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862章

作者:十月廿二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关于第四代战斗机的论证也很快就会开始。

  但这个过程应该不需要常浩南去做过多干涉。

  并且,只要在涡扇10的基础上进行有限改进,就能使其升级成为一台标准的第四代涡扇发动机。

  当年是考虑到华夏的材料和工艺水平不支持那么高的性能,才选择了相对保守的方案。

  现在这么多年过去,给新一代战斗机同步提供一台对标世界一流水平的发动机,应当并不困难。

  至少不足以作为下一阶段的核心工作。

  “是高超音速,还是变循环呢?”

  常浩南突然感到有些纠结——

  他自己当然可以支持两个项目一起推进。

  但华夏目前能够提供的资源不支持……

  好在,幸福的烦恼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

  发动机很快进入了稳定工作状态,而一个个数据点也随之出现在控制室的电脑屏幕上。

  “报告常总!”

  一名工程师的声音打断了常浩南的思绪:

  “风扇和高压压气机工作状态稳定,未发现明显温度和动力学异常,外涵道进口总压145.3Kpa、内涵道进口总压124.7Kpa、总升压比41.7,受定子叶片背面间冷设备影响很小……”

  “由于来流攻角的影响,短舱上、下唇口的外部出现了气流滞止点,下唇口内部的气流速度在最快处为马赫数0.861,短舱本身的总压恢复系数为99.62%,畸变指数1.13%……”

  “……”

  在没有安装燃烧室和涡轮的情况下,大部分性能都无法被准确测量出来。

  但即便如此,目前的测试结果也无疑表明,常浩南选择将间冷器与压气机进行融合设计的方案,可谓大获成功。

  并且,搭配涡扇20的发动机吊舱,也同样表现出了非常优秀的适配性。

  虽然这个型号的发动机本身完成度还不算高,但至少已经无须担心出现技术路线错误这种根本风险。

  而这,对于目前的常浩南来说就已经足够了。

  “准备调整测试条件!”

  他语气沉着地下令道:

  “起飞二阶段:高度0.03km、马赫数0.28、攻角15°……”

  二阶段就是正常的爬升过程了。

  相比一阶段,飞行条件更加苛刻,但风险反而没有那么高。

  并且在本质上,这两个阶段的特征相当接近,因此既然一阶段数据一切正常,那么二阶段也应该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果然,在攻角和速度同时提升之后,比较明显的变化几乎只有下壁面峰值马赫数上升了0.161,从而超过了声速,其余的总压恢复系数、升压比、畸变指数虽然都有所恶化,但几乎不会影响发动机的正常工作状态。

  内外涵入口处的总压数据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就是证明……

  “老张。”

  常浩南看了眼表,然后对不远处的张振华招了招手:

  “你让宣传部门就今天的测试出一份报道稿,不要提到具体的性能指标或者型号,只重点强调我们对下一代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在尾气排放和燃油消耗率两方面的要求……”

  “顺便结合一下最近才开始的IPCC第四轮环境评估,一定要站稳道德制高点,这样才能给外界释放足够的信号和压力……”

第1170章 华夏人要砸锅?

  航空动力集团的宣传口动作很快。

  仅仅两天之后,当周五发行的华夏航空报上面,就刊载出来了一篇署名为“长功”的文章——

  《西方不亮东方亮——我国首型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完成第一阶段测试》

  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一篇平平无奇的成就宣传报道。

  不仅连具体型号都没提到。

  而且诸如“第一阶段测试”这种说法也非常模糊,根本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只能靠字里行间的意思进行揣摩。

  所以一般情况下,除了内部同行以及部分对这个领域有兴趣的爱好者以外,也几乎没有人会特别关注这种报道。

  不过,这一次的情况却不太一样。

  像“打造跨世纪的领先装备,深入开展前沿科技研究、大胆创新设计理论体系、全面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以及“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实现研制方式的根本转变、产品水平的代际跨越……”这样的常规内容当然必不可少。

  但在报道的后半段,作者却笔锋一转,专门拿出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用来讨论下一代航空动力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性。

  其中首先就提到了本次IPCC评估启动会议上面,美国发布的排放数据遭到质疑的事情,并由此引出了人类愈发紧迫的减排压力——

  “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们当然希望这只是一个美好的误会,但考虑到美国方面迄今为止仍然没有对此事给出合理的解释,反而还在其环境保护署官网上删除了过去曾发布过的大气红外谱图,这让我们不得不开始考虑这一指控为真的可能性。

  如果假定从1992年各国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开始,美国每年都向公众隐瞒了其国内30%的碳排放水平,那就意味着,到现在为止,已经有大约400亿吨额外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层,而这无疑会进一步加大遏制全球气候变化的难度。

  尽管超量排放的责任无疑在美国一方,但减缓气候变化的迫切性却是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而根据国际民航组织的计算,全世界航空/航海运输及相关产业的年均碳排放量都在二十亿吨级别,并且还将随着全球贸易总额的提高而逐渐增加。

  显然,航空环境保护委员会制订的CAEP4排放标准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减排压力,因此我们正在考虑修订全新的民用航空技术标准,在下一阶段制定更加严苛的排放限制,例如要求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的巡航油耗减少10%、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减少16%和30%,并新增对一氧化碳和未燃碳氢化合物的检测要求……

  ……”

  总之,洋洋洒洒四五千字,先是站稳了气候变化受害者的立场,接着又极为“大度”地表示美国人挖的坑需要大家齐心协议一起来填,最后再表明航运业控制碳排放量的必要性。

  任谁来了,也得先称赞一声格局。

  发表之后,常浩南又嫌动静不够,于是继续向上报告,最终在晚七点档的新闻中塞进去了一条大概20秒钟的简讯。

  因此,很快就引发了比以往更高的关注……

  其实刚一开始,大部分人的重点都盯在了前面三分之二的内容里面。

  毕竟运9自打立项到现在已经两年多时间,而且很多消息都表明,使用进口发动机的01号原型机有可能在近期首飞。

  甚至有南郑地区的爬墙党拍到了一架停在厂房里面黄皮双发运输机。

  而2005年这会,互联网在国内也已经相当普及,早年间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进入的聊天室也逐渐发展成了规模更大、流量也更加集中的论坛。

  所以相关消息扩散的速度早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我有个在秦飞集团工作的舅舅和我说,这个飞机应该是计划用来代替运8的,双发涡扇比四发涡桨航程更远、载重量更大、安静性也更好/鼓掌//鼓掌/】

  【这架黄皮机看上去应该是装了两台PS90A,那起飞重量应该是在70-80吨左右,比运8稍大一些,但也能算同一级别,而且看前几天那篇报道的意思,换装国产发动机之后,性能估计还有进一步提升,和楼主说的情况能对上/敬礼/】

  【不懂就问,四个发动机换成两个,会不会对可靠性产生一些影响?还有运8作为战术运输机,应该还有在野战机场起降的能力吧?】

  【也不能光看发动机的数量,毕竟无论是安12的底子还是涡桨6本身都太落后了,所以哪怕换成两个新型涡扇,可靠性反而也会有明显提升,至于野战机场起降就更不是问题了,连伊尔76和C17其实都能做到,关键反而是起落架设计而不是发动机……】

  【我看这个新的中型运输机应该是马上就要首飞了,参考美国C17是1991年首飞,1993年服役,那有可能像歼11改那样,第一批或者前两批先用PS90A,后续批次换装国产动力/握拳//握拳/】

  【按照一般经验确实,但我感觉近些年国产航发的研发进度相当快,所以也不好说,没准就能赶上第一批服役……】

  【你说到这个我突然想起来,航空报上面那篇报道的作者叫长功,会不会就是航空动力集团常院士自己的马甲?】

  【你这么一说我觉得也有点道理……】

  【……】

  类似这样的帖子,很快就出现在了几乎所有国内的军事和航空爱好者论坛里面。

  在这条时间线上,当华夏全面进入网络时代的时候,涡喷14和涡扇10都已经是相当成熟的型号了。

  并且,华夏参与M88和SeA650两种发动机的设计和制造,也已经不算什么秘密。

  至于国产航发的“短板”,那更是上一代军迷们才有清晰记忆的事情了。

  所以大家对于那个新型发动机的进度普遍抱有相当乐观的估计。

  连带着还有不少人也把常浩南给吹了一通。

  不过,乐观归乐观。

  但大部分人却完全搞错了重点。

  让常浩南多少有些哭笑不得。

  好在还是有一些业内人士,敏锐地关注到了这篇报道的关键……

  ……

  英国,伯明翰。

  蒂姆·波迪手里拿着一份简报,进入了帕诺斯·沃森的办公室。

  在2004年末,搭载遄达900的空客A380一号原型机公开亮相,并正式确定将于2005年3月进行首飞之后,原本全权负责这一型号的后者也顺理成章地获得升职,成为了罗罗集团整个民用产品线的副主管。

  正式成为了集团核心权力层的一员。

  水涨船高之下,同一项目组内的其他成员也自然获得了相应的晋升。

  比如波迪,就在保留遄达900项目副主管的同时,着手开始主持新一代中等推力涡扇发动机(NGME)项目,也就是之前查姆皮因提到过的,适配新一代空客A320飞机的航空动力。

  项目组内部暂时定名为遄达300。

  当然,只是借用了这个蜚声世界的系列名称而已。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设计应该还是会重头开始,采用结构相对更简单的双转子结构。

  只是在是否借鉴V2500经验的事情上,还存在一些分歧。

  最近波迪高频率来找沃森谈话,也正是为了能够获得更加充沛的资源,以尽快把工作落实到具体的论证阶段。

  只是眼下,决策层,甚至包括沃森在内,显然也还是认为查姆皮因的警告有些危言耸听。

  在手头就有V2500这么个摇钱树的情况下,还是遄达900以及适配波音787的遄达1000发动机优先级更高。

  但波迪毕竟是沃森这个新任高管的最重要亲信,并且还知道一些遄达900项目中不可告人的小秘密。

  所以后者也不好非常强硬地拒绝对方的请求。

  因此,刚一看到出现在门口的波迪,沃森就感觉到了几分头疼。

  好在这一次,波迪还真就不是来找麻烦的。

  “帕诺斯,我这次不是来找你要钱的,别一看到我就摆出愁眉苦脸的样子……”

  他毫不见外地从旁边拉过一张椅子坐到沃森对面,同时把手中的简报放在对方面前:

  “你来看看这个。”

  沃森听罢虽然有些将信将疑,但还是稍微松了口气:

  “谢天谢地,你总算有些其它话题要和我聊了……”

  接着带上眼镜并拿起简报。

  上面是一张报纸的大约半个版面。

  看上去应该是来自华夏的。

  沃森当然不认识中文,但好在简报的第二页就提供了完整的翻译和分析。

  “新型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

  和所有刚刚看到这篇报道的人一样,他首先关注到了其中提到的航发型号。

  “这个型号我知道……根据推测应该是使用他们涡扇10的核心机,准备代替俄制PS90A用在军用运输机上面的。”

  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沃森一直都在跟踪同行们的发展情况。

  只是最近升职以后,关注频率才稍稍低了下来。

  但波迪却直接摇了摇头:

  “前面那些不重要,你看后半段……”

  沃森稍微愣了一下,接着依言翻到了简报的第三页。

  “后半段……”

  结果还没看两眼,就直接没忍住笑了出来:

  “看来美国人在气候问题上被华夏搞得相当狼狈……”

  在他这个位置的人,自然知道这些气候环保议题的核心都是生意,跟什么拯救地球拯救人类没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