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十月廿二
一时间,与会众人纷纷低头沉思起来。
又是反隐身。
又是那个老课题。
坐在这里的其中一部分人当然知道,六年之前,我国曾经在反隐身作战领域取得了无比骄人的成绩。
那架“堪萨斯州幽灵”号的一部分碎片,至今还保存在一个不对外公开的档案馆中。
但其中毕竟有很大的运气因素。
而且,经过改进后的雷达几乎是在贴脸距离上才稳定发现了正在进入攻击航线准备投弹的B2。
这对于东海上空的斗争形式来说显然不够——
一方面,不可能允许敌人的飞机飞到距离海岸线太近的距离。
另一方面,F22的隐身能力和机动性更强,留给航空兵的反应时间也更短。
因此,对反隐身作战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空军雷达装备在这几年中自然也进行过升级,但毕竟不算脱胎换骨,大部分真正的新一代装备正处在研发关键阶段,并不可能在这一两个月里就投入使用。
而且,在己方没有隐身飞机作为陪练的情况下,面对底细不明的对手能发挥多少作用,谁也不敢打包票。
长达几分钟的沉默过后,空军装备研究院副主任,同时也是空军预警学院教授的李建强轻轻举起了手。
乔晨青示意他畅所欲言。
“报告首长,这几年来,我一直在根据巴尔干半岛的那两个战果,以及常总……常院士当年提出的理论,研究利用现有装备尽量提高反隐身能力的方法。”
李建强回答道:
“总的来说,在面对小RCS目标时,如果将四部单基地雷达中的两部只使用接受功能,另外两部只使用发射功能,组成一个复合式的双基地雷达网,那么在部署参数合适的情况下,有效探测范围将比四部雷达分别单独使用提高45%以上!”
第1194章 最好能联系一下常院士
双基地雷达,对于在座这些人来说都算不上是一个新概念。
简单来说,只要把发射机和接收机分开,就能成为一部最简单的双基地雷达了。
另外在实际操作中,发射机并不一定需要独立存在。
有时也可以利用非合作信号进行探测。
实际上,常浩南在多年前为了反隐身而给出的那个雷达改进方案,也可以算是一种简易版的双基地雷达。
不过,那时候之所以要搞这么一手,反隐身还是次要的。
主要是为了保证探测的隐蔽性和突然性,以免被临近空域内待命的EA6B给物理压制掉。
跟眼下的应用场景又不完全相同。
当然,空军指挥线的绝大部分领导都是飞行员出身,并不是雷达系统专家,所以更深入的细节,就基本不再清楚了。
一旁的参谋长何荣猛地吸了两口烟,把烟头处那一团火光燃得通红:
“别的都不动,只要把雷达分开部署,就能提高对低RCS的探测能力?”
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那些半个世纪前的老式雷达。
与集成度拉满的现代雷达系统不一样,很多老型号在设计的时候,发射机和接收机就是分开的。
当时只是因为元器件的功耗和体积太大,所以塞不到一块去。
但如果真如对方所说,那岂不是弄几部老式雷达过来,反而更容易发现隐形飞机?
李建强很少经历这么大的架势,虽然难免有些发露怯,但还是沉住气:
“虽然隐身飞机会在外层采用吸透波涂料,直接削弱入射的雷达波能量,但最主要的隐形措施还是通过外形设计,使入射的雷达波不沿原路返回,而是被波偏转散射到其它方向,这些杂波对于传统的单基地雷达来说几乎无法探测,但双基地或多基地雷达却能够加以利用。”
“当然,散射的电磁波波束很窄且强度没有规律,很容易被当做背景杂波并且几乎不可能连续接收,但90年代以来研发的新型雷达功能灵活性很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滤波方式,至少在远程预警领域有相当大的可操作性……”
何荣意识到,自己应该是把事情给想简单了:
“所以……这双基地,或者多基地部署模式,对于雷达本身也有一定要求咯?”
李建强这会儿的表现也比刚才流畅了不少,当即点了点头:
“那是自然,而且,双基地模式对于接收机和发射机的部署位置也有要求。”
“比如,当目标与收发基地形成的双基地角在180°附近的时候,会诱使目标发生前向散射,无论是否涂有吸波涂料,其RCS都会明显增大。”
“另外,当目标从任一方向接近双基地雷达基线的时候,会出现多普勒拍频现象,其多普勒频率在越过基线的时刻为零,采用拍频接收机可检测出这一零拍频,记下其发生的时刻,再通过多点推算即可求出目标的航迹……”
他这边越往下说,就看到前面几名领导的眼神越是灼灼亮起,显然是对这套方案抱有相当高的期待。
这反而让李建强又觉得有点心虚。
所以在最后还额外找补了一句:
“当然,这些都是原理层面的结论,要想真正实现多基地雷达的反隐身效果,还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但这一句找补的效果显然并不太好。
乔晨青、邓昌有和何荣三人分别对视了几眼,都从对方表情中看到了相同的答案:
“建强同志不要灰心,能有原理就是好的。”
作为政委的邓昌友这会已经不再红温,遂重新进入自己的本职角色,开始做思想工作:
“根据那边新闻发布会的说法,F22会在宣布形成初始战斗能力之后才飞往冲绳,这中间怎么也应该有一個多月的时间,虽然从头研发新装备肯定是来不及,但新战法还是有一定操作空间的……”
这时候,乔晨青也接上了老搭档的话茬:
“当然,我们也不是一定要通过你的这个思路抓到对手,还会有其它手段共同发挥作用,实在不行,也可以联合海军航空兵,再从内陆机场调集一些单位,提高起飞应对的频次。”
“但这次有别人最新服役的飞机作为陪练,绝对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俗话说的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嘛……另外如果你有什么要求可以现在就提出来,我们也会全力支持你。”
李建强非常清楚,这对于自己来说,绝对是一个极佳的机会。
因此,他稍微定了定神,接着在脑海中飞速搜索了一圈:
“要想提高对低RCS目标的捕获概率,我们最好可以布置一个Z字形的雷达网,所以至少需要四台型号相同的雷达,最好是近些年装备部队的新型号。”
这当然是合情合理的要求。
不可能既让马儿跑又不让马吃草,再说空军这两年的日子也好了不少,多的不敢说,调四部雷达出来还是没问题的。
乔晨青当即大手一挥表示同意。
“另外,最佳的雷达部署位置还需要详细计算,我们会综合考虑部署的便捷性和探测能力,但物理原理不由人,最后计算出来的结果很可能在城市周边,您看……”
面对这个要求,几位领导可就没有刚才那么果断了。
一方面,军队要忍耐的阶段虽然过去,但如今的重中之重毕竟还是经济建设,军队在军地协调当中仍然处于弱势地位。
像这种比较敏感的用地问题,与地方,尤其沿海地区的地方部门协调并不容易。
另一方面,拖着新型雷达在城市里面乱跑,也实在不利于保密和安全工作的进行。
“我们尽量保证你的试验环节不受干扰,但如果可能的话,还是尽量把雷达部署在相对偏僻的位置。”
邓昌友给出了一个相对保守的回答,然后示意了一下李建强:
“继续说吧。”
这一次,后者却稍稍犹豫了一下:
“还有就是……最好能联系一下常院士。”
正在低头记录的乔晨青笔锋一顿:
“你是说……常浩南院士?”
李建强点点头:
“我们在研究中使用的很多工具和理论,都是在他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展开的,所以有些地方,毕竟还是没有提出者本人那样了解……常院士现在日理万机,如果我通过个人途径私下联系,他可能没办法很快收到消息,现在又是争分夺秒的时候,所以……”
第1195章 部署位置在海上?
李建强的第三个要求,最后也还是被满足了。
不过,以常浩南如今的身份,肯定不能随便打个电话就把人家叫过来。
所以还是得回去之后慢慢等消息。
当然,李建强也早就估计到了这一点,因此,他的计划是先解决掉雷达信号形式、波形函数、部署位置等基本问题。
等到获得外援之后,再考虑具体如何在现有雷达基础上进行软件和算法升级。
因此他刚一回到研究所,就马上集中了所有手头没有要紧工作的部下开会,说明了目前的基本情况,并分别下达具体任务。
然而,事情却并没有想象当中那样顺利。
尽管他们已经在这方面进行过好几年的研究,并且得到了不少有意义的成果。
但真到了需要让理论落地的时候,还是发现了不少此前并未考虑到的问题。
其中最棘手的一条是,由于双/多基地雷达的反隐身原理是利用电磁波的散射,而这种散射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无规则的特性,且发射机和接收机分属不同的雷达终端,所以很难利用聚类分析、匹配滤波采样、窄带自动增益控制等传统技术进行密集多目标分辨。
换句话说,在一个相对小(十几km到几十km)的范围之内,无论实际存在多少目标,雷达回波都会把它们当做是同一个反射信号。
如果是面对正常目标,那么雷达操作员还可以根据目标信号强度来进行推测。
但F22是一個全新的对手。
没人知道它的具体目标特性是怎么样的。
而且就算知道,经过散射之后的信号也可能出现失真,导致出自经验的判断出现误差。
这在对峙当中是相当要命的。
一连四五天时间,李建强都在为此而头疼。
因为解决不了多目标分辨问题,就没办法往下确定雷达的部署位置,更无从针对发射站和接收站之间的几何关系优化回波信号模型……
“要不然……我们退而求其次?”
烟雾缭绕的办公室中,李建强的副手朱永顺突然提议道。
“说说你的想法。”
前者此时实在没什么思路,只好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心态回答。
“可以在一个单基地雷达系统(发射机和接收机协同配置)的基础上,添加第二个(双基地)接收机,这样单基地雷达系统作为首要的探测传感器,而双基地接收机辅助其对目标进行探测。”
朱永顺说着从旁边抽出一张纸,一边继续介绍一边在上面画示意图:
“单基地雷达系统可以作为首要的探测传感器,而双基地接收机辅助其对目标进行探测,发射机关注区域被单基地雷达接收机的圆环形距离单元和双基地雷达接收机的椭圆环形距离单元划分为栅格。”
“然后,融合两个接收机的信号建立似然函数,使两个接收机接收信号的似然比最大化的对应于某栅格的目标的幅度被确定后,将这个最优值与门限进行比较……”
这个提议并不难理解,因此话才说到一半,就被李建强给打断了:
“等等……”
“按照你说的复合配置方式,整个方案就会从一个多发多收的复杂多基地雷达网,变成多个单发多收的简单双基地雷达网……这样一来,相当于给雷达部署位置凭空增加了好几个额外的限制条件,计算难度可是要呈指数级别提高。”
被一语点破关键的朱永顺露出有些无奈的表情,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头皮:
“您说的对,但其它技术方案,无论是利用空间分集特性还是对回波信息做信号层次融合……先不提咱们现阶段的技术能力支不支持这么干,就算常院士把方案端到咱们面前,也需要雷达本身的底层架构支持,绝对不是对当前型号做做小修小补就能解决的。”
李建强用笔轻轻敲了敲脑袋,闭上眼睛露出一脸纠结的表情——
如果跳过眼前这个问题,只利用最基本的多普勒拍频原理检测目标的存在性,那执行起来倒是没有太大难度。
但别人既然是以联合演习的名义搞事,那出动的飞机就不可能只有隐身机。
如果以非隐身的F15或F16作为诱饵,再把F22放在一段距离之外进行埋伏,那简单的多基地雷达就只会探测到一个单独而明显的回波信号,却根本无法分辨出其中细节。
前出进行处置的己方飞机很可能因此而吃大亏。
但如果采用朱永顺的办法,则有可能来不及确定部署方案,导致完全发挥不出作用……
……
或许是因为连日以来的高强度工作,思索了一段时间之后,李建强突然感到一阵难捱的倦意袭来。
虽然不至于当场睡过去,但也让他有点不愿意重新睁开眼睛。
而朱永顺以为自家老大正在沉思,自然不可能出声打断。
所以,整个办公室里就这么重新陷入了一阵沉默。
上一篇:这个皇帝不仅摆烂,还没有素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