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943章

作者:十月廿二

  所以在被选中参与到高超音速武器项目之前,林成刚尽管已经担任过两个型号的动力系统设计师,但也没见过什么大阵仗,算是这间会议室里最年轻的成员——

  除了常浩南以外。

  现在突然被一众大佬和前辈盯着看,难免有些后背发毛。

  暗自咽了口唾沫之后,才开口解释道:

  “之前整个高超项目刚刚开始的时候,常总就给我们院发过一个关于火箭助推器参数指标的大致要求……实话说相当苛刻,所以我们计划在复合推进剂中添加部分高能氧化剂,以提高推进剂的性能。”

  “但不论是长尾管发动机还是翼柱装药发动机,在更换新型推进剂之后都出现了的一定程度的不稳定燃烧现象,于是为了保证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启动成功率,就需要延后燃气压力出现震荡的时间点,并保证在这个时间点之前让导弹突破5.5马赫的速度墙,然后直接抛弃助推段……”

  “……”

  真正开始介绍情况之后,林成刚倒是很快就进入了状态,三两句话就讲清楚了问题出现的背景,接着话锋一转,开始进入正题:

  “大概去年年中的时候,我们发现有一系列新的研究阐明了铝颗粒在含铝固体推进剂金属燃料中的燃烧特性和机理,所以就在这个方向下了些功夫……前期研究倒是相对顺利,很快就通过光学拍摄手段采集到燃烧室中微观区域的燃烧图像,也就搞清楚了AP/HTPB/Al复合推进剂体系的燃烧过程和燃面化学反应特征。”

  “但是今年7月份,我们开始尝试把之前测试出来的几个优化配比装填到发动机里面做试车,发现性能确实是有一定提升,但无论怎么调整,测试结果都跟设计指标对不上,而且数据的规律性很差……如果用参数拟合的路子,倒是可以强行获取一个关系式出来,但绝对算不上可靠的设计方法……”

  “目前基本可以确定,这条技术路线是能走通的,但如果始终找不到可靠的设计方法,就只能回归传统路径,通过大量试验找到符合我们项目需求的参数,时间方面恐怕……”

  说到这里,他有些心虚地抬头看了眼常浩南,苦恼地叹了口气:

  “说实在的,我此前从未接触过对指标要求如此精确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没办法法给出一个具体的进度时间表,但估计大概要4-5年左右……”

  其实就一款全新的,而且性能有跨越式提升的发动机型号而言,4-5年的研制周期怎么都不算长。

  如果是之前在三院内部,那这个效率没准还能拿个集团层面的技术进步奖之类。

  但现在眼见着其它同僚进度飞快,纷纷给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研发周期,他哪里好意思因为自己个人的原因而拖累整个项目的总体进度?

  相比于林成刚本人,这会儿已经重新坐回到会议桌主位上的常浩南倒是一脸平常。

  他当然也觉得4-5年这个时间有点偏长,但这显然不是林成刚工作态度的问题,作为主持全局的总负责人,绝对不能在这种时候再给对方额外增加压力。

  “小心一点是对的……宁愿事前检查,绝不事后返工。”

  常浩南随口说了句从上一世一直记到现在的标语:

  “另外,在金属形貌和氧化反应这块,我的课题组也有几个人正在关注,你等会儿把相关资料挑重要的发我一份……”

  林成刚一愣,接着赶紧点了点头:

  “好……”

  如果不是常浩南提到课题组的事情,他都快忘了对方还在京航大学挂着个教授的名头。

  至于为什么一个搞航空的教授会去研究金属材料和化学反应……

  嗐,双料院士的课题组,研究范围多离谱都不奇怪。

  随后,考虑到一众老同志的精力问题,常浩南宣布了一次休会。

  不过他的担心显然有点多余。

  因为就在他的话音落下之后,会议室里紧跟着便响起了一片讨论声。

  虽然其他人在项目中并不专门负责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发,但毕竟都是来自差不多系统的,又都是经验丰富的资深技术人员,哪可能完全不了解。

  甚至隔壁几个院本身也有固体火箭动力研究部门,只不过因为专精方向不同,所以没有被分配到相关任务而已。

  “话说林研究员,你刚才提到的那一系列研究是哪做的啊?不会是被论文给坑了吧?”

  来自航天科技六院、已经在验证弹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陈志巍凑到林成刚旁边。

  虽然他们都是搞火箭动力的,但不同推进剂之间的差别可以说隔行如隔山,所以平常倒也不太关注固体推进剂那边的情况。

  林成刚此时还沉浸在自己的思绪当中,听到来自旁边的声音之后才反应过来,但刚点了点头还没来得及出声,就被对面的另一位代表抢了先——

  洪孝义同样来自六院,只不过是航天科工六院。

  实际要说固体火箭发动机,他们才是资历最老、实力最强、经验最丰富的单位,只不过眼下几乎全部力量都在主攻几种弹道导弹的动力研发,所以只好交给兄弟单位来牵头。

  不过,洪孝义本人作为41所副总工程师,在能力方面绝对没的说。

  “这个应该不会……”

  他接过陈志巍的问题说道:

  “老林刚才说的那个研究我们也注意到过,是MIT一个课题组做的,从去年到今年上半年连续发了好几篇材料和能源动力方面的顶刊……而且你听他说的轻巧,好像就是把别人的成果借鉴了一下,但实际这些论文都是偏基础的理论研究,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转化到应用层面,那绝对是下了大功夫的。”

  已经回过神来的林成刚突然听到一波如此直白的吹捧,难免有些不好意思,但还是点点头,表示洪孝义说的没错:

  “主要是我们也做过前期的研究论证,跟他们提出的理论模型基本都能对得上,所以至少在宏观燃烧特性特这块是不会有问题的,至于微观机理……只能说这方面现在的争议本来就很大,而且一般都是理论化学那边才会去碰的内容……”

  他说着长舒了一口气,整个人向后仰倒,把上半身埋入到座椅靠背里:

  “总体上,我们倾向于这是固体推进剂在以药柱形式被装填进燃烧室之后,受到了某些目前尚未被了解到的特性影响,才导致燃烧特性跟在外面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

  “……”

  三人本来也只是趁着休息时间闲聊,何况大家虽然是兄弟单位,但往深了说也都有各自的绝活和秘密,所以这个话题很快便告一段落。

  但常浩南却因为洪孝义刚才的一句话而电光一闪——

  “林研究员。”

  他开口打断了那三个人之间的交谈:

  “你后面发资料的时候,记得把那几篇原始论文也一起给我。”

  “我觉得有可能是他们的研究过程出了些问题……”

第1284章 激波风洞的小妙用

  常浩南并不准备全面接手固体火箭助推器的研制工作,因此在会上只要求林成刚在相关资料当中挑重要的发过来。

  对方的动作也很利索,当天下午就派出三名机要人员,将经过筛选的一批文件和资料送到了火炬实验室。

  虽说是经过筛选,但各种储存设备加上一部分必要的纸质文档,还是满满当当地装了一个不小的密码箱。

  而在完成交接之后,他便在第一时间钻进机房,开始验证自己昨天在会上的猜想。

  直到第二天快晚饭的时候,常浩南才回到办公室,然后叫来了自己的开山大弟子,栗亚波。

  得益于读博期间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后者在毕业之后很快转入了偏理论方向的研究。

  由于能力很强且研究领域极少涉密,所以每年都能发表不少高水平文章,其中更是不乏Science或是Nature这样的顶流期刊,早在两年前就顺理成章地评上了副教授的职称。

  除此之外,因为姚梦娜最近正居家养胎,实验室其余几名老师则各自在外负责项目,实验室的日常科研工作也逐渐开始由他来主持。

  “老师,您找我。”

  栗亚波轻手轻脚地走了进来。

  “对,你先坐吧。”

  常浩南点点头,把刚刚打印出来的一沓纸在桌面上轻轻磕了磕,放到对方面前:

  “亚波,你看一下这几篇文章,是跟金属材料氧化行为有关的。”

  实际上,他有了些对下一步工作的打算。

  但为了避免让栗亚波产生先入为主的判断,当然也是为了让对方了解一下基本情况,所以并没有马上下达更具体的指示。

  然而栗亚波在低头瞄了一眼论文标题之后先是一愣,接着又快速往后面翻了翻,接着抬起头看向常浩南:

  “老师,这几篇论文我之前就看过……”

  这下轮到常浩南感到意外了:

  “全都看过?”

  栗亚波点点头:

  “实际上,最新的这一篇,甚至还是我负责审稿的……”

  “……”

  常浩南顿时有一种“孩子大了,也学会装逼于无形之中了”的感觉。

  “好吧……那我就直说了。”

  他把视线投向旁边显示器屏幕上的初步计算结果:

  “我需要你按照他们的思路,重新验证一遍AP/HTPB/AI体系……或者展开来说,所有铝基体系固体推进剂的能量释放特性和氧化反应机理。”

  听到这个要求,栗亚波的眼神中闪过一抹惊讶。

  以他对自家老师的了解而言,这个“重新验证”指的绝不是简单按照论文内容重复一遍对方的实验内容。

  而是要针对同样的研究对象,搞出点不一样的结果来。

  “您的意思是说……他们的实验和表征有问题?”

  作为其中一篇文章的审稿人,栗亚波非常自信地确定,其中的分析推导过程不会存在严重错误。

  但审稿和编辑都不会负责对论文中的数据进行验证,所以如果出了岔子,那大概率是这方面的问题。

  常浩南深吸一口气,在脑子里稍微组织了一下语言:

  “数据有没有问题我不太确定,但他们对三组元AP/HTPB/Al推进剂热分解过程的机理研判,也就是整个分析过程和分解动力学计算的大前提和我的分子模拟结果对不太上……”

  “啊?”

  听到这个判断的栗亚波几乎是眼前一黑。

  这相当于在做物理题的时候直接把第一个公式给套错了,那后面的过程再怎么准确,也只会偏的越来越远。

  “可是他们最后计算出的动力学参数,是能和Kissinger方程还有Ozawa方程对上的?”

  “这就不好说了……”

  常浩南摇摇头:

  “有可能是先有的结论再做的实验,所以对数据做过一些微调,也有可能就是单纯的瞎猫碰上死耗子了……你应该知道,这种研究主题,就算是随便套个理论模型做强行拟合,只要不是特别离谱,也能对上个八九不离十。”

  “这……”

  栗亚波已经是满脸绷不住的表情:

  “可是MIT发的论文……不至于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吧?”

  出于对论文见刊周期的要求以及同行之间的基本信任,除了数据真实性以外,像常浩南说的这种情况,审稿人也基本不会去考虑。

  某种程度上算是傻逼克高手的一部分。

  “这可不是什么低级错误……”

  常浩南撇了撇嘴:

  “这部分内容和宏观燃烧特性的关系不大,反而是和微观机理沾边……就算真有同行去做验证,只要不真正填到发动机里面去,得出来的结果也不会有明显差错,而哪怕万一有搞化学的人发现问题,他们也可以解释说这篇文章的重点在工程理论而不是纯理论……”

  听到这里,栗亚波只能感慨,自己毕竟还是太年轻:

  “那您的意思是……”

  “把热分解过程进一步分解成三个过程重新计算。”

  常浩南从旁边拿来一张纸,上面早已经写好了几行内容:

  “第一阶段是低温慢速失重阶段,在这个过程中AP组分会发生从立方晶系到斜方晶系的固-固物相变化;”

  “第二阶段为中温快速失重阶段,一方面是HTPB开始发生吸热熔融反应,对AP的放热分解反应起到一定的拮抗作用,同时HTPB开始包覆在AP的晶体表面上,使AP的局部分解反应受到影响,对后者可能的反应中心起到削弱活化的作用;”

  “第三阶段是高温缓慢增重阶段,也就是剩余的少量HTPB开始进一步分解,部分铝颗粒发生熔化,并逐步开始进行由缓慢到剧烈的氧化……”

  “……”

  栗亚波也并没有干看着面前的那页纸,而是很快拿过一支笔,开始在旁边不断补充着内容……

  直到约莫半小时过后,已经有些口干舌燥的常浩南才终于停止了描述。

  而栗亚波面前的一张纸,则早就已经变成了一个本子……

  “那我马上去做……”

  他重新回顾了一遍本子上的内容,然后站起身。

  但旋即被常浩南从身后叫住:

  “等一下。”

  栗亚波回过头:

  “老师,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