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883章

作者:十月廿二

  说明有几个普通雷达看不到的目标通过了连线。

  但这仍然只是一个大致的方位判断,并不能真正确定目标的具体位置。

  因此,预警机上的江曾健当即指挥两架正准备返航的苏27SK调转机头向南,对双基地雷达划定出的可疑范围进行搜索——

  飞行员出身的他当然清楚,N001雷达对F22的探测距离恐怕还不如飞机机头上IRST,并不能真的给对方造成威胁。

  但这种突如其来意外事件,却有可能迫使对方改变航向或是高度,从而暴露出RCS相对较大的侧后方。

  当然,如果这是一场真刀真枪的较量,那么这两架苏27将毫无疑问地成为诱饵。

  不过在装备水平处于弱势的情况下,也并没有其它更好的办法。

  更何况,当年想着用歼6和歼7对抗F14的时候,甚至连当诱饵的机会都未必能够获得……

  然而,事情也并没有像江增健所想的那么容易。

  在暴露了一瞬间的踪迹之后,对手又一次消失在了雷达屏幕上,并没有给他留下更多有用的信息。

  他原本已经决定,让一直在机场待命的两个歼11B小队起飞,但这会儿又重新陷入了犹豫。

  在整个计划指定的时候,装备研究院的同志就和他再三强调过,多普勒拍频跟雷达回波不同,在每条连接线上只会出现一次,而且完全无法测高,所以并不能排除是一群飞鸟或者空飘气球之类的东西诱发虚警。

  最好是让雷达网本身探测到回波信号,哪怕无法稳定跟踪,至少也能判断目标性质,不至于草木皆兵。

  何况他手里的底牌不多,如果这样随便打出去,那万一扑空,就会产生一個至少两到三小时的拦截窗口。

  到时候就算再发现对方,也没有足够的空中力量进行应对。

  可是话又说回来,飞机从起飞到进入拦截阵位也需要时间……

  思索片刻之后,他深吸一口气,一边在指挥系统中划定出一个空域范围,一边靠近旁边的话筒:

  “黄河,我是长城,让秦岭1队起飞,直接搜索我已经标定出的P7和P8号空域,2队继续待命,尤其注意低空!”

  说完之后,他稍作停顿,接着又补充了一句:

  “淮河,你们停止返航,也前往P7和P8号空域,但记得先做出降低高度准备降落的姿态,然后不要爬升,沿海岸线低空飞行……任务完成之后,直接就近降落……”

  “……”

  ……

  当罗宾逊上校在多功能显示器上看到又出现了四架新的侧卫,并且全都直挺挺朝东南方向飞过来的时候,他终于确定,自己应该是被发现了。

  或者,至少是被发现过。

  因为对方正拉开架势,以相当的间距排成一行向前飞行。

  这是进行空域搜索,而非准备战斗的信号。

  并且方向也并没有对准他的编队。

  但即便如此,他恐怕也已经没有机会如最开始的计划那样,直接插入到距离对方海岸线不到20英里的地方了。

  一时间,他有些想不通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但事到如今,也只好切换到备选方案上——

  实际上,在原本的计划当中,哪怕他们真的悄无声息接近了华夏空域,也会打开弹仓进行一次模拟攻击,故意暴露自己。

  如果对方不做反应,那么就正常撤退。

  而如果对方起飞拦截,那么就用剩余的油料,让华夏人见识一下第四代战斗机的压制力。

  现在,只不过是跨过中间步骤,直接来到了第二条分支路线上而已。

  “启动C计划,准备爬升,和他们正面较量一下!”

  罗宾逊向编队中的另外三架飞机发出指令。

  为了躲避雷达侦测,他们刚才降低了一些高度,这难免会对接下来的较量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好在F22的机动性和敏捷性都出奇强悍,注定远远优于任何一种华夏战机。

  很快,以金城号为发射端的另一组双基地雷达探测到了四个正在进行大角度爬升的目标。

  尽管回波信号时断时续,但足以确定不是什么飞鸟或者气球。

  相关信息很快被通报到了所有参与拦截的飞行员耳中。

  原本正在漫无目的进行大范围搜索的秦岭1队重新聚拢起来,朝着F22编队的方向飞去。

  而仍然在一路向南的两架苏27SK,也重新调整航线,准备从北侧进行夹击。

  间隔超过160公里,八架飞机的雷达相互进行扫描,但却没有任何一架飞机的雷达告警系统亮起提示——

  F22的AN/APG-77雷达采用了最新的灵活波束技术,能够在搜索乃至跟踪锁定过程中减小被RWR捕捉到的概率。

  至于秦岭1队,则是真的还没有搜索到目标。

  1493雷达的性能当然远超N001,但正如罗宾逊上校估计的那样,160公里,终究还是太远了。

  不过,隐形优势注定会随着距离的降低而减弱。

  在大约100公里的距离上,四架歼11B几乎同时捕捉到了回波信号。

  秦岭长机的机舱内,飞行员季平锋几乎是目瞪口呆地看着HUD上显示的雷达信息。

  四架飞机正在以近乎垂直的仰角迅速爬升,此时已经来到了只比己方稍低的5500米高度。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毫不费力地突破了音速。

  当然,或许也正是因此而暴露出了反射面积相对较大的位置,才让他们提前探测到了目标。

  “真TM离谱……”

  季平峰此前一直觉得,更换了国产发动机的歼11B已经在机动性方面无懈可击。

  但显然,强中自有强中手。

  仅仅几个呼吸之间,超过音速且大致处在对飞状态的双方,就拉进到了一个接近目视的距离。

  IRST首先探测到了因为超音速飞行而蒙皮滚烫的三个信号。

  紧接着,季平峰也通过肉眼看到了三个不太起眼的黑色小点。

  从雷达探测结果来看,对方应该是分出了其中一架飞机,去应对北边正在靠近的那两架苏27了。

  因此,这是一次四对三的优势对局。

  并且,他此时仍然占据着更加有利的高度。

  但考虑到对方刚才表现出的动力水平,这些优势恐怕都难以持续太长时间。

  “秦岭,准备接敌!”

  他在喉头憋了口气,以提高自己对抗过载的能力。

  紧接着,便率领整个小队朝着目标直扑而去。

  另一个不太起眼的优势在于,此时已经是午后十分,因此秦岭1队占据了西侧背靠太阳的位置。

  这让罗宾逊上校的肉眼反应稍微慢了一拍。

  但飞机性能弥补了这点时间上的差距。

  7架飞机,很快在相隔不足5km的范围内缠斗起来。

  实际上,现代战机,在一望无际的海上高空进行视距内战斗,是一个相当单调枯燥的过程。

  尤其这还不是一场真正的战争,只能以先用照相枪拍到对手尾部作为获胜的标志。

  因此,最常见的场面就是相互绕飞,比谁的能量最先经受不住考验,被迫改出盘旋恢复平飞,就算是认输。

  而在这样的比试当中,F22还从未有过落败。

  双方的高度和速度都在盘旋中迅速下降,罗宾逊也很快发现,这四架飞机虽然外表和苏27类似,但动力水平却优于后者许多。

  虽然逐渐丧失了一开始的能量优势,但也绝非几个回合就能拿下的对手。

  尤其F22并没有头盔瞄准具,这让模拟瞄准过程变得相当别扭。

  必须得把机头对准对方才行。

  上校也逐渐失去了耐心。

  侧卫的机体过于庞大,并不是一种以敏捷性见长的型号。

  因此他决定率先改变策略,开始频繁利用滚转变向消耗对方。

  果然,仅仅半分钟不到的功夫,占据数量优势的对手就逐渐有了疲态。

  罗宾逊自信,只要再经过最多两个回合,自己就可以在大约1500米的高度咬住其中两架,从而彻底结束这场丑陋的对抗。

  然而,就在这电光火石的一瞬间,无线电中却突然传来了一个急促的声音:

  “猎鹰队长,注意你们的240方向,四个新目标,正在高速爬升并接近!”

  来自预警机的提醒让罗宾逊大脑轰得一声巨响。

  低头一看,果然发现四个目标已经接近到了不足25公里的距离上。

  他刚才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近处,当然顾不上分心查看显示器。

  而这些突然出现的新对手显然已经在附近的低空埋伏了很久,只等着自己失去警惕,跟前面那四架飞机相互缠斗到失去能量,最后在一片混乱中进场收拾局面。

  上校一边在心中暗骂华夏人不讲武德,一边赶紧利用机动性改平,朝着唯一没有敌人的东南方向迅速脱离战场。

第1200章 必须要有自己的四代机!

  秦岭01号的机舱里,季平峰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小心翼翼地控制着节流阀和操纵杆,尽可能不让飞机的正六点方向落入对手的瞄准环当中。

  实际从扬长避短的角度出发,空战训练大纲要求歼11B应当避免陷入和高敏捷性战斗机的水平缠斗。

  但一方面,这种拦截驱离任务的要求和空战毕竟有所区别,不能简单一概而论。

  另一方面,在多功能显示器的信息界面上,另外四个己方目标点正在从内陆方向高速靠近。

  这正是季平峰等待了许久的反击时刻。

  在预警机上指挥员的指挥下,淮河小队的四架飞机在作出一副准备返航的姿态之后,却并没有真的降落。

  而是利用歼11B巨大的航程,来了一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由秦岭1队负责与对手纠缠。

  而淮河小队在闽北山区的低空待机隐蔽,只通过数据链接收己方飞机的位置和高度信息。

  等到战场被拉入2000米以下之后,再迅速前出并进行爬升,尽可能在被对方预警机发现之前占据足够的高度优势。

  最后用7对3的绝对数量优势赶跑敌人。

  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利用了对手的E767距离华夏海岸线更远,且AN/APY2机械扫描雷达并不擅长对低空目标进行探测的缺点。

  以多打少加上以逸待劳,说起来肯定有点胜之不武的嫌疑。

  但眼下却不是讲武德的场合。

  季平峰顶着让人眼前有些发黑的过载艰难抬头,瞄了一眼座舱上方的后视镜。

  就在援军即将加入战场的最关键时刻,那架已经咬住自己侧后半球的F22却突然调整襟翼角度,开始朝反方向滚转。

  电光火石之间,他判断出,对方应该是已经发现了正在赶来的援军,准备见好就收。

  “对面要溜,全体放弃缠斗,准备追击,咬住他们!”

  在这种瞬息万变的时候,任何花里胡哨的技术都不如语音好使。

  下达指示的同时,季平峰猛地转动操纵杆,拼着损失一定能量,进行了一个紧凑的180°转弯,准备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对敌人的反咬。

  但又一次地,F22体现出了它无与伦比的加速性能。

  在接下来不到一秒钟的时间里,季平峰看到敌机进行了一次几乎和他相同幅度的超机动转弯,接着整个机体表面被一团涡流形成的雾气完全覆盖,如同一朵云在海天线上飞速移动。

  这当然不意味着对方已经突破了音速,但仍然是几乎突破了一般认知的低空机动性。

  照相枪在大约3-4km的距离上捕捉到了一个画面,只不过考虑到就连飞行员都很难从一团水雾中清晰看到对方飞机的样貌,所以最终得到的照片几乎必定模糊不清。

  对于这种有节制的斗法而言,最好还是能拿到更有说服力的证据。

  尤其是在己方刚才还小吃一亏的情况下。

  稍稍平缓了一下呼吸,季平峰左手把节流阀推动到底,准备继续追击一段距离试试。

  但即便只靠肉眼,也能看出双方的距离正在不断拉远,恐怕并没有什么再次追上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