,应该会在比较短的时间里给出一个具体结论。”

  后者面色一喜,但旋即想起还有个坏消息:

  “那……”

  “坏消息是,因为研制方案发生变动,所以我们的吸气式高超音速武器……可能不再需要一个性能特别强大的火箭助推器了。”

第1336章 一种推进剂的命运

  听到这个坏消息之后,林成刚的手指无意识地微微颤抖了一下。

  嘴巴先是张开,显然想要说点什么。

  但很快又合上。

  毕竟,一时间又确实想不出该说点什么。

  为什么会这样呢?

  第一次加入了喜欢的项目,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两件快乐事情重合在一起,得到的本该是像梦境一般幸福的时间……但是,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好半天之后,才终于憋出了一个语气词:

  “啊?”

  千言万语,都浓缩在了这简短的一个字里面。

  “咳咳——”

  看着满脸呆滞的林成刚,常浩南的内心也生出了几分负罪感,尴尬地清了清嗓子:

  “本来呢……因为吸气式高超音速方案还处在进度早期,加上这个修改设计的决定也是刚刚做出的,所以我们是打算到下次全体技术研讨会上再进行公布……”

  “只是没想到,成刚同志你那边也恰好有了些新的进展……”

  “……”

  其实这番解释也完全合情合理。

  尽管核心管理层只有看似不多的十几号人,但整个高超音速武器项目几乎涉及到大半个军工系统,光是跟林成刚平级的一级子系统负责人就有将近三位数,如果再把二级和三级算上那更是难以计数。

  如此庞大规模的项目团队,再考虑到保密问题,信息的上传下达不可避免地存在问题。

  很多时候都是通过定期报告和内部会议来完成。

  并不是上面一个决策做出来之后,第二天就能通知到所有人的。

  如果常浩南能提早知道林成刚的操作,那或许还可以提前给对方一做出一些心理建设。

  偏偏在CT-1基础上发展CTK系列可变推力推进剂的决定也是源自一个十足偶然的灵感,而后者在确认这一技术路线的可行性之后,想的也是“我先把好消息攒着,等到年底汇报的时候给常院士整个大活。”

  结果,大活确实是整出来了。

  只可惜是双向的。

  林成刚非常清楚,这事说到底还是只能赖自己运气太差。

  但清楚归清楚,难受那也是真的难受。

  “常院士……”

  出于职业本能,林成刚还是准备挣扎一下:

  “虽然火箭助推段不算是吸气式高超音速导弹的核心系统,但如果能实现可控推力,那还是可以明显提高作战灵活性……”

  这话说到最后,连他自己都感到有点编不下去了。

  提高灵活性,那是相比传统的固体火箭燃料而言。

  常规固体发动机虽然能在点火后迅速推动导弹加速,但高速引起阻力激增,使得后期滑行时导弹速度又迅速降低,这一原理层面的缺陷决定了,即便可以提高推进剂性能和发动机总体设计水平,也很难大幅度提高有效常规火箭武器的有效射程。

  相比之下,可控推力推进剂在前中期能细水长流地提供动力,同时降低空气阻力带来的能量损耗,等到末端再二次点火冲刺加速,哪怕在比冲之类的纸面参数上并不领先特别多,但仍然能在实际操作中带来巨大优势。

  何况CTK系列推进剂本身就延续了CT系列的优秀性能,更是全方位领先过去的型号。

  但要是跟吸气式动力去比……

  多少还是有点自取其辱了。

  尤其高超音速武器本来就是图一个极限压缩对手反应时间,并没有“用速度换射程”的需求。

  于是,卡壳了几秒钟之后,他决定改口:

  “好吧……虽然高超音速导弹对灵活性的需求可能不是很大,但不同型号和射程的吸气式动力对于启动速度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设计一个通用的助推段,只要采用不同的控制逻辑就能满足不同的任务需求,从而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

  相比刚才那一段,这回的理由确实更合理一些。

  但不多。

  常浩南摆了摆手,阻止了有些慌不择路的林成刚:

  “如果考虑成本问题的话,你这个推进剂里面所需要的高纯度硝酸羟胺和三维多孔聚乙烯醇价格都不算低,而且制备工艺相对复杂,恐怕不会有什么特别明显的优势。”

  他虽然也有些心疼对方,但项目层面的事情,还是要尽可能少做出一些主观判断:

  “最主要的是,新型的双模态冲压发动机可以实现亚燃和超燃结合,所以只需要大约2.5马赫的门槛速度就能正常启动,等突破下一个临界值后再切换到超燃模态,所以本身就可以通过调节两个阶段工作时间的比例来达到一定的任务灵活性……”

  这下子,林成刚彻底没话说了。

  什么叫降维打击啊?

  这就相当于你寒窗苦读多年终于高中进士,结果却听到远方传来带清已经亡了的消息。

  “不过,成刚同志你也不要过于丧气。”

  事已至此,常浩南还是决定鼓励一下这位有些倒霉的部下:

  “CT-1推进剂在几型防空导弹上的测试数据我都看过,可以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我最早提出混合推进剂这一概念时候的设想,完全符合我们对于火箭助推动力的需求。”

  “而且,随着门槛速度的降低,助推器也可以相应减小一些体积,从而提高对于发射平台,尤其是空射和潜射平台的兼容性。”

  到目前为止,除去406、409和200三艘弹道导弹潜艇以外,华夏潜艇部队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其他装备垂直发射系统的型号。

  而通常只有533mm、最大不超过650mm的鱼雷管口径显然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潜射武器的尺寸。

  至少最初版本设计的吸气式高超就因为助推器尺寸超标而塞不进去。

  并且由于同样的原因,也很难由歼11这样的战术飞机来携带,所以原本预计将优先装备给海军驱逐舰和空军轰炸机部队,后续再专门开发面向陆基和潜射的子型号。

  如今倒是省去了后面的不少麻烦。

  估计郑良群听了之后会非常高兴……

  “总之。”

  常浩南总结道:

  “你的贡献绝对会体现在我们的成果当中,也不会被同志们忽视。”

  听到这里,原本面如死灰的林成刚终于重新振作起了一些精神。

  虽说CT-1几乎完全按照常浩南给出的思路进行研发,但总归算是他的成果。

  能被用到高超项目里面,至少没白忙活一场。

  “那这个CTK系列推进剂……”

  他试探着问道。

  尽管已经进行了一轮成功率尚可的实验,但要想把这种全新的技术真正推向规模化应用,势必还需要更多的资源和时间。

  如果上级不愿意支持,那靠他自己大概也只能坚持到技术验证阶段结束。

  好在,常浩南手里最不缺的就是资源。

  至于时间,也可以让火炬实验室那边提供一些帮助,以加快研究进度。

  另一方面,姚梦娜的产假马上结束,但还在哺乳期,恐怕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太方便出入车间,很可能要接手一部分计算方面的工作。

  而这类跟电化学有关的研究内容,可以说是最适合计算材料学发挥作用的领域。

  所以,常浩南当即拍板:

  “继续研究,而且要加大投入力度!”

  “虽然双脉冲设计本身不算是特别新的概念,但是过去的技术路线都是使用脉冲隔离装置,对于发动机性能和可靠性难免造出影响,完全不能跟这个新思路相比……我稍后会以总顾问的名义给工建委发一封函,让他们配合你的工作,并提高对新型推进剂研发的投入优先级。”

  “另外,考虑到火箭助推段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我批准你可以直接参与那几种防空武器型号的研发工作,当然,挂名还是在咱们项目组里,这一点你不用担心……”

  “……”

  半小时后,林成刚手里拿着一张薄薄的介绍信,离开了常浩南的办公室。

  站在京城夏日的阳光下,他忽然感觉到了几分不真实感。

  我一个高超音速武器研发团队的成员,怎么就要去搞防空导弹了呢……

第1337章 从陆军那边找找灵感

  郑良群这会儿还并不知道,常浩南已经有办法把高超音速导弹挂到歼11的机腹中线,从而彻底把这种无法拦截的玩意定义成为一种“战术武器”,并大大降低它的使用门槛。

  无论是战术、技术还是政治层面。

  但即便他真的得知了这个消息,恐怕在短时间内也来不及高兴。

  因为空军正在西北地区组织建军以来第一次师旅级别的多兵种实兵对抗演习。

  空战部分不设高度差限制,而低空对抗部分则不设突防高度限制,可以说是最贴近实战的模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