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734章

作者:十月廿二

  哪怕是专营公务机的公务航空公司,也不可能每天盯着全世界这么多供应商。

  所以需要一个专门的场合来为他们提供消息。

  但对于那些真正意义上的业内人士来说,这场交付仪式上透露出的内容,就已经足够判断出很多东西了……

  第二天。

  英国,伯明翰。

  罗尔斯·罗伊斯公司总部。

  卢克·诺里斯急匆匆地找上了刚刚给技术团队分配完下一阶段任务的罗杰·埃立诺教授。

  后者作为克兰菲尔德大学教授,其实并未加入罗罗公司,但每隔3-4周都会亲自来一趟伯明翰确认开发进度。

  “你好,埃立诺教授。”

  拦住对方之后,他先是故作轻松地打了个招呼。

  但埃立诺根本不吃这一套,只是略带不耐烦地挥了挥手:

  “有什么事,直接说吧……”

  他几年前接手EJ200项目时,本来以为只是个寻常的、给愈发不靠谱的年轻工程师填坑的小活。

  结果真正干起来才发现,明面上的坑虽然只有一个,但周围却还有一堆看不见的陷阱。

  指不定哪脚踩空就直接摔进去了。

  四五年时间下来,也就是将将把EJ200调整到堪用状态,但距离当年宣传的纸面性能,确实还有着相当不小的差距。

  为此,埃立诺甚至不得不推迟了自己的退休计划。

  因此,些许烦躁也是难免的。

  “教授,这里面有一份斯奈克玛给出的宣传资料,内容相当详尽,所以想请您分析一下……”

  说话间,诺里斯从腋下的公文包里翻出了一份……严格说是一本资料。

  见到对方态度恳切,后者也实在不好拒绝,只好接到手中:

  “斯奈克玛……又是M88发动机么?”

  不过话音刚落,还没等诺里斯回答,他自己就已经注意到了封面上的内容。

  SeA650发动机。

  严格来说,这其实不完全是一份宣传资料。

  也有点技术手册的性质。

  当然,不可能涉及到什么具体的技术细节——

  法国人自己都还没完全整明白呢。

  而是类似给用户,主要是维护人员看的。

  这种东西因为要大量发放,所以也不可能保密。

  几乎所有民用发动机的技术手册,都能在二手市场上找到。

  于是,斯奈克玛就直接以其为基础改了改,准备看看能否推销给达索以外的其它用户。

  也就自然而然地被英国人搞到了手。

  埃立诺简单翻了翻,觉得这厚度实在有点惊人,于是皱了皱眉:

  “我只是EJ200的技术顾问,这算是额外工作……”

  “我们可以加钱。”

  六个单词,直接把教授的所有不满都给顶了回去。

  实际上,他之所以顶着高血压干到现在还没撂挑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罗罗这边别管其他地方怎么不当人,但钱给的确实很到位。

  “走吧,先去办公室坐一会……”

  埃立诺一边往自己的办公室走,一边随手翻着手中的资料:

  “说实话,虽然相比一般的宣传资料确实详细很多,但是我不觉得这东西有什么太大……”

  说到这里,他的声音戛然而止。

  就连脚步都停了下来。

  走在旁边的诺里斯毫无准备,一个急刹差点把自己绊倒在地。

  他转头看向埃立诺。

  却发现后者正死死地盯着那本册子当中的某一页。

  甚至连蓝色的虹膜都微微震动了几下。

  “教授?”

  诺里斯试着喊了一声。

  好一会之后,他才听到了回应。

  只不过,是一个问题:

  “我记得你之前说过,这个型号的核心机……是和M88发动机共用的?”

  “没错。”

  诺里斯点头。

  埃立诺的表情严肃起来:

  “但这里面给出的燃烧室出口温度,可是足足比之前M88-2的数据高了将近100℃?”

第1018章 给A380准备的黑科技?

  共用核心机,意味着高压压气机、燃烧室和涡轮是基本相同的。

  当然,同一种核心机如果处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下,或者经过升级,那么工作温度有些不同也很正常。

  但问题是,M88-2和SeA650,它们之间的出现只差了不到一年而已。

  而100℃,对于涡轮前温度来说,几乎都已经差了大半代了。

  虽然并不能说涡轮前温度越高,发动机的性能就一定越好,但这中间的相关性,确实还是比较强的。

  所以这里面肯定有哪里不对劲。

  不过,到这个时候,诺里斯还没有完全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只是随口猜测道:

  “或许是他们开发出来了什么新的隔热涂层?”

  然而埃立诺教授直接吹胡子瞪眼:

  “简直荒唐!”

  他伸手在那份资料上狠狠地弹了弹,发出清脆的啪啪声:

  “你见过什么涂层,能一次把耐热能力提高100℃?”

  “要是有这种东西,我们还研究那些合金材料,还有主动冷却技术做什么?”

  面对勃然大怒的老教授,诺里斯也意识到自己刚刚的想法有点离谱:

  “那……也有可能是M88-2之前还有某些隐患没解决,所以为了保证可靠性,特地降低了涡轮前温度。”

  “而在SeA650上面问题解决了……或者因为客机发动机的工作环境相对温和,所以问题不存在了,就恢复了最开始的设计……”

  这个解释,明显要比刚才的合理很多。

  就连埃立诺也低头沉思,似乎有些被说服了。

  但隔了大概半分钟后,他还是摇了摇头:

  “M88确实为了保证稳定性降低过工作性能,不过这个主要是压气机部分的问题,当年他原型机的参数我就知道一些,燃烧室出口温度……跟后面M88-1和M88-2两个型号的区别并不大。”

  这下子,局面就有点僵住了。

  “算了,先回办公室,我得好好看看这份东西……”

  一番思索无果之后,埃立诺教授重新迈开了脚步。

  全然忘了自己在不到五分钟前还差点说出“我不觉得这东西有什么太大用处”的话……

  总之就是真香……

  ……

  很快,二人便来到了位于总部次顶层的办公室中。

  埃立诺脱掉西装外套,连杯咖啡都来不及冲,就急吼吼地坐回办公桌后面,重新翻开手中的资料研究起来。

  不过……

  并没有找到什么线索。

  毕竟只是技术手册而已。

  刘永全几乎把全部技术资料交给了斯奈克玛方面,就差手把手带着教了,后者都还没完全掌握M88-3发动机的设计理论。

  罗尔斯·罗伊斯的水平当然比达索要高一些,但也不可能光凭一份模棱两可的资料就看穿一切。

  而且,提高涡前温度,拢共也就那么几种手段。

  其中绝大多数都不可能带来100℃的提升空间。

  而更换涡轮基体材料虽然效果很明显,但基体材料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的不仅是耐高温能力,还有其它力学性能,几乎得把燃烧室和涡轮部分重新计算一遍,根本不可能是几個月时间能处理完的。

  再有就是新的主动冷却技术。

  比如当年气膜冷却第一次应用的时候,就把涡轮前温度拉高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

  而新的冲击冷却技术如果投入应用,大概也可以实现差不多的效果。

  还不会影响到发动机本身的基础设计,因此工作量相对有限,一年以内完成并不夸张。

  可问题是,无论法国还是华夏,似乎都没有在这方面进行过深入研究。

  此外,冲击冷却需要将压气机提供的10%,甚至更大比例的空气用于冷却而非推进,从原理上就会导致巨大的推力损失。

  甚至有可能完全抵消涡轮前温度提高所带来的推力增加……

  然而SeA650的推力表现相当正常,也不像是损失了大量做功气体的样子……

  总之,就这么卡住了。

  反而是一直坐在沙发上面干想的诺里斯,突然有了灵光一闪:

  “教授,我突然想起来,之前拉普华兹博士那边提到过一项研究成果,可以通过修改气膜孔的内部孔道设计,实现大约80-100℃的耐温性能提升……”

  莉雅·拉普华兹,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计算科学主管,同时也是计算科学实验室的负责人。

  这个实验室除了负责与各个进行当中的项目组进行对接,完成他们的计算需求之外,本身也担负一定的前沿技术研发任务。

  “还有这种事?”

  埃立诺当时就坐直了身子:

  “可是……我之前完全没听说过?”

  气膜冷却作为极其成熟的技术,随着研究愈发深入效果有所提升很正常。

  但一次提高这么多……确实有点让人难以置信。

  而且如果真有这种成果出来,影响力应该不小才对。

  诺里斯耸了耸肩:

  “因为技术被搁置了。”

  听到这个答案,埃立诺非常意外:

  “为什么?”

  气膜冷却和冲击冷却虽然基本原理类似,但前者对冷却气的使用相对正常,基本不会有特别致命的缺陷。

  诺里斯轻叹了口气:

  “本来是准备用在遄达900发动机上面,可以把油耗降低大概5.5%,这样就能完胜GP7200……但是真正把技术落实起来之后才发现,无论是设计还是制造,复杂程度都实在太高了……”